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小学故事课上,老师给我们说了个《父子骑驴》。他说有对父子,赶了条驴进城。路上有人笑话他们:这父子真笨,有驴子不骑?于是,父亲让儿子骑上了驴背。很快又有人说了:这不孝儿子,居然自己骑驴,让父亲走路。父亲赶紧让儿子下来,自己骑上驴背。之后还是有人说:这个父亲狠心,也不怕儿子累坏?父亲连忙让儿子也骑上驴背。心想这样一定所有人满意了,想不到仍然有人说话:两个人骑一头驴,还不把驴子压死?怎么办,父子两个跳下驴背,绑起了驴子的四条腿,用棍子抬着驴子,进城!被抬的驴子太难受了,一路惨叫不停,一个挣扎,可怜的驴,掉河里淹死了。
这寓言我一下就记牢了,后来,又读到好几个版本,都大同小异,倒是故事后边的感言,招来不少趣评:讲故事的老师,最后告诉我们,办事要有自己的主张,该听的话要听,不该听的话决不去理会;也有人在寓言后边写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更有人说,虽说当局者迷,但旁观者也未必清,处处听人指点,就只能抬着驴子进城了。接下来,还有说人言可畏的,说虚心未必都使人进步的,说这父子两个看来谦谦,其实只剩迂腐和笨拙了。
仔细想想也是。倘使跟上一位给一个理由就变一下主张的主子,驴子也会难受得宁肯去死。凡路人都只遇上一时一面情况,他们不会清楚父子是想把驴卖掉,还是进城载货回家的,纵使运货,也不会清楚货物重轻和路程长短,更不了解这对父子的年岁、健康状况和这头驴的身板和耐力,他们的意见,能不各有偏颇吗?“路人”的建议,可作参考和提醒,决策者不能缺失独立思考,不能只活在他人的议论里。
……
二百来字的一则寓言,令人想入非非。
二
有条与寓言《父子骑驴》寓意相反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它打着但丁的旗号盛行于世。
我读高一时,第一次碰上它,特别喜欢,再读还是喜欢,将它抄进我的摘记。以后,它帮过我的作文,助过我的发言,还做过毕业时给同学的临别赠言。
格言,是“作为人们行为规范,言简意赅的语句”。但后来,还是对它有了质疑:“走自己的路”,交通规则要不要遵守?走反向,穿横道行不行?要不要兼顾一下斑马线和红绿灯?“让他人去说吧”,逆耳忠言要不要想想?合理的意见建议要不要听听?路是供大家走的,无论你多么贤能,或者多不像话,要歇脚都得靠在路边,要超前都得绕道,谁也无权只顾自己猛头向前。如果这一切都不问不顾,势必造成,“走自己的路,让他人跟着你走”;抑或“走自己的路,让他人避着你走”;抑或“走自己的路,让他人无路可走”……这话能作为每个人的“行为规范”吗?
真理是相对的,格言也有制约条件。即使亲眼目睹亲耳所闻,也不会全都真实,世上不还存在看不见的红外光紫外线吗,不还有人耳听不见的超声波次声波吗?已经历尽亿万自然现象验证的牛顿定律,也没有永远正确,当处于极大宇宙或者极小量子世界的时候,还是会失效。一句很少几个字的话,要让它十分完备和绝对正确,可能吗?能缺失限制条件吗?
“走路”这句话,虽有偏颇,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条件具备时,仍会大有裨益,比如前面那对毫无主见的骑驴父子,用这条格言去劝勉,就十分要得。
我们这个世上,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和萨特的“他人即地狱”,可以平行流行;“是药三分毒”和“良药苦口利于病”,也可以一样是金句。虽然“理论”并非都“灰色”,也不影响歌德的“理论是灰色的,惟生命之树常青”成为格言。我们甚至发现,砒霜虽然剧毒,以毒攻毒时,也可以是良药。格言金句中,有些只适用指导科学,有些仅仅在描述艺术;有时它们正用,有时还可反用;有些流行于西方,有些流行于东方;有些因为有趣或者深刻,得到了亿万人的追捧。
不顺心时,我们会觉得“他人即地狱”,过些时想想,还是“仁者爱人”更普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似乎已成共识,但江晓帆老师以“己之所欲,勿施于人”为标题,也成就了一篇美文。
看一棵树或者一座房子的倒影时,特别是弯曲的树和粉白的墙,总觉得水中的树和房子比实体美多了。甲问,虚假的倒影比真实的实体更值得称道?乙反问,跟一个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怎么去议论美呢?甲和乙,究竟誰对谁错了?
对于如此丰富的思维,怎么能用一句话去仙人指路呢?对于一个豁达而包容、多彩而一往无前的人世来说,怎么能不给它们都留个座位呢?
