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炎黄征战至今,华夏历史上涌现过无数支名震九州的军队。譬如羽林卫、悍名军、岳家军等等,戚家军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戚家军的诞生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当戚继光手执狼豪,挥笔写下这首千古名作的时候,他不过是个未及弱冠的少年。而这首诗,也成了他一生的写照。
明嘉靖二十八年,本可以继承父亲职位的戚继光参加了科举(武举)。而就在会试中途,爆发了“庚戌之变”。戚继光凭借自己的一篇《备俺答策》受到了上司的赏识,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戍守蓟门。
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调任浙江,任司佥书。戚继光的才能很快引起了浙江巡抚胡宗宪的注意,几经提拔戚继光很快成为了宁绍台参将,负责对入侵沿海的倭寇作战。
而戚继光也丝毫未辜负胡宗宪的期望,连战连捷。
戚继光也趁此于义乌、处州等地招兵,自行训练以图解决浙江明军战斗力低下的弊病。
戚继光以鸳鸯阵、三才阵、五行阵等新型训练方式训练所得的几千兵马,很快投入了对倭寇的作战。
这支新军,却成为了一个传奇,这个传奇的名字叫作铁血戚家军。
◎名震九州
嘉靖四十年四月廿二日至五月廿七日之间,戚家军于台州一带以四千兵马,前后对阵两万倭寇,孤军面对敌方兵马五倍于自己的情况下,五战五捷,而戚家军伤亡不足二十人。
戚家军是如何具有这强大的战力?盖源于千古奇阵——“鸳鸯阵”。
鸳鸯阵以十一人为一组,长矛兵、狼筅兵、盾牌兵、短刀手以独特的方式形成相互之间的配合。又由此演化出三才阵、五行阵等阵法,攻守兼备,几乎毫无破绽。
戚继光凭借台州大捷升都指挥使,不久之后驰援福建。
横屿之战,戚继光亲自擂鼓,以伤亡十数人的代价全歼岛上倭寇。
其后又在牛田、杞店、林墩等地大败倭寇,歼敌五千余人。
后与另一抗倭名将俞大猷于江浙一带大破倭寇,终于隆庆元年彻底平定倭寇。
此后,戚继光调任蓟门。在这里他带着手下的戚家军开始了另一段传奇。在这里修建长城,以其独特练兵之法迅速提高了边镇明军的战斗力,使蓟镇一带长城防务显著加强。戚家军戍守边疆抵御了多次蒙古骑兵的入侵。
万历初,蒙古朵颜部攻喜峰口,戚继光率兵出青山口御敌,败却之。
万历元年春,朵颜部董狐狸及其兄子长昂谋犯,驰喜峰口,索赏不得,则肆杀掠,以诱官军。继光出击,几获狐狸。同年夏,二寇复犯桃林,不得志去。长昂亦犯界岭。官军斩获多,边吏讽之降,狐狸及款关请贡。
万历二年春,长昂复窥诸口不得入,则与董狐狸共逼长秃入侵明境。戚继光逐,得之以归。于是二寇率部长亲族三百人叩关请死罪,狐狸服素衣叩头乞赦长秃。继光及总督刘应节等议,遣副将史宸、罗端诣喜峰口受其降。皆罗拜,献还所掠边人,攒刀设誓。乃释长秃,请通贡如故。万历七年冬,土蛮部见蓟门无隙可击,便派兵入侵锦州营。辽东总兵官李成梁向继光求援。戚继光于狗儿河、石河等地败却土蛮。”(《明史》《永平府志》《读史方舆纪要》等)
万历十五年十二月七日,一代将星戚继光逝世。他虽然逝去,但却得到了无数人的纪念。在他抗倭的江浙一带,有着无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地名、街道。譬如处州府(今浙江丽水市区)夜晚最繁华的一条街道就因纪念戚继光而被命名为“继光街”,这便是无数黎民百姓对将军赫赫一生的肯定。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我想,戚将军他已经做到了。
但戚家军的传奇还远远没有结束。戚继光虽然逝世,但是他的练兵之法却传了下来。在其后“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抗日援朝”战争中,依戚继光练兵之法所训练出的二代“戚家军”成为了战争的主力,在牡丹峰、平壤戚家军身先士卒,所到之处倭寇无不胆寒。在攻克汉城一战中,数万日军竟闻戚家军之名而闭门不出,无一人敢出战。
◎戚家军的绝响
明万历四十六年,后金汗王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檄文,正式向大明王朝宣战。努尔哈赤在抚顺边将李永芳的协助下接连攻克抚顺、清河等城,击败辽东总兵张承荫部,举朝震动。
兵部尚书杨镐领十万明军进剿,却犯了分兵大忌。四路明军被努尔哈赤分围击破。
萨尔浒大败后,在川浙军团中的戚家军到达战场,在浑河之畔于满洲八旗决一死战。
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满洲骑兵,清一色步兵的二代戚家军在戚继光侄子戚金的带领下凭借鸳鸯阵与之周旋。
但是敌军的炮弹却落入了戚家军于白杆军阵型,满洲骑兵趁机发起冲锋。
在这场战争中,戚家军给了所谓“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满洲八旗狠狠一击。
戚家军在强行军数天之后,面对数倍于自己的骑兵终于体力不支,慢慢的死伤殆尽。
这支戚家军已经不是戚继光手下那支全盛的戚家军了,但戚家军的“死战不屈,保卫华夏”的军魂却深深印入了他们每一个人的脑海里。几十年前面对入侵的倭寇如是,如今面对满洲人亦如是!
