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问题不能“猜想——验证”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a_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分析
  
  “可能性的大小”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学思路大同小异,基本上是通过“猜想一验证”这一模式来进行,“猜想‘哪种颜色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验证‘果然如此’”,让学生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并且为了刻意回避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教师选择材料时特意准备了“8个黑球、1个白球”,让学生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中摸球,以此来验证因为黑球多,所以摸出来的黑球果然也多。
  
  二、教学片段简述
  
  [现象]真的意外吗?
  教师在一个盒子里放入3个黄球和1个白球,问:如果连续摸10次,你觉得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7次摸到黄球,3次摸到白球。
  生:我猜是8次黄球,2次白球。
  生:我觉得是9次黄球,1次白球……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猜?
  生:因为盒子里黄球有3个,而白球只有1个,所以我觉得摸到黄球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师: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谁猜得合理?(生齐喊:摸摸看1)
  教师指名一生上来摸球,其他学生记录。结果大大出乎意料,竟然是7次白球3次黄球。
  教师非常尴尬……
  [分析]实际上摸球意外结果的出现,这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正是学生对于“可能性的大小”与“可能性”辩证理解的契机。难道这一结果真的大大出乎意料吗?——没有,从可能性的角度去看,这一结果非常正常,甚至于摸10次全部是白球的可能都有。再试问:如果摸10次的结果真的是黄球多,那么学生是否就验证了黄球摸出的可能性就大?难道用摸10次的结果就能说明可能性的大小了吗?
  
  三、教学思考
  
  1 “可能性的大小”能“猜想——验证”吗?
  概率是一个既难教又难学的内容,毕竟因果关系更习惯,逻辑思维更清晰。对错误概念的研究显示,一些错误概念(如预言结果法:将概率很大等同于一定会发生,概率很小等同于一定不会发生,50%的概率等同于“不知道”或“不能决定”)都与因果思维有关,它们顽固而难以改变。
  概率有其固有的思想方法,有别于讲究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所以它的教与学也应具有不同的特点。学习“可能性的大小”不宜简单地用解决确定性问题的“猜想—验证”模式进行教学,而适宜采用“体验—感悟”模式,也就是教师应创造情境,鼓励学生用真实的数据、活动以及直观的多次模拟试验与相互交流质疑,去检查、修正或改变他们对概率的认识。
  
  2 球数量的组成体现了两种观念
  教师准备的球数量也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类是两种球数量是悬殊的。这类教师预设目的很明确,希望学生摸出来的情况真能验证结果,刻意回避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如果实在不行,就用统计来帮忙掩盖;另一类是两种球数量安排得比较接近。这类教师能坦然面对可能性与可能性的大小,不把摸球看成纯粹的验证结果的过程,直面小概率事件,并且把这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去进行研究讨论。事实也正是如此,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困惑也正在这一点上。因此教师要辩证地看待学生的验证,不能为了追求验证结果的“果然如此”,而在选择材料时偏向于特殊情况(如8黑1白),要善于利用并且理性地利用小概率事件,以引起学生的讨论,这对学生深入了解概率、改变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错误概念大有裨益。
  
