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卖九,江西都昌县人,1938年9月出生于景德镇,第5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被称为“当代青花大王”,其青花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藏3件,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1件,“半刀泥”雕刻壁灯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而青花,又是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
◎古窑后山:恍如清幽桃花源
在景德镇被称为“古窑”的历史博物馆后山,沿着一条小路一直向里走去,两旁树木参差错落,偶有一两座徽式老民居掩映其中,墙壁斑驳,树影摇曳,仿佛从刚刚的闹市落入时光隧道一般,走回了另一个年代,小路的尽头就是黄老的小院,推门进去,一个制瓷的手工作坊映入眼帘,木架上散乱地摆放着些瓷坯,几位师傅专心着手里的瓷器,让人不忍心打扰。
走过小作坊,是黄卖九女儿和女婿的“永和轩”,虽然之前在网上看过黄老的照片,但此刻眼前这位素布上衣,留着长须,穿着黑布鞋的老者依旧让人感动,许是他矍铄的眼神和慈祥的笑容,许是他对青花的执着和对景德镇的热爱……
看上去超脱飘逸的外表下却有着个性十足的内心,潜心创作的黄老一直很少接受媒体的拜访,即便是领导到访,也要看他是否喜欢或是得空,“我看了你们的杂志,非常好,没有一点商业气息,这是在为传统文化做事,为景德镇,我也要做一点事情。”黄老的笑容里尽是希翼与坚定。比起陶瓷,他仿佛更愿意谈论自己,谈论自己从年幼到老迈的人生,也许他的青花与他的人生、他的个性是缠绕不清的。
◎人心钻,石也穿:黄卖九的青花人生
“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什么,都是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慢慢一步一步走,自己熏陶自己。爷爷和父亲都做陶瓷,小时候家里穷,看到大人辛苦,也帮着画一些。8岁上学的时候就开始接触,12岁开始正式学画瓷。”
黄卖九并不是一开始就爱青花,正如流传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界的“卖九先生三绝技,新彩青花半刀泥”所说,黄卖九能画釉上彩,也能画釉下彩,薄胎刻瓷更是一绝。与青花结缘,还要从西藏支边说起。
“1959年,我21岁,到西藏支边,那时候喜欢搞宣传,支援西藏的时候需要人才,组织了一批人,想办一个瓷厂,这之前都靠走印度,走丝绸之路到西藏,于是想为什么不能在西藏自己创办瓷厂?随后成立了江西省支援西藏工作组,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带领了21个人到西藏,后来又去陶瓷学院进修,绘画考过了,理论的东西是以后可以自学的,工艺的东西是自学不来的。我就提出了要求,不分班进修,我需要哪门课程就去哪一个班学。粉彩、古彩、新彩,只要与陶瓷有关的都要学,拼命地不停地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条件下,把我的人生改变了,在西藏待了4年,这是我的一个转折点,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从那时起,他的视野渐渐开阔起来,他越来越爱王步先生的作品。黄卖九说,从这时起,青花,这永不凋谢的蓝就一直深埋在他心底。
自元代始创青花,景德镇的制瓷就开始改变,人们不再追求青白瓷“如冰似玉”的效果,转而注重瓷器的绘画装饰,花卉、缠枝、折枝、龙纹、云纹、山水、人物、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都成为青花图案的题材。上世纪30年代名噪一时的“青花大王”王步首创借鉴中国水墨画技法创作青花,以青花料为墨,大胆采用洒注青花料色的分水方法,做到“料分五色”,以达到“墨分五色”的效果。
回想起自己苦练青花的情景,那段倾注了全部热情与精力的日子依旧历历在目。
