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笔者的想象中,汉字的复杂多样,应该让外国人望而却步。可跟他们交流后,才意外地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千变万化的汉字是让外国人对汉语着迷的一个主观原因,在他们看来,长一点或短一点就变个字,“太神奇了”、“太有魅力了”;二是同一个字竟有不同的读音(多音字问题)常常让他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头都大了”、“都不敢念了”,这也是国人觉得外国人发音“怪里怪气”的一个根本原因。
多音字是汉字特有的文化现象,最常见的一类多音字,是相对固定的,即跟特定的词构成一个词组,就会发特定的音。如:
A.瞧他那快乐的样子,都是时下正流行的都市音乐给惹的!
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多音字:“乐”和“都”。显然,第一个“乐”由“快乐”决定发lè音,第二个“乐”与“音乐”组合发yuè音。同样,根据规则,两个“都”由前向后的发音依次为“dōu”和“dū”。
可见,多音字所表达的意义不同,读音当然也就不同了。又如:“蓄”表示“禽兽,多指家畜”义时,读 “chù”音,如:畜生、畜类等;表示“蓄养”义时,读“xù”音,如:畜牧、蓄养等。
只要注意加以区别,就能避免出错。话虽这么说,但真正能掌握得不出丝毫差错的,国人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如:
B.你这个累赘还累?一天下来,连累我成这样了。
这句话中,出现了三个“累”,其正确发音依次为“léi”、“lèi”和“lěi”。此句话也不见得人人都能读得准确。
部分多音字构成的词组在不同的场合发不同的音。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笔者结合“好”字来展开。通常情况下,“好”作形容词或副词时发“hǎo”,如“美好”、“好东西”、“准备好了”等,作动词表示喜欢时发“hào”,如“爱好”、“不好玩耍”。问题来了,“好吃”中的“好”发“hǎo”还是“hào”?词语解决不了,只能靠句子了:
C.这道“抱得美人归”(菜名),色、香、味俱全,太好吃了,拿一等奖保准没问题!
D.才这么大年纪,整天好吃怕做的,将来怎么活下去?
这个问题小学生也能轻松自如地回答:C中“hǎo”音,D中“hào”音。说到此,有必要顺带另一个与“好”相关的词语——“三好学生”。传统意义上的“三好(hǎo)学生”是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近来,随着网络文化的介入,这个词被偷换成“三好(hào)学生”了,特指学生中的另类——“好吃怕做、好无事生非、好不顾场合表现自己”。作为老师,至少要知道有这么回事,千万别在学生“检讨”时被蒙了。
发音跟语境密切相关的,“啊”是当之无愧的“王中王”。据普通话培训测试的同志研究,它在不同的场合,竟有十种,这里列举的几种,就值得揣摩好一阵子了。
E.啊(ā),祖国,我们永远热爱你! (表赞叹)
F.啊(á),怎么搞成这样?非要法庭上见?(表遗憾)
G.啊(ǎ),竟会是我们的头儿?(表意外)
H.啊(à),我就去。等半分钟就行。(表应声)
I.我的天啊(na),怎么会是这样的结局?!
J.你们到底走不走啊(wa)?
多音字与词语的词性关系也较为密切。如“缝”,作动词用时,读“féng”音,如:缝补、缝衣、缝纫等;作名词用时,读“fèng”音,如:缝隙、裂缝、门缝等。
汉语中还有一种变调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如“一”在去声前,一律读阳平音,如:一律、一样、一定、一向等。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字,在去声前,一律读阳平音,如:不怕、不够、不像等。这样的变调情况在日常口语交际中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
多音字有时还与整个文章的结构或韵味相关联。国人中,《关雎》全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能说全的不多,但能脱口而出“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却比比皆是。可如果有人打破砂锅——缝(问)到底,“好”发什么音,你怎么回答?
