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并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在新课改下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加强词句训练,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课文时要理解词语和句子,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是十分重要,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比如,在教学中,一些常见易懂的词语,不需要讲解;有些稍作比较,学生就能理解;有些要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才能理解;还有些生僻的词语则要让学生动手查资料,讨论交流后才能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口头造句上,更好地表达出真情实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这些精彩的词句,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累语言:一是在课后练习中加强词、句、段的积累;二是读每篇课文之后的“词语采集”栏,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再补充一些,引导学生养成主动积累词语的良好习惯;三是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可指定背诵也可自选背诵;四是在“语文百花园”和课外阅读中增加语言积累。这样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指导阅读方法,培養阅读能力。
新课改中的强化朗读,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空间。教师必须学会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指导朗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例如:教学《范仲淹的故事》一文时,笔者先是从齐读课题起,再指名读,听到读得好的学生就给予表扬,读错的学生耐心纠正,接着让孩子们默读课文。几分钟后,再指名朗读,每人读一小节或一个故事,孩子们读得很认真,在笔者悉心的诱导下,孩子们读出了感觉,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踊跃举手发言十几分钟后,大部分孩子竟都能讲述故事了,甚至会熟读和背诵,然后,启发孩子们得到结论:范仲淹的刻苦成就了他的一生,使他如愿实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最后围绕理想,展开讨论,朗读、组词造句、说话、写话,进一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没有精妙绝伦、尽善尽美的多媒体课件,却尽是孩子们朗朗读书声和他们淋漓尽致的发言,这完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生硬的灌输和枯燥的讲解,老师只是学生的启发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教语文,更是在教会学生学习和做人。
三、善于探究质疑,培养阅读能力。
在新课改下探究质疑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得到锻炼,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新课改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想方设法诱导,比如在读文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就会更主动阅读,老师也和学生一起阅读探究,有时,老师要想法诱导:这句话好在哪里?你读懂了什么?要知道好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这里的省略号看似没有问题,稍不留意就划过去了。但若深入探究,就可见作者的匠心。我就这样诱导孩子们说:“小姑娘话没说完,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呢?”当学生给予否定时,我又问:“既然知道,为什么不说呢?”有的学生会说:“当时不方便说”,在这时候就进一步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显然,学生就较容易理解作者用来表现小姑娘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我又接着问:“假如你是这个小姑娘,你此时怎样想怎样说呢?”孩子们就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此时,我就抓住时机,让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他们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朗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读得其发,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者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四、开展广泛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要培养阅读能力,单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文。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培养读书兴趣。读书经验积累多了,理解能力就增强。笔者开始注意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中,从教材本身延伸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到课外更广阔的天地中阅读。我有意识地多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课外读物,并鼓励他们多阅读,以“阅读——积累”为突破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我在黑板学习栏中写道:“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手抄千万言”的口号、并启发他们运用阅读教学中的方法进行阅读,在一次《走进经典》的主题读书活动中,他们用童音讲童话《红鞋子》、《长袜子皮皮》、《安徒生童话》……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表演,孩子们声形并茂地讲述,有的孩子还能既兴吟唱经典诗歌。一些文学经典的熏陶,使孩子们也拥有了价值判断与自我提升的能力,拥有了宽广的文化视野和人文情怀。学生看一些所谓的“闲书”、“杂书”,我也不制止,而是鼓励他们课余时间多读。爱因斯坦早就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在教《蜘蛛织网》时,有个调皮的男生提出问题:“老师,蜘蛛网能黏住小虫,它自己却不会黏住,为什么?”我说:“你们再仔细地读课文吧。”可课文中没有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尴尬地说:“我们下去查资料吧。”