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真性情的渗入与析出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g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想打动别人,必须有真情。其实,为文也如此。文章要感人,要打动读者,就必须写出真情实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感情真挚呢?是不是说作文时强装忧伤或欢娱就可写出有真情的文章呢?不是,这样的文章容易露出娇柔造做之态,肯定会给阅读者留下虚假的印象。我们平时说“文如其人”,也可倒过来说“人如其文”。一个人的品性、品行、气质、气量直接影响着为文。因此教学生说真话,做真事,养真性,动真情应是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只有这样文章才会透出“真气”“灵气”“豁达”之气。作文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而语言表达又离不开思想感情。不出自真挚的感情,很难把话说得动听。正如古人所言:“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虚情假意的东西只能令人生厌。
   但学生作文中,出现了许多胡编乱造、虚假做作的文章。如以“宽恕别人与善待自己”为话题作文。全班竟有8位学生写到因不能原谅好朋友的过错与朋友决裂,使自己备受煎熬,从而导致成绩下降,后又以朋友的大度使我们重归于好,而使自己心情舒畅成绩提高。这其中不乏有人的确如此,但如果8个人都这样那就落入了套作、宿构的怪圈。老舍先生说:“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与感情,不来自字典辞源找来的字汇词汇。我们的思想好,感情厚,我们就一定能教普通的话变成很有力量的话。”最早诞生的诗歌为什么多以二节拍的句子为主?有人研究认为,这是与人的生命形式(如呼吸,脉搏等)相呼应的结果。文章的思想内容更是如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生命的状态决定写作状态。而不少学生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或体验,平时不注重情感的渗入,作文时难析出情感,而一味地模仿,其结果往往是言不由衷,为赋新词强说愁。
   从2003年起,高考阅卷评分标准把“感情真挚”提到了“思想健康”的前面,所以必须对这一点重新认识。感情真挚的具体要求应是:第一,符合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求诚”二字。合乎实际,合乎事理,合乎自然。第二,感情充沛,格调不低沉。第三,字时行间流露的感情或直抒胸臆要与文章的主旨保持高度一致,不是外加上去的,不是无限拔高的,也不是无病呻吟的。这就要求为文者除了有较高的文字修养外,还须有健全的人格修养。
   一.做真人,让真切的感情自然地流入作文中
   陶行知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很难想象一个虚伪的人能写出真性情的文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无不是作者真实人品影响着文章的体现。
   首先,教师要善于用真情感染学生。教师平时与学生相处时,交流谈心要体现真情,举手投足也要体现诚意,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每一次微笑都要将真情关爱注入学生的心甜,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激情。披情入文,含英咀华,用自己生动鲜活的语言,真挚感人的情感来打动学生,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之弦。让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的真诚感染着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成为老师真情的传递者。
   其次,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需要真切的感受,需要真实的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一方面来自现实生活,如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另一方面来自作家作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并尝试着用心去感受作家的情感体验。
   其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丑、善、恶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若一味地关注社会中丑恶的现象,那么必然对社会充满厌恶与憎恨,一位愤世嫉俗之人很难写出格调高雅的文章,只有关注美,搜寻美才会写出积极的文章,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四,教师要善于捕捉情感支点,挖掘学生内心的真情。情感支点可以从生活细节中捕捉,让学生在情感历程中学会化平淡为真切,化漠视为珍爱;也可以从教材范文中寻找,捕捉,并顺势激发。李密的《陈情表》至孝之情催人泪下;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句句含泪,字字泣血。如果能在学习一结束,马上请学生写以“亲情”为话题的文章,那么流露于文中的亲情必定真切感人。
   二.求真知,让真实的生活艺术地走进作文
   不掌握实实在在的知识就为文,犹如刚刚接触绘画就去搞设计,其结果必是支离破碎,难有称心之作。只有学得了真知才会将生活与作文融合,而不是照搬生活。如何让生活艺术地走进作文呢?
