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路径探究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su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自理能力现代化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早日实现“中国梦”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那么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又是在什么的背景下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终又将如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笔者将通过此文章来探究。
  关键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路径
  中图分类号:D0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55-02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含义
  (一)西方学者对“治理”的解析。
  1.治理理论代表人物格里.斯托克对治理的定义。
  治理理论代表人物格里.斯托克认为“治理“有五种主要的观点:一是治理是一系列来自政府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二是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三是治理明确肯定了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四是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网络;五是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1]。
  2.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定义。
  全球治理委员会定义治理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 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和规则。治理不是一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 治理过程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二)中国学者对“治理“的观点。
  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就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包括规范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 [2]俞可平定义治理的实质则是认为治理主要是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及如何让其三者关系有序有效的健康发展。
  二、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
  (一)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历史必然。
  “治大国如烹小鲜”拿准火候,马虎不得。古有“居安思危,革故鼎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无远虑必有外患”。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治理的对象和内容多元化,矛盾多样化,主体利益的复杂化。历史是最宝贵的经验,古为今镜,今为古影。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当今矛盾和利益盘根错节、相互交织的今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时代要求。
  国家的现代化永远都是进行时而没有完成时,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民主化的步伐加快,国家的治理能力也要不断的提高,国家的治理体系也要不断的完善才能适应变化万千的世界。因此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时代需要。经济全球化催生了国家治理的新主体。以前是政府的“独舞”,现状要求政府、市场和企业“共舞”。不仅如此经济全球化还产生了新的国家治理内容,并需要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定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充分的说明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全方位改革,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是密不可分的。 正是因为当前改革的现实需要要求我们党、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都要提升领导能力、变革领导方式、创新领导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积累了很多新问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解决当前中国各种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三、推进国家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原因
  (一)解决公共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与政府组织的有限容量之间矛盾的需要。
  不断增多的公共事务只是依靠政府通过颁布以“管”为特征的一个个法律法规,扩大管理部门、增加管理层级和人员,硬性执法,单一的行政和法律手段。这不仅会使得管理效率低下,而且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另外,在自上而下的科层体制下,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且不对称,也缺乏信息在交互中过滤的功能,因此,只靠单一的政府来解决只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二)解决集中化国家管理模式下发展活力减弱、创新动力不足问题的需要。
  由于行政机关自身扩展的内在逻辑作用和利益的驱使,近年来,一些党政部门不断扩充管辖权,抓牢资源分配权和行政审批权,以此得到寻租机会,而且将事权、责任权下移,使国家的管理呈现出某种“全能全控”的集中化模式。这种模式不利于党政分开,不利于发扬基层民主,不利于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我有序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公益组织的健康发展,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主创新的实现和创新型国家的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也会随之减少,在当下这个“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这样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了,只有进行改革、进行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新探索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三)解决消极腐败现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问题的需要。
  各类治理主体出现强化行政色彩的问题,特别是腐败现象,引起百姓的不满。此外,利益固化现象更是国家发展之大碍,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阶层固化、收入分配固化、地域利益固化、城乡利益固化等,利益固化问题的出现,将直接导致社会活力的降低,社会创新能力的减弱,社会流动渠道和机会的减少。一旦政府进入“塔西佗陷阱”后,无论政府说的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群众都认为是说的假话、做到坏事。因此一定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   (四)解决威胁国家安全、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与涉事责任主体相对单一之间的矛盾的需要。
  几十年高速发展的当今中国,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奇迹。但这种浓缩式的发展也带来了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在迅速地实现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化到信息化、市场化、世界一体化的整个过程中,使之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几百年中渐次出现的社会问题,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这三十年爆发。摆在我们面前的是社会生活领域急剧扩展,社会生活内容日益复杂,各种矛盾交错丛生、相互交织,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发达、贫困与富裕、封闭与开放并存,丛生的问题和交织在一起的矛盾使得其中任何一个看似不大的问题,一个局部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及时、解决不适当,都有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现代化是未来中国发展一大助推器和一剂强行针。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中国的“第五个”现代化,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清晰描绘了中国改革美好愿景,科学而全面的部署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步骤,这些都必将成为引领中国治理模式现代化转型和战略重构的重要杠杆和强大政治动力。
  (一)塑造现代价值体系。
  在一个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价值观念深刻变化、人们内部矛盾错综复杂的时代,以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我们必须要深思熟虑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正是这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现代化路道指明了方向。
  (二)构建现代法律秩序。
  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提到了战略新高度。法律的原则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都要依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把整个国家纳入法治轨道。无规则不成方圆,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设是有高压线,划的有红禁区,是人们必须尊重的规则和规矩。因此,“法律之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成为治理原则,維护民主、和平、理性和文明的现代社会秩序。
  (三)优化现代治理体系。
  中国的治理模式应该是国家中心论模式为主,汲取前两种模式的优势,形成一种层次清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中国特色体系。优化现代治理体系要求治理主体的多层化和多元化、治理结构的分权化和网络化、治理方式的民主化和法治化以及治理手段的文明化和治理技术的现代化。除此之外,还要着力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构建现代政府体系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转变政府职能和角色,进一步简政放权,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四)推进现代体制机制创新。
  积极拓展公民参与的制度化机制;建立科学、合理而完善的政绩评价机制;加强社会宣泄机制和社会心理干预机制建设;稳步实现政治控制机制的现代转型。通过这些措施,稳步扎实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浦劬.全面准确深入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M].2014.