小学故事课上,老师给我们说了个《父子骑驴》。他说有对父子,赶了条驴进城。路上有人笑话他们:这父子真笨,有驴子不骑?于是,父亲让儿子骑上了驴背。很快又有人说了:这不孝儿子,居然自己骑驴,让父亲走路。父亲赶紧让儿子下来,自己骑上驴背。之后还是有人说:这个父亲狠心,也不怕儿子累坏?父亲连忙让儿子也骑上驴背。心想这样一定所有人满意了,想不到仍然有人说话:两个人骑一头驴,还不把驴子压死?怎么办,父子两个跳下驴背,绑起了驴子的四条腿,用棍子抬着驴子,进城!被抬的驴子太难受了,一路惨叫不停,一个挣扎,可怜的驴,掉河里淹死了。
这寓言我一下就记牢了,后来,又读到好几个版本,都大同小异,倒是故事后边的感言,招来不少趣评:讲故事的老师,最后告诉我们,办事要有自己的主张,该听的话要听,不该听的话决不去理会;也有人在寓言后边写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更有人说,虽说当局者迷,但旁观者也未必清,处处听人指点,就只能抬着驴子进城了。接下来,还有说人言可畏的,说虚心未必都使人进步的,说这父子两个看来谦谦,其实只剩迂腐和笨拙了。
仔细想想也是。倘使跟上一位给一个理由就变一下主张的主子,驴子也会难受得宁肯去死。凡路人都只遇上一时一面情况,他们不会清楚父子是想把驴卖掉,还是进城载货回家的,纵使运货,也不会清楚货物重轻和路程长短,更不了解这对父子的年岁、健康状况和这头驴的身板和耐力,他们的意见,能不各有偏颇吗?“路人”的建议,可作参考和提醒,决策者不能缺失独立思考,不能只活在他人的议论里。
……
二百来字的一则寓言,令人想入非非。
二
有条与寓言《父子骑驴》寓意相反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它打着但丁的旗号盛行于世。
我读高一时,第一次碰上它,特别喜欢,再读还是喜欢,将它抄进我的摘记。以后,它帮过我的作文,助过我的发言,还做过毕业时给同学的临别赠言。
格言,是“作为人们行为规范,言简意赅的语句”。但后来,还是对它有了质疑:“走自己的路”,交通规则要不要遵守?走反向,穿横道行不行?要不要兼顾一下斑马线和红绿灯?“让他人去说吧”,逆耳忠言要不要想想?合理的意见建议要不要听听?路是供大家走的,无论你多么贤能,或者多不像话,要歇脚都得靠在路边,要超前都得绕道,谁也无权只顾自己猛头向前。如果这一切都不问不顾,势必造成,“走自己的路,让他人跟着你走”;抑或“走自己的路,让他人避着你走”;抑或“走自己的路,让他人无路可走”……这话能作为每个人的“行为规范”吗?
真理是相对的,格言也有制约条件。即使亲眼目睹亲耳所闻,也不会全都真实,世上不还存在看不见的红外光紫外线吗,不还有人耳听不见的超声波次声波吗?已经历尽亿万自然现象验证的牛顿定律,也没有永远正确,当处于极大宇宙或者极小量子世界的时候,还是会失效。一句很少几个字的话,要让它十分完备和绝对正确,可能吗?能缺失限制条件吗?
“走路”这句话,虽有偏颇,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条件具备时,仍会大有裨益,比如前面那对毫无主见的骑驴父子,用这条格言去劝勉,就十分要得。
我们这个世上,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和萨特的“他人即地狱”,可以平行流行;“是药三分毒”和“良药苦口利于病”,也可以一样是金句。虽然“理论”并非都“灰色”,也不影响歌德的“理论是灰色的,惟生命之树常青”成为格言。我们甚至发现,砒霜虽然剧毒,以毒攻毒时,也可以是良药。格言金句中,有些只适用指导科学,有些仅仅在描述艺术;有时它们正用,有时还可反用;有些流行于西方,有些流行于东方;有些因为有趣或者深刻,得到了亿万人的追捧。
不顺心时,我们会觉得“他人即地狱”,过些时想想,还是“仁者爱人”更普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似乎已成共识,但江晓帆老师以“己之所欲,勿施于人”为标题,也成就了一篇美文。
看一棵树或者一座房子的倒影时,特别是弯曲的树和粉白的墙,总觉得水中的树和房子比实体美多了。甲问,虚假的倒影比真实的实体更值得称道?乙反问,跟一个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怎么去议论美呢?甲和乙,究竟誰对谁错了?
对于如此丰富的思维,怎么能用一句话去仙人指路呢?对于一个豁达而包容、多彩而一往无前的人世来说,怎么能不给它们都留个座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