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上曾流行一句中式英语“No Zuo No Die!”意思是“不作就不会死。”看一下《道德经》的第二十三章,说的大致就是这个道理。第二十三章原文如下: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这章的大意是:少发号施令是合于自然的。所以旋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呢?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合于道;从事于德的人,就合于德;失道失德的人,终究会丧失所有。同于德的行为,道会帮助他;行为失德的人,道会抛弃他。
最后一句“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一般认为,这句是衍文。但也有学者认为,这句重出在这里意思也能说得通,但帛书甲乙本里这一章都没有这句,因此,这句应该是衍文。
“道法自然”与“希言自然”
后面的第二十五章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又说了“希言自然。”自然一词,在《道德经》中出现过多次,老子所说的自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自然,在我们现在的语境中,是指自然界万物。从人的状态而言,我们常把人的想做的事情,叫作自然,比如说,孩子不爱学习,就爱吃爱玩,有人会说,别管他,顺其自然,树大自直。再如,我们工作累了,往沙发上来个“葛优躺”,也会自认为这就是顺应自然。
这都不是老子所说的自然。
老子说,人遵循的地的规律,地遵循天的规律,天遵循道的规律,而道是天地万物之根本所在,它是最高的了,因此道遵循它自己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老子所说的自然,指事物本身的规律。
那么落到具体的人身上,人要做到自然,就是认识我们生命的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做。
所以,道家的修炼者往往从静坐、站桩入手,修炼伊始,免不了这里那里酸疼胀麻,让人难以忍受,觉得这那里有清静自然的影子呀?于是,给自己降标准开小差,把双盘变单盘,再变散盘,桩位也是越站越高,这是因为不了解“自然”一词真实的含义,我们长大成人,好多习惯都已违背自然而不自知,却把坏习惯当成自然,因此,修道一开始,就是用这种看起来不自然的自然,来恢复我们的真正的自然。这大概就是《悟真篇》中“但见无为为道体,不知有作是根基”的要义吧!而且,儒家的《礼记》中有“君子有九容”的说法,“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也都是通过不自然让我们恢复自然。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就是少发号施令,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静不妄为去符合为政的大道。而我们往往认为为政就是管理,管理管理,你不管他,他就不理你。我们如果回顾一下西方世界的企业管理史就会发现,从经验管理到制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发展的趋势正是往“希言自然”的方向走,而不是今天发一个命令,明天来一通教诲,当然这是要渐进实现的,或者说要通过“以道立人”才能实现“以道治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事从来都不会成为现实。
飘风和骤雨
“希言自然”的反面就是“不自然”。表现在管理上就是行为过分、折腾不止,用历史味道浓的名词来表述,就是所谓的“暴政”。
比如著名的夏桀频施暴政,还自比太阳,百姓痛苦不堪,编出歌来诅咒他说:“这个恶毒的太阳啊,你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道灭亡!”(“是日何丧,予与汝皆亡!”)导致后来夏被商汤灭掉。再如商纣王残酷压榨民脂民膏,大兴土木修建淫乐场所,以池盛酒,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把劝谏他的大臣有的剁了肉酱,有的晒了肉干,有的剖了心煮着下酒,最终导致武王兴兵灭商,纣王赴火而死。
这是政治方面的,老子的探讨的主要内容虽然经常是治国之道,而往往把普遍规律蕴含其中,这里说的就是,处理任何事物都说不要过分的规律。
我们一度过分强调甚至是夸大精神激励的作用,结果一夜之间,全民皆商,拜金主义发展蔓延到了民族历史从未有过的程度。
我们也曾把一切历史上的道德规范当作束缚民族发展的僵死教条加以破除,从“孔家店”砸起,连自己的祖先是否存在都开始怀疑了,把一切历史都看成虚无了,诚如汤用彤先生在一百年前所说:“圣贤豪杰数千年持之而不足者,小子后生一旦坏之而有余。长此推演,洪水猛兽之祸之又至,必矣!”后来的民族危机国人有目共睹,余波至今未绝,民族的灭种危机由来有自,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致。老子是乐观的智者,他说,凡是过分的事情,都是不能长久的,因为即使是天地做得过分,都不能长久,何况是人呢?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天作有雨,人作有祸,不做死就不会死。人要想好,就得认清规律顺应规律,不要凭借自己的主观愿望或者贪欲去肆意妄为,否则,一定会自取败亡。
