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新课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就需要理解数的意义,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和表示数,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同时也通过数表达以及传递信息,这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也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方法;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缺乏严重的数感,这也反映了小学数学要着重对学生的数感加以培养,具体通过哪些策略和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自然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同时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元素,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意义,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比如,在教学“1~5的认识”时,就让学生根据生活感受“2”这一数字代表的事物,比如2个人,2棵树,2张票等,让学生理解“2”所表达的意思,从中感悟数字“2”的抽象实质。比如,在学习“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内容时,让学生可以亲自带着工具量一量1000米的长度究竟有多长?抑或是让学生在操场上跑一跑、走一走,通过身体力行体验1000米究竟有多长。又比如,学习了“面积单位”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教具分别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具体的物体进行量一量、测一测、算一算。这些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表象,促使学生对面积大小有一种理性的感觉,而不是说出一些荒诞的说法,通过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进一步使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二、重视口算训练,培养学生数感
对数学的运算方法进行判断,同时就估算进行合理解释,这实际上都与学生的数感有紧密联系,因此在进行数学的运算教学中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口算训练。对于小学生来说,锻炼其口算计算能力是一种基本的技能,通过学生对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进行算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数的运算时,会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口算训练中,分别对学生进行口算、笔算以及估算等的训练,使学生不断增强估算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可以通过数的估算,对数的大致范围有所把握。在具体的教材中,关于估算内容比较少,由于学生一直以来受到计算要精确这一要求的影响,对于估算的意识还比较淡薄。为此,要切实让学生既进行精确计算,同时也要培养估算意识,让学生有意识关注计算结果是否合理,然后在进行精确计算时,把估算作为一种预先的环节进行尝试,这样也使学生学会掌握检验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如在教学“笔算除法”时,让学生先对商是几位数进行估算,然后再进行实际的计算,以这样一种步骤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同时对数的大小有所把握,从而发展数感。可以说,教师通过多种多样的算法,吸引、鼓励学生尝试用个性化的方法进行计算,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对数的具体感受也不同,学生所要采取的计算方法也不同。这一多样化的算法,让学生不断体验数感,结合具体问题选择一定的算法,理解运算的实际意义,从而逐渐培养数感。
三、激发学生探索意识,体验数感
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发现者、探究者,才能真正让学生以主人的角色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理解也会不断深入,同时对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易于掌握。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主体性,不断感知以及发现问题,并且主动思考与探索,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各种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比如,在认识“11至20”的数时,让学生通过数小棒的数,以1根1根数,到5根5根数,再到10根10根数,启发学生动手进行根数捆绑,让学生感受这一算法的优越性,同时也理解10个1是10,基于这一认识,为之后学习更大的数奠定扎实的基础。学生积极参与到动手探索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深化体验,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铺路搭桥。又比如,学习“分数的意义”,教师让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成员一起动手平分1颗橙子或者6根小棒,并且激发学生边动手边思考:究竟有几种分法,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又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学生在这一动手实践中体验感知,逐步认识到平均分的既可以是一个物体,同时还可以是几个物体。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分数的意义进行概括,从而建立初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總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灵活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一些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在课堂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钱叶锋.加强估算教学,发展学生数感[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方法;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缺乏严重的数感,这也反映了小学数学要着重对学生的数感加以培养,具体通过哪些策略和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自然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同时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元素,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意义,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比如,在教学“1~5的认识”时,就让学生根据生活感受“2”这一数字代表的事物,比如2个人,2棵树,2张票等,让学生理解“2”所表达的意思,从中感悟数字“2”的抽象实质。比如,在学习“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内容时,让学生可以亲自带着工具量一量1000米的长度究竟有多长?抑或是让学生在操场上跑一跑、走一走,通过身体力行体验1000米究竟有多长。又比如,学习了“面积单位”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教具分别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具体的物体进行量一量、测一测、算一算。这些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表象,促使学生对面积大小有一种理性的感觉,而不是说出一些荒诞的说法,通过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进一步使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二、重视口算训练,培养学生数感
对数学的运算方法进行判断,同时就估算进行合理解释,这实际上都与学生的数感有紧密联系,因此在进行数学的运算教学中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口算训练。对于小学生来说,锻炼其口算计算能力是一种基本的技能,通过学生对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进行算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数的运算时,会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口算训练中,分别对学生进行口算、笔算以及估算等的训练,使学生不断增强估算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可以通过数的估算,对数的大致范围有所把握。在具体的教材中,关于估算内容比较少,由于学生一直以来受到计算要精确这一要求的影响,对于估算的意识还比较淡薄。为此,要切实让学生既进行精确计算,同时也要培养估算意识,让学生有意识关注计算结果是否合理,然后在进行精确计算时,把估算作为一种预先的环节进行尝试,这样也使学生学会掌握检验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如在教学“笔算除法”时,让学生先对商是几位数进行估算,然后再进行实际的计算,以这样一种步骤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同时对数的大小有所把握,从而发展数感。可以说,教师通过多种多样的算法,吸引、鼓励学生尝试用个性化的方法进行计算,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对数的具体感受也不同,学生所要采取的计算方法也不同。这一多样化的算法,让学生不断体验数感,结合具体问题选择一定的算法,理解运算的实际意义,从而逐渐培养数感。
三、激发学生探索意识,体验数感
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发现者、探究者,才能真正让学生以主人的角色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理解也会不断深入,同时对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易于掌握。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主体性,不断感知以及发现问题,并且主动思考与探索,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各种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比如,在认识“11至20”的数时,让学生通过数小棒的数,以1根1根数,到5根5根数,再到10根10根数,启发学生动手进行根数捆绑,让学生感受这一算法的优越性,同时也理解10个1是10,基于这一认识,为之后学习更大的数奠定扎实的基础。学生积极参与到动手探索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深化体验,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铺路搭桥。又比如,学习“分数的意义”,教师让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成员一起动手平分1颗橙子或者6根小棒,并且激发学生边动手边思考:究竟有几种分法,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又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学生在这一动手实践中体验感知,逐步认识到平均分的既可以是一个物体,同时还可以是几个物体。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分数的意义进行概括,从而建立初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總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灵活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一些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在课堂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钱叶锋.加强估算教学,发展学生数感[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