  3 “可能性的大小”不能脱离“可能性”
  当学生对“可能性的大小”的猜想出现意外时,教师要明白,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比如从8黑1白中摸球,学生的猜想总是摸出来的黑球多,但实际上一位学生在摸的时候恰恰摸出了10次全是白球。实际上这很好解释,只要里面有白球,摸10次全是白球的可能性确实存在。
  4 揭示错误观念,讨论交流是关键
  学生的心中存在错误概念,不同的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的错误概念,学生可能使用哪些策略、这些策略如何随学生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等等,教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要做到胸有成竹,并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样教学才会更有效。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前后的交流,并且从交流中捕捉学生对于“可能性大小”方面的一些错误观念,并加以放大,以引起同学们的关注与争论。
  概率中的有些问题,同一个答案背后可能有着多个完全不同的理由,即使是正确的答案,背后也可能有错误的理由或高低水平不同的正确理由,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说清自己的观点,从而为教师有针对性地找出错误症结提供帮助。
  5 树消结合
  随机性是概率中的一个基本观念。它包含两个方面:(1)单一事件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2)事件在经历多次重复试验中表现出的规律性。
  回避矛盾对学生全面地建立正确的概率概念是极为不利的。因为不在建立正确概念的同时,消除相对应的错误直觉,那么错误直觉就会在一定情境下衍生。因此在进行概率教学时,变单向的正向学习,为双向的“树消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正确的概率概念。
  “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中。学生容易得到“黑球可能性大就是摸出来的黑球一定要多”的感性认识,这就是应该消除的对可能性大小的模糊认识。教师应充分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逐步明白无论摸多少次都不能肯定“黑球多,所以摸到的次数就多”,也就是说要真正地验证黑球多用摸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同时又可适当渗透,让学生了解试验少的时候,结果不一定与预测可能性的大小相符,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结果将在预测的可能性大小左右摆动,幅度越来越小。
其他文献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这是一篇题为《牧童评画》的课文,针对新的编排体例和要求,究竟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在特级教师赖正清的指导下,笔者进行了教学尝试。  学习文言文最传统、最无趣的方法是一字一句的解释,这是一种令人
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探索  整本书阅读越来越被重视。统编教材的投入使用,进一步推动了课外阅读课程化的进程。如何让课外阅读有机纳入教学课程体系,使阅读效益最大化,成为整本书阅读的探索方向之一。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期特选编一组文章:有的站在宏观层面,依托校本课程的建设,打造全方位的导读体系;有的针对经典名著,量身定制阅读课程,多维度探索阅读实践活动;有的深耕原著,注重趣味;有的重组文本,突出主题。期望读者
【摘 要】“导读—推进—总结”是一个完整的课外阅读指导过程,其中,“推进”是最重要的阅读引领环节。以《三国演义》为例,教师可通过“画、评、讲、演、赛”等一系列的阅读推进策略,把逐章阅读古典名著的单调形式化为形式多样的主题阅读活动,从而有效地引领学生阅读整本書。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多样化 阅读推进策略  关于整本书阅读,从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和身边同行的引领方式中,笔者发现,教师会以“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描述自身外貌特点、师生交流特型人物等方式,学生能明确抓住外貌的写作角度,能简明地介绍自身外貌的特点。  2.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交流,学生明白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表达,能将总起句写丰富。  3.通过师生范文交流,学生懂得用概括事例和具体事例描述人物的写作方法,能清楚地介绍自己的性格或爱好。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寒暄笑先闻  师:初次见面,老师向大家作一下自我介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6年第5期刊发了浙江安吉田星老师的一篇文章——《把握特点 分层实践——谈〈最大的“书”〉一文中的问句教学》。笔者涉猎的范围有限,在杂志上读低段问句教学的文章,这是第一篇。读后的感觉是,田老师在教学上是个有心人,问句教学有独到之处,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下面提出几个问题与田老师商榷,若议论有错误,敬请指正。  一、将问句分属疑问句与反问句两大
“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语中的话。本单元第一课是《大青树下的小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下面,笔者撷取教学本课时的几个片段展开评析。  【片段一】自由浏览,畅聊“新鲜感”  师:读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大家对哪些地方感到新鲜呢?  生:我觉得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挺新鲜,给人感觉树很大,学校很小。  师:哦,有点
【设计意图】  本课旨在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领,尊重学生的朗读学习体悟,引导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找到“我与珍珠乌渐行渐近”的语句,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引领学生融入文本,融入作者与珍珠鸟的情感故事,让作者谱写的“信赖创造出的美好的境界”深深震撼学生心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学习,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十白到
“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相信每一个80后,对寒号鸟的这句台词都印象深刻。寒号鸟的懒惰,寒号鸟的借口,以及寒号鸟最终被冻死的结局都在告诫着我们不能懒惰,不能得过且过。但是寒号鸟究竟长什么样呢?我没有深究过,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凭直觉猜测,寒号鸟就是一种鸟。  当我拿到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后,发现目录里有《寒号鸟》这篇课文,十分惊喜。小时候喜欢的课文又回到了教材里,我能把这篇课文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业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学生语文实践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作业,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消化,有助于学生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不少教师尽管重视作业的设计,但偏重于静态性知识,
[教学片段]    生1:(朗读)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轻轻”一词读得很轻)  生2:听了她的朗读,我感觉到春风姐姐是“轻轻”地吹了一口气。  师:是啊,春风姐姐那么温柔,小朋友读得那么好,连老师都想来读读这句话,可以吗?  (教师边读边配以适当的手势和表情,读得有声有色,学生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师:我读得怎么样?  生3:老师的声音甜甜的,真好听!  生4:老师也像春风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