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故事看砖塔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jl1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听老年人讲故事。
  “环县有个塔,离天丈七八。”关于建造有这样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大户姑姑和侄女修行多年,在成仙前想为民间办一件好事。她们谋划了一番,决定在陇东一带建两座塔,姑姑建环县塔,侄女建肖金塔。还约定从天黑开始建造,鸡叫前建成,一同升天成仙。姑姑手脚灵快,鸡还没叫就建成了环县塔。她等到鸡叫还不见侄女到来,便驾云升天。这时侄女建造的肖金塔还没有封顶,她望见姑姑已升天,就放弃建造,变了一只小鸟飞向蓝天追赶,边飞边叫:姑姑等,姑姑等……
  还有一说。一天,3位仙女三霄娘娘路过陕甘一带,看到这里山清水秀,祥云瑞瑞,随有了建塔的念头。根据大娘娘云霄提议:自己在陕西三元建塔,二娘娘琼霄在甘肃肖金建塔,三娘娘碧霄在甘肃环县建塔,还约定从天黑开始建造,鸡叫前建成。三娘娘碧霄心灵手巧,鸡还没叫就建成了环县塔,于是搞了个恶作剧,拉开嗓子学公鸡叫鸣,这一叫引诱周围的鸡全叫了起来。大娘娘云霄、二娘娘琼霄听到鸡叫,放弃了建造,肖金塔顶子没有建成,三元塔只建了两层半截。
  长大了,有缘走近这一高大神秘的砖塔。
  環县北关灵武台是一块风水宝地,是唐肃宗登基的地方,又是清知县高观鲤笔下的“环县八景”之一。在灵武古台上,矗立着高22米的宋代砖塔,它虽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但骨体依旧,雄姿依然,已成为环县标志性文化符号。
  环县民间多认为环县塔为唐塔。清乾隆十九年,即公元1754年,高观鲤编修的《环县志》中记载:“古塔寺,在北门外一里,唐贞观时建,嘉靖九年重修,万历十八年又修,明末兵火煨烬,惟留古塔一座……”
  上世纪六十年代,甘肃省博物馆专家实地考察了环县塔,根据建筑风格认定为宋塔。1962年,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了全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环县塔”首次以宋代砖塔身份进入公众视野。
  1993年出版的《环县志》记载:“1264年(宋理宗景定五年,蒙古世祖忽必烈中统五年)8月,环县塔落成。”
  2014年9月,环县博物馆专家在测绘环县塔时意外发现,第五层南门洞一块平砖上刻有“永兴军泾阳县、砖匠人□秀、作下张义□□、庆历三年七月”4行文字。他们从文字断定,环县塔始建于北宋庆历三年,即公元1043年,比原记载公元1264年早了221年,距今976年。
  环县塔是一座八角五层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身以砖镶砌而成,首层离地面较高,超过塔高四分之一,向南有门通内,门外两侧饰莲花浮雕,内辟八角形塔室。塔顶为铜质塔刹,塔刹下部为圆台体,上部呈葫芦状,8尊小佛用铁索拉曳,造型精巧,堪称一尊艺术精品。
  关于塔顶8条铁索也有一段传说。相传有一股土匪窜入环县,看见塔顶熠熠生辉,以为纯金所制,遂命众兵士毁塔取顶,牟取暴利。先是万炮齐轰,而砖塔岿然不动。首领恼羞成怒,又以釜底抽薪之法,命部下从根底拆挖。刹时砖飞土扬,塔体将倾。忽而天昏地暗,狂风骤起,飞砂走石,将毁塔士兵卷入半空,摔得粉身碎骨。狂风过后,塔顶竟然有8尊小佛拉紧8条铁锁,塔底被淤砂和砾石拥护,坚固如初。首领一看,惊恐不已,叹道:“此乃神灵庇佑,吾辈岂敢轻举枉动!”遂命停止毁塔。此后,环县塔屡遭兵燹,却安然无恙。
  环县塔是庆阳市乃至甘肃省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砖塔之一,显示了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2013年3月,它以宋代建筑身份进入429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家庭,成为甘肃省1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巍巍宋塔,高耸入云。在兴旺发达的今天,它不再仅仅是一座佛塔,而已成为超越宗教,超越时空的地标。它高大的身躯已成为环县一座永不湮灭的心灵灯塔,它神秘的灵魂已成为环县人民永恒的精神依托。
其他文献
暮春的一个傍晚,我独自骑着自行车来到了里运河西堤。在淮安城区生活了将近30年,我还是第一次踏上这条古老的运河大堤。  将车锁好停放在一家商店门口,我便拎着茶杯开始了这一次充满期待的春日之旅。  阳光暖暖地照着,春风和煦地吹着,路边不时见到参天的水杉、黄得诱人的油菜花,一辆辆私家车不再欢腾、安静地停在路边休息。顺着水泥路往前走了约二十分钟左右,突然看到横跨运河的堂子巷控制工程(桥名里运河节制闸),一
期刊