“文革十年,画十年毛主席像,又给我一次锻炼,人瘦的不得了,拼命地画,因为在陶院里有基础”,文革后,黄卖九回到以生产出口瓷为主的红星瓷厂,为出口的餐具、咖啡具设计画面,他业余时间还负责画厂里所有的宣传画。“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青花,那时候王步的青花是画得最好的,在我们景德镇,‘分水’是传统工艺,不是哪一个人创造的,墨分五色,他把写意的国画运用到画瓷上,也有人问我,你的好还是王步的好,我说不好这样讲,他有他的人生高峰,我有我的人生高峰,这一步是他第一个走,我是在他的基础上去发展,王步先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这是不能否定的。王步先生去世后,我有过担心,那时候我还在研究粉彩,我就想怎么办,我就学青花分水,一定要把青花留下来,王希怀(王步儿子)很好,问什么都讲,所以我就继承了这一块青花,一定不能丢掉,我又是民窑署署长,又不能公开的学,大家都来学这个就不要干活了。我就到晚上,等单位下班了以后学,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就这样坚持了十几年。”
“人心钻,石也穿”。是黄卖九说起自己学艺经历时反复用到的话。1966年,黄卖九开始投入分水青花的揣摩与研究中。在他的心目中,高雅的青花是我国最高艺术水平的代表,怀着对王步青花的羡慕之情,他不断尝试,画了许多分水青花作品,一直放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没有轻易示人。一次,厂长偶然发现了黄卖九的青花创作,大为惊叹,在厂长的支持下,黄卖九的青花作品出现在当年的景德镇陶瓷节上。“一亮相,大家评价很高,我的压力也很大。如何把王步的分水青花继承发扬好,成了我陶瓷艺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青花梦:要做民族的真东西
景德镇的青花料分五色,头浓、二浓、正浓、正淡、影淡,分水青花在操作中还讲究用水法,即根据花面的要求采用高水、中水、低水。只有分水,才能疏落茂密,在陶瓷坯胎上呈现出深浅浓淡不同而变化丰富的形象,既有对比,又有和谐,体现特有的节奏和韵律,从而达到中国水墨画的“墨分五色”。通过分水,一朵牡丹用一种青花料就能达到千变万化、层次丰富,水料相融的艺术效果。
说到青花分水的技法,黄老起身带我们来到了他的工作室,一个硕大的条案上铺着宣纸,笔墨就在一旁,这幅未完成的瓷板画长五尺六,当年王步先生最大的瓷板画不过二尺八,可见黄老在继承这一技法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着自己的艺术高峰。
明代就出现的分水青花,是先勾线,在线条以内分水。黄卖九则不勾线,而是以水料流动直接分水。“要拿笔在笔面上带着水,笔不能碰到瓶胎,要在水面上引导它过去,工艺是很难的,还要找出它的阴阳光,要有层次感,五尺六的,一块要画半个月,今年创作三块。 “看上去都是一种颜色,但是层次一定要分出,墨分五色。绘画是直接拿笔怎么画都可以,瓷板上作画要的是层次感,温润、韵味。”分水青花,笔不能直接接触陶坯,这种独特的“悬笔法”,是由青花先绘画后上釉烧制的特性决定的,加水后若笔触坯体,会损坏坯胎,拖起泥水,烧制后的青花颜色混浊。
“我们常常说青花分水就是中国画的泼墨在陶瓷坯胎上的应用,追求类似的艺术效果,但实际操作中技巧大不相同,不仅是悬笔。纸上用墨,笔墨效果层次立即呈现,而青花料一到坯胎上就是一团黑,看不见料色厚薄和层次,全靠画者心中有数;纸是平面,水的晕染只向周围呈现,而陶瓷是立体的,要注意笔的导向和收水的位置,否则就会如洪水泛滥,四处乱流;水墨接触宣纸就会渗出墨韵,料水接触胚体会被吸干,所以国画控制水的渗出,青花控制水的吸干……”黄卖九平静地谈起青花与泼墨画的似与不似。
“一定要把景德镇传统工艺保存下来”,这位年逾七十的老人依旧想为景德镇的传统工艺做一点事情,“想办学,免费招学生,本来陶院又有理论又有工艺,我们文化怎么发扬光大,要做民族的真东西,不知道这个梦啊还能不能实现。”对于女儿和女婿,黄卖九一直要求他们,一定要做传统的工艺,为景德镇和我们国家陶瓷做一点什么。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思想也是有限的,如果大家都来做,发扬的就快,学习要持之以恒,学一两年就走掉了,这样的学生是最难带的。景德镇现在是在十字路口,瓷都文化怎么展现出来,要保留城市发展和变迁的痕迹。”黄卖九对景德镇青花瓷的发展保持着“爱之深、责之切”的关心。正如他说“走路、吃饭、睡觉之前都在想我的事,开始他们都不懂,要把心用在上面,只有一个心,怎么画好。”他生动的灵感就来自这朴素的用心上。
◎生命与灵魂:用心感悟要看懂它