这时,他手里拿着一本《脑筋急转弯》读道:“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可见,学生看课外书,既提高阅读能力,也开阔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在不知不觉养成了阅读习惯,感受到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理念,只有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对语文教改充满信心和热情,我们才会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一、加强词句训练,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课文时要理解词语和句子,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是十分重要,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比如,在教学中,一些常见易懂的词语,不需要讲解;有些稍作比较,学生就能理解;有些要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才能理解;还有些生僻的词语则要让学生动手查资料,讨论交流后才能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口头造句上,更好地表达出真情实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这些精彩的词句,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累语言:一是在课后练习中加强词、句、段的积累;二是读每篇课文之后的“词语采集”栏,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再补充一些,引导学生养成主动积累词语的良好习惯;三是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可指定背诵也可自选背诵;四是在“语文百花园”和课外阅读中增加语言积累。这样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指导阅读方法,培養阅读能力。
新课改中的强化朗读,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空间。教师必须学会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指导朗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例如:教学《范仲淹的故事》一文时,笔者先是从齐读课题起,再指名读,听到读得好的学生就给予表扬,读错的学生耐心纠正,接着让孩子们默读课文。几分钟后,再指名朗读,每人读一小节或一个故事,孩子们读得很认真,在笔者悉心的诱导下,孩子们读出了感觉,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踊跃举手发言十几分钟后,大部分孩子竟都能讲述故事了,甚至会熟读和背诵,然后,启发孩子们得到结论:范仲淹的刻苦成就了他的一生,使他如愿实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最后围绕理想,展开讨论,朗读、组词造句、说话、写话,进一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没有精妙绝伦、尽善尽美的多媒体课件,却尽是孩子们朗朗读书声和他们淋漓尽致的发言,这完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生硬的灌输和枯燥的讲解,老师只是学生的启发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教语文,更是在教会学生学习和做人。
三、善于探究质疑,培养阅读能力。
在新课改下探究质疑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得到锻炼,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新课改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想方设法诱导,比如在读文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就会更主动阅读,老师也和学生一起阅读探究,有时,老师要想法诱导:这句话好在哪里?你读懂了什么?要知道好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这里的省略号看似没有问题,稍不留意就划过去了。但若深入探究,就可见作者的匠心。我就这样诱导孩子们说:“小姑娘话没说完,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呢?”当学生给予否定时,我又问:“既然知道,为什么不说呢?”有的学生会说:“当时不方便说”,在这时候就进一步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显然,学生就较容易理解作者用来表现小姑娘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我又接着问:“假如你是这个小姑娘,你此时怎样想怎样说呢?”孩子们就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此时,我就抓住时机,让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他们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朗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读得其发,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者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四、开展广泛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要培养阅读能力,单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文。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培养读书兴趣。读书经验积累多了,理解能力就增强。笔者开始注意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中,从教材本身延伸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到课外更广阔的天地中阅读。我有意识地多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课外读物,并鼓励他们多阅读,以“阅读——积累”为突破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我在黑板学习栏中写道:“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手抄千万言”的口号、并启发他们运用阅读教学中的方法进行阅读,在一次《走进经典》的主题读书活动中,他们用童音讲童话《红鞋子》、《长袜子皮皮》、《安徒生童话》……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表演,孩子们声形并茂地讲述,有的孩子还能既兴吟唱经典诗歌。一些文学经典的熏陶,使孩子们也拥有了价值判断与自我提升的能力,拥有了宽广的文化视野和人文情怀。学生看一些所谓的“闲书”、“杂书”,我也不制止,而是鼓励他们课余时间多读。爱因斯坦早就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在教《蜘蛛织网》时,有个调皮的男生提出问题:“老师,蜘蛛网能黏住小虫,它自己却不会黏住,为什么?”我说:“你们再仔细地读课文吧。”可课文中没有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尴尬地说:“我们下去查资料吧。”这时,他手里拿着一本《脑筋急转弯》读道:“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可见,学生看课外书,既提高阅读能力,也开阔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在不知不觉养成了阅读习惯,感受到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理念,只有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对语文教改充满信心和热情,我们才会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