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驴与走路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gli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小学故事课上,老师给我们说了个《父子骑驴》。他说有对父子,赶了条驴进城。路上有人笑话他们:这父子真笨,有驴子不骑?于是,父亲让儿子骑上了驴背。很快又有人说了:这不孝儿子,居然自己骑驴,让父亲走路。父亲赶紧让儿子下来,自己骑上驴背。之后还是有人说:这个父亲狠心,也不怕儿子累坏?父亲连忙让儿子也骑上驴背。心想这样一定所有人满意了,想不到仍然有人说话:两个人骑一头驴,还不把驴子压死?怎么办,父子两个跳下驴背,绑起了驴子的四条腿,用棍子抬着驴子,进城!被抬的驴子太难受了,一路惨叫不停,一个挣扎,可怜的驴,掉河里淹死了。
  这寓言我一下就记牢了,后来,又读到好几个版本,都大同小异,倒是故事后边的感言,招来不少趣评:讲故事的老师,最后告诉我们,办事要有自己的主张,该听的话要听,不该听的话决不去理会;也有人在寓言后边写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更有人说,虽说当局者迷,但旁观者也未必清,处处听人指点,就只能抬着驴子进城了。接下来,还有说人言可畏的,说虚心未必都使人进步的,说这父子两个看来谦谦,其实只剩迂腐和笨拙了。
  仔细想想也是。倘使跟上一位给一个理由就变一下主张的主子,驴子也会难受得宁肯去死。凡路人都只遇上一时一面情况,他们不会清楚父子是想把驴卖掉,还是进城载货回家的,纵使运货,也不会清楚货物重轻和路程长短,更不了解这对父子的年岁、健康状况和这头驴的身板和耐力,他们的意见,能不各有偏颇吗?“路人”的建议,可作参考和提醒,决策者不能缺失独立思考,不能只活在他人的议论里。
  ……
  二百来字的一则寓言,令人想入非非。
  二
  有条与寓言《父子骑驴》寓意相反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它打着但丁的旗号盛行于世。
  我读高一时,第一次碰上它,特别喜欢,再读还是喜欢,将它抄进我的摘记。以后,它帮过我的作文,助过我的发言,还做过毕业时给同学的临别赠言。
  格言,是“作为人们行为规范,言简意赅的语句”。但后来,还是对它有了质疑:“走自己的路”,交通规则要不要遵守?走反向,穿横道行不行?要不要兼顾一下斑马线和红绿灯?“让他人去说吧”,逆耳忠言要不要想想?合理的意见建议要不要听听?路是供大家走的,无论你多么贤能,或者多不像话,要歇脚都得靠在路边,要超前都得绕道,谁也无权只顾自己猛头向前。如果这一切都不问不顾,势必造成,“走自己的路,让他人跟着你走”;抑或“走自己的路,让他人避着你走”;抑或“走自己的路,让他人无路可走”……这话能作为每个人的“行为规范”吗?
  真理是相对的,格言也有制约条件。即使亲眼目睹亲耳所闻,也不会全都真实,世上不还存在看不见的红外光紫外线吗,不还有人耳听不见的超声波次声波吗?已经历尽亿万自然现象验证的牛顿定律,也没有永远正确,当处于极大宇宙或者极小量子世界的时候,还是会失效。一句很少几个字的话,要让它十分完备和绝对正确,可能吗?能缺失限制条件吗?
  “走路”这句话,虽有偏颇,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条件具备时,仍会大有裨益,比如前面那对毫无主见的骑驴父子,用这条格言去劝勉,就十分要得。
  我们这个世上,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和萨特的“他人即地狱”,可以平行流行;“是药三分毒”和“良药苦口利于病”,也可以一样是金句。虽然“理论”并非都“灰色”,也不影响歌德的“理论是灰色的,惟生命之树常青”成为格言。我们甚至发现,砒霜虽然剧毒,以毒攻毒时,也可以是良药。格言金句中,有些只适用指导科学,有些仅仅在描述艺术;有时它们正用,有时还可反用;有些流行于西方,有些流行于东方;有些因为有趣或者深刻,得到了亿万人的追捧。
  不顺心时,我们会觉得“他人即地狱”,过些时想想,还是“仁者爱人”更普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似乎已成共识,但江晓帆老师以“己之所欲,勿施于人”为标题,也成就了一篇美文。
  看一棵树或者一座房子的倒影时,特别是弯曲的树和粉白的墙,总觉得水中的树和房子比实体美多了。甲问,虚假的倒影比真实的实体更值得称道?乙反问,跟一个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怎么去议论美呢?甲和乙,究竟誰对谁错了?
  对于如此丰富的思维,怎么能用一句话去仙人指路呢?对于一个豁达而包容、多彩而一往无前的人世来说,怎么能不给它们都留个座位呢?