瓷器也有它的灵魂,“每天在手上把玩,要手感、质感,像玉一样就是它的精神,不要看着很粗糙,所以要精气神啊,一件作品要怎样才算好,有一次我画鸟,四个喜鹊,没有一个开口叫,人家问我为什么你的喜鹊不叫,我说不能叫,无声胜有声,另一个你摆在家里,一走进来哇啦哇啦叫,你感到不舒服,也许叫的时候你没有听到,一件作品摆在家里,百看不厌这个就是精气神,就是灵魂。陶瓷是不容易的,要看懂它。”
在黄卖九眼里,青花是有生命的,“青花没有毒性,原来日本人说他们的工艺颜色可以五千年不变,我说我这个青花,与地球同在,越长越有魅力,柴窑烧制的瓷器拿出来,过了五十年之后,春天变天的时候它都会冒汗。柴窑,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是人体的结构,我们陶瓷也是这样的,也是阴阳五行,为什么叫阴阳呢,阴面,是我们矿物质没有见阳光时,它是一块原料、一块瓷土,改变它的质地,上升为工艺品,一烧出来它就见阳了,1300多摄氏度,烧出来的东西就是个宝。”那一刻我也似乎明白了,烧瓷器的规则和中国人做事情遵循的法则一样,是天时、地利、人和。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烧出来的瓷器。
如何保留这珍贵的传统工艺,如何传承与发展,也成了黄卖九经常思索的事。
“传统工艺受社会、环境、条件影响,慢慢发展过来,上一辈跟我们这一辈的思维都不一样,现在我跟我儿子接受的东西也不一样,但是我们要怎么办?要年轻化,要保持这种与时俱进的脚步不要停。我们怎么去读懂,去认识我们的祖宗,人生是一本书,自己都读不懂自己的书,这就难了,即便不容易读懂,我们也要去读,要去悟,我们不能把祖宗这么好的文化遗产断送了,我们要怎么发扬,有社会责任,我们的发展不一定就到了顶峰,我们自己跟自己比,一年比一年要近一点就好,人只有高峰,没有顶峰,只能在我们自己的有生之年,尽量走到自己的高峰,所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好的东西发扬,不好的东西去掉。”
黄老说到现在也没有很满意的作品,还没有符合自己的要求,陶瓷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有人认为我是个大师,装饰是会让它更美,但陶瓷是一个团队精神的体现,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谁会想到,把青花绘得如此美妙的人,竟会是如此质朴而纯粹的七旬老人。“笔底淋漓八大真,荷藤鱼惊见精神。以瓷代纸堪称绝,卖九青花四时春。”1997年10月,黄卖九在新加坡举办个人陶瓷青花艺术作品展,新加坡文化艺术部部长朱添寿欣然写下这首七绝。现在读来,这七绝写的不仅是他的青花,更是他的人生。
◎古窑后山:恍如清幽桃花源
在景德镇被称为“古窑”的历史博物馆后山,沿着一条小路一直向里走去,两旁树木参差错落,偶有一两座徽式老民居掩映其中,墙壁斑驳,树影摇曳,仿佛从刚刚的闹市落入时光隧道一般,走回了另一个年代,小路的尽头就是黄老的小院,推门进去,一个制瓷的手工作坊映入眼帘,木架上散乱地摆放着些瓷坯,几位师傅专心着手里的瓷器,让人不忍心打扰。
走过小作坊,是黄卖九女儿和女婿的“永和轩”,虽然之前在网上看过黄老的照片,但此刻眼前这位素布上衣,留着长须,穿着黑布鞋的老者依旧让人感动,许是他矍铄的眼神和慈祥的笑容,许是他对青花的执着和对景德镇的热爱……
看上去超脱飘逸的外表下却有着个性十足的内心,潜心创作的黄老一直很少接受媒体的拜访,即便是领导到访,也要看他是否喜欢或是得空,“我看了你们的杂志,非常好,没有一点商业气息,这是在为传统文化做事,为景德镇,我也要做一点事情。”黄老的笑容里尽是希翼与坚定。比起陶瓷,他仿佛更愿意谈论自己,谈论自己从年幼到老迈的人生,也许他的青花与他的人生、他的个性是缠绕不清的。
◎人心钻,石也穿:黄卖九的青花人生
“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什么,都是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慢慢一步一步走,自己熏陶自己。爷爷和父亲都做陶瓷,小时候家里穷,看到大人辛苦,也帮着画一些。8岁上学的时候就开始接触,12岁开始正式学画瓷。”
黄卖九并不是一开始就爱青花,正如流传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界的“卖九先生三绝技,新彩青花半刀泥”所说,黄卖九能画釉上彩,也能画釉下彩,薄胎刻瓷更是一绝。与青花结缘,还要从西藏支边说起。
