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言自然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上曾流行一句中式英语“No Zuo No Die!”意思是“不作就不会死。”看一下《道德经》的第二十三章,说的大致就是这个道理。第二十三章原文如下: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这章的大意是:少发号施令是合于自然的。所以旋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呢?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合于道;从事于德的人,就合于德;失道失德的人,终究会丧失所有。同于德的行为,道会帮助他;行为失德的人,道会抛弃他。
  最后一句“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一般认为,这句是衍文。但也有学者认为,这句重出在这里意思也能说得通,但帛书甲乙本里这一章都没有这句,因此,这句应该是衍文。
  “道法自然”与“希言自然”
  后面的第二十五章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又说了“希言自然。”自然一词,在《道德经》中出现过多次,老子所说的自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自然,在我们现在的语境中,是指自然界万物。从人的状态而言,我们常把人的想做的事情,叫作自然,比如说,孩子不爱学习,就爱吃爱玩,有人会说,别管他,顺其自然,树大自直。再如,我们工作累了,往沙发上来个“葛优躺”,也会自认为这就是顺应自然。
  这都不是老子所说的自然。
  老子说,人遵循的地的规律,地遵循天的规律,天遵循道的规律,而道是天地万物之根本所在,它是最高的了,因此道遵循它自己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老子所说的自然,指事物本身的规律。
  那么落到具体的人身上,人要做到自然,就是认识我们生命的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做。
  所以,道家的修炼者往往从静坐、站桩入手,修炼伊始,免不了这里那里酸疼胀麻,让人难以忍受,觉得这那里有清静自然的影子呀?于是,给自己降标准开小差,把双盘变单盘,再变散盘,桩位也是越站越高,这是因为不了解“自然”一词真实的含义,我们长大成人,好多习惯都已违背自然而不自知,却把坏习惯当成自然,因此,修道一开始,就是用这种看起来不自然的自然,来恢复我们的真正的自然。这大概就是《悟真篇》中“但见无为为道体,不知有作是根基”的要义吧!而且,儒家的《礼记》中有“君子有九容”的说法,“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也都是通过不自然让我们恢复自然。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就是少发号施令,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静不妄为去符合为政的大道。而我们往往认为为政就是管理,管理管理,你不管他,他就不理你。我们如果回顾一下西方世界的企业管理史就会发现,从经验管理到制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发展的趋势正是往“希言自然”的方向走,而不是今天发一个命令,明天来一通教诲,当然这是要渐进实现的,或者说要通过“以道立人”才能实现“以道治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事从来都不会成为现实。
  飘风和骤雨
  “希言自然”的反面就是“不自然”。表现在管理上就是行为过分、折腾不止,用历史味道浓的名词来表述,就是所谓的“暴政”。
  比如著名的夏桀频施暴政,还自比太阳,百姓痛苦不堪,编出歌来诅咒他说:“这个恶毒的太阳啊,你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道灭亡!”(“是日何丧,予与汝皆亡!”)导致后来夏被商汤灭掉。再如商纣王残酷压榨民脂民膏,大兴土木修建淫乐场所,以池盛酒,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把劝谏他的大臣有的剁了肉酱,有的晒了肉干,有的剖了心煮着下酒,最终导致武王兴兵灭商,纣王赴火而死。
  这是政治方面的,老子的探讨的主要内容虽然经常是治国之道,而往往把普遍规律蕴含其中,这里说的就是,处理任何事物都说不要过分的规律。
  我们一度过分强调甚至是夸大精神激励的作用,结果一夜之间,全民皆商,拜金主义发展蔓延到了民族历史从未有过的程度。


  我们也曾把一切历史上的道德规范当作束缚民族发展的僵死教条加以破除,从“孔家店”砸起,连自己的祖先是否存在都开始怀疑了,把一切历史都看成虚无了,诚如汤用彤先生在一百年前所说:“圣贤豪杰数千年持之而不足者,小子后生一旦坏之而有余。长此推演,洪水猛兽之祸之又至,必矣!”后来的民族危机国人有目共睹,余波至今未绝,民族的灭种危机由来有自,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致。老子是乐观的智者,他说,凡是过分的事情,都是不能长久的,因为即使是天地做得过分,都不能长久,何况是人呢?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天作有雨,人作有祸,不做死就不会死。人要想好,就得认清规律顺应规律,不要凭借自己的主观愿望或者贪欲去肆意妄为,否则,一定会自取败亡。
  同声和同气
  老子简单说了希言自然和飘风骤雨的道理,从事于道的人,就合于道;从事于德的人,就合于德;失道失德的人,终究会丧失所有。同于德的行为,道会帮助他;行为失德的人,道会抛弃他。
  了解这段的含义,可以参照一下《周易·文言传》,孔子(自汉代以来学者一般认为《易传》是孔子所作,近代有人怀疑,但现在的出土证据更倾向于古代的说法了)在解释《乾卦》的九五爻辞“龙飞腾在天上,利于去会见贵族王公。”(“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声息相同就互相应和,气味相投就互相求助。水向低湿的地方流动,火向干燥的地方漫延。云萦绕着龙,风追随着虎。圣人兴起,万物景仰。根基在天上的附丽于天空,根基在地上的依附着大地,万物都归属于各自的类别当中。”(《周易·文言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用西方思维来注解,就是“吸引力法则”。
  该法则认为,有一种我们看不见的能量,一直引导着整个宇宙规律性的运转,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中,数以亿计的星球,都能相安无事的停留在各自的轨道上安分地运行,这样一种能量引导着宇宙中的每一样事物,也引导着我们的生活,这种能量就是——吸引力。因此,当一个人把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領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他吸引而来。
  也就是说,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都会产生某种特定的频率,而这种频率就好比杜鹃用于求爱的信号、蝙蝠用来探路的超声波。它会吸引同样的频率,引发共振,从而将我们思维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任何事物吸引到我们的面前。
  这有科学道理吗?
