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小学升入初中之后,不但不能适应语文学习,连带其他学科都无法适应,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学生的这些表现让教师认识到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过渡衔接的重要性。
一、衔接的前提是做好教材研究
(一)明确教学目标的衔接
现阶段所使用的《语文课程标准》是九年一贯制的整体设计,在课程目标之下,总体分为四个学习阶段,分别提出了阶段目标,体现其整体性与阶段性,将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衔接。比如:在阅读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小学生要懂得默读,并且默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约束速度”;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同样要求要进行默读,但多了让学生熟练地运用运用浏览和略读的方式;在分析、理解与评价上,小学阶段注重的是对内容的理解、讨论与交流,能够说出自己的看法,初中阶段在这基础上还要求针对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心得,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所以,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对各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有所了解,然后进行分解,将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加以理解,然后再整合资源,制定出合理的操作方案。只有充分掌握了标准,才能够明确教材意图,才能够获取教学依据。
(二)明确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应该钻研教材,能够找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内在联系,将学生学习的新旧知识相互联系起来。比如: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必定会涉及到词汇、语法等内容,在小学语文基础训练课型当中也出现过词汇、语法等内容,在教学中,如果可以注重这一部分内在联系,就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内容,满足教学要求。
二、衔接的效率是明确课堂教学异同
除开教材的衔接,相对于初中语文教材,小学语文教材显得更加简单,知识点更少,教学要求大多数是浅显的理解、简单的识记,不存在较大的思维难度,课堂容量较小,教师不会讲得太快,需要掌握的知识都是反反复复的讲解,作业批改很仔细,学生对于老师的依赖程度较大。相比小学阶段,初中这一环境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知识点明显增加了,更加注重理解与分析,教师的讲课速度明显有所提升,但是思维难度却增大了,很多时候都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去学习。考虑到这样的差异,教师就需要教会学生转变以往的学习观念。所以,无论是小学课堂,还是初中课堂,教师都应该注意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能够引导学生抓住重难点,做好精细化阅读,并且也要求了教师能够在新课程标注的引导下,尽心设计,有选择的预留问题给学习思考,从而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让中小语文衔接更加流畅。
三、衔接的保证,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
(一)留下思考空间,做到精讲精练
中小学明显的差异在于小学课堂教学的密度较小,而中学课堂教学的密度较大,所以,做到精讲精练才有利于中小学教学衔接。“精讲精练”,第一,能够掌握教材的精,抓住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习理解上的难点;第二,对于教材要做好精细化处理,能够对重点知识与一般知识的关系处理有所选择;第三,对于教材内容的讲解要精;第四,教师在语言组织上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第五,避免随意,选择主要的内容进行练习;第六,布置作业要精,让学生的练习更能精益求精。
(二)提升学习效率,做到加快速度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文篇幅相比小学阶段明显有所加长,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培养出速读的能力。根据相关的测试表明,出声朗读的方式要远远低于默读的速度,课堂上可以尽量提倡学生默读。在阅读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回视,这样会对阅读的速度产生影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含义浅显的文章,等待学生的阅读速度有所提高之后,再提高阅读文章的难度,同时还需要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让其找出关键的信息以及关键的语句。这些能力都需要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与学习当中,帮助学生反反复复地训练,多多创新才能得以实现。
(三)提升交际能力,懂得坚持不懈
语文学习的另一目的是提升自我交际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说话”。第一,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学生的说话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以及说话态度。比如,在小学课堂上,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口头造句、回答问题、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在初中课堂培养学生口头造句、回答问题、复述课文内容的准确性,这样也有利于中小学的衔接。
四、衔接的因素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第一,语文的自主学习习惯,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培养学生语文的自主学习习惯,而自主学习要求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能够熟练使用工具书以及课后的复习等良好习惯,也包含了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等。其中,课前的预习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只有强化课前预习,才能够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知识上的薄弱之处,从而找准教学重点,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学习的重点,从而提高学生听课水平,懂得运用工具书去解决字词的障碍,这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习惯,也是自学的第一步。只有通过课前的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具备一定的心理优势,而且,通过自行查找的知识也不容易忘记,这也符合了现代教学理论对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要求,长时间坚持预习的学生,语文成绩必定能够得到进步,就算是到了初中阶段,坚持课前预习,就不会在遇到更深层次的内容时,感觉到手足无措,在应对上也能够得心应手。
第二,温故而知新,对于学生来说,课后的复习一样非常重要,对于学生自主语文学习习惯也有一定帮助,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后进生的脑力劳动,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其阅读的范围扩大,只有适当地选择阅读的内容,才能够对学生的大脑产生刺激,从而将其唤醒,强迫其进行工作。”另外,他也说过:“当学生感觉到困难的时候,他的脑力劳动当中就会遇到更多的问题,那么他就需要通过阅读来弥补这一切。”所以,在学生小学阶段就培养出良好的课外阅读、复习的习惯,学生在升入到初中之后依旧保持这一习惯的话,对于课堂上一时难以理解的内容也可以在课后的复习与回顾中找准方向,解决这些重难点。对于课后的阅读,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对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是分阶段的:1-2年级5万字以上,3-4年级40万字以上,5-6年级100万字以上。中学生每一年需要阅读2-3部名著,每一年阅读量不能低于80万字。阅读中外名著能够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以此来提升其语文修养。
第三,动手多练的习惯,是作文成功的必要条件,想要提升写作水平,就需要让学生坚持长时间练笔,培养一种习惯。这也就要求老师能够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坚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这样的方式延续到初中,也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成都高新顺江学校。
