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是教师专业水平的动态发展过程和结果,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本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研修已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我校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研修,在切实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构建多层的教师培养体系
为促进全校教师专业发展,我校根据教师的不同学历、资历和教育能力,科学地分成入格培养、升格培养和风格培养三个层次,实行分层培养,分类培训,逐级推动。
新教师入格培养。为了让新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我们积极采取措施,引导他们做好角色转变。一是搭建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桥梁,使教师对“以生为本”的理念从理解到接受,并进而溶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二是建立新教师业务成长档案,狠抓教学常规的管理,通过对备课与上课、听课与评课、作业与辅导等进行专题的辅导和常规的检查督促,引导教师学会反思。三是实施青蓝工程,让有经验的“老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在有经验教师的带领下,新教师开始学会交一份合格教案、上一堂公开展示课、写一篇教学反思、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方案、组织一次公开班队活动,从而引领新教师在参与教学实践中“入格”成长。
青年教师升格培养。一方面,学校关注青年教师实践层面的指导,以课例实践为载体,倡导他们参与集体备课、集体评课和实践课例。通过引导,使他们不断用新理念审视现实,反思行动与成效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断寻找发现,提出新问题;另一方面,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骨干教师一对一、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指导,实现理念到现实的跨越、现实到问题的跨越、问题到方案的跨越、方案到成效的跨越。不仅如此,学校还通过年级组授课评比、小组捆绑课等形式,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平台,使他们在不断肯定和自我反思中成长。
骨干教师风格培养。为践行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我们把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具有个性化教学风格的教师,作为提升学校教育品质的根本动力。学校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包括:一是选苗子(年轻有为、有培养潜力),二是厚底子(夯实教学基本功),三是定调子(把骨干教师培养成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兼备的人才),四是搭梯子(提供展示平台),五是压担子(给予教育科研的相关任务)。
二、设置多元的教师发展主题
同课异构,互动式教研活动。为了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打开教师思路,体现教学个性,取长补短,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教研活动中采取了“同课异构”这一比较研究方式。在活动之前,要求每位参与教师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在活动中,让老师们分别以不同的教学设计展示各自对这节课的阐释。活动后,全体教师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结合各自的备课经历,进行热烈的研讨,互相交流启发,探寻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们在比较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在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自主发挥和创新的空间,营造了一个有效、务实、探索的教研氛围,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棱际沙龙,联姻式教研活动。校际之间合作开展教研活动是学校教研活动的创新。它是校际学科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共同合作,相互开放,相互交流,供自己之长与对方,取对方之长予自己,在立足于自已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不同学校的潜力和资源,从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
三、开拓多类的教师成长途径
教师的价值应回归到教师的职业生活,将教师的职业与教师的主体价值相连。学校在教师自主寻求发展的基础上,应设法创设不同的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开拓多种类的教师成长途径,以主体性发展来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开展个性化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个人科研能力的提升,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作用。在选题确定之初,要求教师首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风格,在必要性、可行性上进行论证,并明确研究的步骤和措施,选好研究案例,做好研究记录;同时,每人可以与同学科或同年级的教师结盟,以点带面,带好一名或一个小群体的教师,并对教师的小课题研究进行传、帮、带、合作、指导,步步推进课题研究的开展与深入。
为教师开设个人专题讲座,促使教师教育理论实践水平的提高。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不同教育机构的教学会议或优秀课展示活动,通过学习,教师以移植或解构的形式在学校设立个人专场教学展示及专题讲座,给予教师实践的平台,教师们把学到的、看到的,经过自己的内化,再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与其他教师分享。这一分享的过程,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对教研教改信息与理念的学习掌握,又可促进其他教师的专业收获。
本栏责任编辑 龙建刚
一、构建多层的教师培养体系
为促进全校教师专业发展,我校根据教师的不同学历、资历和教育能力,科学地分成入格培养、升格培养和风格培养三个层次,实行分层培养,分类培训,逐级推动。
新教师入格培养。为了让新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我们积极采取措施,引导他们做好角色转变。一是搭建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桥梁,使教师对“以生为本”的理念从理解到接受,并进而溶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二是建立新教师业务成长档案,狠抓教学常规的管理,通过对备课与上课、听课与评课、作业与辅导等进行专题的辅导和常规的检查督促,引导教师学会反思。三是实施青蓝工程,让有经验的“老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在有经验教师的带领下,新教师开始学会交一份合格教案、上一堂公开展示课、写一篇教学反思、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方案、组织一次公开班队活动,从而引领新教师在参与教学实践中“入格”成长。
青年教师升格培养。一方面,学校关注青年教师实践层面的指导,以课例实践为载体,倡导他们参与集体备课、集体评课和实践课例。通过引导,使他们不断用新理念审视现实,反思行动与成效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断寻找发现,提出新问题;另一方面,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骨干教师一对一、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指导,实现理念到现实的跨越、现实到问题的跨越、问题到方案的跨越、方案到成效的跨越。不仅如此,学校还通过年级组授课评比、小组捆绑课等形式,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平台,使他们在不断肯定和自我反思中成长。
骨干教师风格培养。为践行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我们把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具有个性化教学风格的教师,作为提升学校教育品质的根本动力。学校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包括:一是选苗子(年轻有为、有培养潜力),二是厚底子(夯实教学基本功),三是定调子(把骨干教师培养成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兼备的人才),四是搭梯子(提供展示平台),五是压担子(给予教育科研的相关任务)。
二、设置多元的教师发展主题
同课异构,互动式教研活动。为了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打开教师思路,体现教学个性,取长补短,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教研活动中采取了“同课异构”这一比较研究方式。在活动之前,要求每位参与教师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在活动中,让老师们分别以不同的教学设计展示各自对这节课的阐释。活动后,全体教师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结合各自的备课经历,进行热烈的研讨,互相交流启发,探寻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们在比较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在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自主发挥和创新的空间,营造了一个有效、务实、探索的教研氛围,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棱际沙龙,联姻式教研活动。校际之间合作开展教研活动是学校教研活动的创新。它是校际学科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共同合作,相互开放,相互交流,供自己之长与对方,取对方之长予自己,在立足于自已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不同学校的潜力和资源,从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
三、开拓多类的教师成长途径
教师的价值应回归到教师的职业生活,将教师的职业与教师的主体价值相连。学校在教师自主寻求发展的基础上,应设法创设不同的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开拓多种类的教师成长途径,以主体性发展来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开展个性化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个人科研能力的提升,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作用。在选题确定之初,要求教师首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风格,在必要性、可行性上进行论证,并明确研究的步骤和措施,选好研究案例,做好研究记录;同时,每人可以与同学科或同年级的教师结盟,以点带面,带好一名或一个小群体的教师,并对教师的小课题研究进行传、帮、带、合作、指导,步步推进课题研究的开展与深入。
为教师开设个人专题讲座,促使教师教育理论实践水平的提高。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不同教育机构的教学会议或优秀课展示活动,通过学习,教师以移植或解构的形式在学校设立个人专场教学展示及专题讲座,给予教师实践的平台,教师们把学到的、看到的,经过自己的内化,再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与其他教师分享。这一分享的过程,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对教研教改信息与理念的学习掌握,又可促进其他教师的专业收获。
本栏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