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解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达成我们的教育目标,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就要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它是积极营造民主教学氛围,既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重视教师引领作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如何才能做到合作学习呢?
第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成功的关键。
语文教师应该明白,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智力的开发者,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意义的建构者,学习的帮助者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要有目标性。教师备课,组织教材和选择教法,评价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根据学科、教材的情况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2.要富有启发性。教师所拟定的任何一个课题都必须诱发出学生相应的创造。3.要富有开放性。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能自始至终地参与有关教学的决策,能自觉地对学习实施自我检查和评价,并实施符合自我发展可能性的调整,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自主学习的关键。4.要富有应变性。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好活动的契机和程度,及时应变,提供充分的活动材料,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探索,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思维。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展现自我,努力创设“合作学习”情境。老师还应该告诉学生什么是真正的交流,什么是真正的讨论,应该怎么做。当学生的思维在一个思路上原地踏步的时候,老师就应该提醒学生换个角度;而当学生重复他人观点时,老师也应该及时提醒他们注意倾听和筛选他人意见,从而将学生的思维视角拓展并引向深入。教学中可以采取课堂讨论、小组交流、相互辩论等形式,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充分地锻炼和发展。
第二,合理的分组是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成功的基础。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习者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学习的形式主要有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等。学生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修正自己的观点,激发出新的灵感。合作中的倾听、分享、交流、互助与反思,扩展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网络,改善了师生的双向信息和情感沟通,从而在教学中构建了立体动态的沟通途径。使合作者之间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形成合力,促进彼此的发展;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因此,“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运用得尤为广泛和充分,并常常渗透到其他学习方式中去。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采取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5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主讲人、记录员、协作员等。不定期地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第三,创造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是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成功的保障。
就某门课程来说,学生是很难在一开始学习时就产生兴趣,就能有明确的动机。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最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建立积极的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因为兴趣、目标、动机都是能否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来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那么,一切新的课程教改课题的实验就有了得以顺利进行的良好基础和可靠保证。我在教学《世说新语》二则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准和学习经验,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同时目标指向明确,既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同时也绝不偏离语文。比如:在讲完年少志高的陈元方的故事后,就布置同学们回去搜集整理有关“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所以在课堂上同学们说得头头是道,既拓展了课堂空间,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为导入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时,让学生和仲永进行对话。由于学生的阅读角色发生了转换,他们顿时兴趣浓厚起来,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也许他们对某一个字的意思或者用法还没搞明白,但那并不妨碍他们和仲永的对话。教师要捕捉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反应并抓住契机,“见风使舵”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体验,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启发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参与欲望、探究欲望,力求在课堂中迸发出思想火花,开展全方位的讨论,在这样的语文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了这样的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思维得以激发、训练与培养,就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开启学生关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才能做到合作学习呢?
第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成功的关键。
语文教师应该明白,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智力的开发者,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意义的建构者,学习的帮助者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要有目标性。教师备课,组织教材和选择教法,评价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根据学科、教材的情况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2.要富有启发性。教师所拟定的任何一个课题都必须诱发出学生相应的创造。3.要富有开放性。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能自始至终地参与有关教学的决策,能自觉地对学习实施自我检查和评价,并实施符合自我发展可能性的调整,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自主学习的关键。4.要富有应变性。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好活动的契机和程度,及时应变,提供充分的活动材料,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探索,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思维。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展现自我,努力创设“合作学习”情境。老师还应该告诉学生什么是真正的交流,什么是真正的讨论,应该怎么做。当学生的思维在一个思路上原地踏步的时候,老师就应该提醒学生换个角度;而当学生重复他人观点时,老师也应该及时提醒他们注意倾听和筛选他人意见,从而将学生的思维视角拓展并引向深入。教学中可以采取课堂讨论、小组交流、相互辩论等形式,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充分地锻炼和发展。
第二,合理的分组是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成功的基础。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习者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学习的形式主要有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等。学生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修正自己的观点,激发出新的灵感。合作中的倾听、分享、交流、互助与反思,扩展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网络,改善了师生的双向信息和情感沟通,从而在教学中构建了立体动态的沟通途径。使合作者之间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形成合力,促进彼此的发展;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因此,“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运用得尤为广泛和充分,并常常渗透到其他学习方式中去。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采取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5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主讲人、记录员、协作员等。不定期地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第三,创造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是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成功的保障。
就某门课程来说,学生是很难在一开始学习时就产生兴趣,就能有明确的动机。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最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建立积极的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因为兴趣、目标、动机都是能否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来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那么,一切新的课程教改课题的实验就有了得以顺利进行的良好基础和可靠保证。我在教学《世说新语》二则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准和学习经验,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同时目标指向明确,既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同时也绝不偏离语文。比如:在讲完年少志高的陈元方的故事后,就布置同学们回去搜集整理有关“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所以在课堂上同学们说得头头是道,既拓展了课堂空间,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为导入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时,让学生和仲永进行对话。由于学生的阅读角色发生了转换,他们顿时兴趣浓厚起来,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也许他们对某一个字的意思或者用法还没搞明白,但那并不妨碍他们和仲永的对话。教师要捕捉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反应并抓住契机,“见风使舵”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体验,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启发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参与欲望、探究欲望,力求在课堂中迸发出思想火花,开展全方位的讨论,在这样的语文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了这样的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思维得以激发、训练与培养,就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开启学生关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