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数学教育与“生活世界”总有鸿沟,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修炼智慧——转识成智,教育回归本真的时代,已经触手可及,“数学问题生活化”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数学;问题;生活化
长期以来,数学教育与“生活世界”总有鸿沟,所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专家指出,学生应借助数学数据分析现在与未来的生活情况,以便更好地主宰自己的行为。其实陶行知早就说过,“生活即教育”,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话,在许多时候被片面地解读为:为定义的解释、题目的证明和命题的推导……事实上,数学的教学更多的应是“积极使用”的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使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修炼智慧——转识成智,教育回归本真的时代,已经触手可及,“数学问题生活化”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怎样把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并让学生喜欢学习呢?笔者想就初中数学教学谈一些做法。
一、直观教学,化间接为直接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明确指出:如何让学生学习变得主动?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化解复杂的学习内容。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只要用心去联想,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活用这些情境,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我在教学“圆周角定理推广的应用”时,从“破镜重圆”这个故事导入,引出重圆的急切,然后和文中的女主人公共同想办法来补全破碎的镜子,然后让学生将一张圆形的纸撕成几块,试着拼接,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破镜重圆”从“尴尬”到“圆满”的艰难历程。在动手操作和观察中,学生学会了找圆心和直径是拼接的捷径,知道了拼接的一些技艺。同时,更发现了拼接之后的纸片和镜子不太像原来的那一个圆,从而让学生很自然地明白角度的变化与图形的改变之间的关系。而当我们用多媒体展示复“圆”过程时,学生是惊异于“圆周角定理”的用途的。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圆周角定理推广的应用”,整节课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而把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贴着生活走,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应运而生的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气息。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尽量把书上的间接经验最大程度地化为直观的经验,寻找生活中的事例,直接利用原型进行直观教学。
二、寻找经验,把直接上升为间接
《数学课堂标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新的境界:就是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因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千丝万缕,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澎湃出灵性与活力。引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作引子,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例如,我在上初中代数有理数时,我就先举了海上航行的实例:一艘轮船码头出发,先向西开50海里,然后又向南开50海里,问这艘轮船在什么地方?这个简单问题,学生很快就能作答,能否简单地用数学符号来表示这个过程的变化呢?这时,有的学生就眼露迷茫了。《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时引入——我们必须把已经学习过的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
再如,我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拿出几个不同的小棒向同一个长方体的小盒子投放,有的能放进去,而且无论怎么放都可以,有的却需要放在一个非常适当的位置才行,而有的根本就无法放入。怎样才能提前计算出小棒的适宜长度,免去许多无用功呢?学生在探究中,找到了多种解决的途经。从而引出勾3股4弦5之類的结论。教育作为学习的实践活动,许多时候就要学生从多个生活现象中抽象出规律性的结论,使教育彰显无限魅力。
三、寻找联系,探究数学规律
教材是权威,是众人智慧的结晶,我们理应尊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要做好预习,做到心中有疑,这样上课时才更易用“化简”文本,“代入”生活。用生活来诠释文本,活化文本。我们是用教材来教,不是教教材,理解了文本,只是第一步。新课标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的身边生活现象中抽象出一些数学的规律性的结论。
作为初中的数学老师,还要把初中的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整合,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到数学、学生与生活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切入点,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尽可能地生动地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学生的眼中不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有血有肉的生活,从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探新知,解疑惑。学以致用,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目标是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我的现实生活,去解决我们要解决的一些生活问题,培养实战能力,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用武之地。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眼中有学生、有生活、有文本,要积极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渗透,使初中数学教育更好地走入生活,趋近真相。
参考文献:
[1]吴海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J].中学课程辅导
(教学研究),2010(18).
[2]王梅青.把生活化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考[J].中小学教
育,2011(2).
(徐州市铜山区大许镇中心中学)
关键词:数学;问题;生活化
长期以来,数学教育与“生活世界”总有鸿沟,所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专家指出,学生应借助数学数据分析现在与未来的生活情况,以便更好地主宰自己的行为。其实陶行知早就说过,“生活即教育”,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话,在许多时候被片面地解读为:为定义的解释、题目的证明和命题的推导……事实上,数学的教学更多的应是“积极使用”的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使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修炼智慧——转识成智,教育回归本真的时代,已经触手可及,“数学问题生活化”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怎样把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并让学生喜欢学习呢?笔者想就初中数学教学谈一些做法。
一、直观教学,化间接为直接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明确指出:如何让学生学习变得主动?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化解复杂的学习内容。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只要用心去联想,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活用这些情境,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我在教学“圆周角定理推广的应用”时,从“破镜重圆”这个故事导入,引出重圆的急切,然后和文中的女主人公共同想办法来补全破碎的镜子,然后让学生将一张圆形的纸撕成几块,试着拼接,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破镜重圆”从“尴尬”到“圆满”的艰难历程。在动手操作和观察中,学生学会了找圆心和直径是拼接的捷径,知道了拼接的一些技艺。同时,更发现了拼接之后的纸片和镜子不太像原来的那一个圆,从而让学生很自然地明白角度的变化与图形的改变之间的关系。而当我们用多媒体展示复“圆”过程时,学生是惊异于“圆周角定理”的用途的。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圆周角定理推广的应用”,整节课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而把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贴着生活走,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应运而生的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气息。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尽量把书上的间接经验最大程度地化为直观的经验,寻找生活中的事例,直接利用原型进行直观教学。
二、寻找经验,把直接上升为间接
《数学课堂标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新的境界:就是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因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千丝万缕,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澎湃出灵性与活力。引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作引子,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例如,我在上初中代数有理数时,我就先举了海上航行的实例:一艘轮船码头出发,先向西开50海里,然后又向南开50海里,问这艘轮船在什么地方?这个简单问题,学生很快就能作答,能否简单地用数学符号来表示这个过程的变化呢?这时,有的学生就眼露迷茫了。《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时引入——我们必须把已经学习过的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
再如,我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拿出几个不同的小棒向同一个长方体的小盒子投放,有的能放进去,而且无论怎么放都可以,有的却需要放在一个非常适当的位置才行,而有的根本就无法放入。怎样才能提前计算出小棒的适宜长度,免去许多无用功呢?学生在探究中,找到了多种解决的途经。从而引出勾3股4弦5之類的结论。教育作为学习的实践活动,许多时候就要学生从多个生活现象中抽象出规律性的结论,使教育彰显无限魅力。
三、寻找联系,探究数学规律
教材是权威,是众人智慧的结晶,我们理应尊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要做好预习,做到心中有疑,这样上课时才更易用“化简”文本,“代入”生活。用生活来诠释文本,活化文本。我们是用教材来教,不是教教材,理解了文本,只是第一步。新课标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的身边生活现象中抽象出一些数学的规律性的结论。
作为初中的数学老师,还要把初中的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整合,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到数学、学生与生活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切入点,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尽可能地生动地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学生的眼中不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有血有肉的生活,从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探新知,解疑惑。学以致用,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目标是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我的现实生活,去解决我们要解决的一些生活问题,培养实战能力,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用武之地。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眼中有学生、有生活、有文本,要积极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渗透,使初中数学教育更好地走入生活,趋近真相。
参考文献:
[1]吴海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J].中学课程辅导
(教学研究),2010(18).
[2]王梅青.把生活化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考[J].中小学教
育,2011(2).
(徐州市铜山区大许镇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