同声和同气
老子简单说了希言自然和飘风骤雨的道理,从事于道的人,就合于道;从事于德的人,就合于德;失道失德的人,终究会丧失所有。同于德的行为,道会帮助他;行为失德的人,道会抛弃他。
了解这段的含义,可以参照一下《周易·文言传》,孔子(自汉代以来学者一般认为《易传》是孔子所作,近代有人怀疑,但现在的出土证据更倾向于古代的说法了)在解释《乾卦》的九五爻辞“龙飞腾在天上,利于去会见贵族王公。”(“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声息相同就互相应和,气味相投就互相求助。水向低湿的地方流动,火向干燥的地方漫延。云萦绕着龙,风追随着虎。圣人兴起,万物景仰。根基在天上的附丽于天空,根基在地上的依附着大地,万物都归属于各自的类别当中。”(《周易·文言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用西方思维来注解,就是“吸引力法则”。
该法则认为,有一种我们看不见的能量,一直引导着整个宇宙规律性的运转,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中,数以亿计的星球,都能相安无事的停留在各自的轨道上安分地运行,这样一种能量引导着宇宙中的每一样事物,也引导着我们的生活,这种能量就是——吸引力。因此,当一个人把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領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他吸引而来。
也就是说,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都会产生某种特定的频率,而这种频率就好比杜鹃用于求爱的信号、蝙蝠用来探路的超声波。它会吸引同样的频率,引发共振,从而将我们思维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任何事物吸引到我们的面前。
这有科学道理吗?
《周易》是这样说的。
道家的老子是这样说的。
儒家的孔子还是这样说的,他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论语·述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佛家的弘一大师更是充满诗意地说:“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
科学还是不科学,先别急着否定。
万一,是“科学君”还没有走到这里呢?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这章的大意是:少发号施令是合于自然的。所以旋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呢?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合于道;从事于德的人,就合于德;失道失德的人,终究会丧失所有。同于德的行为,道会帮助他;行为失德的人,道会抛弃他。
最后一句“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一般认为,这句是衍文。但也有学者认为,这句重出在这里意思也能说得通,但帛书甲乙本里这一章都没有这句,因此,这句应该是衍文。
“道法自然”与“希言自然”
后面的第二十五章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又说了“希言自然。”自然一词,在《道德经》中出现过多次,老子所说的自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自然,在我们现在的语境中,是指自然界万物。从人的状态而言,我们常把人的想做的事情,叫作自然,比如说,孩子不爱学习,就爱吃爱玩,有人会说,别管他,顺其自然,树大自直。再如,我们工作累了,往沙发上来个“葛优躺”,也会自认为这就是顺应自然。
这都不是老子所说的自然。
老子说,人遵循的地的规律,地遵循天的规律,天遵循道的规律,而道是天地万物之根本所在,它是最高的了,因此道遵循它自己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老子所说的自然,指事物本身的规律。
那么落到具体的人身上,人要做到自然,就是认识我们生命的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做。
