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推动数学教学进程进行的一个主要途径,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更是体现得尤为明显. 这个阶段的数学学习当中,除了具体的知识内容之外,还十分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想办法调动学生们的思考热情,让大家的头脑自发地高速运转起来,方能展现出思维的活力. 课堂提问,正是能够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且高效的教学方式.
一、紧贴教学内容,抓住重点难点
很多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时十分随意,认为在课堂教学进行到任何一个环节时,都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 这种想法并不算是错误的,但如果没有将问题提出在必要的环节,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 因此,笔者比较注意课堂提问出现的时间,主要将其设置在本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上,让学生们针对这些内容展开充分思考.
例如,在研究函数定义域内容时,我请学生们分别尝试求出函数f(x) = 与函数f(x) = 的定义域. 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当中包含了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即不同种类函数定义域的求解方法. 在学生们分别求出上述两个函数的定义域之后,我以此为出发点带领学生们进行了如下总结:若f(x)是整式,定义域为实数集R;若f(x)是分式,定义域为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集合;若f(x)是二次根式,定义域为使根号内式子大于等于零的实数集合;若f(x)由几个部分构成,定义域为使各部分均有意义的实数集合之交集.
从教学内容出发,以重点难点问题为基准进行提问,使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质量明显提高了. 学生的思考热度与力量是一定的,教师应当将之运用于对课堂教学内容最为重点和难点部分的考虑上. 将重点难点问题思考清楚了,自然也就掌握了本次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这样的思考具有代表性,也能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二、适当设置梯度,便于学生接受
除了对于问题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之外,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还应当对问题的呈现形式进行科学设计与优化. 我们不应当一味追求课堂提问的效率,而将问题设计成“一步到位”的形态. 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某个新知识的时候,问题如果出现得过于突兀、难度过于明显,学生们不仅无法很好地解答问题,学习自信心反而会受到打击. 因此,在课堂提问当中,适当地设置难度梯度,对于帮助学生接受知识来讲十分必要.
例如,在带领学生们学习过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后,我请大家试着解答这样一个问题:一直,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CA = CB,DB = DA,点E是BA的中点(如右图). 求证:(1)AB⊥面CED;(2)面CED⊥面BAC. 在这个问题的提出中,我并没有直接请学生们证明两个平面垂直,而是先以一个线面垂直的问题作为铺垫,为大家的问题思考降低了不少难度. 从线面垂直再向面面垂直进行推导,学生们的思路也清晰了很多.
通过对课堂提问的难度进行梯度区分,学生们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显然轻松了很多. 具有梯度的问题,在无形中给学生搭建了很多思维上升的台阶,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便登上了最终的思维高度. 这样的难度梯度设置,也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对于复杂疑难问题进行思考的思维方法的绝佳途径,这种在实践中感悟的方式,收获的效果远比一板一眼的说教要理想多了.
三、开放问题为主,判断问题为辅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笔者常常会将课堂问题区分为开放性问题与判断性问题. 判断性问题比较直接,通常是展现出一个具体问题,要求学生给出非对即错的判断,或是直截了当地进行解答. 而开放性问题则比较灵活,它的问题提出往往是不定的、多向的,从问题内容到思考方式,都会给学生以多样化的思维可能.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笔者更倾向于开放问题为主的提问方式.
例如,在对等比数列内容进行教学时,我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等比数列{an}的公比是q,前n项和是Sn. 是否存在一个常数c,使得数列{Sn c}也成等比数列?如果存在,请求出常数c;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这个问题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开放问题,它并没有规定学生应当向哪个方向进行思考,思维空间很大. 在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有两个收获:一是在研究新数列过程中加深了对等比数列知识的理解,二是总结出了存在型开放题的求解规律,即先假设存在,再逐步深化解答.
可以显见,从难度上讲,开放问题远比判断问题的难度要大得多. 然而,其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效果也是优越很多的. 因此,笔者始终认为,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应当以开放问题为主、判断问题为辅. 只要问题提出的时机和方式合理,学生在接受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困难.
可以看出,高中数学课堂当中的提问,重点不在于“多”,而是在于“巧”. 问题提出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并不是每一种方式都能够有效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 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发现,想要让课堂提问变得巧妙,需要从问题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综合考虑. 内容方面,将问题设置在适宜的课程阶段,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时间得到高效利用,让学生们在最需要思考的时候开启思维. 形式方面,课堂提问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设问上,而是需要以开放性、有梯度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大家思考得更轻松、数学思维更开阔. 思维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思维活跃起来了,教学进程自然得到有力推动.
