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理念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崭新命题,适应了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特征的变迁。这一理念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深刻的内涵、重大的现实意义,需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
关键词:和谐世界;思想渊源;内涵;意义
自从我国领导人向国际社会响亮提出建设和谐世界战略主张以来,和谐世界业已成为学术理论界研究讨论的一大热点问题,现就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若干理论问题谈谈我个人的认识和看法。
一、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渊源
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的状态。也是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构建和谐世界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深厚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渊源,是古今中外人民的美好追求。
首先,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深深地滋润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里,是对中国古老先进文明的发扬光大。自古以来,“和”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畜之道,则民和”、“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以及后来的“天人调和”、“和衷相处”等,这种思想不仅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历史时期和诸子百家之中,而且还被人们广泛实践,把实现“世界大同”作为己任而为之奋斗不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提出:“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共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主张“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维新改良思想。孙中山提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畅其流,天下大同”。费孝通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共同。”
其次,西方哲学家和思想家的和谐思想显现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萌芽和走向。和谐也是横贯西方的一个理念,早在古希腊,就有人把和谐作为美的重要特征。如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尼柯玛赫在其《数学》中指出:数是万物的本原,美是和谐的比例。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图》里指出,各个阶层的人应该如同人的灵魂的各部分的器官,各司其职,协调和谐。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各因素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撰写了《和谐经济论》,认为“一切正当的利益彼此和谐”。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预言,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和现存社会,终将被新的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取代。魏特林在1842年写了《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则直接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的和谐”,而是“全体和谐”。西方哲学家和思想家通过对世界存在的不和谐的反思探讨了其中的根源,剖析了实现世界和平的构成要素和发展趋势,显现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萌芽和走向。
再其次,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思想是和谐世界的理念指引。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分析和高度称赞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魏特林的和谐思想,直接使用和肯定了“社会和谐”命题,他们把共产主义定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预见来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人是“全面发展的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放”。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为世界和谐指明了方向,即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而且揭示了其发展的历史规律,并为其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最后,构建和谐世界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对我党和我国政府外交战略的继承和发展:一是对毛泽东反对帝国主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是对我国倡导和长期奉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和谐世界是以其为基础,从而建立可以使各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三是对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和谐世界的两大支柱就是解决世界的和平和发展问题;四是对江泽民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仅深化了文明多样性的认识,而且拓展了新安全观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是对古今中外和谐思想的继承的发扬,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渊源,也符合人类发展的“共同旨趣”,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二、和谐世界的内涵
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时指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这是“和谐世界”理念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2个月后的7月1日,胡锦涛出访莫斯科,“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l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标志着这一全新理念逐渐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中国领导人对“和谐世界”的思考也在逐步深入,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首脑会上提出的四点建议,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应视为对和谐世界的权威解读,这四点是:
第一,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而毁灭。无论对小国、弱国还是大国、强国。战争和冲突都是灾难。因此,各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我们要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第二,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经济全球化应该使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而不是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联合国应该采取切实措施,落实千年发展目标,特别是要大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
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第四,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联合国宪章确立的各项宗旨和原则,符合和平、发展、合作的历史潮流,符合国际关系健康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应该通过合理、必要的改革,维护联合国权威,提高联合国效率,更好发挥联合国作用,增强联合国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能力。
三、构建和谐世界的重大现实意义
构建和谐世界的核心价值,就是以科学的发展观和 方法论,回答了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以及怎样建设这个世界。这一理念的提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和谐世界是我国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的最新表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外部国际环境的逻辑延伸。中国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大国,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证明,从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一时期属于多事之秋,既是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矛盾的凸现期,中国人均收入已超过1000美元,正面临关键的临界点,为抓住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小康目标,中央做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和推进,必然会影响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观点和看法,构建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多样、包容的和谐世界的主张应运而生。和谐世界体现了中国内政与外交的相互衔接。全球化所产生的相互依存使得内政与外交不断融合。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和谐,能否实现长治久安,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社会是否和谐。国家和地区和谐是国际社会和谐的基础;国际社会和谐反过来又能够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和谐。如果把一国的和谐建立在国际社会的动荡之上,这样的和谐是不可能持久的。对于中国来说,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下提出和谐世界论述也是为中国国内创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是对缓解世界矛盾紧张态势的一种新尝试,是针对当前不和谐的世界提出的真诚而正当的呼声。