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确立“过程教学”观,要展示概念、公理的提出过程,展示性质、法则的发现过程,展示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展示问题、结论的探索过程,展示思想、方法的深化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理解和体验,在“过程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过程;方法
众所周知,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为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源远流长,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创生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理解和体验,在“过程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应该探索数学“过程教学”及其实施的问题,确立“过程教学”观,以期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数学教学得到健康的发展.本人认为,“过程教学”的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展示概念、公理的提出过程
在引入新概念时,要把相关的旧概念联系起来,我们知道,数学离不开概念,由概念又引申出性质,这些性质往往以定理或公式呈现出来.对定理、公式少不了要进行逻辑推理论证,形成这些论证的思路需要思维过程.为此,我们首先应让学生对学习的概念有所理解.因为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思维活动后的理解,只有透彻地理解才能融入其认知结构.这就需要摒弃过去那种单靠记住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数学结论,然后套用这些结论去机械地模仿某种模式去解题的坏习惯.而要做到理解,就需要勤于思考.对知识和方法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要形成这个概念?为什么要导出这个性质?这个概念有什么功能?和以前的概念有何内在联系?如何应用?比如,在“平面解析几何”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作抛物线”之后,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骸俺踔醒Ч辉魏耐枷袷桥孜锵撸衷诙ㄒ宓呐孜锵哂氤踔兴У呐孜锵叩谋泶锓绞绞遣灰恢碌模侵湟欢ㄓ心持帜谠诹担隳苷页稣庵帜谠诘牧德穑俊豹?
此问题很有意思,问题的结论也是肯定的,但教材并未涉及,自然会引起学生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可进一步提示:“我们可从初中所学的最简单的二次函数y=x2入手,去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和某定直线的距离相等,即可导出动点P(x,y)到定点F(x0,y0)的距离(x-x0)2 (y-y0)2等于动点P(x,y)到定直线l的距离.大家不妨试试!”学生纷纷动笔变形、拼凑,教师巡视一遍后可安排一名解答正确或基本正确的学生板演并进行评价:x2=yx2 y2=y y2x2 y-142=y 142x2 y2-12y=y2 12yx2 y-142=y 14.
它表示平面上動点P(x,y)到定点F0,14的距离正好等于它到定直线y=-14的距离,完全符合现在所学的定义.
这个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数学问题和创新思维,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在形成概念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要善于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自主地建构新概念;在辨识概念时,要多鼓励学生质疑.
二、展示性质、法则的发现过程和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
在学习数学定理、公式、法则时,离不开对命题的证明,要改变传统的分为“展示定理、推证定理、应用定理”简单三步的模式,而要结合实际情况,在证明命题前为学生创设认知冲突的疑惑情境.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观察、感知学习的定理、公式、法则后,要学会分析,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要善于挖掘自己尚不清楚的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并提出质疑.作为一个中学生,无须什么问题都能自己解决,我们倡导的只是能对学习的对象提出多角度的问题,尤其是善于提出新颖的、具有独特见解的问题.例如,推导两角和的正弦函数公式,可提出是否会有sin(α±β)=sinα±sinβ?推导对数的运算性质时,可提出是否会有logaMN=logaM·logaN?然后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再做深入探究;用特殊化、一般化、类比、推广、似真推理等种种手段,猜想出结论,再给出严格的证明.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讨论,思维会非常活跃,始终处于主动出击状态,为自己的探究与发现感到惊喜.
三、展示问题、结论的探索过程和思想、方法的深化过程
学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是在掌握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运用;解题可以训练技巧、磨炼意志.在解题过程中,首先应判断解题的大方向,大致有什么思路,在引导学生解题的探索过程中,要注意联想,要学会用不同的立意、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并善于在解题全过程中监控自己的行为:是否走弯路?是否走入死胡同?有没有出错?需要及时调整,排除障碍.这样长期形成习惯后,往往可以别出心裁,另辟解题捷径.为了让学生达到这个境界,必须让学生明确不要为解题而解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予支持、鼓励;在解题后不断反思、回顾,积累经验,增强解题意识,提高能力.
同时,在解题教学时,要注意渗透解题策略,因为策略往往是不容易为学生掌握的.要注意解题训练的坡度和难度.如果解题训练有一个坡度,就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完成一个小题,相当上了一个台阶,完成了最后一题,好像登上了山顶,回首俯望,小山连绵,喜悦之心,不禁而生.如果题组没有难度,学生不可能有疑,重重复复会令人乏味.反之,设置一定陷阱、难度,学生经过探索、推敲,把疑难解决了,既巩固了基础,又实现了从有疑到无疑的飞跃,体验到解题的劳动价值.
