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教学内容可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领域。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数字化、信息化的世纪,是竞争全球化的世纪,是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要把学生培养成符合这一时代要求的人才,教育就不能只是传授知识,也不能停留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上,应该着眼于学生整个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美术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能力培养外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一、引导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爆炸”的今天,任何学校都不可能教给学生他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因此,美术教学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任意倾注,而应该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美术”。所谓“生活中的美术”主要指与学生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美术活动,如欣赏绘画、装饰物的动手制作、设计、创作活动等等,这类知识具有很高的概括性、通用性和适用性,学生掌握和了解生活中的美术,在学习中就能以理带动实践,触类旁通。例如,学会欣赏身边美好的事物,进行合理、适当的评价,并可提出建议;与学生生活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的美术知识,如广告、海报、书籍设计等等,这类知识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往往具有辅助意义。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告诉学生教材中的许多作品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需要学生进一步的探索、发现及适当的评价。第二,要树立“把问题看得比答案更重要”得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提出这些作品“是什么”或“有什么”的问题,还要学会提出“为什么”和“怎么左”的问题。第三,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只有敢于标新立异,才能突破思维定势的不利影响,才会有创新。第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的源泉,许多名家的作品就无从而来;没有想象就不会出现毕加索、马蒂斯这些名家的优秀作品。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
三、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促进学生情商和智商的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见知识和分数,不见人的激情和创造力,学生的智商得到了发展,情商却贫乏。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我们建立了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却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的情绪,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这种重智商、轻情商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激情和创造力,培养出的可能是高分的学生,却不可能是完整的“人”。因此,美术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师生间地情感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地情感体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四、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于对话。而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师生之间缺少交往、缺少互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便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活动。在教学研究中,研究的内容也多是教师“怎么教”,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学生“怎么学”。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变的被动、压抑、缺少自信,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从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呢?
1、重新教育观念,重新进行教师的角色定位。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就美术学科而言,教师在课堂上着重要做好的是: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和学生一起共同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美术学习策略。
2、改变课堂结构,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针对美术特点,应该建立“赏、问、议、讲、练”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互相之间并无固定顺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优化组合)相结合的新课堂结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这里,“问”可以是教师问,也可以是学生问;“赏”是美术学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式;“议”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讲”,指的是教师的针对性讲解;“练”,指的是课堂练习,这在美术课堂中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一般都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3、加强学法的开发与创新。美术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如何发现美,更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如何去创造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笔者看来新课程中美术教学策略和转变是从重结果向既重结果又重过程转变,把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入美术课堂,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引导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爆炸”的今天,任何学校都不可能教给学生他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因此,美术教学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任意倾注,而应该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美术”。所谓“生活中的美术”主要指与学生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美术活动,如欣赏绘画、装饰物的动手制作、设计、创作活动等等,这类知识具有很高的概括性、通用性和适用性,学生掌握和了解生活中的美术,在学习中就能以理带动实践,触类旁通。例如,学会欣赏身边美好的事物,进行合理、适当的评价,并可提出建议;与学生生活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的美术知识,如广告、海报、书籍设计等等,这类知识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往往具有辅助意义。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告诉学生教材中的许多作品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需要学生进一步的探索、发现及适当的评价。第二,要树立“把问题看得比答案更重要”得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提出这些作品“是什么”或“有什么”的问题,还要学会提出“为什么”和“怎么左”的问题。第三,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只有敢于标新立异,才能突破思维定势的不利影响,才会有创新。第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的源泉,许多名家的作品就无从而来;没有想象就不会出现毕加索、马蒂斯这些名家的优秀作品。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
三、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促进学生情商和智商的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见知识和分数,不见人的激情和创造力,学生的智商得到了发展,情商却贫乏。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我们建立了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却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的情绪,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这种重智商、轻情商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激情和创造力,培养出的可能是高分的学生,却不可能是完整的“人”。因此,美术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师生间地情感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地情感体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四、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于对话。而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师生之间缺少交往、缺少互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便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活动。在教学研究中,研究的内容也多是教师“怎么教”,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学生“怎么学”。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变的被动、压抑、缺少自信,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从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呢?
1、重新教育观念,重新进行教师的角色定位。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就美术学科而言,教师在课堂上着重要做好的是: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和学生一起共同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美术学习策略。
2、改变课堂结构,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针对美术特点,应该建立“赏、问、议、讲、练”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互相之间并无固定顺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优化组合)相结合的新课堂结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这里,“问”可以是教师问,也可以是学生问;“赏”是美术学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式;“议”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讲”,指的是教师的针对性讲解;“练”,指的是课堂练习,这在美术课堂中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一般都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3、加强学法的开发与创新。美术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如何发现美,更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如何去创造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笔者看来新课程中美术教学策略和转变是从重结果向既重结果又重过程转变,把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入美术课堂,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