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着在给三年级上估算课前我一直犹豫如何去设计这节课,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估算一直被排斥在口算和笔算之外。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加上生活经验比较匮乏,缺少购物等实践活动的机会,体会不到估算的必要性,也几乎没有估算的习惯。通过不断的思考我觉得低年级的估算教学重在创设情境,培养意识和引领方法,所以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创设了许多有趣又贴近生活的情境。一上课我就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超市购物场景。“你们都和妈妈去购物吗?最喜欢妈妈给你买什么?”“我和妈妈每个星期都去超市。”……课堂上立刻热闹了起来。趁热打铁我继续展示超市情境图“一个电风扇245元,一个高压锅187元,妈妈带了400元钱,买这两样商品够吗?”课堂上瞬间安静了,有人皱着眉头、有人开始拿笔拿纸……看到这种情况,我继续追问:“大家回忆回忆跟妈妈购物时的场景,想一想,在下面三种情况中,你觉得什么时候要估算,什么时候要精算?A.当妈妈想确认400元够不够时;B.当营业员把价格输入收银机的电脑中时;C.当妈妈想知道该付多少钱时。”问题一抛出。课堂上立刻传来了热烈的讨论声。“当营业员把价格输入收银机的电脑中时要精算”一个声音说道。“对呀,去超市买东西时打出来的小票上写的就是具体花的钱数”另一个声音附和道。我满意地点了点头。“当妈妈想知道400元钱够不够要精算”又一个女孩子说道,“不对,当妈妈想知道400元钱够不够要估算,我和我妈去买东西,我看她都是大概估一下自己带的钱够不够!”班上一个比较大胆的男孩子嚷嚷道。“精算准确”小女孩不服气地反驳道。“数字大了你能口算准确吗?平时上街又不带笔不带纸的。”“对呀、对呀,妈妈带的钱够不够,没必要算准确数,只需要估计个大概就可以了!”等到大家都讨论得差不多了,我适时地进行了总结:“大家说的真不错,记账的时候一定要是精确数,估计钱够不够时估算就可以了。到底什么时候估算,什么时候精算,我们要在生活中慢慢去体会。”在这堂课上学生置身于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思考、比较和交流从而得到了共鸣,完成了对估算意义的建构。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除了可以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以外,我们还可以机智地运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些“意外”情境,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次我在上“圆的认识”一课时发生了一件很“尴尬”的事情:我准备在黑板上示范用圆规画一个圆,由于移动黑板的晃动和黑板面太光滑,致使圆规不能很好地固定,第一次画圆失败了。有同学偷偷笑了,再次调整后由于圆规的两脚发生了松动,两脚间的距离变了,画圆又一次失败了。这一下整个课堂便“乱了”,学生有说的、有笑的……一时间我有一点不知所措,脸也慢慢烧了起来。就这样待了几秒钟突然脑中灵光一现,我为何不能好好地把握这个“完美的失误情境”进行一次不一样的教学呢?于是我“放弃”了再次画圆,微笑着问全班学生:“老师两次在黑板上用圆规画圆都失败了,谁能帮老师分析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问题一问完,全班就热闹了起来,有人大声地喊道:“黑板老是晃来晃去,而且黑板面太滑了不好固定圆规的针尖呗!“你们觉得要固定圆的位置,该怎么办呢?”我继续问道。“把圆规的针尖固定住就好了!”“只要圆心的位置固定了,圆的位置也就固定了!”又有不同的声音喊道。一看大家都“上道了”,我有了一丝窃窃的开心,继续循循诱导:“那你们认为是什么决定了圆的位置呢?”“圆心、圆心。”有不少的孩子抢着说道。“是圆心吗?”我露出了疑惑的表情故意买关子:“可是,刚才老师第二次画圆的时候,圆心明明都固定好了,怎么也没有画成功呢?”“你操作失误了呗,画圆技术也不行!”有调皮的学生嚷嚷着。我没有说话,边微笑边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大家。这时平时不爱发言的小林站了起来,窃窃地说道:“老师,你画圆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变了,哪能画出圆呢?要画出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变。”“如果变了会怎样?”我鼓励她继续说下去。害羞的小林停顿了几秒,抿了抿嘴像是鼓足了勇气继续说道:“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变大,画的圆就大;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变小,画的圆就小。”“是这样吗?大家再好好想想!”一时间班上安静了几分钟,大家都拿着手中的圆规边观察边思考着。我耐心地静待着那思想火花绽放的一瞬。“老师,小林说的是对的!半径大圆就大,半径小圆就小。”我们班的小学霸站了起来。“那么,什么是圆的半径呢?”问题一抛出,有人开始窃窃私语、有人开始翻数学书找答案……“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半径。”有人举着圆规说道,“应该说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圆的半径。”“我明白了,圆的大小是由——”我装作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半径决定的。”学生抢着回答。“要想成功的画一个圆,必须怎样?”“固定圆心,固定半径。”这一次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道。“老师现在特别想画一个圆,谁能帮帮我呀?”同学们都很积极,于是我选了其中两名“帮”我在黑板上画好了一个圆。
课堂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数学知识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發现数学王国的奥秘,从而帮助他们认识客观世界。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占据平等参与、民主讨论、独立思维、自主学习、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情境教育为更多的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教育的快乐。在一个以孩子为中心的情境教育世界里,和孩子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那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呀!
