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着“平等”对话,可最终目的还是千方百计把学生的体验同化到自己的预设中,以便与文本价值取向相一致。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发现这种“对话”是不平等的,因为他们的体验得不到重视、认可,学习的热情之火便被浇灭了。其实,我们大可不必顾虑重重,毕竟小学生生活经验、社会阅历尚浅,对文本的体验不可能面面俱到,准确无误。只要他们肯主动探究,就算是考虑片面的看法、充满童真的体验、尚未成熟的见解,我们都应珍视、尊重、鼓励。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我让学生对小女孩的死发表自己的看法。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小女孩死的很惨,可也有极少数认为小女孩的死是一种幸福。两种表面看似大相径庭,完全对立的体验,我都认 可,学生们莫明其妙。我再请双方派代表发表详细见解:前者说小女孩正值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却在家家团圆的大年夜活活冻死,难道不可怜、悲惨吗?后者认为小女孩死了,便可以从此远离这个冷漠无情的黑暗世界,不愁吃穿,到天堂和最疼爱她的奶奶团聚了,死对她来说应该是一种解脱,一种幸福。双方听了都觉得有道理,此时我总结:其实两种体会都表现了你们对小女孩的同情,对剥削制度的憎恨,所以都是正确的。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唯有如此,学生充满个性的感悟和体验才会尽情流露。
当然,珍视了学生个性体验,不等于漠视文本的价值取向。如果学生的体验远远偏离了这一原则,教师就应当以善意的态度去纠正,但切不可直接否定,无情扼杀。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我让学生对小女孩的死发表自己的看法。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小女孩死的很惨,可也有极少数认为小女孩的死是一种幸福。两种表面看似大相径庭,完全对立的体验,我都认 可,学生们莫明其妙。我再请双方派代表发表详细见解:前者说小女孩正值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却在家家团圆的大年夜活活冻死,难道不可怜、悲惨吗?后者认为小女孩死了,便可以从此远离这个冷漠无情的黑暗世界,不愁吃穿,到天堂和最疼爱她的奶奶团聚了,死对她来说应该是一种解脱,一种幸福。双方听了都觉得有道理,此时我总结:其实两种体会都表现了你们对小女孩的同情,对剥削制度的憎恨,所以都是正确的。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唯有如此,学生充满个性的感悟和体验才会尽情流露。
当然,珍视了学生个性体验,不等于漠视文本的价值取向。如果学生的体验远远偏离了这一原则,教师就应当以善意的态度去纠正,但切不可直接否定,无情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