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鄉情是什麼?是離家47年後重新踏上故土的那一刻的心安,是尋著記憶能一下找到回家的路,是將祖祖輩輩的姓氏、來源整理出來,尋找飄散在各地的親人……從臺灣回來的藍孝惠老人,用他的經歷書寫著“鄉情”,用他的心血踐行著“尋根”。
月是故鄉明
那是一棟非常特別的石頭樓,花崗岩外牆、歐式紅色尖頂,院子裡種滿了花花草草……記者在青島市嶗山區藍家莊社區見到了今年82歲的藍孝惠老人。“我就是出生在這個村兒,12歲那年跟著父母離開家鄉去了臺灣,沒想到這一分別就是46年。1994年我退休後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飛回了家鄉,從村頭下車自己一路就找到了家,太熟悉了……” 藍孝惠老人講著一口地道的嶗山話,“這個鄉音怎麼能忘呢,是在血液裡的,一見到家鄉人就講家鄉話了。”
藍孝惠老人回憶說,自己在臺灣的時候,總是一遍遍的重溫小時候的事情,“那時候家裡也有地,我的三個姑姑常在菜地裡捉蟲子,一棵菜一棵菜扒拉著菜葉捉蟲子,我在旁邊捉螞蚱……”童年田地的歡樂閃著陽光的顏色,溫暖又明亮。“還是這個家,還是這片土,我是在這裡出生的,就像這個苗是從這個土裡長出來的,對這個家、這片土格外的親切。”如今藍孝惠家裡種了三四畝地、院子裡種的牡丹、菊花、月季、櫻桃……“我平時就除除草,澆澆水,我就是家裡的園丁,這些花花草草都是我的朋友,每天我都要把他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對於家鄉,無論走到哪裡,藍孝惠總有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那麼多名山大川,我們嶗山是離海最近的,話說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看那個月亮從山頭那兒冒出來,特別美!”在臺灣的時候,藍孝惠也秉承著傳統,“每到八月十五的時候,我們一家人就聚在一起,一起吃飯,一起賞月,那個時候就更想念家鄉了,我們會拿著香向家鄉的方向拜一拜……”
如今,藍孝惠和老伴徐維生在嶗山藍家莊擁有一個熱鬧的大家庭,“我住在這裡很自在,我們全村人跟我都是一家子,一出門叫叔叔、大爺、爺爺的一大堆……人活一輩子,最重要的還是一家人,住在這個充滿了親情的環境裡,這就是最幸福的!”
追尋與傳承
人有小家,也有大家,自從2003年族上的一位老人提議讓藍孝惠編制家譜以來,他在尋找“大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藍家莊北靠嶗山水庫和著名的華樓山,空氣清新,風景宜人。史書上記載:明弘治年間,進士藍章從乳山遷至即墨藍家檯子,後遷此地,葬藍家莊父于此並居住,因傳說曾有鳳凰在此落過,故名棲鳳莊。明嘉靖年間,藍章之子藍田又中進士,藍家名聲大振,遂改為藍家莊。
所謂尋根,就是要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借著編寫家譜,藍孝惠也開始了一段尋根和尋找家人的艱辛的旅程。
“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修家譜”,為了編寫家譜,藍孝惠和老伴徐維生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到處尋訪藍姓家人,一個一個落實,一個一個錄入,一遍一遍修改完善,這期間耗費的精力和心血無法用數字衡量。
“我們不僅在大陸找,還回臺灣找,不僅在國內找,還去國外找……” 徐維生講到,她在臺灣用“最笨的辦法”,看到電話本上姓藍的一個一個打過去,問他們是不是青島即墨那邊的,“有的真是啊,就很高興,很親切,告訴我們他家是哪裡哪裡的,還有什麼家人在哪裡哪裡……有的家人在美國我們就打電話去美國,一個個落實。”藍孝惠分享到,有一次在英國旅遊,遇到一個同輩的藍姓同胞,聊起來發現他也是即墨這一支的。“這樣的故事太多了,通過修家譜,我們有找到了很多的親人。”
功夫不負有心人,老兩口歷經七年的搜集和整理,花費了上百萬元,終於在2011年修好了這厚厚的一套四卷本《即墨藍氏族譜》,裡面共收錄了2萬餘人,印刷了300冊,捐贈給即墨市檔案館一套,大部分免費分發給了鄉親們。
“我們家現在成為了家人們的聯絡點,隨時準備迎接來自天南海北、海內外的親人們,我們的家人們能夠凝聚在一起,親情的味道更濃了……”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藍孝惠發現家譜裡還有遺漏,於是又開始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修訂,“我們的修訂版會比之前的再增加2000多人,計畫2019年再出一版。”他們嚴謹的態度,孜孜不倦的精神令人敬佩。
如今細細算來,藍孝惠一家在青島已經生活了24年。“如今各項政策越來越便利,我們在家鄉長居的日子也越來越多……” 藍孝惠談到,這些年來當地臺辦給與了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幫助,“我們遇到什麼困難就給台辦打電話,他們都幫我們去跑,去辦理,辦好了送上門來,不讓我們跑。每年過年過節,還過來看望我們,真得很好,很感謝。”
