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昌大学是江西省唯一一所省部共建的“211工程”重点建设综合性大学。长期以来,南昌大学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人民满意的高水平新型综合性大学、服务江西崛起、促进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目标,紧紧抓住“四个根本”,突出“四个目标”,构建“四个一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突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个目标,构建一流的育人阵地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南昌大学坚持“育人为本、教研并重、兼容并蓄、致善致用”的办学理念和“崇德尚能,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一方面,大力实施“名园工程”,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地建设新校区和改造老校区,极大地改善了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自建新校区以来,学校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绿化面积80万平方米,新增体育馆(场)6个(座),建成了一个占地4500亩的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山水园林式新校区。另一方面,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研究生教育为龙头,以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不断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努力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学校拥有一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教学名师,获得了一批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同时被列为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之一。近三年来,该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科技竞赛等一系列国家级赛事中均获得一等奖。该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升,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自办学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无数各级各类优秀专门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成就卓著,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克智、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定蕃,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葆明、熊仁根、施苏华、郑泉水、陈晔光、钟登华、罗笑南、姚雪
彪、朱卫国、韩忠朝,任教香港大学的管轶、北京大学的饶毅等知名专家和学者。2007年该校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教育不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评估结果优秀。
二、抓住科学研究这个根本,突出强化自主创新这个目标,构建一流的科研基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学校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南昌大学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坚持“立足江西、服务全国、推进创新、加速转化”的科研战略以“211工程”建设和推进二次创业为契机,努力建设以创新团队为主体、以创新平台为基础、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凝练科学研究主攻方向,加强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成了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鲜明的教研综合性大学特色。目前,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十一五”重点学科4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0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29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7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学校还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临床药理基地1个,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南昌大学科技园获批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业项目和创新项目服务机构,是全国大学科技园中唯一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认定的“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也是中国江西留学人员创业园。多年来,学校共承担和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3项:纵向科研项目总计达1007项,横向项目达186项:共发表学术论文6084篇,被SCI(E)、EI、ISTP、CSSCI收录1043篇。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56项,并先后取得了一批标志性、具有原创特色的科技成果,如我校江风益教授成功研发的“蓝宝石衬底GaN基蓝光材料生产技术”,被评为863重大成果和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成就展项目。学校还先后组建了吉安食品药品科技园、高等研究院、军工研究院和北京研究院,在与中兴公司、IBH公司、洪都航空集团、江铃集团、江铜集团公司、新余LDK公司等的合作上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实现了学、研、产互动的良好格局。
三、抓住服务社会这个根本。突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个目标。构建一流的服务平台
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南昌大学始终围绕国家特别是江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积极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开发服务社会的新成果,开辟服务社会的新途径,开创服务社会的新格局,努力在教育、科研、信息咨询、医疗等领域提高服务社会的质量、水平和效益,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性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科研攻关方面,学校先后承担了一大批江西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科技项目和节能减排大量项目的研发任务。2008年5月,江西省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十个重大课题研究面向全世界招标,南昌大学积极申报,承担了其中两个课题的攻关任务。2008年,学校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了太阳能光伏学院,力争使之尽快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伏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促进江西光伏产业发展。在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南昌大学引进风险投资5200D-美元,创建了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实现了硅衬底氮化镓基蓝色发光二级管的产业化。另外,动力锂离子电池、新型稀土抛光粉、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等一大批研究成果也实现了产业化,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方面,学校着手组建了“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社情民意调研中心”和若干研究院(所),成立了地方合作交流委员会及地方合作处。加大了与地方设区市的全面合作。另外,学校专家教授们还发挥学科优势,以科技创新带动江西省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建筑工程,深入研究养种生态能源系统工程,目前已在江西萍乡、上饶等市创建了规模养殖、农民增收、养种结合、能源开发、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新模式,并成功地得到应用与推广,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方面,学校不仅承担了南极科考保健任务,而且在2008年我省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灾中,校第一、二、四附属医院医疗服务队受到各界高度评价,多次被评为全国和全省先进集体,有多人荣获先进个人称号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接见。