一、衔接的前提是做好教材研究
(一)明确教学目标的衔接
现阶段所使用的《语文课程标准》是九年一贯制的整体设计,在课程目标之下,总体分为四个学习阶段,分别提出了阶段目标,体现其整体性与阶段性,将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衔接。比如:在阅读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小学生要懂得默读,并且默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约束速度”;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同样要求要进行默读,但多了让学生熟练地运用运用浏览和略读的方式;在分析、理解与评价上,小学阶段注重的是对内容的理解、讨论与交流,能够说出自己的看法,初中阶段在这基础上还要求针对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心得,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所以,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对各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有所了解,然后进行分解,将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加以理解,然后再整合资源,制定出合理的操作方案。只有充分掌握了标准,才能够明确教材意图,才能够获取教学依据。
(二)明确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应该钻研教材,能够找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内在联系,将学生学习的新旧知识相互联系起来。比如: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必定会涉及到词汇、语法等内容,在小学语文基础训练课型当中也出现过词汇、语法等内容,在教学中,如果可以注重这一部分内在联系,就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内容,满足教学要求。
二、衔接的效率是明确课堂教学异同
除开教材的衔接,相对于初中语文教材,小学语文教材显得更加简单,知识点更少,教学要求大多数是浅显的理解、简单的识记,不存在较大的思维难度,课堂容量较小,教师不会讲得太快,需要掌握的知识都是反反复复的讲解,作业批改很仔细,学生对于老师的依赖程度较大。相比小学阶段,初中这一环境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知识点明显增加了,更加注重理解与分析,教师的讲课速度明显有所提升,但是思维难度却增大了,很多时候都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去学习。考虑到这样的差异,教师就需要教会学生转变以往的学习观念。所以,无论是小学课堂,还是初中课堂,教师都应该注意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能够引导学生抓住重难点,做好精细化阅读,并且也要求了教师能够在新课程标注的引导下,尽心设计,有选择的预留问题给学习思考,从而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让中小语文衔接更加流畅。
三、衔接的保证,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
(一)留下思考空间,做到精讲精练
中小学明显的差异在于小学课堂教学的密度较小,而中学课堂教学的密度较大,所以,做到精讲精练才有利于中小学教学衔接。“精讲精练”,第一,能够掌握教材的精,抓住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习理解上的难点;第二,对于教材要做好精细化处理,能够对重点知识与一般知识的关系处理有所选择;第三,对于教材内容的讲解要精;第四,教师在语言组织上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第五,避免随意,选择主要的内容进行练习;第六,布置作业要精,让学生的练习更能精益求精。
(二)提升学习效率,做到加快速度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文篇幅相比小学阶段明显有所加长,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培养出速读的能力。根据相关的测试表明,出声朗读的方式要远远低于默读的速度,课堂上可以尽量提倡学生默读。在阅读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回视,这样会对阅读的速度产生影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含义浅显的文章,等待学生的阅读速度有所提高之后,再提高阅读文章的难度,同时还需要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让其找出关键的信息以及关键的语句。这些能力都需要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与学习当中,帮助学生反反复复地训练,多多创新才能得以实现。
(三)提升交际能力,懂得坚持不懈
语文学习的另一目的是提升自我交际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说话”。第一,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学生的说话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以及说话态度。比如,在小学课堂上,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口头造句、回答问题、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在初中课堂培养学生口头造句、回答问题、复述课文内容的准确性,这样也有利于中小学的衔接。
四、衔接的因素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第一,语文的自主学习习惯,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培养学生语文的自主学习习惯,而自主学习要求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能够熟练使用工具书以及课后的复习等良好习惯,也包含了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等。其中,课前的预习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只有强化课前预习,才能够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知识上的薄弱之处,从而找准教学重点,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学习的重点,从而提高学生听课水平,懂得运用工具书去解决字词的障碍,这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习惯,也是自学的第一步。只有通过课前的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具备一定的心理优势,而且,通过自行查找的知识也不容易忘记,这也符合了现代教学理论对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要求,长时间坚持预习的学生,语文成绩必定能够得到进步,就算是到了初中阶段,坚持课前预习,就不会在遇到更深层次的内容时,感觉到手足无措,在应对上也能够得心应手。
第二,温故而知新,对于学生来说,课后的复习一样非常重要,对于学生自主语文学习习惯也有一定帮助,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后进生的脑力劳动,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其阅读的范围扩大,只有适当地选择阅读的内容,才能够对学生的大脑产生刺激,从而将其唤醒,强迫其进行工作。”另外,他也说过:“当学生感觉到困难的时候,他的脑力劳动当中就会遇到更多的问题,那么他就需要通过阅读来弥补这一切。”所以,在学生小学阶段就培养出良好的课外阅读、复习的习惯,学生在升入到初中之后依旧保持这一习惯的话,对于课堂上一时难以理解的内容也可以在课后的复习与回顾中找准方向,解决这些重难点。对于课后的阅读,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对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是分阶段的:1-2年级5万字以上,3-4年级40万字以上,5-6年级100万字以上。中学生每一年需要阅读2-3部名著,每一年阅读量不能低于80万字。阅读中外名著能够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以此来提升其语文修养。
第三,动手多练的习惯,是作文成功的必要条件,想要提升写作水平,就需要让学生坚持长时间练笔,培养一种习惯。这也就要求老师能够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坚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这样的方式延续到初中,也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成都高新顺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