“在臺灣生活了一輩子,沒覺得那裡是家,嶗山藍家莊才是我的家,我就是要在這兒度過我幸福自在的晚年生活。” 藍孝惠臉上掛滿了幸福的笑容。
月是故鄉明
那是一棟非常特別的石頭樓,花崗岩外牆、歐式紅色尖頂,院子裡種滿了花花草草……記者在青島市嶗山區藍家莊社區見到了今年82歲的藍孝惠老人。“我就是出生在這個村兒,12歲那年跟著父母離開家鄉去了臺灣,沒想到這一分別就是46年。1994年我退休後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飛回了家鄉,從村頭下車自己一路就找到了家,太熟悉了……” 藍孝惠老人講著一口地道的嶗山話,“這個鄉音怎麼能忘呢,是在血液裡的,一見到家鄉人就講家鄉話了。”
藍孝惠老人回憶說,自己在臺灣的時候,總是一遍遍的重溫小時候的事情,“那時候家裡也有地,我的三個姑姑常在菜地裡捉蟲子,一棵菜一棵菜扒拉著菜葉捉蟲子,我在旁邊捉螞蚱……”童年田地的歡樂閃著陽光的顏色,溫暖又明亮。“還是這個家,還是這片土,我是在這裡出生的,就像這個苗是從這個土裡長出來的,對這個家、這片土格外的親切。”如今藍孝惠家裡種了三四畝地、院子裡種的牡丹、菊花、月季、櫻桃……“我平時就除除草,澆澆水,我就是家裡的園丁,這些花花草草都是我的朋友,每天我都要把他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對於家鄉,無論走到哪裡,藍孝惠總有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那麼多名山大川,我們嶗山是離海最近的,話說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看那個月亮從山頭那兒冒出來,特別美!”在臺灣的時候,藍孝惠也秉承著傳統,“每到八月十五的時候,我們一家人就聚在一起,一起吃飯,一起賞月,那個時候就更想念家鄉了,我們會拿著香向家鄉的方向拜一拜……”
如今,藍孝惠和老伴徐維生在嶗山藍家莊擁有一個熱鬧的大家庭,“我住在這裡很自在,我們全村人跟我都是一家子,一出門叫叔叔、大爺、爺爺的一大堆……人活一輩子,最重要的還是一家人,住在這個充滿了親情的環境裡,這就是最幸福的!”
追尋與傳承
人有小家,也有大家,自從2003年族上的一位老人提議讓藍孝惠編制家譜以來,他在尋找“大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藍家莊北靠嶗山水庫和著名的華樓山,空氣清新,風景宜人。史書上記載:明弘治年間,進士藍章從乳山遷至即墨藍家檯子,後遷此地,葬藍家莊父于此並居住,因傳說曾有鳳凰在此落過,故名棲鳳莊。明嘉靖年間,藍章之子藍田又中進士,藍家名聲大振,遂改為藍家莊。
所謂尋根,就是要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借著編寫家譜,藍孝惠也開始了一段尋根和尋找家人的艱辛的旅程。
“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修家譜”,為了編寫家譜,藍孝惠和老伴徐維生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到處尋訪藍姓家人,一個一個落實,一個一個錄入,一遍一遍修改完善,這期間耗費的精力和心血無法用數字衡量。
“我們不僅在大陸找,還回臺灣找,不僅在國內找,還去國外找……” 徐維生講到,她在臺灣用“最笨的辦法”,看到電話本上姓藍的一個一個打過去,問他們是不是青島即墨那邊的,“有的真是啊,就很高興,很親切,告訴我們他家是哪裡哪裡的,還有什麼家人在哪裡哪裡……有的家人在美國我們就打電話去美國,一個個落實。”藍孝惠分享到,有一次在英國旅遊,遇到一個同輩的藍姓同胞,聊起來發現他也是即墨這一支的。“這樣的故事太多了,通過修家譜,我們有找到了很多的親人。”
功夫不負有心人,老兩口歷經七年的搜集和整理,花費了上百萬元,終於在2011年修好了這厚厚的一套四卷本《即墨藍氏族譜》,裡面共收錄了2萬餘人,印刷了300冊,捐贈給即墨市檔案館一套,大部分免費分發給了鄉親們。
“我們家現在成為了家人們的聯絡點,隨時準備迎接來自天南海北、海內外的親人們,我們的家人們能夠凝聚在一起,親情的味道更濃了……”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藍孝惠發現家譜裡還有遺漏,於是又開始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修訂,“我們的修訂版會比之前的再增加2000多人,計畫2019年再出一版。”他們嚴謹的態度,孜孜不倦的精神令人敬佩。
如今細細算來,藍孝惠一家在青島已經生活了24年。“如今各項政策越來越便利,我們在家鄉長居的日子也越來越多……” 藍孝惠談到,這些年來當地臺辦給與了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幫助,“我們遇到什麼困難就給台辦打電話,他們都幫我們去跑,去辦理,辦好了送上門來,不讓我們跑。每年過年過節,還過來看望我們,真得很好,很感謝。”
“在臺灣生活了一輩子,沒覺得那裡是家,嶗山藍家莊才是我的家,我就是要在這兒度過我幸福自在的晚年生活。” 藍孝惠臉上掛滿了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