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众多的小学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只是关注对结论有效的信息,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这样的合作学习,严重地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追求“三有效”的教学境界。
一、有效的合作契机——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1.众说纷纭时
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会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但有限的时间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欲,这时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让生生之间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学生们纷纷发言:教室的黑板上有角,门上有角,玻璃上有角,国旗上有角……于是我趁机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们立即又沉浸在畅所欲言的情境中,使自己的想法在小组的交流中得到了分享。
2.思想交锋时
如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往往会持着自己的观点与对方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此时采用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学“对称”时,课件出示各种图形,让学生判断是否对称。学生们有的说对称,有的说不对称,课堂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场激烈的争辩开始了。在双方争持不下时,我立刻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讨论、争议。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想法,在争辩的过程中学会了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发言,学会了合作。
二、有效的合作材料——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1.设计差异性合作材料
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在一定支架的支撑下展开,这“支架”就是合作材料的差异性。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出示主题图“操场是一个长120米、宽80米的长方形”,要求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画出平面图,并发给每位学生一样大的一张长方形白纸,最后根据学生回答并板书。生1:“4厘米∶80米=4∶8000=1∶2000。”生2:“6厘米∶120米=6∶12000=1∶2000。”生3:“8厘米∶80米=8∶8000=1∶1000。”生4:“12厘米∶120米=12∶12000=1∶1000。”……这时,我在学生汇报之后进行追问:“你的平面图为什么与其他同学不一样呢?”“不是您让我们画出不同的平面图吗?所以,我看同桌取4厘米表示,我就取8厘米表示。”……
2.提炼展示性合作材料
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在交互合作中,结合同伴之间的各种观念,不断地对自己的思考过程反思、再认识。仍以“比例尺”一课为例,在学生合作探究以上问题后,我充分展示学生的合作材料,把他们设计好的不同大小的平面图纷纷贴在黑板上,先让学生观察、比较,然后引导他们阐述自己的画图过程。此时,由于贴出的是学生自己的作品,激发他们“说”的欲望,在“说”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分析表达能力,在“听”的过程中补充自己画图的不足,使“只有长与宽缩小相同倍数,图形就不变形”的概念本质在合作材料的展示中得到互补性的共同发展,赋予了比例尺丰富、多向的生命力。
三、有效的合作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
1.学习程序上的引导
例如,教学“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时,我出示自学思考题:“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得知圆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思维方法:有的用直尺量,有的通过把圆对折得出,有的则根据画圆的方法推导出来……也可能有个别学生束手无策。这时,教师就要根据不同情况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后,在小组中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得出结论,最后应用已得出的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2.学法上的指导
例如,教学“小数乘以整数”时,在复习整数乘法笔算之后,出示“48×5”和“4.8×5”,从而引出了小数乘以整数的方法。教师问:“想一想,你能想出4.8×5的积吗?根据什么规律?”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就能算出4.8×5的积。接着再问:“同样的道理,你们能算出0.48×5、3.45×25吗?”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之后计算这两道题,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计算乘数是整数的小数乘法?根据什么规律?”这样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用旧知同化新知,充实和扩大了原有知识的认知结构,改善了学生的认知策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责编蓝天)
一、有效的合作契机——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1.众说纷纭时
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会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但有限的时间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欲,这时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让生生之间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学生们纷纷发言:教室的黑板上有角,门上有角,玻璃上有角,国旗上有角……于是我趁机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们立即又沉浸在畅所欲言的情境中,使自己的想法在小组的交流中得到了分享。
2.思想交锋时
如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往往会持着自己的观点与对方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此时采用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学“对称”时,课件出示各种图形,让学生判断是否对称。学生们有的说对称,有的说不对称,课堂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场激烈的争辩开始了。在双方争持不下时,我立刻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讨论、争议。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想法,在争辩的过程中学会了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发言,学会了合作。
二、有效的合作材料——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1.设计差异性合作材料
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在一定支架的支撑下展开,这“支架”就是合作材料的差异性。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出示主题图“操场是一个长120米、宽80米的长方形”,要求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画出平面图,并发给每位学生一样大的一张长方形白纸,最后根据学生回答并板书。生1:“4厘米∶80米=4∶8000=1∶2000。”生2:“6厘米∶120米=6∶12000=1∶2000。”生3:“8厘米∶80米=8∶8000=1∶1000。”生4:“12厘米∶120米=12∶12000=1∶1000。”……这时,我在学生汇报之后进行追问:“你的平面图为什么与其他同学不一样呢?”“不是您让我们画出不同的平面图吗?所以,我看同桌取4厘米表示,我就取8厘米表示。”……
2.提炼展示性合作材料
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在交互合作中,结合同伴之间的各种观念,不断地对自己的思考过程反思、再认识。仍以“比例尺”一课为例,在学生合作探究以上问题后,我充分展示学生的合作材料,把他们设计好的不同大小的平面图纷纷贴在黑板上,先让学生观察、比较,然后引导他们阐述自己的画图过程。此时,由于贴出的是学生自己的作品,激发他们“说”的欲望,在“说”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分析表达能力,在“听”的过程中补充自己画图的不足,使“只有长与宽缩小相同倍数,图形就不变形”的概念本质在合作材料的展示中得到互补性的共同发展,赋予了比例尺丰富、多向的生命力。
三、有效的合作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
1.学习程序上的引导
例如,教学“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时,我出示自学思考题:“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得知圆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思维方法:有的用直尺量,有的通过把圆对折得出,有的则根据画圆的方法推导出来……也可能有个别学生束手无策。这时,教师就要根据不同情况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后,在小组中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得出结论,最后应用已得出的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2.学法上的指导
例如,教学“小数乘以整数”时,在复习整数乘法笔算之后,出示“48×5”和“4.8×5”,从而引出了小数乘以整数的方法。教师问:“想一想,你能想出4.8×5的积吗?根据什么规律?”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就能算出4.8×5的积。接着再问:“同样的道理,你们能算出0.48×5、3.45×25吗?”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之后计算这两道题,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计算乘数是整数的小数乘法?根据什么规律?”这样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用旧知同化新知,充实和扩大了原有知识的认知结构,改善了学生的认知策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