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该课教学,一要强化自身,突出思政课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二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三要抓好课堂教学,促进理性认知;四要注重实践教学,促进知行统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034-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艰巨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主渠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面向大学生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该课程教学,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基础》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程教学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程教学,对于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刚进入大学阶段,面对学习要求、生活环境、社会活动的变化,很多学生会出现理想信念上的空虚与迷惘。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他们正处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决定性阶段,“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程教学,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途径。
(二)有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大學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程教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主线地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加强价值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治教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根本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课中的地位与内容
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程教学,先要明确该课程的整体结构和逻辑关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该课程中的地位与内容。
从2015年版《基础》教材来看,整个课程大体上包括了三部分内容,这三部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第一部分:思想教育,涉及第一章到第三章,主要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二部分:道德观教育,涉及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了解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主要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要求。第三部分:法治观教育,涉及第六章到第八章,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明确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增强法律意识,从整体上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法律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穿《基础》课的教学主线,其24个字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联系,贯穿于2015年版《基础》教材的各个章节中,并得到具体的展开,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例如,绪论第三节讲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第二章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体现了“爱国”;第三章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中体现了“和谐”;第五章体现了“文明”、“敬业”、“友善”、“诚信”;第七章体现了“法治”等内容。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程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强化自身,突出思政课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思政课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在思想上充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只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并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程的相关章节,用具体、形象、通俗的语言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被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
思政课教师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以德立身,依法执教,不断提升个人道德境界。不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思政课教师都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正面引导作用,不仅做到“言传”,更要做到“身教”,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和示范者。
(二)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表明,思想和理论与接受者的主观需求相吻合时,思想和理论的可接受性最强。[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程教学,首先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成长成才要求,密切关注他们的精神、情感需要,在学生最关心、最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他们内心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过度地关注教学内容,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处于“你说我听”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积极性并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程教学,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让他们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抓好课堂教学,促进理性认知
马克思认为:“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一切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充分展现人的个性,才能在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中充分发挥主体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并履行一定社会责任。”[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程教学,需要我们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开展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思考,提高教学的说服力。例如,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践行,让学生知晓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的主要内容、思想实质,通过差异比较、本质剖析,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开展参与式教学,借助课堂讨论、辩论和演讲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进行“爱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时,组织学生针对“保钓反日游行”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辩论,或进行“爱国”专题演讲。通过这种参与式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爱国”的内涵,认识什么是理性爱国,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四)注重实践教學,促进知行统一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表明,“通过组织人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就能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巩固和强化理论教育的成果,真正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5]《基础》课要积极开拓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去体验、总结、升华,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达到知行统一。
开展校内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经典诵读活动,鼓励他们广泛涉猎人文社科类的经典书籍,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革命传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动员学生参加“我的中国梦”征文活动,促使他们思考中国梦与自己的关系以及自己为实现中国梦应尽的责任。
扩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组织学生参观红色资源教育基地,让他们走进历史,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比如,组织学生参观武汉江汉关博物馆,让他们亲身感受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后武汉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坚定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从而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贡献的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3]周中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3月,第3期,总第153期,第1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5]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0.
作者简介:
关仟(1986-),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何犇(1984-),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夏露(1988-),女,汉族,湖北孝感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034-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艰巨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主渠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面向大学生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该课程教学,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基础》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程教学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程教学,对于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刚进入大学阶段,面对学习要求、生活环境、社会活动的变化,很多学生会出现理想信念上的空虚与迷惘。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他们正处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决定性阶段,“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程教学,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途径。
(二)有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大學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程教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主线地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加强价值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治教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根本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课中的地位与内容
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程教学,先要明确该课程的整体结构和逻辑关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该课程中的地位与内容。
从2015年版《基础》教材来看,整个课程大体上包括了三部分内容,这三部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第一部分:思想教育,涉及第一章到第三章,主要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二部分:道德观教育,涉及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了解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主要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要求。第三部分:法治观教育,涉及第六章到第八章,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明确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增强法律意识,从整体上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法律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穿《基础》课的教学主线,其24个字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联系,贯穿于2015年版《基础》教材的各个章节中,并得到具体的展开,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例如,绪论第三节讲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第二章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体现了“爱国”;第三章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中体现了“和谐”;第五章体现了“文明”、“敬业”、“友善”、“诚信”;第七章体现了“法治”等内容。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程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强化自身,突出思政课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思政课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在思想上充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只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并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程的相关章节,用具体、形象、通俗的语言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被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
思政课教师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以德立身,依法执教,不断提升个人道德境界。不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思政课教师都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正面引导作用,不仅做到“言传”,更要做到“身教”,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和示范者。
(二)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表明,思想和理论与接受者的主观需求相吻合时,思想和理论的可接受性最强。[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程教学,首先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成长成才要求,密切关注他们的精神、情感需要,在学生最关心、最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他们内心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过度地关注教学内容,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处于“你说我听”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积极性并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程教学,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让他们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抓好课堂教学,促进理性认知
马克思认为:“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一切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充分展现人的个性,才能在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中充分发挥主体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并履行一定社会责任。”[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程教学,需要我们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开展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思考,提高教学的说服力。例如,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践行,让学生知晓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的主要内容、思想实质,通过差异比较、本质剖析,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开展参与式教学,借助课堂讨论、辩论和演讲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进行“爱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时,组织学生针对“保钓反日游行”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辩论,或进行“爱国”专题演讲。通过这种参与式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爱国”的内涵,认识什么是理性爱国,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四)注重实践教學,促进知行统一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表明,“通过组织人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就能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巩固和强化理论教育的成果,真正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5]《基础》课要积极开拓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去体验、总结、升华,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达到知行统一。
开展校内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经典诵读活动,鼓励他们广泛涉猎人文社科类的经典书籍,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革命传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动员学生参加“我的中国梦”征文活动,促使他们思考中国梦与自己的关系以及自己为实现中国梦应尽的责任。
扩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组织学生参观红色资源教育基地,让他们走进历史,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比如,组织学生参观武汉江汉关博物馆,让他们亲身感受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后武汉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坚定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从而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贡献的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3]周中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3月,第3期,总第153期,第1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5]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0.
作者简介:
关仟(1986-),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何犇(1984-),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夏露(1988-),女,汉族,湖北孝感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