编辑 段丽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除了可以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以外,我们还可以机智地运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些“意外”情境,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次我在上“圆的认识”一课时发生了一件很“尴尬”的事情:我准备在黑板上示范用圆规画一个圆,由于移动黑板的晃动和黑板面太光滑,致使圆规不能很好地固定,第一次画圆失败了。有同学偷偷笑了,再次调整后由于圆规的两脚发生了松动,两脚间的距离变了,画圆又一次失败了。这一下整个课堂便“乱了”,学生有说的、有笑的……一时间我有一点不知所措,脸也慢慢烧了起来。就这样待了几秒钟突然脑中灵光一现,我为何不能好好地把握这个“完美的失误情境”进行一次不一样的教学呢?于是我“放弃”了再次画圆,微笑着问全班学生:“老师两次在黑板上用圆规画圆都失败了,谁能帮老师分析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问题一问完,全班就热闹了起来,有人大声地喊道:“黑板老是晃来晃去,而且黑板面太滑了不好固定圆规的针尖呗!“你们觉得要固定圆的位置,该怎么办呢?”我继续问道。“把圆规的针尖固定住就好了!”“只要圆心的位置固定了,圆的位置也就固定了!”又有不同的声音喊道。一看大家都“上道了”,我有了一丝窃窃的开心,继续循循诱导:“那你们认为是什么决定了圆的位置呢?”“圆心、圆心。”有不少的孩子抢着说道。“是圆心吗?”我露出了疑惑的表情故意买关子:“可是,刚才老师第二次画圆的时候,圆心明明都固定好了,怎么也没有画成功呢?”“你操作失误了呗,画圆技术也不行!”有调皮的学生嚷嚷着。我没有说话,边微笑边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大家。这时平时不爱发言的小林站了起来,窃窃地说道:“老师,你画圆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变了,哪能画出圆呢?要画出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变。”“如果变了会怎样?”我鼓励她继续说下去。害羞的小林停顿了几秒,抿了抿嘴像是鼓足了勇气继续说道:“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变大,画的圆就大;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变小,画的圆就小。”“是这样吗?大家再好好想想!”一时间班上安静了几分钟,大家都拿着手中的圆规边观察边思考着。我耐心地静待着那思想火花绽放的一瞬。“老师,小林说的是对的!半径大圆就大,半径小圆就小。”我们班的小学霸站了起来。“那么,什么是圆的半径呢?”问题一抛出,有人开始窃窃私语、有人开始翻数学书找答案……“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半径。”有人举着圆规说道,“应该说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圆的半径。”“我明白了,圆的大小是由——”我装作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半径决定的。”学生抢着回答。“要想成功的画一个圆,必须怎样?”“固定圆心,固定半径。”这一次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道。“老师现在特别想画一个圆,谁能帮帮我呀?”同学们都很积极,于是我选了其中两名“帮”我在黑板上画好了一个圆。
课堂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数学知识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發现数学王国的奥秘,从而帮助他们认识客观世界。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占据平等参与、民主讨论、独立思维、自主学习、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情境教育为更多的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教育的快乐。在一个以孩子为中心的情境教育世界里,和孩子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那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呀!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