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产学研在应用技术型大学中的作用、落脚点出发,本文阐述了产学研是大学三大功能的有机统一体和粘结剂。通过对学生、教师与企业的关系,从科技处、技术转移中心与企业的关系的研究,本文提出了科研项目是关键、落实是基础、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目的的改革前瞻。
关键词:大学人才培养 应用型 产学研 科技创新
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如何让这三大功能有机统一,产学研是重要一环,而产学研的落脚点是如何实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转为企业的实际生产力,从而有效服务于社会。
科研项目是关键
学生的培养目标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并不是说人才的培养就是让企业家来培养。因为企业家是以利益为驱动而存在的,他们不可能免费或者主动去培养学生。如何解开这个结,教师就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这个桥梁是架在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不同的学生与千千万万企业之间,需要有不同的桥梁进行连接,这就需要有不同专业背景和能在不同层次上与企业、学生沟通的教师。所谓不同层次,就是与企业、学生之间互相了解的程度。对学生的了解可以分为知其名、察其心,前者一般的教师都能做到,而后者唯有能与学生构成亦师亦友关系的教师。对企业的了解可以分为听说、了解和通晓,听说是指知道企业是干什么的,了解是知道企业运营和一般工艺,而通晓是除了前两者,还掌握企业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以及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要做一个合格的“桥梁”除了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对学生察其心的意识和通晓企业的能力。而社会是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桥梁”也需要加固。企业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公布其问题的,除非他愿意。而愿意的前提是他有需求和教师能满足需求,而需求往往是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与企业之间的需求能对接上就是科研项目,对于企业而言可以预期更多利益,教师也能获得报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学习,在教学生时才能将最新的知识传授。教师没有科研项目,就不能通晓企业,这个通向学生和企业的桥就是残桥或断头桥,起不到桥梁的作用,不知道企业在何方,不知道要将学生引向何方,时间愈长,桥梁将愈加残败。因此,从学生、教师和企业的关系来看,科研项目是关键。
实现技术转移的要素
产学研工作的落脚点是如何实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转化为企业的实际生产力,如何实现转化,技术转移是关键。科技处作为管理部门,由于体制上的现有约束,如何实现技术转移呢?科技处带领学校教师进行技术转移,原有体制和机制上不能进行有效激励。因此,涉及到市场行为时,最好以实体的形式,如成立技术转移公司承接技术转移的功能。以公司化形式运作学校教师职务成果的转移与转化,用市场的手段释放教师的生产力。这也是能够市场化运作的,就不要有行政的手。大学的教师可能专注于从政府要来钱,往往产生的是纸,而技术转移是要把纸变为钱,从而与企业接轨。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培养才能接地气。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教师具备成果转化的能力,现有高校很多的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没有实战经验,这就需要技术转移公司与教师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动向,通过公司的智库厘清可能的用途。而科技处所需要做的就是给教师或单位下达转移任务,这样会调动整个技术转移的外在驱动力。但光有外在驱动力还不行,需要从体制和机制上释放教师或科研人员的活力,即成果发明人享有科研成果收益最大化,这将极大激发教师或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诚然,教师不是万能的,既要其教学、又要其开公司创业,这不实际。而技术转移公司就可承接部分功能,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参与技术转移的各类人才都能共享成果。通过公司化运作,学校在顶层设计如将教师职称评价、科研考核、成果处置权等与其科技成果转化挂钩,其他的让市场去决定。目前大部分高校领导都是产学研精英,组织条例的规定束缚了他们的创新和成果转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高校去行政化。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对于万众创新将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历来重视产学研工作,加强应用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大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与转化,学校为激发教师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成立了校级层面的产学研结合办公室,统筹科技处、技术转移中心(公司)、上海高等应用研究中心等功能,协同推进学校产学研工作的发展,这些重大改革举措对于实现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上是有益探索。
结束语
产学研是应用技术型大学中的科研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接地气的关键,而技术转移公司化运作是解放教师科研成果转化负担的重大改革,也是科技处内在改革功能的需要,学校要从顶层设计上做好规划,从人事、职称、科研评价体系、成果处置权等方面解除对科研人员的束缚,激发教师的科研创新的内在驱动力,高校去行政化将进一步释放科技精英的改革活力,让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起主导地位。
