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着136年历史的九江市双峰小学,坐落在美丽的甘棠湖畔。她秉承儒励女中附属小学“以儒行励德而成人,以励志好学而成才”的办学理念,培养了无数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曾以优良的校风获得国务院和省政府的嘉奖,以独特的校园文化亮相央视而备受瞩目。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该校以培养合格人才为核心,以课堂、活动、教研、文化为重点,不断创新,努力践行,摸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实际的实施素质教育之路。
一、以课堂为阵地,让学习成为生命的激情体验
(一)以生为本,改变学生学习状态
1. 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在课堂上,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们常常巧妙构思课堂活动、校园活动、社会活动,让孩子们尝试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书店、图书馆、甘棠湖畔、大街小巷都有孩子们求学的身影。
2.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学生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既有在合作学习中的独立思考,又有与小伙伴的彼此协作。开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张扬了个性。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个奇思妙想在孩子们的头脑中萌发,一件件凝聚智慧的作品在孩子的手中诞生。
3. 赋予学生宽松愉悦的学习体验。在课堂上,评价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巧妙穿插于教学艺术之中。重视过程评价,利用形式多样、图案别致的小奖状、小贴画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实施分层评价,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同样答案给予不同的评价,让人人通过努力跳起来都能摘到胜利的果实;着力于可持续性评价,鼓励学生及时反思、小结课堂收获,激励学生夸夸同伴的优点;要求教师的评价要关注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学生敢于表现、乐于表现、善于表现。
(二)以师为本,提升教师教学意境
1.升华教师的教学关注。教师开始关注如何培养和保持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保护孩子脆弱的自信。教师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面对这样的一个事实:当孩子第一次站起身小声说出他自以为正确的错误观点时,他需要的是教师真诚的理解、耐心的指点与热情的鼓励,这样才会有他的第二次、第三次大胆的课堂冒险,才能引领儿童走向真正的独立。
2.更新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双向互动、成就彼此的教育关系,教师的地位最终必须通过学生的认同来赢得。在这样特定的关系里,学生乐学的愿望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3.激活教师的教育智慧。课堂教学研究使教师获得许多新的体验,如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变教案为学案、作业设计尊重主体需求、变革评价观念,这些体验激活了教师的教育智慧,也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二、以活动为平台,让体验成为孩子的快乐源泉
1.德育活动促养成。突出抓好基础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努力把德育贯穿到常规教育活动中,如“双峰是我家,大家都爱她”的入学常规教育、“一日在校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等;融化到少先队活动中,如建队仪式、主题队会、红领巾爱心义卖等;渗透到家庭教育活动中,如“接过爸爸妈妈胸前的红领巾”大型入队活动、“亲子运动会”等;结合到法制教育活动中,如《交通法规》等知识讲座和消防逃生自救演练等;拓展到社会活动中,如参观气象台、警营一日、春游系列活动等。
2.“四节”活动重体验。每年开展“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和“体育节”等活动。四月份的“读书节”上,“书籍交换会”“书籍跳蚤市场”“读书知识竞赛”等趣味横生、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孩子们在“晨间一诵”“午间一读”“每周一记”的过程中,与书籍亲密接触。每年的“艺术节”,学校为学生精心准备不同主题的“节日大餐”。通过演唱、舞蹈、表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个自我展示的舞台,激起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科技节”的口号是“相信你的魔力大脑,放飞你的科学梦想”。通过开展“科幻画”“鸡蛋撞地球”“巧解千斤重担”“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比赛,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奥秘。“体育节”让寒冷的冬天变得趣味盎然,通过跳绳、踢毽子、打乒乓球、小小运动会等体育活动活跃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校本活动创特色。学校组织教师自编教材,以中华经典诵读为抓手,贯彻读好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写好字(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做好人(儒行励志、崇文尚德)的宗旨,开设适合校情的阅览、诵读、书法等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校本课程。根据课程三级管理要求,与市棋院联手在一年级开设了象棋、围棋、国际象棋等棋类课;在二年级开设形体课、英语口语课程;一到六年级开设了古诗文诵读课,做到了乐器进课堂。为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锻炼标准,每天下午增加了2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安排专人组织。