“好(hào)逑”,喜欢的配偶,好像有道理。一,下文的“寤寐求之”、“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都是男子喜欢而采取的措施,从文章结构上分析,比较合理;第二,从八个字的发音上,根据平仄规律,发“好(hào)逑”更有理,何况发“好(hào)逑”,更有味,更劲道;第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初中生必背古诗文》中,标注的也是“好(hào)”;第四,平时,人们十之七八发这个音。
“好(hǎo)逑”,美好的配偶,也对。第一,从“好、求、友、乐”四个字的搭配上,读好(hǎo),确实合理一些;第二,大多数教材,都采用了好(hǎo)这个发音……
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定论。争论着,研究着……多音字的魅力闪烁着诱人的光芒。
多音字本就“剪不断,理还乱”,再加上原本不算多音的词的干扰,就更加纷繁复杂了。有不少词语,本来只有一种读音,它们的另类读音却有着广泛的“人缘”,渐渐地人们也就模棱两可地认可了。比如,关于“华而不实”中“华”的发音,在一次学生的辩论会上,无意中对其进行了一次争辩:
甲方:主张“华(huá)而不实”。理由是“华丽却不殷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在场观看辩论的佳宾中有七层以上的人支持甲方。)
乙方:主张“华(huā)而不实”。依据是“华”同“花”,本意“开花而不结果实”,引申为徒有其表,内容虚无。(感觉挺别扭的吧?)
当时,没有一方能说服对方,只是辩论会上的一个插曲,大家也没怎么在意。直到一查词典,乙方的观念更准确。《汉语成语词典》上是这样描述的:“华而不实”,huā ér bù shí 华:开花。花长得好看,却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左传·文五年》曰:“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瞧瞧,为了准确,引经据典来了。跟外国友人聊到这件事时,本以为他也会感慨一番,他却给了笔者一个意外的回答:“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啊!”(当然,这里的啊(nga)他没能发准确)一次次的思维冲突,不禁让笔者产生了疑问:是不是中国的教育考试模式,决定了国人对多音字的烦躁?外国人,也深受其扰,为何却饶有兴趣地探究着?
对多音字的掌握与运用,只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多思考,多留心,多比较,注意总结一些多音字的读音规律,掌握一些辨析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运用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职业教育中心校(226500)
多音字是汉字特有的文化现象,最常见的一类多音字,是相对固定的,即跟特定的词构成一个词组,就会发特定的音。如:
A.瞧他那快乐的样子,都是时下正流行的都市音乐给惹的!
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多音字:“乐”和“都”。显然,第一个“乐”由“快乐”决定发lè音,第二个“乐”与“音乐”组合发yuè音。同样,根据规则,两个“都”由前向后的发音依次为“dōu”和“dū”。
可见,多音字所表达的意义不同,读音当然也就不同了。又如:“蓄”表示“禽兽,多指家畜”义时,读 “chù”音,如:畜生、畜类等;表示“蓄养”义时,读“xù”音,如:畜牧、蓄养等。
只要注意加以区别,就能避免出错。话虽这么说,但真正能掌握得不出丝毫差错的,国人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如:
B.你这个累赘还累?一天下来,连累我成这样了。
这句话中,出现了三个“累”,其正确发音依次为“léi”、“lèi”和“lěi”。此句话也不见得人人都能读得准确。
部分多音字构成的词组在不同的场合发不同的音。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笔者结合“好”字来展开。通常情况下,“好”作形容词或副词时发“hǎo”,如“美好”、“好东西”、“准备好了”等,作动词表示喜欢时发“hào”,如“爱好”、“不好玩耍”。问题来了,“好吃”中的“好”发“hǎo”还是“hào”?词语解决不了,只能靠句子了:
C.这道“抱得美人归”(菜名),色、香、味俱全,太好吃了,拿一等奖保准没问题!
D.才这么大年纪,整天好吃怕做的,将来怎么活下去?