“1959年,我21岁,到西藏支边,那时候喜欢搞宣传,支援西藏的时候需要人才,组织了一批人,想办一个瓷厂,这之前都靠走印度,走丝绸之路到西藏,于是想为什么不能在西藏自己创办瓷厂?随后成立了江西省支援西藏工作组,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带领了21个人到西藏,后来又去陶瓷学院进修,绘画考过了,理论的东西是以后可以自学的,工艺的东西是自学不来的。我就提出了要求,不分班进修,我需要哪门课程就去哪一个班学。粉彩、古彩、新彩,只要与陶瓷有关的都要学,拼命地不停地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条件下,把我的人生改变了,在西藏待了4年,这是我的一个转折点,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从那时起,他的视野渐渐开阔起来,他越来越爱王步先生的作品。黄卖九说,从这时起,青花,这永不凋谢的蓝就一直深埋在他心底。
自元代始创青花,景德镇的制瓷就开始改变,人们不再追求青白瓷“如冰似玉”的效果,转而注重瓷器的绘画装饰,花卉、缠枝、折枝、龙纹、云纹、山水、人物、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都成为青花图案的题材。上世纪30年代名噪一时的“青花大王”王步首创借鉴中国水墨画技法创作青花,以青花料为墨,大胆采用洒注青花料色的分水方法,做到“料分五色”,以达到“墨分五色”的效果。
回想起自己苦练青花的情景,那段倾注了全部热情与精力的日子依旧历历在目。
“文革十年,画十年毛主席像,又给我一次锻炼,人瘦的不得了,拼命地画,因为在陶院里有基础”,文革后,黄卖九回到以生产出口瓷为主的红星瓷厂,为出口的餐具、咖啡具设计画面,他业余时间还负责画厂里所有的宣传画。“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青花,那时候王步的青花是画得最好的,在我们景德镇,‘分水’是传统工艺,不是哪一个人创造的,墨分五色,他把写意的国画运用到画瓷上,也有人问我,你的好还是王步的好,我说不好这样讲,他有他的人生高峰,我有我的人生高峰,这一步是他第一个走,我是在他的基础上去发展,王步先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这是不能否定的。王步先生去世后,我有过担心,那时候我还在研究粉彩,我就想怎么办,我就学青花分水,一定要把青花留下来,王希怀(王步儿子)很好,问什么都讲,所以我就继承了这一块青花,一定不能丢掉,我又是民窑署署长,又不能公开的学,大家都来学这个就不要干活了。我就到晚上,等单位下班了以后学,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就这样坚持了十几年。”
“人心钻,石也穿”。是黄卖九说起自己学艺经历时反复用到的话。1966年,黄卖九开始投入分水青花的揣摩与研究中。在他的心目中,高雅的青花是我国最高艺术水平的代表,怀着对王步青花的羡慕之情,他不断尝试,画了许多分水青花作品,一直放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没有轻易示人。一次,厂长偶然发现了黄卖九的青花创作,大为惊叹,在厂长的支持下,黄卖九的青花作品出现在当年的景德镇陶瓷节上。“一亮相,大家评价很高,我的压力也很大。如何把王步的分水青花继承发扬好,成了我陶瓷艺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青花梦:要做民族的真东西
景德镇的青花料分五色,头浓、二浓、正浓、正淡、影淡,分水青花在操作中还讲究用水法,即根据花面的要求采用高水、中水、低水。只有分水,才能疏落茂密,在陶瓷坯胎上呈现出深浅浓淡不同而变化丰富的形象,既有对比,又有和谐,体现特有的节奏和韵律,从而达到中国水墨画的“墨分五色”。通过分水,一朵牡丹用一种青花料就能达到千变万化、层次丰富,水料相融的艺术效果。
说到青花分水的技法,黄老起身带我们来到了他的工作室,一个硕大的条案上铺着宣纸,笔墨就在一旁,这幅未完成的瓷板画长五尺六,当年王步先生最大的瓷板画不过二尺八,可见黄老在继承这一技法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着自己的艺术高峰。
明代就出现的分水青花,是先勾线,在线条以内分水。黄卖九则不勾线,而是以水料流动直接分水。“要拿笔在笔面上带着水,笔不能碰到瓶胎,要在水面上引导它过去,工艺是很难的,还要找出它的阴阳光,要有层次感,五尺六的,一块要画半个月,今年创作三块。 “看上去都是一种颜色,但是层次一定要分出,墨分五色。绘画是直接拿笔怎么画都可以,瓷板上作画要的是层次感,温润、韵味。”分水青花,笔不能直接接触陶坯,这种独特的“悬笔法”,是由青花先绘画后上釉烧制的特性决定的,加水后若笔触坯体,会损坏坯胎,拖起泥水,烧制后的青花颜色混浊。
