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高中语文文化常识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积极有效的优化措施,希望能够对日后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性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化常识;现状及应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语文文化常识的教学现状
文化常识是高中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有力抓手,然而,文化常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利用。
1.1文化常识经常被人遗忘
文化常识虽然是高中生掌握课文内容的突破口,其重要地位却常常被人遗忘。究其原因,无非是课文内容在高考中鲜有涉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更是“难登大雅之堂”。因此,一些教师在错误思想的驱动下一般都不太重视文化常识的辅助价值,从而导致文化常识的教学地位非常尴尬。
1.2文化常识脱离课文内容
文化常识的教学地位非常尴尬,仅仅是课文赏析的前奏。教师用寥寥数语介绍完课文内容的相关信息后,文化常识就被“掀篇”了。而后面的课文赏析根本不再涉及文化常识提供的辅助信息和背景材料,从而导致文化常识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孤立环节”,或一个废弃不用的教学区域,非常可惜!
1.3文化常识教学方式单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文化常识的教学方式仅仅是按照课文下面的注释内容画一画关键词,让高中生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简单、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高中生对文化常识产生一定的审美疲劳、厌烦心理甚至畏难情绪,使高中生对文化常识内容敬而远之,缺乏认知积极性和探究主动性。
1.4文化常识教学效果低下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文化常识这一教学内容得不到高中生的主体支持、智力支撑,因而高中生在文化常识学习过程中没有认知兴趣、求知动机、探究热情和生命活力。高中生的“表面应付行为”导致文化常识教学效果失去了群众基础和人气支持,而逐渐走向低效发展阶段。
2优化文化常识教学的有效策略
文化常识是高中生打开文学宝库的“金钥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非常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因而能够成为教师重点开发的知识区域。
2.1提升文化常识的教学地位
文学作品来源于作者的人生感悟和生活际遇,而文化常识则是介绍作者生平事迹、文学历程和艺术成就的知识板块,能够直接反映出文学作品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文学特色与艺术风格。因此,教师要格外注意提升文化常识的教学地位,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认知时间和探究空间。
以《沁园春·长沙》为例: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所抒发的伟人情怀、革命豪情、无畏精神和理想追求与高中生的书生气息、安逸生活和人生目标具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高中生难以“近距离地”达到作者的思想状态、精神境界和觉悟层次,自然在理解《沁园春·长沙》时会产生较大的难度。为此,教师要提高文化常识教学地位,将《沁园春·长沙》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心态为高中生娓娓道来,降低高中生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难度。
2.2强化文化常识的实用价值
文化常识是对课文内容的简略介绍,能够为高中生的课文认知提供一些必不可少的辅助信息,便于高中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学灵感和创作意图。因此,教师要善于开发文化常识的实用价值,以文化常识提供的背景信息为线索慢慢开启课文内容的主体探究活动,帮助高中生快速掌握课文内容。
以《鸿门宴》为例:《鸿门宴》素来就被世人打上“负面标签”,因此,教师要借助文化常识的教学环节为高中生提供《鸿门宴》的时代背景,尤其是战争形势以及“鸿门宴”的真正目的,让高中生清清楚楚地明白《鸿门宴》中项羽的目的、范增的目的、项庄的目的、刘邦的目的等,以“看戏人”的角度去全面审视和科学剖析每一个重要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意图,以此探究每一个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对《鸿门宴》的高质量掌握。
2.3优化文化常识的教学方式
传统文化常识的教学方式是“画一画”“背一背”,方法简单、过程枯燥、毫无趣味。因此,教师要以文化常识为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最适合文化常识教学的人性化、趣味化和实效化的认知方式,在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就有效激发高中生的认知兴趣和猎奇心理,更要激发高中生的认知积极性和探究主动性。
以《纪念刘和珍君》为例:课文《纪念刘和珍君》与高中生之间存有非常大的时代差异和政治差异,因而很多高中生难以理解“国民政府”的残暴与血腥,因为现代高中生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文明的安宁环境之中。为了优化文化常识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播放网络资源《纪念刘和珍君》这一课堂情景剧,尤其是最后五分钟,能够讓高中生借助视频资料获得强烈的感官刺激、心理冲击和情感体验,使高中生更加清楚地明白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此文。
2.4提高文化常识的教学效果
文化常识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高中生掌握了文化常识,就“吹响”了征服课文内容的号角。因此,教师要注意探索文化常识的最优教学方式,积极提升文化常识的趣味含量、吸引力度和教学效果,借助高中生的强大生命活力、认知兴趣和求知动机,从而释放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和生命认知潜能,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如果只是粗略的阅读和背诵古文,学生很难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因此,教师为了帮助高中生获得更多的认知,可以借助电子白板为高中生播放“价值连城、完璧归赵、布衣之交、负荆请罪、怒发冲冠、刎颈之交” 等成语故事的视频,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3结束语
课文赏析具有突出的文学性、故事性、时代性和实效性,因而是高中生知识积累、视野拓展、见识增长和素养提升的文学滋养与艺术精华。此中,文化常识则是拉近文学作品与高中生认知距离、时代差异和思想差异的“金钥匙”,能够为高中生提供文学作品的产生诱因、时代背景以及创作意图等,因而能够直接降低文学作品的理解难度、认知难度和文化差异,增效高中生的语文认知。
参考文献
[1]朱寅.高中语文活动课新尝试——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活动课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08):30-32.
[2]段颖睿.试论乡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辨力培养——以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中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08):44-45.