   首先,重视生活细节,捕捉写作素材。高中生学了十几年的知识,应该说胸中有物。但高中生活单一,是典型的“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整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枯燥无味。但如果有心,也可从许许多多的生活细节中挖掘出写作素材,如寝室里,室友之间的倾心交谈,嬉笑打闹,误会矛盾以及室友的思家怀亲等点点滴滴生活,都是写作的素材。再如看到校园里一片姹紫嫣红,一个景点的布置都可以流诸笔端。可以望月,可以听雨,可以写考场众生,可以绘食堂百态……总之,只要用心体察,校园亦是一个万花筒。这些可以被艺术性地转化为语言文字,生动活泼地走进作文。注重生活细节,从点滴生活中感受其细微的变化和差异,并由此上升到理性的人生感悟。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由海棠花在凌晨三点开放而悟出美的本质及美的极致是在其生命结束之前最灿烂的绽放。能悟到这一境界,没有厚实的文化修养,没有用心观察,用心思索,动情的捕捉是不可能的。
   其次,重人文素养,靠拢生活写文章。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抒情乏味,对生活的理解肤浅、片面甚至偏激,这是当前学生作文的通病。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作文的源泉——生活。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靠拢生活写文章。如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之后,我发现学生内心已涌动着一种对秋的热爱之情。这时,“走进秋天”,“寻找秋天里的生命”便是一种极好的写作切入点。因此,我及时组织学生走进秋天的大自然中,引导学生从肃杀凄凉的秋景中悉心观察,用心体悟秋天大自然中的一株枯草,一束野花,一片落叶所展示的勃勃生机和所蕴藏的顽强生命力,然后写成文章。    三.诉真情,让真实的个性鲜活地融入作文中
   雪花落在地上变成了水是普遍的认识,而变成了土,变成了春天便是个性化的思考;我听到枯草在风中呼呼作响是普遍的认识,而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便是个性的思考。文章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在感受和技术上尊重自己,尊重世界才是好文章。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引导学生做真自我。要求学生写作时坚守本色化做人、艺术化作文的原则,从而将自己的真实情感、真实思想用笔抒写出来。要让读者读了你的文章之后感受到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并且能通过文章读出你的为人是诚实的。
   其次引导学生挖掘真自我。从自我到文章,是一个艺术化的思维创作过程,在这个思维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力求做到思想、见解的新颖独特。要引导学生善于抓生活中可入文的稍纵即逝的信息。写下“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文章,将自己善于发现,敏于感受,长于抒写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样的文章,是真自我的鲜活呈现,也必将拥有真正的生命内涵和艺术魅力。
   其三,引导学生抒写真自我。每位学生的思想都是鲜活的,个性化的,这种鲜活、个性化的思想在文章中如果得到真实的抒写,则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大胆地抒写自我。教师要时刻地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兴趣意愿,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那细微不足道的闪光点。挖掘学生身上美好的人性品质和写作潜质,给予鼓励和肯定,并延伸到作文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大胆地抒写真自我。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青年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人,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就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年轻人,他也问了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他:“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的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答复不一致,老人家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生活是这样,作文也是这样。作者的眼光、追求、境界、品性、气质直接决定着文章的品位。所以,我们在教学生作文的同时,应该锤炼他们好的人品,高品位、真性情的文章,才会不显雕琢之痕的自然流诸笔端。
  李红灯,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房县。
其他文献
从03年首开新材料作文先河,到2015年全国18套高考作文题全部是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已经在高考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材料作文是语文课程改革里程碑式的转折点,优势显而易见,挑战不可小觑,难度明显增大的,是审题立意。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是行文的出发点和归宿,即一切从材料出发,全面理解材料的思想,以材料为原始依据。考生是否能够全面审题,准确立意就成为了定生死的关键。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偏离题意38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有一篇为《苏轼词两首》,其中一首为《定风波》。此词是作者醉归遇雨的抒怀之作。词作本身在字词方面很浅显,诗歌篇幅又很短;从学情来看,学生对作者苏轼比较了解,对思想情感也比较确定;再加上作者在前面的小序中,将写作缘由写得很清晰,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没有什么困难。而这却让很多教师苦恼万分。因为教师均知此词好,却不知该教给学生什么?如何教出广度?如何教出深度?  在此词的教学上,老师们在设
汪锋,2004年获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兴趣集中于历史语言学、语言学与语文等领域,曾获李方桂语言学论著奖特优奖,第5届和第7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语言学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现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国培计划”语文课程开发及指导专家。  黄碧斋
1921年10月,第七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广州开会,有11省提议改革学制,会议决定以广东省教育会所提草案为依据,征求全国意见。经过一年多的讨论,1922年11月,《学校系统改革案》公布,新学制正式诞生,史称壬戌学制。相对于1912-1913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最大的变动只有两点:一为选科制的采用,二为美国中学三三制的模仿。”[1]1912-1922年的中学不分初高中,统一为四年。《学校
美国教育评估专家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麦克泰格(Jay McTighe)在其著作《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1](《Understanding by Design》)一书中提出了“逆”于常态教学设计的“逆向设计”方法,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关注学习本质的设计方法。受此启发,我以高中语文第五册“家园亲情”单元的古诗词教学为例进行了逆向教学设计的尝试。  一、什么是逆向设计  逆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忽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的是,教师按照课前的预设来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方向,以达成与“正确结论”相吻合的“共识”。因此,学生不敢大胆地提出质疑,更不敢发表独立的见解,唯书、唯师、唯上的现象十分严重。虽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历经十多年,但这种状况并未改变。  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批判性思维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而对于小说阅读和教学而言,用情节、环境、人物来分析小说仿佛是约定俗成的,对于小说的其他层面似乎总有说不透的地方。所以对小说中“留白”的把握,是重新思考我们小说阅读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什么是留白,“留白”就是指语义单位之间的空缺及意义的隐含表达。了解小说“留白”的功能及其规律性,对于改进中学小说阅读教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朝花夕拾,深情满怀。  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是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作者在写“我”得到《山海经》的反应时,用了一个比较特别的词——震悚。笔者认为,这个特殊用词是开启作者情感世界的一把钥匙。  一、不同寻常的震悚  “震悚”在课本中的解释是: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文中没有写《山海经》令我害怕的内容,显然,“我” 的颤动是由于过度兴奋。在现实生活
作文教学与其他课堂教学一样,同样存在着负效、无效、有效、高效的课堂高下之分。作文教学备受争议,原因之一就是许多教师不会教,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很痛心地指出:多数语文教师没有教作文。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从作文教学的动态过程来看,很多环节的设置都注定是无效的,这当中既有专业水平的问题,也可能涉及态度问题,需要引起同行的警惕和关注。  无效环节之一:随便布置  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随便布置作文题的现象已经
人物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一篇好的传记文必须要有“魂”,这“魂”就是作者的思想认识和内心情感以及中心内容的体现。而“魂”就是文章的标题。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是一篇传记类文本《科学巨人玻尔》,题目中“科学巨人”实际上就是玻尔整个人物形象特征的缩影,也是其人格魅力体现的地方。文章中写到玻尔追求真理,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