是役,戚家军血战到底,戚金拉着总兵童仲揆“大丈夫报国便在今日”,直至最后几十人,戚家军的鸳鸯阵依旧保持不乱。整支军队无一人逃跑,亦无一人投降,全部战死。
戚家军以不足一万的步兵面对数万满洲骑兵(平原作战),一切条件尽占下风的情况下,竟歼敌万余众。就连后世的清人也感叹,“是役,明以万余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清人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
◎最后的戚家军
戚家军此时并没有全部丧失殆尽。少数先期突围和辽阳留守的戚家军依旧幸存。明廷派遣官员来慰劳这最后的戚家军,询问这些戚家军需要什么封赏。而令人动容的是,这些最后的戚家军竟然流着泪说,他们不求任何赏赐,只求能把他们编入辽东的部队,他们要手刃满人为戚金和战死的兄弟报仇。
在此后的辽阳之战后,这最后的戚家军奋勇当先,以一敌数,依旧是一如以往的戚家军一般死战到底,屈力不降,最后全部阵亡。
呜呼!汉魂所在,虽马卒亦有国士之风!
戚家军,虽然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三百余年。但他们以波澜与悲壮构成的那颗军魂,却代表着无数守卫华夏而拼死力战的勇士们,也照耀着无数的后人。就如那息壤一般,生生不息!
编辑/徐展
◎戚家军的诞生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当戚继光手执狼豪,挥笔写下这首千古名作的时候,他不过是个未及弱冠的少年。而这首诗,也成了他一生的写照。
明嘉靖二十八年,本可以继承父亲职位的戚继光参加了科举(武举)。而就在会试中途,爆发了“庚戌之变”。戚继光凭借自己的一篇《备俺答策》受到了上司的赏识,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戍守蓟门。
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调任浙江,任司佥书。戚继光的才能很快引起了浙江巡抚胡宗宪的注意,几经提拔戚继光很快成为了宁绍台参将,负责对入侵沿海的倭寇作战。
而戚继光也丝毫未辜负胡宗宪的期望,连战连捷。
戚继光也趁此于义乌、处州等地招兵,自行训练以图解决浙江明军战斗力低下的弊病。
戚继光以鸳鸯阵、三才阵、五行阵等新型训练方式训练所得的几千兵马,很快投入了对倭寇的作战。
这支新军,却成为了一个传奇,这个传奇的名字叫作铁血戚家军。
◎名震九州
嘉靖四十年四月廿二日至五月廿七日之间,戚家军于台州一带以四千兵马,前后对阵两万倭寇,孤军面对敌方兵马五倍于自己的情况下,五战五捷,而戚家军伤亡不足二十人。
戚家军是如何具有这强大的战力?盖源于千古奇阵——“鸳鸯阵”。
鸳鸯阵以十一人为一组,长矛兵、狼筅兵、盾牌兵、短刀手以独特的方式形成相互之间的配合。又由此演化出三才阵、五行阵等阵法,攻守兼备,几乎毫无破绽。
戚继光凭借台州大捷升都指挥使,不久之后驰援福建。
横屿之战,戚继光亲自擂鼓,以伤亡十数人的代价全歼岛上倭寇。
其后又在牛田、杞店、林墩等地大败倭寇,歼敌五千余人。
后与另一抗倭名将俞大猷于江浙一带大破倭寇,终于隆庆元年彻底平定倭寇。
此后,戚继光调任蓟门。在这里他带着手下的戚家军开始了另一段传奇。在这里修建长城,以其独特练兵之法迅速提高了边镇明军的战斗力,使蓟镇一带长城防务显著加强。戚家军戍守边疆抵御了多次蒙古骑兵的入侵。
万历初,蒙古朵颜部攻喜峰口,戚继光率兵出青山口御敌,败却之。
万历元年春,朵颜部董狐狸及其兄子长昂谋犯,驰喜峰口,索赏不得,则肆杀掠,以诱官军。继光出击,几获狐狸。同年夏,二寇复犯桃林,不得志去。长昂亦犯界岭。官军斩获多,边吏讽之降,狐狸及款关请贡。
