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内容、结构和语言三个维度对2013年江苏高考英语试卷中的一篇阅读理解进行解题探究,分析学生解题错误原因和总结教学启示,并以此为基础,对高三英语复习教学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英语阅读理解 高考 解题探究 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29-02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江苏高考英语试卷中的阅读理解文章D,语言地道,论证严密,涉及美国一百年以来没有停止过争议的“马克·吐温问题”文化现象。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又体现了高考要求考生不仅应该掌握基本的语言规则,还应该学会用英语来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和科技知识,反过来也可以利用较为丰富的百科知识来提高英语理解和表达效率。问题设置五个小题,体现了命题的创新性和阅读理解的深刻性。对教学传递了重视的语言和文化的融合和渗透的信号,对反拨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阅读解题分析
(1)内容分析
本篇文章属于典型的文艺评论性地议论文,观点鲜明,结构严密,论证有力。在美国,马克·吐温似乎有两个,一个是读者眼中的马克·吐温,一个是批评家眼中的马克·吐温。在读者看来,马克·吐温讽刺、幽默、滑稽、诙谐,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
在批评家看来,事情就复杂了。马克·吐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是无害的滑稽家,还是社会讽刺家?他究竟是热爱美国还是痛恨美国?
马克·吐温生前遭到最猛烈的抨击是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发表之后,高雅的读者抗议发表这样低级庸俗的东西。
作为文艺评论,难免提到了有关作品,如本文提到了马克吐温的《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傻瓜威尔逊》、《自传》以及比彻·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如果学生对这些话题平时不积累,对马克吐温的小说以及语言风格知之甚少,遇到这篇文章就会紧张,影响了阅读的效果。
(2)文章结构分析
文中描述了人们对马克吐温几部作品的评价,认为他的作品有争议性,没有直接表现反对奴隶制度和种族主义,但作者认为和他同时期的作家相比马克吐温在反对种族主义方面做了更大的贡献。
(3)语言分析
用词新颖高级形象,短语地道,生词较多:如 many occurrences【涉及题目66.】:
另外还有作家和小说名,增加了阅读难度,论证严密,表达严谨,句式复杂:
As J. Chadwick has pointed out, the character of Jim was a first in American fiction—a recognition that the slave had two personalities, “the voice of survival within a white slave culture and the voice of the individual: Jim, the father and the man.”. 【涉及题目67 】
The features of the black man that provided the stuff of prejudice—manner of speech, for example— were, to Twain, indicative of nothing other than the conditioning that slavery forced on its victims.【涉及题目68.】
His frequent attacks on slavery and prejudice suggest his keen awareness that they did not.【涉及题目69.】
And Twain, raised in a slave state, briefly a soldier, and inventor of Jim, may have done more to anger the nation over racial injustice and awaken its collective conscience than any other novelist in the past century.【涉及题目70. 】
(4)试题解析
65小题.
细节推理题和语言转换: 从第二段可知H. B. Stowe’s Uncle Tom’s Cabin是比较有名的反奴隶制的小说,它和其它早期的小说一样直接针对奴隶制,但是马克吐温是个例外,他把对奴隶制和偏见的攻击放在那些看起来是写其它内容的小说里面,让读者在读故事的时候自己去分析辨别,所以说他不是直接地公开反对种族主义。indirectly 可转换为much less open。A项文章没有提;C项与题干无关;D项正好与正确答案意思相反。
66小题.
细节推理题和语言转换:从第三段最后一句可知,这本书因为用了太多的“Nigger ”而受到批判。语言转换:The book has been attacked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 Jim, the escaped slave, and many occurences of the word nigger.可转换为The criticism of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arose partly from its frequent using of “nigger”.因此正确答案是D项。 A项没有提到target readers at the bottom,脱离原文防止杜撰臆测;But the attacks were and are silly—and miss the point. B项虽然在第四段提到,但不是批评者的理由,而是证明批评者错误的理由和论据。The novel is strongly anti-slavery.C项范围太广,文章只是说批评者对一词多次出现不满。
67小题.
细节理解和语言转换题:从第四段可知作者认为马克吐温的小说是强烈反对奴隶制度的,在美国小说中吉姆这个人物首次获得认可,被认为是具备两种特征,即:是白人奴隶文化中幸存者的代言人和吉姆作为一个父亲一个男人的代言人。
68小题.
推理判断题和语言转换题:从第六段可知是养育(生活环境)而不是自然是形成社会地位的关键。因此C 项是正确答案,其他各项都是对例子的字面意思的理解。考察的是理解和抓住论据所证明的论点。
69小题.
词义猜测题:第七段的最后两句表明我们没有理由认为马克吐温把年轻时的“黑人表演”代表了现实,他对奴隶制度和偏见的攻击表明他明确知道这些“表演”并没有表现现实。因此正确答案是D项。
70小题.