4.兴趣活动育专长。该校成立了田径队、合唱队、舞蹈队、足球队、篮球队、机器人训练小组、英语兴趣小组、航模兴趣小组等。通过对特长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发现和培养了不少专长突出的学生,他们代表学校或九江市在各级各类的竞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分获江西赛区小学组前六名和第一名、第二名;2009年,双峰小学机器人代表队在江西省第七届机器人足球表演赛中获得冠军,并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以环保时装秀活动为题材拍摄的“绿色时尚风”DV短片,2007年5月份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CCTV金螺号风采校园展播”。
三、以教研为基石,让教育成为师生的独特享受
(一)以学习培训为前提,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1.骨干引领——唤醒专业追求。充分发挥身边骨干教师、名优教师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榜样激励,积极创设一种向上的情景。骨干教师、名优教师的率先示范,唤醒了教师们的专业追求;同组教师的“点单课”,让教师们体会到常态课教学的魅力。
2.借助外力——促进专业发展。经常把教育专家、省市教研员请进校园,他们把前沿的信息、独到的见解、鲜明的观点呈现在教师面前,为一线教师更好把握教材、提高教学效率指明方向。
3.传播经典——带动专业成长。一人学习,众人受益。所有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校都要为大家作专题汇报,再现名师课堂上的精彩片段,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阐述名师的教学设计理念和特色。
(二)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探索减负增效机制
1.选择基础问题,倡导案例教研。注重从教师需求出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征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交流金点子”“问题大会诊”“奉献巧策略”等专题活动,促使教师开展多元化思考和研究。
2.确立组内专题,实施带题授课。带着专题进行有目的日常教学。“一课同上”“一课教研”“一课三议”主题活动在各备课组已形成自觉行动,通过反复琢磨,促使教师在自己或他人的教育经验和体验中不断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改变自我、提高自我。
3.运用有效制度,促进课题研究。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不断完善和强化对课题实验的支持与管理。“十一五”期间,学校立项课题26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12项、市级7项,13项课题结题。2008年被评为“江西省中小学教育科研先进单位”。2009年1月8日,学校作为“首届江西省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研讨暨优秀成果展示会”分会场,向与会代表展示教育科研成果。
(三)以教研组为载体,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学校根据实际成立了语文、数学、术科三大教研组,教研活动做到了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以教研组为主阵地,抓实各项教学常规。一抓备课,注重备课的过程,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标准、活用教材、分析学生、收集信息、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上。二抓上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三抓教学反思。四抓作业规范,要求教师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分层布置作业。五抓教师基本功培训,开展征文、朗读、解题技能、“三字一话”、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评比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
四、以人文为经脉,让和谐成为校园的文化感受
双峰小学是所百年老校。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如何赋予她更新的文化内涵呢?学校决定返璞归真,把“促进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儒家文化的融合”作为校园文化主旨,着力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进行建设。
(一)物态文化建设。根据“一校两院三园”的特殊格局,学校选择儒家思想中君子的化身——“竹”,分别将低、中、高3个年级的教学园区命名为“笋园”“竹园”“箐园”。“笋园”中白墙红瓦,绿树红花,还有尖尖的笋芽,陪伴孩子度过快乐无邪的童年时光,让他们在与笋的朝夕相伴中学习它的坚强与向上;“竹园”里随处可见青青翠竹,孩子们喜欢它的清新淡雅,更爱它的谦逊高洁,文化墙上古朴的新“六德”、新“六艺”更是给了孩子们轻松而美好的熏陶;“箐园”里则生活着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身边悬挂着已经成才的校友们的照片与事迹,成为鼓励他们成才的教育园地。
(二)提炼学校精神。在加强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这些显性的物态文化建设的同时,学校努力提炼校园文化精神内涵,以竹的品格提炼出了具有双峰特色的“学而虚怀、思而能静、行而有节”的学风和“以爱施教、以严治学、以竹修身”的教风以及“积极向上、勇于争先、和谐有序”的校风。