  [2]俞可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若干问题(上)[N].福建日报.2014(06).
  [3]何增科.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01).
  [4]徐勇.热话题与冷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01).
其他文献
摘 要:长期以来,美国的价值观建设对其本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与美国在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存在根本上的差异,但是美国在其价值观的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些具体成就及经验教训可以给我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提供积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国;启示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在中南半岛的历史上,随着王朝与国力的交替兴衰,半岛上的国家几乎都有过称雄半岛、控制半岛相当大地域的辉煌时期,但也都有过国力衰落、偏居一隅的时候。由于历史认知的 差异,柬泰两国为此多次发生龃龉。特别是关于柏威夏寺归属的争端,一有風吹草动 ,就会在柬泰两国关系中掀起轩然大波,影响双边和睦与地区稳定。  关键词:柏威夏寺;历史纷争  中图分类号:D8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
分析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造成路面出现早期损坏以及使用寿命降低等现象的原因很多,如自然环境、行车荷载量增加等。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因为路面施工
一次函数是中学生学习函数的开端,在函数学习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次函数学习中用到的方法,在今后的线性函数学习中都会用到,因此作为初中学生来说学好一次函数意义重大.但学
摘 要:我国现如今已经将社会保障制度纳为基本制度之一,并逐渐加大力度来建设和完善这一事关民生的制度。我国现今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距发达国家还有一段距离,同时我国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的社保制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社保制度;分析;建议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社保制度的改革,我国于1998年开始将社会保障制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超选择性栓塞术在口腔颌面部蔓状型血管瘤紧急止血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6例口腔颌面部蔓状型血管瘤急症出血患者行DSA检查,并在其监视下超选择性永久栓塞病灶和供血动脉.结果 DSA可以清晰显示蔓状型血管瘤的供血动脉、病变区域及引流静脉,超选择性栓塞后原异常造影剂团状着色影消失,供血动脉大部分闭锁,达到影像治愈;出血立即停止,血管异常搏动和杂音消失;栓塞后患者仅有低
摘要:宦官,又叫太监,是指封建社会中,专在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族的,被阉割过、失去性功能的男人。宦官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太监是伴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生而出现的,从秦朝到清朝,每个王朝都少不了太监。太监虽然身份低贱,但由于他们与主子们贴身相伴,甚至是很多皇子、皇帝一生相处时间最多的人,因此他们最容易得到主子们的信任,然后又因为他们本身身体的缺陷不可能谋朝篡位,因此,出现了很多太监窃权
摘要:在我国历史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取得政权之后,就要面临如何坐稳江山的问题。由于统治阶级和人民利益的冲突,人民往往起而反抗。很多朝代对人民起义采取暴力型镇压政策,也就是武力镇压,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暴力性“招安”政策。在所有实施“招安”政策的朝代中,以宋朝使用的次数最多。  关键词:宋朝;招安政策;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K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摘要:魏晋南北朝以后,大型的石刻开始普及,很多帝王陵也出现了陵墓石刻甚至形成定制。可是在更早的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大型的石刻。如霍去病墓前的陵墓石刻,昆明池畔的牛郎织女石刻和文献中记载的太液池中间的石鲸等。本文希望通过对西汉石刻的介绍和前人的研究上,对西汉石刻的功用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关键字:石刻;美术考古;功用  中图分类号:J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
从1991年成立至今,燕山石化教育培训中心经历了从改革转型、突出培训到建立体系、强化培训、创造辉煌的过程。1991至2001年,教育培训中心积极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稳步完成转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