推理判断题和语言转换能力:很多批评家认为马克吐温的作品有争议性,没有直接表现出反对奴隶制度和种族主义,但作者通过对几部小说人物的分析指出和他同时期的作家相比马克吐温在反对种族主义方面做了更大的贡献。因此正确答案是A项。
三、教学启示
1.重视泛读教学,关注百科知识和构建背景知识网络,消除阅读焦虑。
2.优化精读阅读习惯,扫清阅读障碍。
3.深谙体裁结构和洞悉行文脉络,提升阅读效率。
高中英语教学应研究新课程理念,研读高考大纲,熟知考试要求,分析高考试卷,明确命题趋向,反拔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英语阅读理解 高考 解题探究 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29-02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江苏高考英语试卷中的阅读理解文章D,语言地道,论证严密,涉及美国一百年以来没有停止过争议的“马克·吐温问题”文化现象。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又体现了高考要求考生不仅应该掌握基本的语言规则,还应该学会用英语来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和科技知识,反过来也可以利用较为丰富的百科知识来提高英语理解和表达效率。问题设置五个小题,体现了命题的创新性和阅读理解的深刻性。对教学传递了重视的语言和文化的融合和渗透的信号,对反拨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阅读解题分析
(1)内容分析
本篇文章属于典型的文艺评论性地议论文,观点鲜明,结构严密,论证有力。在美国,马克·吐温似乎有两个,一个是读者眼中的马克·吐温,一个是批评家眼中的马克·吐温。在读者看来,马克·吐温讽刺、幽默、滑稽、诙谐,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
在批评家看来,事情就复杂了。马克·吐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是无害的滑稽家,还是社会讽刺家?他究竟是热爱美国还是痛恨美国?
马克·吐温生前遭到最猛烈的抨击是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发表之后,高雅的读者抗议发表这样低级庸俗的东西。
作为文艺评论,难免提到了有关作品,如本文提到了马克吐温的《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傻瓜威尔逊》、《自传》以及比彻·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如果学生对这些话题平时不积累,对马克吐温的小说以及语言风格知之甚少,遇到这篇文章就会紧张,影响了阅读的效果。
(2)文章结构分析
文中描述了人们对马克吐温几部作品的评价,认为他的作品有争议性,没有直接表现反对奴隶制度和种族主义,但作者认为和他同时期的作家相比马克吐温在反对种族主义方面做了更大的贡献。
(3)语言分析
用词新颖高级形象,短语地道,生词较多:如 many occurrences【涉及题目66.】:
另外还有作家和小说名,增加了阅读难度,论证严密,表达严谨,句式复杂:
As J. Chadwick has pointed out, the character of Jim was a first in American fiction—a recognition that the slave had two personalities, “the voice of survival within a white slave culture and the voice of the individual: Jim, the father and the man.”. 【涉及题目67 】
The features of the black man that provided the stuff of prejudice—manner of speech, for example— were, to Twain, indicative of nothing other than the conditioning that slavery forced on its victims.【涉及题目68.】
His frequent attacks on slavery and prejudice suggest his keen awareness that they did not.【涉及题目69.】
And Twain, raised in a slave state, briefly a soldier, and inventor of Jim, may have done more to anger the nation over racial injustice and awaken its collective conscience than any other novelist in the past century.【涉及题目70. 】
(4)试题解析
65小题.
细节推理题和语言转换: 从第二段可知H. B. Stowe’s Uncle Tom’s Cabin是比较有名的反奴隶制的小说,它和其它早期的小说一样直接针对奴隶制,但是马克吐温是个例外,他把对奴隶制和偏见的攻击放在那些看起来是写其它内容的小说里面,让读者在读故事的时候自己去分析辨别,所以说他不是直接地公开反对种族主义。indirectly 可转换为much less open。A项文章没有提;C项与题干无关;D项正好与正确答案意思相反。
66小题.
细节推理题和语言转换:从第三段最后一句可知,这本书因为用了太多的“Nigger ”而受到批判。语言转换:The book has been attacked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 Jim, the escaped slave, and many occurences of the word nigger.可转换为The criticism of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arose partly from its frequent using of “nigger”.因此正确答案是D项。 A项没有提到target readers at the bottom,脱离原文防止杜撰臆测;But the attacks were and are silly—and miss the point. B项虽然在第四段提到,但不是批评者的理由,而是证明批评者错误的理由和论据。The novel is strongly anti-slavery.C项范围太广,文章只是说批评者对一词多次出现不满。
67小题.
细节理解和语言转换题:从第四段可知作者认为马克吐温的小说是强烈反对奴隶制度的,在美国小说中吉姆这个人物首次获得认可,被认为是具备两种特征,即:是白人奴隶文化中幸存者的代言人和吉姆作为一个父亲一个男人的代言人。
68小题.
推理判断题和语言转换题:从第六段可知是养育(生活环境)而不是自然是形成社会地位的关键。因此C 项是正确答案,其他各项都是对例子的字面意思的理解。考察的是理解和抓住论据所证明的论点。
69小题.
词义猜测题:第七段的最后两句表明我们没有理由认为马克吐温把年轻时的“黑人表演”代表了现实,他对奴隶制度和偏见的攻击表明他明确知道这些“表演”并没有表现现实。因此正确答案是D项。
70小题.
推理判断题和语言转换能力:很多批评家认为马克吐温的作品有争议性,没有直接表现出反对奴隶制度和种族主义,但作者通过对几部小说人物的分析指出和他同时期的作家相比马克吐温在反对种族主义方面做了更大的贡献。因此正确答案是A项。
三、教学启示
1.重视泛读教学,关注百科知识和构建背景知识网络,消除阅读焦虑。
2.优化精读阅读习惯,扫清阅读障碍。
3.深谙体裁结构和洞悉行文脉络,提升阅读效率。
高中英语教学应研究新课程理念,研读高考大纲,熟知考试要求,分析高考试卷,明确命题趋向,反拔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