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文化素养 教学智慧 学科特点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2.015
鱼利明老师执教六年级文言文《伯牙绝弦》一课,让我沉浸在古典文学的韵味里,听流水潺潺,琴声淙淙,回味无穷。感受最深有两大亮点,一点缺憾。
亮点一:借助教师深厚的文化素养,营造浓浓的古文学习的意境
文言文是课改后新增入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的文章体裁。这种体裁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加上“之、乎、者、也”等古文词语大多晦涩难懂,又不好读,给学生阅读和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文言文的要求是:教师善于营造古典的意境和古文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走进那片古香古色的天地,学得有滋有味。为了营造氛围,教师们有的利用音乐,有的利用图片,有的带领学生进行有节奏有韵味的反复诵读以形成语感……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然而,鱼老师却更多地发挥了自身深厚的古文素养,无论是教学语言的运用,还是说话的语速及语调,都是恰到好处;而对教学环节的小结、衔接以及对学生发言的评价,更是口若悬河,字字珠玑。例如:学生在回答“伯牙与钟子期在一起除了弹琴,还会做什么”这个问题时,当学生说“他们在喝酒作诗”时,鱼老师便紧接着点评:“哦,他们在以酒会友,以诗传情。”当学生说“他们会在一起说笑谈事情”时,鱼老师点评:“是啊,煮酒论英雄,谈笑风生。”当学生说“他们会在一起赏月”时,鱼老师又接着说:“我知道,古人常常是通过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而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本身的书卷气,可以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读起文章来自然而然地有了古典的韵味。
亮点二: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这节课的教学环节非常紧凑,可谓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给人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觉。鱼老师在课前交流环节给学生出示了9个四字词语——落木萧萧、沧海茫茫、飞瀑连连、秋风瑟瑟、云朵悠悠、春雨绵绵、烟雨蒙蒙、黄沙漫漫、白雪皑皑,让学生用这些词语“来说说你印象中的新疆”。初听这里,只觉得老师很善于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能力,殊不知这节课的最大亮点竟暗藏在这9个词语中,它们在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时发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当教学环节推进到让学生充分理解感悟“为什么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子期的死为什么能令伯牙为之绝弦”时,鱼老师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原意后,再让学生想象:钟子期还会听懂伯牙琴声中的什么?在教师的相机启发下,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师生分角色合作,非常巧妙地再次运用了课前交流时的这9个四字词语,续写了课文。当伯牙(教师引)心中想到“黄沙漫漫”时,子期(学生)说“善哉,漫漫兮若黄沙”;当伯牙(教师引)心中想到“白雪皑皑”时,子期(学生)说“善哉,皑皑兮若白雪”;当伯牙(教师引)心中想到“烟雨蒙蒙”时,子期(学生)说“善哉,蒙蒙兮若烟雨”……老师如此“顺水推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知音境界,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这样很好地突破了。看似简单的9个词语,凝结着鱼老师独具的匠心和教学智慧,如此巧妙地利用教学资源来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实在令人感佩!