  《周易》是这样说的。
  道家的老子是这样说的。
  儒家的孔子还是这样说的,他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论语·述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佛家的弘一大师更是充满诗意地说:“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
  科学还是不科学,先别急着否定。
  万一,是“科学君”还没有走到这里呢?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1894—1988)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一生中经历了很多磨难,走过了许多坎坷曲折的道路,而他却能获得94岁高寿,足见他有可贵的长寿秘诀。  叶老的长寿,重要的是心胸开阔、平等待人。叶老在94年的人生中,不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他都能泰然处之,始终保持平和心态。早年,在困难重重的革命低潮时期,叶老没有灰心丧气;革命胜利后,叶老也从
期刊
冬,处四季之末,没有春夏秋的繁茂与生机,有的是一朵朵雪,一片片风,一阵阵寒冷,叶落,花凋,无尽萧条。  叶落的树,仅剩细枝末节,错落,重叠,交叉,寥寥几笔的简笔画,柔而不弱,飘逸轻灵,而气韵自生。花凋后的枝,精瘦枯槁,草们褪下绿色外衣,悄然隐去,天上地上,灰色中杂了丝丝冷色,寂静里透出点点衰微。  再便是寒冷。苍茫大地,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渺远,是“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的冰冻,谢灵运
期刊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  南锣鼓巷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京城全图》时,才改称“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现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6米,南北走向,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
期刊
小时候,家里墙壁上贴了不少戏曲电影连环画,一张四排,一排四幅,共十六幅,将一部电影讲述完毕。天天看,画面下所附的唱词也背会了。其时并不清楚唱词声调的抑扬顿挫,只是单纯的喜欢,甚至在小伙伴家看到不一样的也连忙抄写下来。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一幅,画面是化蝶后的山伯与英台双双对舞,相视而笑,下面有四句:  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蝴蝶成双对。千年万代不分开,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唱词连带着爱上听戏,越
期刊
所谓国学,就是我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儒学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直到上世纪初。一百年来,国学一度变得很轻,特别是在西风劲吹的时候。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学变得越来越重,近两年更是被写进新课标,纳入中考、高考范围。在历史的呼唤、时代的力量面前,你准备好了吗?  国学,绕不过去的“坎”  (一)写进教材  现有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  2012年9月,
期刊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春天播种,夏季生长,秋收硕果,伴随花落,秋风落叶。一熟一落,一收一撒,一成一敗,一聚一散。秋色最懂人间冷暖,盛衰起伏都在秋雨落花流水中。安住静坐,体悟自然的秋意,袭袭风来,秋云漫卷,金黄的原野,在叽叽咋咋的鸟鸣声后,变得清冷,逐渐荒凉。秋天是结束的时候,是约会清谈的时刻,也是做梦的季节,是人生的生死门,是壮年结束的信号,是收敛的开始。  “空山
期刊
4月4日  悟道  人生觉悟只在一念之间,悟道的人生是智慧从容的人生。人生悟道是極其困难的,难不在于地位不高,不在于财富不广大,而在于心念之一息一动。当下人心浮躁,当下因果呈现集中,当下宦海沉浮跌宕,当下财富流水四溅匪夷所思,正是悟道觉慧的因缘所系。但,如此刻骨铭心的镜子,如此朝登天子堂,暮入冷牢房的现身说法,依然动摇不了一些人的贪心、妄念、财货、尘劳的习气。人解放自己的灵魂很难,难在贪婪和欲望。
期刊
如果以粗浅的比喻来说,礼乐文明中的“礼乐”部分,便是意图在充分尊重個人权利前提的情况下(谦让之礼),激发出人与人作为同类的同理心(雅正之乐),产生理解谅解的和谐氛围,进而使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能够以“中正平和”的状态互利共存。就像自然界在孕育万事万物的时候,恰到好处的天气变化才能被称作“风调雨顺”,没有灾害的自然界才能被称作“天清地泰”,这些体现无一不以“恰恰好”为发端与终结。这
期刊
一日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所装何物?”一个婢女答:“都是文章。”另一婢女说:“是广博的见识和满腹智慧。”苏东坡听后摇摇头。此时,爱妾王朝云笑道:“学士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的确,苏东坡满怀抱负,空有济世之才却“不合时宜”屡遭贬谪,在他宦海沉浮的一生中,王朝云是难得的知音。  朝云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为
期刊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我希望读者肯花点时间去读一读,对于怎样进入中国旧学问的世界一定有很大的帮助。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迳。  中国学人跟着西方调子跳舞,就是坠入魔道  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例如原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