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新旧教材计算教学的思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ezheng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计算教学从目标、内容到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计算教学的一般流程为: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算法一反馈交流算法——自主选择算法。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了不少,可做起作业来却是正确率低下。
  回顾传统的计算课,目标相对集中,内容也比较单一。一般按照“复习铺垫——讲解算理——尝试练习——巩固强化”的流程进行教学。学生的计算技能在不断地反复强化中得到了落实,可学生除了会简单的计算外,还获得了什么?计算教学的价值取向在哪里? 传统与现代各有各的优势,新旧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和参考。因此,我们在接受课改新理念的同时。还应适度秉承传统计算教学的优点,整合传统与现代计算教学的精华,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
  下面。以教学三年级下册“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为例,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与适度铺垫相结合
  
  传统的计算课,比较注重旧知识的铺垫,这样可以为学生的新知学习扫除思维上的障碍,但旧知铺垫过多会干扰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则注重情境创设,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丰富的、开放的信息资源,但由于没有了旧知的铺垫,有些新知的探究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因此,情境创设与适度铺垫应和谐统一。
  如课始部分,原浙教版教材先安排了以下两道准备题:
  
  旧教材精心设计准备题,对探究新知的暗示性太强,学生能很顺利地想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当然。也就很难再出现把乘一个两位数转化为连续乘几个一位数的形式。而许多时候,后者的计算方法更为简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怎样使材料的探究性更强一些?怎样使探究的结果更开放一些?
  新教材则借助情境,直接呈现算式:14×12=口。由于没有任何暗示,对学生思维的挑战性更大了。探究的结果也更具开放性。但这样的问题。只能激起几个尖子生的探究欲望,大多数学生则感到迷惘,不知所措。
  笔者对这一内容的教学作了如下处理:首先创设“住新房”这一情境,结合情境作适度铺垫一每层住14户,2层能住多少户?10层呢?这样,较好地复习了乘数是一位数、整十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为进一步探究作好了知识上的铺垫。
  
  二、提倡算法多样化与把握算法优化标准相结合
  
  传统的计算教学着眼于算法的单一化与最优化,教师的讲授千人一面,学生的练习整齐划一,表面上看学生的计算正确率高,实质上学生的思维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现在的课堂,当问题呈现之后,教师大胆放手,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算法,提倡算法多样化。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由此,导致学生过早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优等生用自己探究出的方法很快便能完成练习,而学困生面对众多的算法不知所描,一节课下来,甚至连最基本的算法都不会。这样的教学,如何能保证课堂效率呢?因此,只有将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多样化与教师引领算法优化巧妙结合,在诸多算法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归纳,突出最优的算法,并适时进行演练,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本课中,14×12=口,学生共探索出了4种不同的方法,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把12拆分成10与2的和,再用乘法分配率算出结果;另一类是把12分解成3与4(或6与2)的积,即转化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积。在这里,大多数学生认为把乘数转化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积计算比较简便。但这种算法并不是对所有两位数乘两位数都适用,即不是一般的计算方法,非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把乘数拆分成一个整十数与一个一位数的和,即笔算的方法。才是优化的标准。笔者随即增加练习:“13层能住多少户?17层呢?”这样的练习,促使学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算法,从而体会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普适性。所以,在实现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把握好算法优化的标准,并设计一些适当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最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形成一种较为高效的方法。
  
  三、讲解直观算理与落实抽象算法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方法之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计算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学生只会按部就班地进行计算,面对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却无能为力。
  现在的课堂,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让学生通过看图、动手操作等活动自主探究算理。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但由于偏重探究算理,抽象的算法得不到落实,致使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大打折扣。
  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算理的抽象概括。当学生明白了算理后,教师应及时沟通算法与算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及时掌握算法。例如本课,旧教材讲的是纯算理,即用数学解释数学;新教材则是借助生活情境来解释数学,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如乘法竖式的教学,教师可结合板书,进一步提出下面两个问题:(1)为什么第二个积的末尾数要与十位数对齐?(2)为什么耍把两次乘积分上下两层写?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算法的把握就更加准确,计算的正确率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四、实际应用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是在讲解算理后。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这样的教学,把计算与实践应用割裂开来,造成学生只会算不会用的后果,即算、用严重脱节。
  现在的计算教学,非常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如新知教学后,一般都要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许多教师面对教材中的“算用结合”,究竟该重“算”还是重“用”难以定夺,有的干脆平均用力,致使学生新学的计算方法不能及时得到巩固,削弱了学生的计算技能。从心理学上看,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达成都需要一定量的积累,也就是需要反复操练才能正确掌握。计算课应该重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即当学生理解算理与掌握算法后,要通过一定时间和数量的训练来形成技能,随后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如本课,旧教材安排的是纯数字化的练习。丝毫没有出现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新教材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这样安排,让学生的知识能现学现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过,新教材的练习安排也不尽合理。因为这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起始课,计算方法及竖式的写法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所以在课后的练习中,应适当补充几道基本的笔算练习,即在技能训练充分的基础上再来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对话的、交流的,也是练习的、比较的。有时计算课会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教师应尊重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握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适当进行取舍和调整,这样才能收到计算教学的良好效果。
其他文献
本文以武汉市的超高层建筑为例,对国内崇拜这种建筑形式的行为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并通过对武汉市几个典型的超高层摩天大楼的分析,进一步思考超高层建筑对城市发展所带来
笔者在一次听复习课时,遇到两则案例,感触颇多,详情如下: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复习“平面图形的应用”时出示这样一题:如下图,将厚度为0.02厘米的纸在直径为10厘米的圆筒上卷成直径为20厘米的卷筒纸。请试着求出这卷纸的总长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现在众多的小学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只是关注对结论有效的信息,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这样的合作学习,严重地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追求“三有效”的教学境界。  一、有效的合作契机——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1.众说纷纭时  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会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但有限的时间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欲,这时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让生生之间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充
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中共杨浦区委、杨浦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12年上海青年建筑设计师“金创奖”创意大赛,自5月12日正式启动至今历时半年,大赛组委会共计
近几年来,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和内容,在正确界定和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及全面履行职责,健全完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及全面履行职责,健全完善领导干部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尽快解决,就会影响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提高。笔者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结合几年来工作的实践,下面就经济责任
著名数学教师马明先生说过:“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和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数学教学中只注意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训练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注重思维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谈几点做法。    一、学会提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结合学科的
[案例]最近,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甲方,也称建设方)发包一个项目给B建筑公司(乙方,也称施工方),工程总造价为1.2亿元,其中甲供材料为3000万元。以上业务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及税务处
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经济监督部门,肩负着《宪法》赋予的神圣职责。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如何把审计工作的定位提升到以服务科学发展为首要职责的层面上来,充分发挥审计在经济社会运行机制中的“免疫系统”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每个审计干部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基于对我县审计工作目前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理解,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准着力点。  一、深化预算执行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