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整个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奠基工程。从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辩证关系角度看,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渗透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对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增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充分认识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现实意义
(1)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和谐社会思想,是贯彻落实《意见》,与时俱进充实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增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实针对性的需要。党中央明确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这样的理想社会,是针对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国内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新形势而提出来的。尽管小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达到能理解“和谐社会”理论内涵的层次,但社会利益矛盾及社会稳定问题却在小学生思想道德领域里以各种形态、现象日益突出地表现出来。如对家长、老师说谎话等不诚信行为、贪图玩乐丢荒学习、家庭富裕的学生看不起(甚至侮辱)贫困学生、在公共场所乱扔纸屑脏物、为了几个钱持刀威胁同学、因各种小矛盾打架斗殴甚至将同学砍伤砍死等等。以上种种表现,与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格格不入。
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关键是学校教育,基础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为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将和谐社会思想渗透于教学内容,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容为主线,向小学生灌输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这样,才能贯彻好《意见》精神,增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实针对性。
(2)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奠基工程,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和谐社会思想,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大方面,其中,思想道德建设是核心,它保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而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整个民族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给学生灌输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使小学生们从小就受到民主法治思想的熏陶,从小就树立起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意识,才能使他们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爱护保护环境的习惯,激发他们奋发学习、积极进取的热情。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进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二、结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特点及新形势下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有针对性地渗透和谐社会思想
(1)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思想品德教育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的局限,政治教育和基本思想观点教育应渗透在道德品质教育中进行,重点是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和谐社会”既属政治学的范畴,又属社会学范畴,其含义是比较抽象的,但它的内容是具体的。所以,要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和谐社会思想,就必须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将和谐社会的内容具体化、感性化灌输给小学生,在贯彻《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纲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基础上,教育引导他们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学会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当前在校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些独生子女都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后出生的,其成长环境比较优越,尤其是一些孩子长期得到家长溺爱,“唯我独尊”的意识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占据了较大空间,因而,在人与人关系问题上,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别人,容不下他人。过来出现的学生之间吵架骂娘、打架斗殴等现象足以印证这一点。所以,教育者要教育引导小学生学会关心、爱护别人,有同情心,懂得尊重老师、尊重家长和尊重同学,说话文明,做人要诚实、正直,对人热情有礼貌,不打架骂人。学生在这些方面做到了,也就学会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奠定基础。
(3)学会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还不懂得自己在社会中是怎么样的角色,更不懂得自己的一言一行对社会将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因此,教育者要善于因势利导,教育引导小学生在集体中要平等待人,有事情要向老师反映、与同学商量,给他们灌输民主意識;要教育引导小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灌输法治意识;教育引导小学生懂得祖国的繁荣富强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从小把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的繁荣富强联系在一起,以启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积极性。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教育引导,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了,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热情高涨了,那么,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氛围就会形成。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4)学会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为此,教育者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小学生了解到自然环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引导小学生讲究卫生,保持环境清洁,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林、保护有益动物等,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爱护、保护自然环境的良好意识。
(5)要教育引导小学生学会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教育者遵循小学品德教育过程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认知规律,在操作过程中做到“四个统一”:①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相统一。教师引导,就是教师要借助各种教学媒体,把和谐社会的内容以具体化、感性化的形式灌输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在讨论思考中明白为什么社会需要民主法治、需要公平正义、需要诚信友爱、需要安定有序、需要充满活力、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获得对和谐社会的认知。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仅让小学生们在课堂上认知不是行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实践。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为孤寡老人做好事、为灾区群众献爱心等;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学生到大街上参与维护交通秩序,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体会到安定有序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到野外考察,一方面去游览环境优美的风景区,一方面去观察被破坏、污染的地方,让学生通过两种环境对比,明白爱护、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如此等等,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更深刻地了解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会。③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统一。校内教育是打牢基础,校外教育是拓宽视野。要对小学生进行和谐社会思想教育,在校内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和教师要主动和儿童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宫、科技馆、艺术馆、社区、司法部门、环保部门等校外单位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拓宽视野,从中得到教育。④专题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统一。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各种专题活动,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这一心理,通过开展各种专题活动让学生认知和谐社会;另外,更要注意常抓不懈,做到专题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统一。