其他文献
某雨神专司某地晴雨,虽是设定的职责,神颇认真履职。为确保水量充足,有备无患,雨神在天上建了一个水塘,以备时需。雨神的小庙所辖方圆百里之地,按常理,水应足够;奈何该雨神手下小鬼众多,且多不通人事,全凭喜好放水,常弄得旱涝颠倒,民怨沸腾。雨神竟然不知。   小庙乃村民筹资所建,逢元宵祈晴雨。元宵节至,村民依例来破庙祈神。外出经商的人祈晴,许诺奉一只猪头;耕作的人祈雨,许诺奉一只羊头。雨神照单全收而已
期刊
于写作而言,最崇拜小说家,手勤,洋洋洒洒几万言十几万言几十万言;最鄙视的是诗人,手懒,几个字几个字往外憋,舍不得多说一句,有的还不是人话。然而,最崇拜的又是诗人,他们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鄙视的是小说家,经常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编一些着三不着两的滥故事。  实际上,以上只是玩笑话,自己既写不成小说也写不了诗,还敢嘲弄诗人和小说家,不是胆子大,而是无聊。手勤的事干不了,连手懒的事也干不成,无聊到只
期刊
一个人骑着一匹快马外出,路边的小朋友看到了,纷纷喝彩赞扬。此人欣欣然而不能自已,马快频加鞭,奋蹄不能息,马终于力竭而衰,一仆不起。这是东汉泰安太守应劭所著《风俗通义》中所讲的一个故事。故事或为虚构,但“杀君马者道旁儿”的感悟,却一定是古贤真实的内心感慨。   说是道旁观望的孩子们杀死了这匹快马,其实是冤枉也哉。他们既没有杀马的动机,也没有加之于马的任何暴力行为。然而,实实在在的,如果没有他们的喝
期刊
王生小七足下:   日前拜读鸿雁传书,知悉足下已然改邪归正,另有别样人生,心下大慰。更令人欣慰的是,王君竟然还惦念某之近作《僚斋志异》,且在某缺乏第一手素材之时,亲奉及时甘霖、雪中木炭,实在感激不尽。   近书《僚斋志异》,夙兴夜寐,案牍劳形,实在分身乏术,本不欲回君书;后转念一想,君行千里,穿墙有术,依然念念不忘来处,此种感恩之情实在令人感动,某不回书实在有愧;加之王君实为某呕心沥血凝聚之人
期刊
亦動亦静
期刊
传统里有“三十而立”的说法,这个“立”指的是成家立业。这里的“三岁而立”,当然不可能是成家立业,那么,“三岁而立”是“立”什么呢?   一是指在孩子三岁左右,父母必须帮助他建立起规矩意识。民间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即一个人终老能达成什么成就,在三岁左右就可以看出端倪。民间的这个说法,只能是来自经验的总结,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本人对“三岁而立”的高度认同,来自儿童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的一段讲演视频。
期刊
几十年来,读杂文、写杂文,对杂文多少有了点认识。但不敢长篇大论,只能零星地说点感想。虽然其中有些是常识,但经我吸纳再吐出,也便带了个人色彩,如有不妥,恭请方家匡正。一  何谓杂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主要的,不外乎两种说法:一是广义说,内容杂,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草木虫鱼,无所不包;形式杂,议论、寓言、对话、感悟,灵活多样。或批评,或赞颂,顺其自然。这样的文章,均可称为杂文。二是狭义说,杂文是批
期刊
你问我怎么行贿,行贿也是个技术活呢,也要动点脑子,不能“硬塞”,既要使受贿者乐于接受,还不显山露水,还不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要说我的经验,其实也谈不上什么经验,就是一点体会吧,我就是采取银行储蓄的四种办法,分轻重缓急,随需而定。   一是“活期”。随存随取,急需办的事常采用这种办法,依所办事的大小而决定投“资”多少。投“资”对象,针对的是那些贪得无厌,来者不拒,大钱要,小钱也要,不送礼
期刊
长假游好玩,可成本不低。先别说花钱多少,愿跑远路的,都不怕“撒币”。但有一条是铁定的:景区、旅店、铁路、大巴、旅行社、航空公司赚得盆满钵满,游客则一定有个大损失——“体验打折”。旅游,要的就是一个快乐体验,体验大打折扣,那“汗珠子落地摔八瓣”的长途奔袭还值不值,就成了一个问题。  我先说说旅游快乐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您就会明白,人山人海的扎堆游,游客损失了啥?  首先,人丁密度,关乎风景优劣。你
期刊
朋友本是豪饮之辈,肝肾问题告急之后,喝酒改为喝水。一个人枯坐在一群酒友之间,有如置身浴室,人皆坦诚相见,你衣冠整齐,不别扭吗?   朋友的见解独到:上半场,我是呆子,看你们起起落落,喝得尽兴;下半场,你们是疯子,众人皆醉我独醒,看我神清气爽。   “呆子”“疯子”,用词粗俗,却精准到位。转念一想,对应“呆子”的,该是一个什么“……子”?对应“疯子”的呢?搜肠刮肚,“子”虚乌有。   古时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