四、抓住传承文明这个根本,突出引领区域和社会文化这个目标,构建一流的文化氛围
高校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基地,文化引领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高水平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南昌大学始终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贴近师生、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一方面以培育大学精神为目标,激发师生的爱校兴校热情。坚持“格物致新、厚德泽人”的校训,弘扬“爱国荣校,团结协作”的传统,发扬“奋发有为,真抓实干”的作风,大力发掘南昌大学办学的精神内涵,传承业已形成的文化特质,汲取赣鄱文化和井冈山精神的营养,吸收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优秀文明成果,培育和发展具有南昌大学特色的大学精神,并通过多途径、多方式的大学精神培育活动,在师生员工中逐步建立起共同的理想目标、共同的精神追求、共同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伟大的精神支柱,激发巨大的前进动力,产生强大的发展后劲。另一方面,以提高文化创造力为突破口,构筑文化传承高地。学校不仅在全校范围内大力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不断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而且大力促进国际、国内、省内和社区文化交流,坚持面向社会,推广学校的品牌讲坛、影视节目、文化书籍等各种文化产品,积极开展宣讲报告和咨询服务等活动。另外,还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在文化引领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师生的文化实践力,通过广大师生员工自觉主动践行先进的文化理念、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带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使广大师生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发明、新成果。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潜移默化地改造着社会,成为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目前,学校已形成了“前湖之风”周末讲坛、“前湖之韵”周末音乐会、前湖诗会、前湖赛场、前湖“大舞台”、青蓝论坛、“昌大智库”及“红土地”网站等一批校园文化品牌,建成了赣客方言数据库、江西红色文化数据库和江西历史文化研究数据库,组建了赣学研究院、中国中部发展研究中心、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等一批重点研究基地,加强了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名家论坛、校地共建、咨询服务和巡回宣讲等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引导和推动了区域文化发展。学校曾3次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大会上作先进典型发言,并多次荣获全国、全省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文明单位”和“十面红旗”单位以及“十大和谐校园”等荣誉称号。当前,校园和谐平安、文明美丽。2008年5月16日。奥运会祥云火炬在南昌大学传递,整个传递过程热情豪迈、安全有序,受到了北京奥组委的高度赞扬。学校因此荣获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江西境内传递活动优秀组织奖。
一、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突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个目标,构建一流的育人阵地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南昌大学坚持“育人为本、教研并重、兼容并蓄、致善致用”的办学理念和“崇德尚能,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一方面,大力实施“名园工程”,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地建设新校区和改造老校区,极大地改善了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自建新校区以来,学校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绿化面积80万平方米,新增体育馆(场)6个(座),建成了一个占地4500亩的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山水园林式新校区。另一方面,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研究生教育为龙头,以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不断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努力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学校拥有一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教学名师,获得了一批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同时被列为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之一。近三年来,该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科技竞赛等一系列国家级赛事中均获得一等奖。该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升,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自办学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无数各级各类优秀专门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成就卓著,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克智、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定蕃,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葆明、熊仁根、施苏华、郑泉水、陈晔光、钟登华、罗笑南、姚雪
彪、朱卫国、韩忠朝,任教香港大学的管轶、北京大学的饶毅等知名专家和学者。2007年该校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教育不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评估结果优秀。