【基金项目: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试点项目,26220I1400】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关键词:大学人才培养 应用型 产学研 科技创新
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如何让这三大功能有机统一,产学研是重要一环,而产学研的落脚点是如何实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转为企业的实际生产力,从而有效服务于社会。
科研项目是关键
学生的培养目标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并不是说人才的培养就是让企业家来培养。因为企业家是以利益为驱动而存在的,他们不可能免费或者主动去培养学生。如何解开这个结,教师就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这个桥梁是架在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不同的学生与千千万万企业之间,需要有不同的桥梁进行连接,这就需要有不同专业背景和能在不同层次上与企业、学生沟通的教师。所谓不同层次,就是与企业、学生之间互相了解的程度。对学生的了解可以分为知其名、察其心,前者一般的教师都能做到,而后者唯有能与学生构成亦师亦友关系的教师。对企业的了解可以分为听说、了解和通晓,听说是指知道企业是干什么的,了解是知道企业运营和一般工艺,而通晓是除了前两者,还掌握企业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以及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要做一个合格的“桥梁”除了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对学生察其心的意识和通晓企业的能力。而社会是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桥梁”也需要加固。企业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公布其问题的,除非他愿意。而愿意的前提是他有需求和教师能满足需求,而需求往往是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与企业之间的需求能对接上就是科研项目,对于企业而言可以预期更多利益,教师也能获得报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学习,在教学生时才能将最新的知识传授。教师没有科研项目,就不能通晓企业,这个通向学生和企业的桥就是残桥或断头桥,起不到桥梁的作用,不知道企业在何方,不知道要将学生引向何方,时间愈长,桥梁将愈加残败。因此,从学生、教师和企业的关系来看,科研项目是关键。
实现技术转移的要素
产学研工作的落脚点是如何实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转化为企业的实际生产力,如何实现转化,技术转移是关键。科技处作为管理部门,由于体制上的现有约束,如何实现技术转移呢?科技处带领学校教师进行技术转移,原有体制和机制上不能进行有效激励。因此,涉及到市场行为时,最好以实体的形式,如成立技术转移公司承接技术转移的功能。以公司化形式运作学校教师职务成果的转移与转化,用市场的手段释放教师的生产力。这也是能够市场化运作的,就不要有行政的手。大学的教师可能专注于从政府要来钱,往往产生的是纸,而技术转移是要把纸变为钱,从而与企业接轨。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培养才能接地气。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教师具备成果转化的能力,现有高校很多的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没有实战经验,这就需要技术转移公司与教师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动向,通过公司的智库厘清可能的用途。而科技处所需要做的就是给教师或单位下达转移任务,这样会调动整个技术转移的外在驱动力。但光有外在驱动力还不行,需要从体制和机制上释放教师或科研人员的活力,即成果发明人享有科研成果收益最大化,这将极大激发教师或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诚然,教师不是万能的,既要其教学、又要其开公司创业,这不实际。而技术转移公司就可承接部分功能,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参与技术转移的各类人才都能共享成果。通过公司化运作,学校在顶层设计如将教师职称评价、科研考核、成果处置权等与其科技成果转化挂钩,其他的让市场去决定。目前大部分高校领导都是产学研精英,组织条例的规定束缚了他们的创新和成果转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高校去行政化。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对于万众创新将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历来重视产学研工作,加强应用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大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与转化,学校为激发教师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成立了校级层面的产学研结合办公室,统筹科技处、技术转移中心(公司)、上海高等应用研究中心等功能,协同推进学校产学研工作的发展,这些重大改革举措对于实现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上是有益探索。
结束语
产学研是应用技术型大学中的科研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接地气的关键,而技术转移公司化运作是解放教师科研成果转化负担的重大改革,也是科技处内在改革功能的需要,学校要从顶层设计上做好规划,从人事、职称、科研评价体系、成果处置权等方面解除对科研人员的束缚,激发教师的科研创新的内在驱动力,高校去行政化将进一步释放科技精英的改革活力,让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起主导地位。
【基金项目: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试点项目,26220I1400】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