万历二年春,长昂复窥诸口不得入,则与董狐狸共逼长秃入侵明境。戚继光逐,得之以归。于是二寇率部长亲族三百人叩关请死罪,狐狸服素衣叩头乞赦长秃。继光及总督刘应节等议,遣副将史宸、罗端诣喜峰口受其降。皆罗拜,献还所掠边人,攒刀设誓。乃释长秃,请通贡如故。万历七年冬,土蛮部见蓟门无隙可击,便派兵入侵锦州营。辽东总兵官李成梁向继光求援。戚继光于狗儿河、石河等地败却土蛮。”(《明史》《永平府志》《读史方舆纪要》等)
万历十五年十二月七日,一代将星戚继光逝世。他虽然逝去,但却得到了无数人的纪念。在他抗倭的江浙一带,有着无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地名、街道。譬如处州府(今浙江丽水市区)夜晚最繁华的一条街道就因纪念戚继光而被命名为“继光街”,这便是无数黎民百姓对将军赫赫一生的肯定。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我想,戚将军他已经做到了。
但戚家军的传奇还远远没有结束。戚继光虽然逝世,但是他的练兵之法却传了下来。在其后“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抗日援朝”战争中,依戚继光练兵之法所训练出的二代“戚家军”成为了战争的主力,在牡丹峰、平壤戚家军身先士卒,所到之处倭寇无不胆寒。在攻克汉城一战中,数万日军竟闻戚家军之名而闭门不出,无一人敢出战。
◎戚家军的绝响
明万历四十六年,后金汗王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檄文,正式向大明王朝宣战。努尔哈赤在抚顺边将李永芳的协助下接连攻克抚顺、清河等城,击败辽东总兵张承荫部,举朝震动。
兵部尚书杨镐领十万明军进剿,却犯了分兵大忌。四路明军被努尔哈赤分围击破。
萨尔浒大败后,在川浙军团中的戚家军到达战场,在浑河之畔于满洲八旗决一死战。
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满洲骑兵,清一色步兵的二代戚家军在戚继光侄子戚金的带领下凭借鸳鸯阵与之周旋。
但是敌军的炮弹却落入了戚家军于白杆军阵型,满洲骑兵趁机发起冲锋。
在这场战争中,戚家军给了所谓“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满洲八旗狠狠一击。
戚家军在强行军数天之后,面对数倍于自己的骑兵终于体力不支,慢慢的死伤殆尽。
这支戚家军已经不是戚继光手下那支全盛的戚家军了,但戚家军的“死战不屈,保卫华夏”的军魂却深深印入了他们每一个人的脑海里。几十年前面对入侵的倭寇如是,如今面对满洲人亦如是!
是役,戚家军血战到底,戚金拉着总兵童仲揆“大丈夫报国便在今日”,直至最后几十人,戚家军的鸳鸯阵依旧保持不乱。整支军队无一人逃跑,亦无一人投降,全部战死。
戚家军以不足一万的步兵面对数万满洲骑兵(平原作战),一切条件尽占下风的情况下,竟歼敌万余众。就连后世的清人也感叹,“是役,明以万余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清人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
◎最后的戚家军
戚家军此时并没有全部丧失殆尽。少数先期突围和辽阳留守的戚家军依旧幸存。明廷派遣官员来慰劳这最后的戚家军,询问这些戚家军需要什么封赏。而令人动容的是,这些最后的戚家军竟然流着泪说,他们不求任何赏赐,只求能把他们编入辽东的部队,他们要手刃满人为戚金和战死的兄弟报仇。
在此后的辽阳之战后,这最后的戚家军奋勇当先,以一敌数,依旧是一如以往的戚家军一般死战到底,屈力不降,最后全部阵亡。
呜呼!汉魂所在,虽马卒亦有国士之风!
戚家军,虽然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三百余年。但他们以波澜与悲壮构成的那颗军魂,却代表着无数守卫华夏而拼死力战的勇士们,也照耀着无数的后人。就如那息壤一般,生生不息!
编辑/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