[3]赵福楼.语文教材经典文章的“三维时空”解读探究——探寻意义流变,促进深度阅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2(04):57-60.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化常识;现状及应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语文文化常识的教学现状
文化常识是高中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有力抓手,然而,文化常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利用。
1.1文化常识经常被人遗忘
文化常识虽然是高中生掌握课文内容的突破口,其重要地位却常常被人遗忘。究其原因,无非是课文内容在高考中鲜有涉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更是“难登大雅之堂”。因此,一些教师在错误思想的驱动下一般都不太重视文化常识的辅助价值,从而导致文化常识的教学地位非常尴尬。
1.2文化常识脱离课文内容
文化常识的教学地位非常尴尬,仅仅是课文赏析的前奏。教师用寥寥数语介绍完课文内容的相关信息后,文化常识就被“掀篇”了。而后面的课文赏析根本不再涉及文化常识提供的辅助信息和背景材料,从而导致文化常识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孤立环节”,或一个废弃不用的教学区域,非常可惜!
1.3文化常识教学方式单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文化常识的教学方式仅仅是按照课文下面的注释内容画一画关键词,让高中生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简单、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高中生对文化常识产生一定的审美疲劳、厌烦心理甚至畏难情绪,使高中生对文化常识内容敬而远之,缺乏认知积极性和探究主动性。
1.4文化常识教学效果低下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文化常识这一教学内容得不到高中生的主体支持、智力支撑,因而高中生在文化常识学习过程中没有认知兴趣、求知动机、探究热情和生命活力。高中生的“表面应付行为”导致文化常识教学效果失去了群众基础和人气支持,而逐渐走向低效发展阶段。
2优化文化常识教学的有效策略
文化常识是高中生打开文学宝库的“金钥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非常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因而能够成为教师重点开发的知识区域。
2.1提升文化常识的教学地位
文学作品来源于作者的人生感悟和生活际遇,而文化常识则是介绍作者生平事迹、文学历程和艺术成就的知识板块,能够直接反映出文学作品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文学特色与艺术风格。因此,教师要格外注意提升文化常识的教学地位,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认知时间和探究空间。
以《沁园春·长沙》为例: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所抒发的伟人情怀、革命豪情、无畏精神和理想追求与高中生的书生气息、安逸生活和人生目标具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高中生难以“近距离地”达到作者的思想状态、精神境界和觉悟层次,自然在理解《沁园春·长沙》时会产生较大的难度。为此,教师要提高文化常识教学地位,将《沁园春·长沙》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心态为高中生娓娓道来,降低高中生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难度。
2.2强化文化常识的实用价值
文化常识是对课文内容的简略介绍,能够为高中生的课文认知提供一些必不可少的辅助信息,便于高中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学灵感和创作意图。因此,教师要善于开发文化常识的实用价值,以文化常识提供的背景信息为线索慢慢开启课文内容的主体探究活动,帮助高中生快速掌握课文内容。
以《鸿门宴》为例:《鸿门宴》素来就被世人打上“负面标签”,因此,教师要借助文化常识的教学环节为高中生提供《鸿门宴》的时代背景,尤其是战争形势以及“鸿门宴”的真正目的,让高中生清清楚楚地明白《鸿门宴》中项羽的目的、范增的目的、项庄的目的、刘邦的目的等,以“看戏人”的角度去全面审视和科学剖析每一个重要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意图,以此探究每一个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对《鸿门宴》的高质量掌握。
2.3优化文化常识的教学方式
传统文化常识的教学方式是“画一画”“背一背”,方法简单、过程枯燥、毫无趣味。因此,教师要以文化常识为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最适合文化常识教学的人性化、趣味化和实效化的认知方式,在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就有效激发高中生的认知兴趣和猎奇心理,更要激发高中生的认知积极性和探究主动性。
以《纪念刘和珍君》为例:课文《纪念刘和珍君》与高中生之间存有非常大的时代差异和政治差异,因而很多高中生难以理解“国民政府”的残暴与血腥,因为现代高中生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文明的安宁环境之中。为了优化文化常识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播放网络资源《纪念刘和珍君》这一课堂情景剧,尤其是最后五分钟,能够讓高中生借助视频资料获得强烈的感官刺激、心理冲击和情感体验,使高中生更加清楚地明白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此文。
2.4提高文化常识的教学效果
文化常识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高中生掌握了文化常识,就“吹响”了征服课文内容的号角。因此,教师要注意探索文化常识的最优教学方式,积极提升文化常识的趣味含量、吸引力度和教学效果,借助高中生的强大生命活力、认知兴趣和求知动机,从而释放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和生命认知潜能,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如果只是粗略的阅读和背诵古文,学生很难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因此,教师为了帮助高中生获得更多的认知,可以借助电子白板为高中生播放“价值连城、完璧归赵、布衣之交、负荆请罪、怒发冲冠、刎颈之交” 等成语故事的视频,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3结束语
课文赏析具有突出的文学性、故事性、时代性和实效性,因而是高中生知识积累、视野拓展、见识增长和素养提升的文学滋养与艺术精华。此中,文化常识则是拉近文学作品与高中生认知距离、时代差异和思想差异的“金钥匙”,能够为高中生提供文学作品的产生诱因、时代背景以及创作意图等,因而能够直接降低文学作品的理解难度、认知难度和文化差异,增效高中生的语文认知。
参考文献
[1]朱寅.高中语文活动课新尝试——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活动课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08):30-32.
[2]段颖睿.试论乡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辨力培养——以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中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08):44-45.
[3]赵福楼.语文教材经典文章的“三维时空”解读探究——探寻意义流变,促进深度阅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2(04):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