胡锦涛指出:“当前,国际局势继续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潮流。同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局部战争和冲突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突出,人类社会也面l临严峻挑战。”从经济上来说,世界经济发展迅速,但各国经济的发展不均衡,贫富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从政治上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以各种借口对别国内政进行干涉依然有恃无恐;从安全上来说,各种传统及非传统安全威胁有增无减,诱发武器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各种动因仍未消除并有所增强,个别国家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绝对安全”,对别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从国际机制上来说,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联合国的权威不断受到挑战。为消除威胁世界和平的消极现象,为实现人类的“大同”理想,中国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世界各国应顺应历史潮流,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让世界少一些战火,多一些安宁;少一些贫困,多一些富足;为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这不仅是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真诚而正当的政治呼声,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和愿望。
第三,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有利于遏止中国威胁论和中国霸权论,是中国和平国际主义的再一次宣示。中国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振兴的千秋大业,也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造“中国威胁论”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夸大中国的发展,歪曲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二是利用中国战略走向的所谓“不确定性”,称我国处在“战略十字路口”,煽动对我国和平发展的疑虑和敌意。中国霸权论认为中国发展起来后会称霸,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鉴于上述两股论述,如何与国际社会建立战略互信,就成了中国国际战略的重中之重。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将我国自身与世界前途的构想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手段公布出来,再一次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对于消除疑虑、遏止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歪曲和诋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必将产生关键性的作用。
第四,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有利于树立中国国际新形象、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和谐世界理念综合了世界各国、各民族对和平、发展、平等、公正等普遍价值的共同追求,具有巨大的感召力。该理念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时代的潮流,因而能够争取到最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和谐世界理念反映了中国做负责任大国的决心,有利于树立中国国际新形象。中国一贯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恪守以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准则,致力于创造安全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目前发展中国家总体债务高达212万亿美元,沉重的债务负担长期困扰着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尽管中国本身还是一个中低收入的国家,但中国却是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推动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国本着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援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中国愿意在发展的道路上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当然,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将不断加强援助发展中国家的能力,中国还将向世界提供资本、市场和更多的“公共产品”。中国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将从推动国际体制、国际组织、政策、观念和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协调协作等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充分显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风范。构建和谐世界的倡导和理念必将在求和平、谋发展的国际社会得到广泛的回应,必将在树立中国国际新形象、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方面起到观念建构与实际影响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和谐世界;思想渊源;内涵;意义
自从我国领导人向国际社会响亮提出建设和谐世界战略主张以来,和谐世界业已成为学术理论界研究讨论的一大热点问题,现就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若干理论问题谈谈我个人的认识和看法。
一、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渊源
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的状态。也是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构建和谐世界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深厚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渊源,是古今中外人民的美好追求。
首先,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深深地滋润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里,是对中国古老先进文明的发扬光大。自古以来,“和”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畜之道,则民和”、“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以及后来的“天人调和”、“和衷相处”等,这种思想不仅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历史时期和诸子百家之中,而且还被人们广泛实践,把实现“世界大同”作为己任而为之奋斗不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提出:“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共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主张“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维新改良思想。孙中山提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畅其流,天下大同”。费孝通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共同。”
其次,西方哲学家和思想家的和谐思想显现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萌芽和走向。和谐也是横贯西方的一个理念,早在古希腊,就有人把和谐作为美的重要特征。如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尼柯玛赫在其《数学》中指出:数是万物的本原,美是和谐的比例。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图》里指出,各个阶层的人应该如同人的灵魂的各部分的器官,各司其职,协调和谐。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各因素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撰写了《和谐经济论》,认为“一切正当的利益彼此和谐”。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预言,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和现存社会,终将被新的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取代。魏特林在1842年写了《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则直接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的和谐”,而是“全体和谐”。西方哲学家和思想家通过对世界存在的不和谐的反思探讨了其中的根源,剖析了实现世界和平的构成要素和发展趋势,显现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萌芽和走向。
再其次,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思想是和谐世界的理念指引。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分析和高度称赞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魏特林的和谐思想,直接使用和肯定了“社会和谐”命题,他们把共产主义定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预见来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人是“全面发展的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放”。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为世界和谐指明了方向,即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而且揭示了其发展的历史规律,并为其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最后,构建和谐世界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对我党和我国政府外交战略的继承和发展:一是对毛泽东反对帝国主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是对我国倡导和长期奉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和谐世界是以其为基础,从而建立可以使各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三是对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和谐世界的两大支柱就是解决世界的和平和发展问题;四是对江泽民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仅深化了文明多样性的认识,而且拓展了新安全观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是对古今中外和谐思想的继承的发扬,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渊源,也符合人类发展的“共同旨趣”,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二、和谐世界的内涵