龙应台说过:“看一个人的教养,就看他怎么对待弱者。”芙蓉能不能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并延伸龙先生的话:如果一个人欺弱、欺贫、欺下,那也必定是一个媚强、媚富、媚上,且奴颜、奴性势利十足的人?!!而现实生活中又有谁会安心?谁会喜欢?谁会接纳身边有一些这个模样子的人存在呢?  一个内心强大有力量,素质修为德行高洁,品性高远的人,从来不会、不需要以贬低别人从而达到抬高自己什么,从来不会、不需要脚踩着别人的双肩向
期刊
孩子,根据你的要求,爸爸今天继续给你讲动物的故事。昨天已经和你预约了今天讲狗。正如你一样,孩子对于动物有一种天性的喜爱,尤其对于像狗这样温顺而忠心的动物更是如此,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不例外,特别喜欢狗,印象中第一条狗名叫“小青”,是从你远在川东的姑奶奶家抱来的,从此以后儿时的我就有了一个狗伴,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所以他最怕的是孤独,小的时候你爷爷、奶奶常年为生活而奔波,经常不在家,那时候爸爸就一个
期刊
乡村仪式歌谣主要是在举行某种活动仪式时所唱的歌谣。如建盖新房、婚庆、丧事、传统节日等。以歌唱的形式来表示祝愿、庆贺、祈福、赞美、吉祥如意、大吉大利,或表示惋惜哀悼。  盖新房。《点梁歌》:“小小红公鸡,身穿一身红毛衣。不是我要你,是魯班师傅要你做点梁鸡。左点青龙龙抬头,辈辈儿孙要封侯;右点青龙龙摆尾,辈辈儿孙有出息;中点龙腰龙翻身,龙头龙尾一齐起。”此歌谣由建房的掌墨的木匠师傅来念,木匠师傅右手拿
期刊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我每每诵读伟人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其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意境引人入胜,升腾起一种重振旗鼓、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其实,初识贵州娄山关,还是源于40多年前上初中时语文老师的品读。  据《遵义志》记载:娄山关亦称太平关,又被称为黔北第一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
期刊
“娘,小满麦子怎么还不满银?”小梅仰着稚气还未脱的小脸问娘。  妹妹小梅五六岁年龄,她不懂什么是“小满”?小满了麦子怎么还没满仁?她只是在一旁听大人们在讨论,突然插话问到。在麦地里忙着套种玉米的人都笑了。  “麦熟不过三晌”,小满过后转眼就到了芒种。焦黄的麦穗头儿停止了她的摆动,娇滴滴地低下了头。喜欢撒欢的风儿也被这热辣辣的太阳晒得跑不动了,傻傻地僵在了那儿。  鲁北的平原上,一往无际金黄黄的麦田
期刊
二零一六年四月,正是玉兰花开的时候,父亲查出了肺癌晚期。  二零一七年四月,父亲去世三个月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我又回到了老家,还没有到家门口,老远就看见满枝头盛开的玉兰花和闻到了随风飘来的阵阵清香。  睹物思人,百感交集。  这棵玉兰树是父亲二十年前亲手栽植的,从一棵手指粗的小树苗长到今天碗口粗的大树。  我随手拿出手机拍了个照并附上一首经我稍微改动的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
期刊
我的江湖很简单,简言之:生死。拉长一点,从我记事到现在,活着;今后,更简单,慢慢变老,然后死去。  有人和我谈及江湖,我说我从不工作的那天就算是退出江湖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江湖了。  我收紧自己,就是想认真想想自己,看看自己,不然,你们看不见我时,我也看不见自己了。  有人在生活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过得自在逍遥,有人在生活中生不如死,仅仅活着。  江湖去了,我就能睡到自然醒,不浪费自在的生命
期刊
多年前,为了照顾我爹,我便搬到了城市边沿的、半似农村半似小镇的地方居住。在三楼卧室、书房东窗口,我的目光稍稍向下一斜,就可看到邻家大叔大婶的猪圈,而且那里的一切动静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在印象中,每天鸡叫三遍、离天亮还有两个钟头的时候,大叔大婶就会趁黑摸进猪圈旁的简易伙房,默契配合,做着发出“剁剁剁、当当当”声音的活计,奏响了养猪交响曲,为十几头“哄哄哄”的猪准备一天的吃食。他俩的劳作习惯,自我来
期刊
永丰川,洛河边  东岸塬下沟相连  沟壑里,村子多  出门就要去爬坡  无水旱,下雨涝  沟沟茆茆水乱跑  种麦子,种谷子  祖祖辈辈刨黄土  ……  这首民谣唱的正是我的故乡,陕西省蒲城县永丰镇党家沟。它静静地隐没于沟壑之中,淡然地存在着,不与人争风,不与物争艳,恬然、幽静。  民谣唱出了家乡的贫瘠,唱出了祖辈的艰辛,也唱出了家乡人的勤劳与坚韧。风吹日晒,面朝黄土的父老乡亲,就宛如一排排的树皮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