“我们常常说青花分水就是中国画的泼墨在陶瓷坯胎上的应用,追求类似的艺术效果,但实际操作中技巧大不相同,不仅是悬笔。纸上用墨,笔墨效果层次立即呈现,而青花料一到坯胎上就是一团黑,看不见料色厚薄和层次,全靠画者心中有数;纸是平面,水的晕染只向周围呈现,而陶瓷是立体的,要注意笔的导向和收水的位置,否则就会如洪水泛滥,四处乱流;水墨接触宣纸就会渗出墨韵,料水接触胚体会被吸干,所以国画控制水的渗出,青花控制水的吸干……”黄卖九平静地谈起青花与泼墨画的似与不似。
“一定要把景德镇传统工艺保存下来”,这位年逾七十的老人依旧想为景德镇的传统工艺做一点事情,“想办学,免费招学生,本来陶院又有理论又有工艺,我们文化怎么发扬光大,要做民族的真东西,不知道这个梦啊还能不能实现。”对于女儿和女婿,黄卖九一直要求他们,一定要做传统的工艺,为景德镇和我们国家陶瓷做一点什么。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思想也是有限的,如果大家都来做,发扬的就快,学习要持之以恒,学一两年就走掉了,这样的学生是最难带的。景德镇现在是在十字路口,瓷都文化怎么展现出来,要保留城市发展和变迁的痕迹。”黄卖九对景德镇青花瓷的发展保持着“爱之深、责之切”的关心。正如他说“走路、吃饭、睡觉之前都在想我的事,开始他们都不懂,要把心用在上面,只有一个心,怎么画好。”他生动的灵感就来自这朴素的用心上。
◎生命与灵魂:用心感悟要看懂它
瓷器也有它的灵魂,“每天在手上把玩,要手感、质感,像玉一样就是它的精神,不要看着很粗糙,所以要精气神啊,一件作品要怎样才算好,有一次我画鸟,四个喜鹊,没有一个开口叫,人家问我为什么你的喜鹊不叫,我说不能叫,无声胜有声,另一个你摆在家里,一走进来哇啦哇啦叫,你感到不舒服,也许叫的时候你没有听到,一件作品摆在家里,百看不厌这个就是精气神,就是灵魂。陶瓷是不容易的,要看懂它。”
在黄卖九眼里,青花是有生命的,“青花没有毒性,原来日本人说他们的工艺颜色可以五千年不变,我说我这个青花,与地球同在,越长越有魅力,柴窑烧制的瓷器拿出来,过了五十年之后,春天变天的时候它都会冒汗。柴窑,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是人体的结构,我们陶瓷也是这样的,也是阴阳五行,为什么叫阴阳呢,阴面,是我们矿物质没有见阳光时,它是一块原料、一块瓷土,改变它的质地,上升为工艺品,一烧出来它就见阳了,1300多摄氏度,烧出来的东西就是个宝。”那一刻我也似乎明白了,烧瓷器的规则和中国人做事情遵循的法则一样,是天时、地利、人和。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烧出来的瓷器。
如何保留这珍贵的传统工艺,如何传承与发展,也成了黄卖九经常思索的事。
“传统工艺受社会、环境、条件影响,慢慢发展过来,上一辈跟我们这一辈的思维都不一样,现在我跟我儿子接受的东西也不一样,但是我们要怎么办?要年轻化,要保持这种与时俱进的脚步不要停。我们怎么去读懂,去认识我们的祖宗,人生是一本书,自己都读不懂自己的书,这就难了,即便不容易读懂,我们也要去读,要去悟,我们不能把祖宗这么好的文化遗产断送了,我们要怎么发扬,有社会责任,我们的发展不一定就到了顶峰,我们自己跟自己比,一年比一年要近一点就好,人只有高峰,没有顶峰,只能在我们自己的有生之年,尽量走到自己的高峰,所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好的东西发扬,不好的东西去掉。”
黄老说到现在也没有很满意的作品,还没有符合自己的要求,陶瓷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有人认为我是个大师,装饰是会让它更美,但陶瓷是一个团队精神的体现,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谁会想到,把青花绘得如此美妙的人,竟会是如此质朴而纯粹的七旬老人。“笔底淋漓八大真,荷藤鱼惊见精神。以瓷代纸堪称绝,卖九青花四时春。”1997年10月,黄卖九在新加坡举办个人陶瓷青花艺术作品展,新加坡文化艺术部部长朱添寿欣然写下这首七绝。现在读来,这七绝写的不仅是他的青花,更是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