这个问题小学生也能轻松自如地回答:C中“hǎo”音,D中“hào”音。说到此,有必要顺带另一个与“好”相关的词语——“三好学生”。传统意义上的“三好(hǎo)学生”是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近来,随着网络文化的介入,这个词被偷换成“三好(hào)学生”了,特指学生中的另类——“好吃怕做、好无事生非、好不顾场合表现自己”。作为老师,至少要知道有这么回事,千万别在学生“检讨”时被蒙了。
发音跟语境密切相关的,“啊”是当之无愧的“王中王”。据普通话培训测试的同志研究,它在不同的场合,竟有十种,这里列举的几种,就值得揣摩好一阵子了。
E.啊(ā),祖国,我们永远热爱你! (表赞叹)
F.啊(á),怎么搞成这样?非要法庭上见?(表遗憾)
G.啊(ǎ),竟会是我们的头儿?(表意外)
H.啊(à),我就去。等半分钟就行。(表应声)
I.我的天啊(na),怎么会是这样的结局?!
J.你们到底走不走啊(wa)?
多音字与词语的词性关系也较为密切。如“缝”,作动词用时,读“féng”音,如:缝补、缝衣、缝纫等;作名词用时,读“fèng”音,如:缝隙、裂缝、门缝等。
汉语中还有一种变调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如“一”在去声前,一律读阳平音,如:一律、一样、一定、一向等。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字,在去声前,一律读阳平音,如:不怕、不够、不像等。这样的变调情况在日常口语交际中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
多音字有时还与整个文章的结构或韵味相关联。国人中,《关雎》全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能说全的不多,但能脱口而出“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却比比皆是。可如果有人打破砂锅——缝(问)到底,“好”发什么音,你怎么回答?
“好(hào)逑”,喜欢的配偶,好像有道理。一,下文的“寤寐求之”、“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都是男子喜欢而采取的措施,从文章结构上分析,比较合理;第二,从八个字的发音上,根据平仄规律,发“好(hào)逑”更有理,何况发“好(hào)逑”,更有味,更劲道;第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初中生必背古诗文》中,标注的也是“好(hào)”;第四,平时,人们十之七八发这个音。
“好(hǎo)逑”,美好的配偶,也对。第一,从“好、求、友、乐”四个字的搭配上,读好(hǎo),确实合理一些;第二,大多数教材,都采用了好(hǎo)这个发音……
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定论。争论着,研究着……多音字的魅力闪烁着诱人的光芒。
多音字本就“剪不断,理还乱”,再加上原本不算多音的词的干扰,就更加纷繁复杂了。有不少词语,本来只有一种读音,它们的另类读音却有着广泛的“人缘”,渐渐地人们也就模棱两可地认可了。比如,关于“华而不实”中“华”的发音,在一次学生的辩论会上,无意中对其进行了一次争辩:
甲方:主张“华(huá)而不实”。理由是“华丽却不殷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在场观看辩论的佳宾中有七层以上的人支持甲方。)
乙方:主张“华(huā)而不实”。依据是“华”同“花”,本意“开花而不结果实”,引申为徒有其表,内容虚无。(感觉挺别扭的吧?)
当时,没有一方能说服对方,只是辩论会上的一个插曲,大家也没怎么在意。直到一查词典,乙方的观念更准确。《汉语成语词典》上是这样描述的:“华而不实”,huā ér bù shí 华:开花。花长得好看,却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左传·文五年》曰:“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瞧瞧,为了准确,引经据典来了。跟外国友人聊到这件事时,本以为他也会感慨一番,他却给了笔者一个意外的回答:“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啊!”(当然,这里的啊(nga)他没能发准确)一次次的思维冲突,不禁让笔者产生了疑问:是不是中国的教育考试模式,决定了国人对多音字的烦躁?外国人,也深受其扰,为何却饶有兴趣地探究着?
对多音字的掌握与运用,只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多思考,多留心,多比较,注意总结一些多音字的读音规律,掌握一些辨析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运用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职业教育中心校(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