一、紧贴教学内容,抓住重点难点
很多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时十分随意,认为在课堂教学进行到任何一个环节时,都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 这种想法并不算是错误的,但如果没有将问题提出在必要的环节,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 因此,笔者比较注意课堂提问出现的时间,主要将其设置在本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上,让学生们针对这些内容展开充分思考.
例如,在研究函数定义域内容时,我请学生们分别尝试求出函数f(x) = 与函数f(x) = 的定义域. 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当中包含了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即不同种类函数定义域的求解方法. 在学生们分别求出上述两个函数的定义域之后,我以此为出发点带领学生们进行了如下总结:若f(x)是整式,定义域为实数集R;若f(x)是分式,定义域为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集合;若f(x)是二次根式,定义域为使根号内式子大于等于零的实数集合;若f(x)由几个部分构成,定义域为使各部分均有意义的实数集合之交集.
从教学内容出发,以重点难点问题为基准进行提问,使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质量明显提高了. 学生的思考热度与力量是一定的,教师应当将之运用于对课堂教学内容最为重点和难点部分的考虑上. 将重点难点问题思考清楚了,自然也就掌握了本次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这样的思考具有代表性,也能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二、适当设置梯度,便于学生接受
除了对于问题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之外,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还应当对问题的呈现形式进行科学设计与优化. 我们不应当一味追求课堂提问的效率,而将问题设计成“一步到位”的形态. 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某个新知识的时候,问题如果出现得过于突兀、难度过于明显,学生们不仅无法很好地解答问题,学习自信心反而会受到打击. 因此,在课堂提问当中,适当地设置难度梯度,对于帮助学生接受知识来讲十分必要.
例如,在带领学生们学习过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后,我请大家试着解答这样一个问题:一直,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CA = CB,DB = DA,点E是BA的中点(如右图). 求证:(1)AB⊥面CED;(2)面CED⊥面BAC. 在这个问题的提出中,我并没有直接请学生们证明两个平面垂直,而是先以一个线面垂直的问题作为铺垫,为大家的问题思考降低了不少难度. 从线面垂直再向面面垂直进行推导,学生们的思路也清晰了很多.
通过对课堂提问的难度进行梯度区分,学生们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显然轻松了很多. 具有梯度的问题,在无形中给学生搭建了很多思维上升的台阶,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便登上了最终的思维高度. 这样的难度梯度设置,也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对于复杂疑难问题进行思考的思维方法的绝佳途径,这种在实践中感悟的方式,收获的效果远比一板一眼的说教要理想多了.
三、开放问题为主,判断问题为辅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笔者常常会将课堂问题区分为开放性问题与判断性问题. 判断性问题比较直接,通常是展现出一个具体问题,要求学生给出非对即错的判断,或是直截了当地进行解答. 而开放性问题则比较灵活,它的问题提出往往是不定的、多向的,从问题内容到思考方式,都会给学生以多样化的思维可能.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笔者更倾向于开放问题为主的提问方式.
例如,在对等比数列内容进行教学时,我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等比数列{an}的公比是q,前n项和是Sn. 是否存在一个常数c,使得数列{Sn c}也成等比数列?如果存在,请求出常数c;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这个问题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开放问题,它并没有规定学生应当向哪个方向进行思考,思维空间很大. 在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有两个收获:一是在研究新数列过程中加深了对等比数列知识的理解,二是总结出了存在型开放题的求解规律,即先假设存在,再逐步深化解答.
可以显见,从难度上讲,开放问题远比判断问题的难度要大得多. 然而,其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效果也是优越很多的. 因此,笔者始终认为,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应当以开放问题为主、判断问题为辅. 只要问题提出的时机和方式合理,学生在接受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困难.
可以看出,高中数学课堂当中的提问,重点不在于“多”,而是在于“巧”. 问题提出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并不是每一种方式都能够有效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 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发现,想要让课堂提问变得巧妙,需要从问题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综合考虑. 内容方面,将问题设置在适宜的课程阶段,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时间得到高效利用,让学生们在最需要思考的时候开启思维. 形式方面,课堂提问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设问上,而是需要以开放性、有梯度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大家思考得更轻松、数学思维更开阔. 思维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思维活跃起来了,教学进程自然得到有力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