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几千年来,我们的教师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指导,认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我们中小学教育传承的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一种单向的灌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度地依赖老师,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许多学生只会机械地接受知识,对于理科科目,也只会做题,背题,少了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育观 课堂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2-023-01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针对这种教育教学现状,就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
1. 改变数学教学教育观
长久以来,教师都受凯洛夫在《教育学》里所倡导的“权利主义教育学”的影响,强调强制性的管理,学生在强制性的措施下被动地接受知识。课改后,数学的教材做了很大的整改,编排的都是最基础的知识。有些教师“以考试为马首是瞻”,生怕学生不懂,增添了许多课外内容,整节课“滔滔不绝”,忽视了教学教程中的另外一个学习主体——学生,结果学生“唯师是从”,一旦离开课本,离开教师,就不知如何解题了。数学教材的改革是让我们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教育观,树立“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思想。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进行“集合的概念”的教学时,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与提问:“我国的小河流”、“年轻人”、“接近零的数”,能否组成一个集合?这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这一内涵,同时学生也会觉得:原来我们的生活处处有数学,我们是生活在数字大观园中,要懂得用“数”来过生活。
2. 构建和谐健康的课堂
2.1教师要敢于“放手”,也要懂得“收手”
新课程要求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地体现出师生共同有效的参与,这要求教师要改变原有的由教师控制课堂的“一统天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加入到活跃的课堂教学中,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许多学生不愿主动与教师配合,即便配合了,也是表面的。要改变这一状况,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要“放得开,收得拢”。
2.2让我们的课堂成为“问题课堂”
人们常说:“问题是最好的老师,探索是最好的学习”,这是教学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种理念。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相比,难度大,知识面广,而且定义、定理、公式很多,大部分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学生对数学存在这种倦怠心,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数学课仍然是“师问生答,师讲生听,师考生答”这种师授生受的教学,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淡薄。研究表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是最具有震撼效果,最能使学生产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内驱力。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时,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让我们做个游戏,如果你能把一张厚度不到1毫米的纸对折32次,我就能顺着它爬上月球,可以吗?”学生一听,容易产生困惑:“好像挺容易的,能达到吗?”这种困惑就是问题,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问题引向深入,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向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学生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最终会牢牢掌握新知识。因为是自己思考所得,在以后碰到的同等类型题中就能够“举一反三”。
2.3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让动画走进数学课堂
要学好中学数学,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而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仍未很好地形成,过分抽象的内容往往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难于理解。而多媒体的利用可以将其过程和现象立体地、多方位地、动态地表现出来。用有形的现象把无形的表现出来,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如在讲圆的定义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当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个端点的轨迹叫做圆”这一定义中的“轨迹”可用Flash动画进行展示,让学生一目了然。
3. 正确处理难易练习题
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差异。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教材练习安排有难度不同的A组、B组,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特点:“基础知识+能力+创新意识”。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进行内容调整,因材施教,注意学生个体的发展。对数学学科有独特兴趣的学生,应依他们的学力水平指导他们设定学习目标、内容、进度和方法;对数学优等生,应让他们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促进发展;对数学学困生,应多给予鼓励,指导他们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基础题型训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此外,在课堂内,教师应对课本的题目进行变形,增设一些开放性比较强的题目,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尽可能地向课外发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排列、组合”时,可设题目①:“把6本不同的书分给3同学,一人1本,一人2本,一人3本,共有多少种分法?”题目②:“把6本不同的书分给3个同学,每人2本,有多少种分法?”题目③:“把6本不同的书分给3个同学,一人4本,其余两人各1本,有多少种分法?”学生通过题目的变形,能深刻地体会“平均分堆”与“不平均分堆”的本质区别。
总之,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要使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要求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进行质的转变,这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需要我们教师共同的艰苦努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育观 课堂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2-023-01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针对这种教育教学现状,就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
1. 改变数学教学教育观
长久以来,教师都受凯洛夫在《教育学》里所倡导的“权利主义教育学”的影响,强调强制性的管理,学生在强制性的措施下被动地接受知识。课改后,数学的教材做了很大的整改,编排的都是最基础的知识。有些教师“以考试为马首是瞻”,生怕学生不懂,增添了许多课外内容,整节课“滔滔不绝”,忽视了教学教程中的另外一个学习主体——学生,结果学生“唯师是从”,一旦离开课本,离开教师,就不知如何解题了。数学教材的改革是让我们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教育观,树立“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思想。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进行“集合的概念”的教学时,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与提问:“我国的小河流”、“年轻人”、“接近零的数”,能否组成一个集合?这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这一内涵,同时学生也会觉得:原来我们的生活处处有数学,我们是生活在数字大观园中,要懂得用“数”来过生活。
2. 构建和谐健康的课堂
2.1教师要敢于“放手”,也要懂得“收手”
新课程要求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地体现出师生共同有效的参与,这要求教师要改变原有的由教师控制课堂的“一统天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加入到活跃的课堂教学中,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许多学生不愿主动与教师配合,即便配合了,也是表面的。要改变这一状况,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要“放得开,收得拢”。
2.2让我们的课堂成为“问题课堂”
人们常说:“问题是最好的老师,探索是最好的学习”,这是教学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种理念。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相比,难度大,知识面广,而且定义、定理、公式很多,大部分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学生对数学存在这种倦怠心,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数学课仍然是“师问生答,师讲生听,师考生答”这种师授生受的教学,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淡薄。研究表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是最具有震撼效果,最能使学生产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内驱力。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时,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让我们做个游戏,如果你能把一张厚度不到1毫米的纸对折32次,我就能顺着它爬上月球,可以吗?”学生一听,容易产生困惑:“好像挺容易的,能达到吗?”这种困惑就是问题,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问题引向深入,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向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学生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最终会牢牢掌握新知识。因为是自己思考所得,在以后碰到的同等类型题中就能够“举一反三”。
2.3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让动画走进数学课堂
要学好中学数学,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而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仍未很好地形成,过分抽象的内容往往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难于理解。而多媒体的利用可以将其过程和现象立体地、多方位地、动态地表现出来。用有形的现象把无形的表现出来,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如在讲圆的定义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当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个端点的轨迹叫做圆”这一定义中的“轨迹”可用Flash动画进行展示,让学生一目了然。
3. 正确处理难易练习题
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差异。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教材练习安排有难度不同的A组、B组,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特点:“基础知识+能力+创新意识”。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进行内容调整,因材施教,注意学生个体的发展。对数学学科有独特兴趣的学生,应依他们的学力水平指导他们设定学习目标、内容、进度和方法;对数学优等生,应让他们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促进发展;对数学学困生,应多给予鼓励,指导他们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基础题型训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此外,在课堂内,教师应对课本的题目进行变形,增设一些开放性比较强的题目,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尽可能地向课外发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排列、组合”时,可设题目①:“把6本不同的书分给3同学,一人1本,一人2本,一人3本,共有多少种分法?”题目②:“把6本不同的书分给3个同学,每人2本,有多少种分法?”题目③:“把6本不同的书分给3个同学,一人4本,其余两人各1本,有多少种分法?”学生通过题目的变形,能深刻地体会“平均分堆”与“不平均分堆”的本质区别。
总之,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要使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要求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进行质的转变,这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需要我们教师共同的艰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