(三)加深文化烙印。为了让双峰学生时刻铭记自己是双峰的一员,学校设计、印刷了带有双峰文化烙印的《我的成长手册》《小学毕业纪念册》《毕业证书》,还有校报《儒风竹韵》,这些都成为孩子美好童年时光的见证,成为其小学生涯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九江市教育督导室供稿,戴芳执笔)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该校以培养合格人才为核心,以课堂、活动、教研、文化为重点,不断创新,努力践行,摸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实际的实施素质教育之路。
一、以课堂为阵地,让学习成为生命的激情体验
(一)以生为本,改变学生学习状态
1. 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在课堂上,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们常常巧妙构思课堂活动、校园活动、社会活动,让孩子们尝试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书店、图书馆、甘棠湖畔、大街小巷都有孩子们求学的身影。
2.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学生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既有在合作学习中的独立思考,又有与小伙伴的彼此协作。开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张扬了个性。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个奇思妙想在孩子们的头脑中萌发,一件件凝聚智慧的作品在孩子的手中诞生。
3. 赋予学生宽松愉悦的学习体验。在课堂上,评价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巧妙穿插于教学艺术之中。重视过程评价,利用形式多样、图案别致的小奖状、小贴画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实施分层评价,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同样答案给予不同的评价,让人人通过努力跳起来都能摘到胜利的果实;着力于可持续性评价,鼓励学生及时反思、小结课堂收获,激励学生夸夸同伴的优点;要求教师的评价要关注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学生敢于表现、乐于表现、善于表现。
(二)以师为本,提升教师教学意境
1.升华教师的教学关注。教师开始关注如何培养和保持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保护孩子脆弱的自信。教师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面对这样的一个事实:当孩子第一次站起身小声说出他自以为正确的错误观点时,他需要的是教师真诚的理解、耐心的指点与热情的鼓励,这样才会有他的第二次、第三次大胆的课堂冒险,才能引领儿童走向真正的独立。
2.更新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双向互动、成就彼此的教育关系,教师的地位最终必须通过学生的认同来赢得。在这样特定的关系里,学生乐学的愿望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3.激活教师的教育智慧。课堂教学研究使教师获得许多新的体验,如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变教案为学案、作业设计尊重主体需求、变革评价观念,这些体验激活了教师的教育智慧,也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二、以活动为平台,让体验成为孩子的快乐源泉
1.德育活动促养成。突出抓好基础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努力把德育贯穿到常规教育活动中,如“双峰是我家,大家都爱她”的入学常规教育、“一日在校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等;融化到少先队活动中,如建队仪式、主题队会、红领巾爱心义卖等;渗透到家庭教育活动中,如“接过爸爸妈妈胸前的红领巾”大型入队活动、“亲子运动会”等;结合到法制教育活动中,如《交通法规》等知识讲座和消防逃生自救演练等;拓展到社会活动中,如参观气象台、警营一日、春游系列活动等。
2.“四节”活动重体验。每年开展“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和“体育节”等活动。四月份的“读书节”上,“书籍交换会”“书籍跳蚤市场”“读书知识竞赛”等趣味横生、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孩子们在“晨间一诵”“午间一读”“每周一记”的过程中,与书籍亲密接触。每年的“艺术节”,学校为学生精心准备不同主题的“节日大餐”。通过演唱、舞蹈、表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个自我展示的舞台,激起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科技节”的口号是“相信你的魔力大脑,放飞你的科学梦想”。通过开展“科幻画”“鸡蛋撞地球”“巧解千斤重担”“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比赛,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奥秘。“体育节”让寒冷的冬天变得趣味盎然,通过跳绳、踢毽子、打乒乓球、小小运动会等体育活动活跃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校本活动创特色。学校组织教师自编教材,以中华经典诵读为抓手,贯彻读好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写好字(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做好人(儒行励志、崇文尚德)的宗旨,开设适合校情的阅览、诵读、书法等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校本课程。根据课程三级管理要求,与市棋院联手在一年级开设了象棋、围棋、国际象棋等棋类课;在二年级开设形体课、英语口语课程;一到六年级开设了古诗文诵读课,做到了乐器进课堂。为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锻炼标准,每天下午增加了2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安排专人组织。