一点缺憾:如何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语文的基本功能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鱼老师的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人文、轻工具的小小遗憾。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有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而鱼老师这节课没能很好地落实这个目标,致使学生在理解文章中个别词语时出现了偏差。如“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一句中对于“善”字的理解,有的学生理解为“喜欢”,有的学生理解为“擅长”。课堂上对同一个词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理解意见,鱼老师既没有给出“正确答案”,也没有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而是让这个教学环节滑过去了。其实,这里是可以利用这个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例如可以让学生查查字典,找找“善”字的解释等,这么一来,学生就轻而易举地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了“真知”:“善”字在此应作“擅长”解而非“喜欢”。
另外,我觉得鱼老师这节课在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方面也稍有缺失。如文章中子期赞美伯牙琴声的两句话“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作者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写作手法,显得大气磅礴,并充分凸显了两人真知己的境界,然而,鱼老师却没能相机在写作方法上去引导学生体会、揣摩。
最后,借崔峦老师在全国小语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发言中的诗句和大家共勉:咬定语言不放松,立根原在“素养”中,千方百计教语文,任尔东西南北风。
(责编白聪敏)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2.015
鱼利明老师执教六年级文言文《伯牙绝弦》一课,让我沉浸在古典文学的韵味里,听流水潺潺,琴声淙淙,回味无穷。感受最深有两大亮点,一点缺憾。
亮点一:借助教师深厚的文化素养,营造浓浓的古文学习的意境
文言文是课改后新增入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的文章体裁。这种体裁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加上“之、乎、者、也”等古文词语大多晦涩难懂,又不好读,给学生阅读和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文言文的要求是:教师善于营造古典的意境和古文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走进那片古香古色的天地,学得有滋有味。为了营造氛围,教师们有的利用音乐,有的利用图片,有的带领学生进行有节奏有韵味的反复诵读以形成语感……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然而,鱼老师却更多地发挥了自身深厚的古文素养,无论是教学语言的运用,还是说话的语速及语调,都是恰到好处;而对教学环节的小结、衔接以及对学生发言的评价,更是口若悬河,字字珠玑。例如:学生在回答“伯牙与钟子期在一起除了弹琴,还会做什么”这个问题时,当学生说“他们在喝酒作诗”时,鱼老师便紧接着点评:“哦,他们在以酒会友,以诗传情。”当学生说“他们会在一起说笑谈事情”时,鱼老师点评:“是啊,煮酒论英雄,谈笑风生。”当学生说“他们会在一起赏月”时,鱼老师又接着说:“我知道,古人常常是通过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而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本身的书卷气,可以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读起文章来自然而然地有了古典的韵味。
亮点二: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这节课的教学环节非常紧凑,可谓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给人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觉。鱼老师在课前交流环节给学生出示了9个四字词语——落木萧萧、沧海茫茫、飞瀑连连、秋风瑟瑟、云朵悠悠、春雨绵绵、烟雨蒙蒙、黄沙漫漫、白雪皑皑,让学生用这些词语“来说说你印象中的新疆”。初听这里,只觉得老师很善于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能力,殊不知这节课的最大亮点竟暗藏在这9个词语中,它们在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时发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当教学环节推进到让学生充分理解感悟“为什么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子期的死为什么能令伯牙为之绝弦”时,鱼老师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原意后,再让学生想象:钟子期还会听懂伯牙琴声中的什么?在教师的相机启发下,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师生分角色合作,非常巧妙地再次运用了课前交流时的这9个四字词语,续写了课文。当伯牙(教师引)心中想到“黄沙漫漫”时,子期(学生)说“善哉,漫漫兮若黄沙”;当伯牙(教师引)心中想到“白雪皑皑”时,子期(学生)说“善哉,皑皑兮若白雪”;当伯牙(教师引)心中想到“烟雨蒙蒙”时,子期(学生)说“善哉,蒙蒙兮若烟雨”……老师如此“顺水推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知音境界,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这样很好地突破了。看似简单的9个词语,凝结着鱼老师独具的匠心和教学智慧,如此巧妙地利用教学资源来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实在令人感佩!
一点缺憾:如何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语文的基本功能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鱼老师的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人文、轻工具的小小遗憾。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有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而鱼老师这节课没能很好地落实这个目标,致使学生在理解文章中个别词语时出现了偏差。如“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一句中对于“善”字的理解,有的学生理解为“喜欢”,有的学生理解为“擅长”。课堂上对同一个词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理解意见,鱼老师既没有给出“正确答案”,也没有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而是让这个教学环节滑过去了。其实,这里是可以利用这个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例如可以让学生查查字典,找找“善”字的解释等,这么一来,学生就轻而易举地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了“真知”:“善”字在此应作“擅长”解而非“喜欢”。
另外,我觉得鱼老师这节课在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方面也稍有缺失。如文章中子期赞美伯牙琴声的两句话“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作者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写作手法,显得大气磅礴,并充分凸显了两人真知己的境界,然而,鱼老师却没能相机在写作方法上去引导学生体会、揣摩。
最后,借崔峦老师在全国小语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发言中的诗句和大家共勉:咬定语言不放松,立根原在“素养”中,千方百计教语文,任尔东西南北风。
(责编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