所以,道家的修炼者往往从静坐、站桩入手,修炼伊始,免不了这里那里酸疼胀麻,让人难以忍受,觉得这那里有清静自然的影子呀?于是,给自己降标准开小差,把双盘变单盘,再变散盘,桩位也是越站越高,这是因为不了解“自然”一词真实的含义,我们长大成人,好多习惯都已违背自然而不自知,却把坏习惯当成自然,因此,修道一开始,就是用这种看起来不自然的自然,来恢复我们的真正的自然。这大概就是《悟真篇》中“但见无为为道体,不知有作是根基”的要义吧!而且,儒家的《礼记》中有“君子有九容”的说法,“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也都是通过不自然让我们恢复自然。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就是少发号施令,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静不妄为去符合为政的大道。而我们往往认为为政就是管理,管理管理,你不管他,他就不理你。我们如果回顾一下西方世界的企业管理史就会发现,从经验管理到制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发展的趋势正是往“希言自然”的方向走,而不是今天发一个命令,明天来一通教诲,当然这是要渐进实现的,或者说要通过“以道立人”才能实现“以道治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事从来都不会成为现实。
飘风和骤雨
“希言自然”的反面就是“不自然”。表现在管理上就是行为过分、折腾不止,用历史味道浓的名词来表述,就是所谓的“暴政”。
比如著名的夏桀频施暴政,还自比太阳,百姓痛苦不堪,编出歌来诅咒他说:“这个恶毒的太阳啊,你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道灭亡!”(“是日何丧,予与汝皆亡!”)导致后来夏被商汤灭掉。再如商纣王残酷压榨民脂民膏,大兴土木修建淫乐场所,以池盛酒,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把劝谏他的大臣有的剁了肉酱,有的晒了肉干,有的剖了心煮着下酒,最终导致武王兴兵灭商,纣王赴火而死。
这是政治方面的,老子的探讨的主要内容虽然经常是治国之道,而往往把普遍规律蕴含其中,这里说的就是,处理任何事物都说不要过分的规律。
我们一度过分强调甚至是夸大精神激励的作用,结果一夜之间,全民皆商,拜金主义发展蔓延到了民族历史从未有过的程度。
我们也曾把一切历史上的道德规范当作束缚民族发展的僵死教条加以破除,从“孔家店”砸起,连自己的祖先是否存在都开始怀疑了,把一切历史都看成虚无了,诚如汤用彤先生在一百年前所说:“圣贤豪杰数千年持之而不足者,小子后生一旦坏之而有余。长此推演,洪水猛兽之祸之又至,必矣!”后来的民族危机国人有目共睹,余波至今未绝,民族的灭种危机由来有自,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致。老子是乐观的智者,他说,凡是过分的事情,都是不能长久的,因为即使是天地做得过分,都不能长久,何况是人呢?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天作有雨,人作有祸,不做死就不会死。人要想好,就得认清规律顺应规律,不要凭借自己的主观愿望或者贪欲去肆意妄为,否则,一定会自取败亡。
同声和同气
老子简单说了希言自然和飘风骤雨的道理,从事于道的人,就合于道;从事于德的人,就合于德;失道失德的人,终究会丧失所有。同于德的行为,道会帮助他;行为失德的人,道会抛弃他。
了解这段的含义,可以参照一下《周易·文言传》,孔子(自汉代以来学者一般认为《易传》是孔子所作,近代有人怀疑,但现在的出土证据更倾向于古代的说法了)在解释《乾卦》的九五爻辞“龙飞腾在天上,利于去会见贵族王公。”(“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声息相同就互相应和,气味相投就互相求助。水向低湿的地方流动,火向干燥的地方漫延。云萦绕着龙,风追随着虎。圣人兴起,万物景仰。根基在天上的附丽于天空,根基在地上的依附着大地,万物都归属于各自的类别当中。”(《周易·文言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用西方思维来注解,就是“吸引力法则”。
该法则认为,有一种我们看不见的能量,一直引导着整个宇宙规律性的运转,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中,数以亿计的星球,都能相安无事的停留在各自的轨道上安分地运行,这样一种能量引导着宇宙中的每一样事物,也引导着我们的生活,这种能量就是——吸引力。因此,当一个人把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領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他吸引而来。
也就是说,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都会产生某种特定的频率,而这种频率就好比杜鹃用于求爱的信号、蝙蝠用来探路的超声波。它会吸引同样的频率,引发共振,从而将我们思维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任何事物吸引到我们的面前。
这有科学道理吗?
《周易》是这样说的。
道家的老子是这样说的。
儒家的孔子还是这样说的,他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论语·述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佛家的弘一大师更是充满诗意地说:“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
科学还是不科学,先别急着否定。
万一,是“科学君”还没有走到这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