4.兴趣活动育专长。该校成立了田径队、合唱队、舞蹈队、足球队、篮球队、机器人训练小组、英语兴趣小组、航模兴趣小组等。通过对特长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发现和培养了不少专长突出的学生,他们代表学校或九江市在各级各类的竞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分获江西赛区小学组前六名和第一名、第二名;2009年,双峰小学机器人代表队在江西省第七届机器人足球表演赛中获得冠军,并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以环保时装秀活动为题材拍摄的“绿色时尚风”DV短片,2007年5月份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CCTV金螺号风采校园展播”。
三、以教研为基石,让教育成为师生的独特享受
(一)以学习培训为前提,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1.骨干引领——唤醒专业追求。充分发挥身边骨干教师、名优教师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榜样激励,积极创设一种向上的情景。骨干教师、名优教师的率先示范,唤醒了教师们的专业追求;同组教师的“点单课”,让教师们体会到常态课教学的魅力。
2.借助外力——促进专业发展。经常把教育专家、省市教研员请进校园,他们把前沿的信息、独到的见解、鲜明的观点呈现在教师面前,为一线教师更好把握教材、提高教学效率指明方向。
3.传播经典——带动专业成长。一人学习,众人受益。所有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校都要为大家作专题汇报,再现名师课堂上的精彩片段,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阐述名师的教学设计理念和特色。
(二)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探索减负增效机制
1.选择基础问题,倡导案例教研。注重从教师需求出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征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交流金点子”“问题大会诊”“奉献巧策略”等专题活动,促使教师开展多元化思考和研究。
2.确立组内专题,实施带题授课。带着专题进行有目的日常教学。“一课同上”“一课教研”“一课三议”主题活动在各备课组已形成自觉行动,通过反复琢磨,促使教师在自己或他人的教育经验和体验中不断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改变自我、提高自我。
3.运用有效制度,促进课题研究。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不断完善和强化对课题实验的支持与管理。“十一五”期间,学校立项课题26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12项、市级7项,13项课题结题。2008年被评为“江西省中小学教育科研先进单位”。2009年1月8日,学校作为“首届江西省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研讨暨优秀成果展示会”分会场,向与会代表展示教育科研成果。
(三)以教研组为载体,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学校根据实际成立了语文、数学、术科三大教研组,教研活动做到了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以教研组为主阵地,抓实各项教学常规。一抓备课,注重备课的过程,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标准、活用教材、分析学生、收集信息、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上。二抓上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三抓教学反思。四抓作业规范,要求教师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分层布置作业。五抓教师基本功培训,开展征文、朗读、解题技能、“三字一话”、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评比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
四、以人文为经脉,让和谐成为校园的文化感受
双峰小学是所百年老校。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如何赋予她更新的文化内涵呢?学校决定返璞归真,把“促进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儒家文化的融合”作为校园文化主旨,着力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进行建设。
(一)物态文化建设。根据“一校两院三园”的特殊格局,学校选择儒家思想中君子的化身——“竹”,分别将低、中、高3个年级的教学园区命名为“笋园”“竹园”“箐园”。“笋园”中白墙红瓦,绿树红花,还有尖尖的笋芽,陪伴孩子度过快乐无邪的童年时光,让他们在与笋的朝夕相伴中学习它的坚强与向上;“竹园”里随处可见青青翠竹,孩子们喜欢它的清新淡雅,更爱它的谦逊高洁,文化墙上古朴的新“六德”、新“六艺”更是给了孩子们轻松而美好的熏陶;“箐园”里则生活着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身边悬挂着已经成才的校友们的照片与事迹,成为鼓励他们成才的教育园地。
(二)提炼学校精神。在加强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这些显性的物态文化建设的同时,学校努力提炼校园文化精神内涵,以竹的品格提炼出了具有双峰特色的“学而虚怀、思而能静、行而有节”的学风和“以爱施教、以严治学、以竹修身”的教风以及“积极向上、勇于争先、和谐有序”的校风。
(三)加深文化烙印。为了让双峰学生时刻铭记自己是双峰的一员,学校设计、印刷了带有双峰文化烙印的《我的成长手册》《小学毕业纪念册》《毕业证书》,还有校报《儒风竹韵》,这些都成为孩子美好童年时光的见证,成为其小学生涯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九江市教育督导室供稿,戴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