总之,要做到上述三个方面,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学习,在过程中去逐步掌握探求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生命教育是一个引导学生修行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过程中养成理性精神,逐步参悟人生真谛,追求真、善、美的智慧人生.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过程;方法
众所周知,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为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源远流长,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创生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理解和体验,在“过程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应该探索数学“过程教学”及其实施的问题,确立“过程教学”观,以期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数学教学得到健康的发展.本人认为,“过程教学”的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展示概念、公理的提出过程
在引入新概念时,要把相关的旧概念联系起来,我们知道,数学离不开概念,由概念又引申出性质,这些性质往往以定理或公式呈现出来.对定理、公式少不了要进行逻辑推理论证,形成这些论证的思路需要思维过程.为此,我们首先应让学生对学习的概念有所理解.因为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思维活动后的理解,只有透彻地理解才能融入其认知结构.这就需要摒弃过去那种单靠记住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数学结论,然后套用这些结论去机械地模仿某种模式去解题的坏习惯.而要做到理解,就需要勤于思考.对知识和方法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要形成这个概念?为什么要导出这个性质?这个概念有什么功能?和以前的概念有何内在联系?如何应用?比如,在“平面解析几何”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作抛物线”之后,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骸俺踔醒Ч辉魏耐枷袷桥孜锵撸衷诙ㄒ宓呐孜锵哂氤踔兴У呐孜锵叩谋泶锓绞绞遣灰恢碌模侵湟欢ㄓ心持帜谠诹担隳苷页稣庵帜谠诘牧德穑俊豹?
此问题很有意思,问题的结论也是肯定的,但教材并未涉及,自然会引起学生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可进一步提示:“我们可从初中所学的最简单的二次函数y=x2入手,去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和某定直线的距离相等,即可导出动点P(x,y)到定点F(x0,y0)的距离(x-x0)2 (y-y0)2等于动点P(x,y)到定直线l的距离.大家不妨试试!”学生纷纷动笔变形、拼凑,教师巡视一遍后可安排一名解答正确或基本正确的学生板演并进行评价:x2=yx2 y2=y y2x2 y-142=y 142x2 y2-12y=y2 12yx2 y-142=y 14.
它表示平面上動点P(x,y)到定点F0,14的距离正好等于它到定直线y=-14的距离,完全符合现在所学的定义.
这个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数学问题和创新思维,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在形成概念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要善于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自主地建构新概念;在辨识概念时,要多鼓励学生质疑.
二、展示性质、法则的发现过程和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
在学习数学定理、公式、法则时,离不开对命题的证明,要改变传统的分为“展示定理、推证定理、应用定理”简单三步的模式,而要结合实际情况,在证明命题前为学生创设认知冲突的疑惑情境.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观察、感知学习的定理、公式、法则后,要学会分析,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要善于挖掘自己尚不清楚的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并提出质疑.作为一个中学生,无须什么问题都能自己解决,我们倡导的只是能对学习的对象提出多角度的问题,尤其是善于提出新颖的、具有独特见解的问题.例如,推导两角和的正弦函数公式,可提出是否会有sin(α±β)=sinα±sinβ?推导对数的运算性质时,可提出是否会有logaMN=logaM·logaN?然后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再做深入探究;用特殊化、一般化、类比、推广、似真推理等种种手段,猜想出结论,再给出严格的证明.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讨论,思维会非常活跃,始终处于主动出击状态,为自己的探究与发现感到惊喜.
三、展示问题、结论的探索过程和思想、方法的深化过程
学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是在掌握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运用;解题可以训练技巧、磨炼意志.在解题过程中,首先应判断解题的大方向,大致有什么思路,在引导学生解题的探索过程中,要注意联想,要学会用不同的立意、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并善于在解题全过程中监控自己的行为:是否走弯路?是否走入死胡同?有没有出错?需要及时调整,排除障碍.这样长期形成习惯后,往往可以别出心裁,另辟解题捷径.为了让学生达到这个境界,必须让学生明确不要为解题而解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予支持、鼓励;在解题后不断反思、回顾,积累经验,增强解题意识,提高能力.
同时,在解题教学时,要注意渗透解题策略,因为策略往往是不容易为学生掌握的.要注意解题训练的坡度和难度.如果解题训练有一个坡度,就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完成一个小题,相当上了一个台阶,完成了最后一题,好像登上了山顶,回首俯望,小山连绵,喜悦之心,不禁而生.如果题组没有难度,学生不可能有疑,重重复复会令人乏味.反之,设置一定陷阱、难度,学生经过探索、推敲,把疑难解决了,既巩固了基础,又实现了从有疑到无疑的飞跃,体验到解题的劳动价值.
总之,要做到上述三个方面,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学习,在过程中去逐步掌握探求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生命教育是一个引导学生修行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过程中养成理性精神,逐步参悟人生真谛,追求真、善、美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