二、抓住科学研究这个根本,突出强化自主创新这个目标,构建一流的科研基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学校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南昌大学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坚持“立足江西、服务全国、推进创新、加速转化”的科研战略以“211工程”建设和推进二次创业为契机,努力建设以创新团队为主体、以创新平台为基础、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凝练科学研究主攻方向,加强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成了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鲜明的教研综合性大学特色。目前,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十一五”重点学科4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0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29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7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学校还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临床药理基地1个,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南昌大学科技园获批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业项目和创新项目服务机构,是全国大学科技园中唯一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认定的“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也是中国江西留学人员创业园。多年来,学校共承担和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3项:纵向科研项目总计达1007项,横向项目达186项:共发表学术论文6084篇,被SCI(E)、EI、ISTP、CSSCI收录1043篇。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56项,并先后取得了一批标志性、具有原创特色的科技成果,如我校江风益教授成功研发的“蓝宝石衬底GaN基蓝光材料生产技术”,被评为863重大成果和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成就展项目。学校还先后组建了吉安食品药品科技园、高等研究院、军工研究院和北京研究院,在与中兴公司、IBH公司、洪都航空集团、江铃集团、江铜集团公司、新余LDK公司等的合作上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实现了学、研、产互动的良好格局。
三、抓住服务社会这个根本。突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个目标。构建一流的服务平台
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南昌大学始终围绕国家特别是江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积极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开发服务社会的新成果,开辟服务社会的新途径,开创服务社会的新格局,努力在教育、科研、信息咨询、医疗等领域提高服务社会的质量、水平和效益,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性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科研攻关方面,学校先后承担了一大批江西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科技项目和节能减排大量项目的研发任务。2008年5月,江西省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十个重大课题研究面向全世界招标,南昌大学积极申报,承担了其中两个课题的攻关任务。2008年,学校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了太阳能光伏学院,力争使之尽快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伏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促进江西光伏产业发展。在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南昌大学引进风险投资5200D-美元,创建了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实现了硅衬底氮化镓基蓝色发光二级管的产业化。另外,动力锂离子电池、新型稀土抛光粉、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等一大批研究成果也实现了产业化,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方面,学校着手组建了“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社情民意调研中心”和若干研究院(所),成立了地方合作交流委员会及地方合作处。加大了与地方设区市的全面合作。另外,学校专家教授们还发挥学科优势,以科技创新带动江西省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建筑工程,深入研究养种生态能源系统工程,目前已在江西萍乡、上饶等市创建了规模养殖、农民增收、养种结合、能源开发、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新模式,并成功地得到应用与推广,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方面,学校不仅承担了南极科考保健任务,而且在2008年我省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灾中,校第一、二、四附属医院医疗服务队受到各界高度评价,多次被评为全国和全省先进集体,有多人荣获先进个人称号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接见。
四、抓住传承文明这个根本,突出引领区域和社会文化这个目标,构建一流的文化氛围
高校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基地,文化引领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高水平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南昌大学始终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贴近师生、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一方面以培育大学精神为目标,激发师生的爱校兴校热情。坚持“格物致新、厚德泽人”的校训,弘扬“爱国荣校,团结协作”的传统,发扬“奋发有为,真抓实干”的作风,大力发掘南昌大学办学的精神内涵,传承业已形成的文化特质,汲取赣鄱文化和井冈山精神的营养,吸收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优秀文明成果,培育和发展具有南昌大学特色的大学精神,并通过多途径、多方式的大学精神培育活动,在师生员工中逐步建立起共同的理想目标、共同的精神追求、共同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伟大的精神支柱,激发巨大的前进动力,产生强大的发展后劲。另一方面,以提高文化创造力为突破口,构筑文化传承高地。学校不仅在全校范围内大力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不断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而且大力促进国际、国内、省内和社区文化交流,坚持面向社会,推广学校的品牌讲坛、影视节目、文化书籍等各种文化产品,积极开展宣讲报告和咨询服务等活动。另外,还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在文化引领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师生的文化实践力,通过广大师生员工自觉主动践行先进的文化理念、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带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使广大师生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发明、新成果。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潜移默化地改造着社会,成为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目前,学校已形成了“前湖之风”周末讲坛、“前湖之韵”周末音乐会、前湖诗会、前湖赛场、前湖“大舞台”、青蓝论坛、“昌大智库”及“红土地”网站等一批校园文化品牌,建成了赣客方言数据库、江西红色文化数据库和江西历史文化研究数据库,组建了赣学研究院、中国中部发展研究中心、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等一批重点研究基地,加强了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名家论坛、校地共建、咨询服务和巡回宣讲等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引导和推动了区域文化发展。学校曾3次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大会上作先进典型发言,并多次荣获全国、全省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文明单位”和“十面红旗”单位以及“十大和谐校园”等荣誉称号。当前,校园和谐平安、文明美丽。2008年5月16日。奥运会祥云火炬在南昌大学传递,整个传递过程热情豪迈、安全有序,受到了北京奥组委的高度赞扬。学校因此荣获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江西境内传递活动优秀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