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时指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这是“和谐世界”理念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2个月后的7月1日,胡锦涛出访莫斯科,“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l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标志着这一全新理念逐渐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中国领导人对“和谐世界”的思考也在逐步深入,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首脑会上提出的四点建议,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应视为对和谐世界的权威解读,这四点是:
第一,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而毁灭。无论对小国、弱国还是大国、强国。战争和冲突都是灾难。因此,各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我们要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第二,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经济全球化应该使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而不是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联合国应该采取切实措施,落实千年发展目标,特别是要大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
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第四,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联合国宪章确立的各项宗旨和原则,符合和平、发展、合作的历史潮流,符合国际关系健康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应该通过合理、必要的改革,维护联合国权威,提高联合国效率,更好发挥联合国作用,增强联合国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能力。
三、构建和谐世界的重大现实意义
构建和谐世界的核心价值,就是以科学的发展观和 方法论,回答了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以及怎样建设这个世界。这一理念的提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和谐世界是我国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的最新表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外部国际环境的逻辑延伸。中国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大国,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证明,从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一时期属于多事之秋,既是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矛盾的凸现期,中国人均收入已超过1000美元,正面临关键的临界点,为抓住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小康目标,中央做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和推进,必然会影响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观点和看法,构建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多样、包容的和谐世界的主张应运而生。和谐世界体现了中国内政与外交的相互衔接。全球化所产生的相互依存使得内政与外交不断融合。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和谐,能否实现长治久安,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社会是否和谐。国家和地区和谐是国际社会和谐的基础;国际社会和谐反过来又能够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和谐。如果把一国的和谐建立在国际社会的动荡之上,这样的和谐是不可能持久的。对于中国来说,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下提出和谐世界论述也是为中国国内创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是对缓解世界矛盾紧张态势的一种新尝试,是针对当前不和谐的世界提出的真诚而正当的呼声。胡锦涛指出:“当前,国际局势继续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潮流。同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局部战争和冲突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突出,人类社会也面l临严峻挑战。”从经济上来说,世界经济发展迅速,但各国经济的发展不均衡,贫富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从政治上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以各种借口对别国内政进行干涉依然有恃无恐;从安全上来说,各种传统及非传统安全威胁有增无减,诱发武器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各种动因仍未消除并有所增强,个别国家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绝对安全”,对别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从国际机制上来说,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联合国的权威不断受到挑战。为消除威胁世界和平的消极现象,为实现人类的“大同”理想,中国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世界各国应顺应历史潮流,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让世界少一些战火,多一些安宁;少一些贫困,多一些富足;为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这不仅是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真诚而正当的政治呼声,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和愿望。
第三,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有利于遏止中国威胁论和中国霸权论,是中国和平国际主义的再一次宣示。中国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振兴的千秋大业,也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造“中国威胁论”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夸大中国的发展,歪曲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二是利用中国战略走向的所谓“不确定性”,称我国处在“战略十字路口”,煽动对我国和平发展的疑虑和敌意。中国霸权论认为中国发展起来后会称霸,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鉴于上述两股论述,如何与国际社会建立战略互信,就成了中国国际战略的重中之重。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将我国自身与世界前途的构想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手段公布出来,再一次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对于消除疑虑、遏止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歪曲和诋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必将产生关键性的作用。
第四,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有利于树立中国国际新形象、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和谐世界理念综合了世界各国、各民族对和平、发展、平等、公正等普遍价值的共同追求,具有巨大的感召力。该理念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时代的潮流,因而能够争取到最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和谐世界理念反映了中国做负责任大国的决心,有利于树立中国国际新形象。中国一贯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恪守以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准则,致力于创造安全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目前发展中国家总体债务高达212万亿美元,沉重的债务负担长期困扰着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尽管中国本身还是一个中低收入的国家,但中国却是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推动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国本着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援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中国愿意在发展的道路上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当然,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将不断加强援助发展中国家的能力,中国还将向世界提供资本、市场和更多的“公共产品”。中国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将从推动国际体制、国际组织、政策、观念和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协调协作等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充分显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风范。构建和谐世界的倡导和理念必将在求和平、谋发展的国际社会得到广泛的回应,必将在树立中国国际新形象、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方面起到观念建构与实际影响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