总之,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既是把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当前国家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增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实针对性的需要,也是衡量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能否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标尺。
一、充分认识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现实意义
(1)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和谐社会思想,是贯彻落实《意见》,与时俱进充实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增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实针对性的需要。党中央明确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这样的理想社会,是针对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国内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新形势而提出来的。尽管小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达到能理解“和谐社会”理论内涵的层次,但社会利益矛盾及社会稳定问题却在小学生思想道德领域里以各种形态、现象日益突出地表现出来。如对家长、老师说谎话等不诚信行为、贪图玩乐丢荒学习、家庭富裕的学生看不起(甚至侮辱)贫困学生、在公共场所乱扔纸屑脏物、为了几个钱持刀威胁同学、因各种小矛盾打架斗殴甚至将同学砍伤砍死等等。以上种种表现,与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格格不入。
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关键是学校教育,基础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为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将和谐社会思想渗透于教学内容,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容为主线,向小学生灌输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这样,才能贯彻好《意见》精神,增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实针对性。
(2)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奠基工程,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和谐社会思想,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大方面,其中,思想道德建设是核心,它保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而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整个民族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给学生灌输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使小学生们从小就受到民主法治思想的熏陶,从小就树立起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意识,才能使他们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爱护保护环境的习惯,激发他们奋发学习、积极进取的热情。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进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二、结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特点及新形势下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有针对性地渗透和谐社会思想
(1)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思想品德教育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的局限,政治教育和基本思想观点教育应渗透在道德品质教育中进行,重点是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和谐社会”既属政治学的范畴,又属社会学范畴,其含义是比较抽象的,但它的内容是具体的。所以,要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和谐社会思想,就必须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将和谐社会的内容具体化、感性化灌输给小学生,在贯彻《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纲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基础上,教育引导他们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学会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当前在校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些独生子女都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后出生的,其成长环境比较优越,尤其是一些孩子长期得到家长溺爱,“唯我独尊”的意识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占据了较大空间,因而,在人与人关系问题上,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别人,容不下他人。过来出现的学生之间吵架骂娘、打架斗殴等现象足以印证这一点。所以,教育者要教育引导小学生学会关心、爱护别人,有同情心,懂得尊重老师、尊重家长和尊重同学,说话文明,做人要诚实、正直,对人热情有礼貌,不打架骂人。学生在这些方面做到了,也就学会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奠定基础。
(3)学会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还不懂得自己在社会中是怎么样的角色,更不懂得自己的一言一行对社会将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因此,教育者要善于因势利导,教育引导小学生在集体中要平等待人,有事情要向老师反映、与同学商量,给他们灌输民主意識;要教育引导小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灌输法治意识;教育引导小学生懂得祖国的繁荣富强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从小把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的繁荣富强联系在一起,以启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积极性。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教育引导,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了,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热情高涨了,那么,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氛围就会形成。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4)学会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为此,教育者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小学生了解到自然环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引导小学生讲究卫生,保持环境清洁,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林、保护有益动物等,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爱护、保护自然环境的良好意识。
(5)要教育引导小学生学会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教育者遵循小学品德教育过程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认知规律,在操作过程中做到“四个统一”:①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相统一。教师引导,就是教师要借助各种教学媒体,把和谐社会的内容以具体化、感性化的形式灌输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在讨论思考中明白为什么社会需要民主法治、需要公平正义、需要诚信友爱、需要安定有序、需要充满活力、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获得对和谐社会的认知。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仅让小学生们在课堂上认知不是行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实践。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为孤寡老人做好事、为灾区群众献爱心等;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学生到大街上参与维护交通秩序,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体会到安定有序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到野外考察,一方面去游览环境优美的风景区,一方面去观察被破坏、污染的地方,让学生通过两种环境对比,明白爱护、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如此等等,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更深刻地了解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会。③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统一。校内教育是打牢基础,校外教育是拓宽视野。要对小学生进行和谐社会思想教育,在校内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和教师要主动和儿童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宫、科技馆、艺术馆、社区、司法部门、环保部门等校外单位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拓宽视野,从中得到教育。④专题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统一。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各种专题活动,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这一心理,通过开展各种专题活动让学生认知和谐社会;另外,更要注意常抓不懈,做到专题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统一。
总之,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既是把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当前国家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增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实针对性的需要,也是衡量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能否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