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是语言的艺术。”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科学准确、通顺流畅、富有启发性,而且特别要注意语言艺术。如果教师的语言自然生动、情感激越、幽默风趣,则能收到“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枯燥无味、语焉不详、言不由衷,则会“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化学教学将达不到目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语言应该精雕细琢,讲究技巧。现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一、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具有科学性。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每个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用语都有确切的含义,每个定义、定律都有确定的条件,所以讲解时要字斟句酌,讲清关键的字、词、句,准确表达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注意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要想做到语言准确规范,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读音不准。
例如:把氯(lǜ)读成(lù),把炽(chì)读成(zhì)等。
2、化学用语读法不准确。
例如:化学方程式里“+”读作“跟”“与”或“和”,而不能读成“加”;“=”读成“生成”不能读成“等于”;“NH3”不能读成“氮化氢”等。
3、书写不规范,写错别字。
例如:“一氧化碳”(CO)写成“钴”(Co);“木炭”写成“木碳”;“铵盐”写成“氨盐”等。
4、 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例如:“性质”与“变化”;“烟”与“雾”;“单质”与“化合物”;“分子”“原子”与“离子”等。
5、教学中少用“也许”“大概”等不确定的词语,以免造成结论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只有教师的语言具有科学性,才能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相反,如果教师的语言没有科学性,就会导致概念模糊,造成判断上的失误。
二、语言必须生动形象,具有灵活性。
教师语言生动形象,能使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可以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钦佩之情,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为“传道、授业、解惑”奠定感情基础。
有些化学概念,原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在接受时往往很难建立起正确的印象,此时教师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对引导学生想象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进行“原子”和“元素”的比较时,提到元素“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而原子“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又有数量的含义”,这对初学者往往理解不深。如果教师把“元素”比做萝卜、白菜、土豆等,学生肯定接受。蔬菜只有种类之分没有数量之分,而萝卜本身既有种类之分又有个数之分。
这样有趣贴切的比喻和生动形象的描绘,使深奥的理论形象话,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也可用形象、直观的实验、投影、电脑及录像等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三、语言必须精炼得當,具有启发性。
所谓精炼,就是指用词精当,言简意赅,干净利落,不罗嗦,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否则讲课拖泥带水,废话连篇,将使学生感到厌烦。精炼的语言不仅能节省学生时间,还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第一条性质:“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这句话里有三个关键词“不”。于是,我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概括为“三不”。在讲“过滤”操作要领时,我把它概括为韵律歌:“滤纸折好,分开放入,稍加湿润,驱赶气泡,两低三靠,先浑后清,不要急躁。”简明扼要,一语中的,画龙点睛,拨云见日。
四、语言必须亲切幽默,具有趣味性。
亲切幽默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讲解,并辅以一定的手势和表情,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在上初中第一节化学课时,我的引言是:“大家看过魔术表演吗?现在我来表演几个小魔术,请大家欣赏。”在学生期待的目光中,我拿了事先准备好的仪器和药品,做了三个演示实验:1、“清水变牛奶”——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再继续吹又变澄清了。2、“花开花落何时了”——向盛有氢氧化钠的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然后逐滴加入稀盐酸,直到溶液变无色,如果向无色的溶液中再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又变红色。3、制作“蓝色果冻”——向盛有蓝色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我做完实验后,我很幽默地说,我制作的“牛奶”和“果冻”只能看不能吃呀。这时,全班沸腾了,学生们既惊讶又觉得不可思议,个个以期待的目光望着我,希望立即得到答案。但我没有正面回答:“我们现在已经走进了这个奇妙的化学世界,你们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要学化学?”这样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总之,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优美的语言,博大精深又细腻生动,能够准确表达人的思想和感情。化学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总结,充分运用语言艺术,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具有科学性。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每个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用语都有确切的含义,每个定义、定律都有确定的条件,所以讲解时要字斟句酌,讲清关键的字、词、句,准确表达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注意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要想做到语言准确规范,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读音不准。
例如:把氯(lǜ)读成(lù),把炽(chì)读成(zhì)等。
2、化学用语读法不准确。
例如:化学方程式里“+”读作“跟”“与”或“和”,而不能读成“加”;“=”读成“生成”不能读成“等于”;“NH3”不能读成“氮化氢”等。
3、书写不规范,写错别字。
例如:“一氧化碳”(CO)写成“钴”(Co);“木炭”写成“木碳”;“铵盐”写成“氨盐”等。
4、 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例如:“性质”与“变化”;“烟”与“雾”;“单质”与“化合物”;“分子”“原子”与“离子”等。
5、教学中少用“也许”“大概”等不确定的词语,以免造成结论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只有教师的语言具有科学性,才能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相反,如果教师的语言没有科学性,就会导致概念模糊,造成判断上的失误。
二、语言必须生动形象,具有灵活性。
教师语言生动形象,能使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可以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钦佩之情,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为“传道、授业、解惑”奠定感情基础。
有些化学概念,原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在接受时往往很难建立起正确的印象,此时教师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对引导学生想象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进行“原子”和“元素”的比较时,提到元素“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而原子“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又有数量的含义”,这对初学者往往理解不深。如果教师把“元素”比做萝卜、白菜、土豆等,学生肯定接受。蔬菜只有种类之分没有数量之分,而萝卜本身既有种类之分又有个数之分。
这样有趣贴切的比喻和生动形象的描绘,使深奥的理论形象话,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也可用形象、直观的实验、投影、电脑及录像等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三、语言必须精炼得當,具有启发性。
所谓精炼,就是指用词精当,言简意赅,干净利落,不罗嗦,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否则讲课拖泥带水,废话连篇,将使学生感到厌烦。精炼的语言不仅能节省学生时间,还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第一条性质:“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这句话里有三个关键词“不”。于是,我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概括为“三不”。在讲“过滤”操作要领时,我把它概括为韵律歌:“滤纸折好,分开放入,稍加湿润,驱赶气泡,两低三靠,先浑后清,不要急躁。”简明扼要,一语中的,画龙点睛,拨云见日。
四、语言必须亲切幽默,具有趣味性。
亲切幽默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讲解,并辅以一定的手势和表情,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在上初中第一节化学课时,我的引言是:“大家看过魔术表演吗?现在我来表演几个小魔术,请大家欣赏。”在学生期待的目光中,我拿了事先准备好的仪器和药品,做了三个演示实验:1、“清水变牛奶”——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再继续吹又变澄清了。2、“花开花落何时了”——向盛有氢氧化钠的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然后逐滴加入稀盐酸,直到溶液变无色,如果向无色的溶液中再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又变红色。3、制作“蓝色果冻”——向盛有蓝色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我做完实验后,我很幽默地说,我制作的“牛奶”和“果冻”只能看不能吃呀。这时,全班沸腾了,学生们既惊讶又觉得不可思议,个个以期待的目光望着我,希望立即得到答案。但我没有正面回答:“我们现在已经走进了这个奇妙的化学世界,你们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要学化学?”这样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总之,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优美的语言,博大精深又细腻生动,能够准确表达人的思想和感情。化学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总结,充分运用语言艺术,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