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环境里,高中信息技术课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了所有人的重视。如何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效率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重视差异;教学研究
在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到了,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等要求。信息技术课最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掌握获取、处理、应用、传输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到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道德文化等社会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综合素质。
一、重视差异,分组教学
信息技术课本来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一门课程,高中生已经从简单的对计算机好奇好玩的感觉,转变成为对知识的渴望,想得到更多的实用性,高技术水平的东西,这对教师来讲是相当好的课堂环境。但是学生们的来源不同,有的来自省市重点中学,有的来自普通学校,还有一些来自较远的郊区或者农村学校,且初中毕业是信息技术课还没有统一的考试标准。各个学校的标准差距又很大,造成了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基础有很大差异。还有就是学生们的家庭条件也有差异,有些学生接触计算机很早,对互联网的认识很深,信息获取,加工等方面极其熟练,有些学生的家庭条件一般,很少有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对计算机的实际应用的水平很低,这也造成了学生们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的千差万别。在以班级为单位授课时,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深度只能是学生们的平均水平,可是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参差不齐,对于大多数班级,尤其是两极分化严重的班级来说根本就不存在平均水平一致的学生。有些基础好技术高的学生无所事事,认为这是浪费时间,极大地挫伤了课堂积极性,而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听起来则十分的吃力。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是在信息技术课上不能回避的。
教育部指定的新机技术新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是“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我们依次按标准可以将技术水平相同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每个组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制定不同目标,分配不同的任务。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我们在其教学过程中多以基础知识为主,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加强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信心。对于那些基础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激发他们对高等级信息技术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鼓励他们的创造精神,给他们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完成自己的目标。
二、设计亮点,刺激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信息技术很有兴趣,到了机房之后,男生玩游戏,女生上QQ,就是对需要听的课程没兴趣。如何刺激学生们的兴趣就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事了。
首先用提问的方式开始教学,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探索课程的内容。例如《因特网的服务类型》一课,因特网已经渗透到了如今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谁又能说得清具体什么是因特网,这一个问题看似很简单,但学生真正能说得清楚的又有几个。把这个问题作为切入点直接将学生带入到所要讲的课程中,必然引起学生的兴趣。创造良好意境,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好的意境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老师根据所授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意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更贴近教材,寓教于乐。例如《网页制作——美化网页》一课中,展示2008年奥运会的一些普通的图片和网页的截图。这些图片里黑白的,彩色的,还有很多合成处理过的,横向对比,让学生们谈谈看完之后的感想。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引发出课程的主题,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增加动手机会,实践中领会内容。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归根结底是要应用到实际操作当中,增加学生们实际操作水平,才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根本。《视频素材的制作》一课中,对视频编辑软件的应用,单纯地讲解十分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吃力,我们可以通过边操作边讲解的办法让学生们增加对软件使用的理解,知道独立完成视频、音频、图片、动画、背景的导入、合成、美化等,以及添加文字,图片过渡的美化细节处理等。
三、展示成就,提高自我
信息技术课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把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展示出来,使学生们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将所学的东西能用到整个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以致用。这样学生们直观地感觉到这门课程对他们的帮助,就会自主地融入到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中来,这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途径。
参考文献:
[1]赵若谷.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途径[J].河南教育,2007(6).
[2]周新.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
2011(3).
[3]钟江桥.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J].文教资料,2005(18).
关键词:信息技术;重视差异;教学研究
在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到了,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等要求。信息技术课最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掌握获取、处理、应用、传输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到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道德文化等社会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综合素质。
一、重视差异,分组教学
信息技术课本来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一门课程,高中生已经从简单的对计算机好奇好玩的感觉,转变成为对知识的渴望,想得到更多的实用性,高技术水平的东西,这对教师来讲是相当好的课堂环境。但是学生们的来源不同,有的来自省市重点中学,有的来自普通学校,还有一些来自较远的郊区或者农村学校,且初中毕业是信息技术课还没有统一的考试标准。各个学校的标准差距又很大,造成了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基础有很大差异。还有就是学生们的家庭条件也有差异,有些学生接触计算机很早,对互联网的认识很深,信息获取,加工等方面极其熟练,有些学生的家庭条件一般,很少有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对计算机的实际应用的水平很低,这也造成了学生们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的千差万别。在以班级为单位授课时,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深度只能是学生们的平均水平,可是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参差不齐,对于大多数班级,尤其是两极分化严重的班级来说根本就不存在平均水平一致的学生。有些基础好技术高的学生无所事事,认为这是浪费时间,极大地挫伤了课堂积极性,而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听起来则十分的吃力。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是在信息技术课上不能回避的。
教育部指定的新机技术新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是“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我们依次按标准可以将技术水平相同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每个组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制定不同目标,分配不同的任务。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我们在其教学过程中多以基础知识为主,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加强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信心。对于那些基础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激发他们对高等级信息技术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鼓励他们的创造精神,给他们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完成自己的目标。
二、设计亮点,刺激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信息技术很有兴趣,到了机房之后,男生玩游戏,女生上QQ,就是对需要听的课程没兴趣。如何刺激学生们的兴趣就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事了。
首先用提问的方式开始教学,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探索课程的内容。例如《因特网的服务类型》一课,因特网已经渗透到了如今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谁又能说得清具体什么是因特网,这一个问题看似很简单,但学生真正能说得清楚的又有几个。把这个问题作为切入点直接将学生带入到所要讲的课程中,必然引起学生的兴趣。创造良好意境,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好的意境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老师根据所授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意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更贴近教材,寓教于乐。例如《网页制作——美化网页》一课中,展示2008年奥运会的一些普通的图片和网页的截图。这些图片里黑白的,彩色的,还有很多合成处理过的,横向对比,让学生们谈谈看完之后的感想。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引发出课程的主题,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增加动手机会,实践中领会内容。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归根结底是要应用到实际操作当中,增加学生们实际操作水平,才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根本。《视频素材的制作》一课中,对视频编辑软件的应用,单纯地讲解十分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吃力,我们可以通过边操作边讲解的办法让学生们增加对软件使用的理解,知道独立完成视频、音频、图片、动画、背景的导入、合成、美化等,以及添加文字,图片过渡的美化细节处理等。
三、展示成就,提高自我
信息技术课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把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展示出来,使学生们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将所学的东西能用到整个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以致用。这样学生们直观地感觉到这门课程对他们的帮助,就会自主地融入到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中来,这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途径。
参考文献:
[1]赵若谷.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途径[J].河南教育,2007(6).
[2]周新.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
2011(3).
[3]钟江桥.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J].文教资料,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