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学校文化底蕴 树立学校文化自信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j0425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全体成员有着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的总和。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立校之根基,对学校文化追本溯源,有利于增强学校文化自信的底气;融入本地区域文化思想,能体现学校文化自信的包容。
  【关键词】学校文化;追本溯源;区域文化;融合
  “学校文化”这个词最早由美国学者沃勒提出。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顾明远教授认为学校文化就是与教学相关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学校文化包括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它是学校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总和。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立校之灵魂,特色发展之根基,是学校发展动力之源泉。
  每一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学校文化底蕴丰富与否,关系到一个学校文化自信的问题,关系到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社会对学校的认同度以及学校特色发展的自信心。树立一个学校的文化自信,必须要挖掘这个学校文化所根植的传统文化思想根源,以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同时要融入本地区域文化思想,体现文化自信的包容。

一、追本溯源,增强学校文化自信的底气


  大岗中学源于学校名字以及引申的意义,确定以“刚正文化”作为学校文化。挖掘“刚正文化”的底蕴,要追本溯源,从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发现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夯实学校文化自信的基石,增强学校文化自信的底气。
  “刚正文化”的底蕴是“刚”文化思想底蕴和“正”文化思想底蕴的融合。
  “刚”文化思想底蕴之一就是刚健有为。“刚健有为”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文化的源头,早在《周易》中已提出“刚健有为”的思想。《周易》中“需”卦有“刚健而不陷,原义不困穷矣”的论述;“大有”卦说“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大畜”卦也说“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周易》第一卦“乾”卦最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就是君子所追求的品德,也就是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刚”文化的第二个思想底蕴是刚毅担当、不屈不挠。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刚、毅、木、讷近仁”,他认为刚毅代表君子品格的坚定性。刚毅品格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临大节而不夺志,他最欣赏的是“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同时,刚毅和有为也是密不可分的。仁人君子,既要刚毅,负起历史责任感,又要有为,担起时代使命感。正如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甚至于为了完成君子使命,宁可牺牲生命,也决不苟且偷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的弟子曾参十分注重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无穷,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儒家把君子刚毅担当的历史责任与不屈不挠的现实精神上升为一种独立人格的人生态度。
  “刚”文化的第三个思想底蕴是正直充盈的人格精神。孟子“养浩然之气”以及“大丈夫精神”就是正直充盈精神的具体化。孟子的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直养无害,塞于天地之间。孟子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富贵能做到节制而不挥霍),贫贱不能移(贫贱时不改变自己气节),威武不能屈(威武时,不做理亏的事)”,这就是独立的人格和气节。孟子把正直充盈的獨立人格精神确立为人生的行为和准则,是对刚文化内涵的创造性发挥。
  “刚”文化蕴含了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正直充盈的人格精神,而“正”文化则体现出中正、大德的思想。
  “正”文化思想底蕴核心是儒家文化的“德”。《周易》就明确表述“中正”是天德、圣德、君德、大人之德。“乾”卦有“龙德中正”“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的论述;“坤”卦有“黄中通理”“正位君体”的阐述,以及“需”卦、“讼”卦、“师”卦、“大壮”卦等卦辞中也表达了“位乎天位,以中正也”(作为天子,当以中正)“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作为大人当以中正)“能以众正,可以王矣”(教导民众以中正)“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也”(以正为大)的思想。这些思想都是借卦象说儒家之大德,明儒家之仁义。
  并且《周易》体现的“中正”之德,超越了一般具体的道德伦理范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结晶。它包含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思想,也包含了“敬”“诚”“忠”“孝”“勇”“廉”的行为规范和“温”“良”“恭”“俭”“让”的待人态度等等,代表着整个中华文化的思想伦理道德体系。
  曾子在《大学》中继承了孔子的“正”文化理念,认为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修身,而“修身在其正心”。正则持中,《中庸》里着重阐述了“持中”的重要性,“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也乎”。孟子继承了孔子“正”文化的思想底蕴,指出为人首先要“其身正”,然后“天下归之”,教育学子“必以正”。
  不仅仅是儒家文化遵从“正”文化思想,道家的老子也是以中正为德,他主张“以正治国”,并对“正”的底蕴进行了进一步论述,认为“正”就是遵循大道。他在《老子》五十三章就曾说过:“行於大道,唯施是畏。”遵循大道行走,唯一要担心的就是走偏了道路。后来道家学派不断完善“正”的思想底蕴,《经法·四度》说:“正者,事之根也。”把正当作最高的标准以及万物运行的根本依据。《经法·论》说:“明以正者,天之道也。”“天贵正,过正曰诡。”强调正是天地万物的准则,用以调节自然秩序和人类秩序。
  《周易·乾》最早把“刚”文化底蕴和“正”文化底蕴合二为一:“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所谓刚健而中正,即刚健而不过于刚,过犹不及,不走极端;中正即是能够坚持原则,以“中庸”的思想来为人处世。刚健以中正为前提和准则,中正也要持之刚健,这种“刚正”文化底蕴也是《周易》最为强调的精神。从这种精神出发阐发出后来仁人志士共有的忧患思想,即《系辞》所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忧患思想后来发展成为中华儿女忧国忧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追本溯源,学校“刚正文化”其实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在“刚正文化”价值观指引下,培养学生在校则学习刚健有为、刚毅担当、中正处事的精神,走出社会则奉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义担当。

二、融合区域文化,体现学校文化自信的包容


  每一个区域由于地理因素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与本区域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色。这个区域独特的文化底色影响着本地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甚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选址一个区域,很大程度上选择了这个区域的文化传统。挖掘校园文化底蕴要融入这个区域的文化,体现学校文化自信的包容精神。
  学校文化底蕴挖掘与大岗区域英雄们的刚肠义胆精神相融合。
  大岗中学所在的大岗镇位于南沙区西北部,虽然镇域地貌為典型的珠三角冲积平原,但也有不少地方山峦连绵,山岗众多且范围大,这是千万年前地壳变动,因海平面上升而形成的丘陵。十八罗汉山就位于镇的西南角,古称狮子山,是南沙中部一片茂密树林的丘陵,主轴长大约三千米,宽约两千米,总面积三百三十多万平方,海拔最高点不到一百五十米。学校就坐落于金屏山高岗之上,周围是壮丽的十八罗汉山麓,与蔚然而深秀的“摩天岭”对峙。校园自低至高,顺山势延绵而上。
  相传楚汉相争后期,项羽乌江自刎之后,项羽最忠实的一批追随者誓死不降刘邦,一路南逃到广东南海郡狮子洋。有十八名将领面对刘邦追兵,情急之下便化装隐居于狮子山顶,不问世事,潜心修炼,观音菩萨为之所感动,点化为十八罗汉,从此狮子山也改名为十八罗汉山。十八罗汉为这山注入了宁折不弯的刚肠义胆精神。后人敬仰他们刚正忠义的行为,修建十八罗汉塔以纪念之。
  刚肠义胆精神的根是刚正文化,刚正文化的具体实践之一就是宁折不屈的刚肠义胆行为。两者相互印证,互为表里。学校文化融入区域文化,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涵,为学校文化提供了历史的榜样,是学校文化实践社会的范本之一;区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提升了区域文化的整体品位,增强了学校在区域文化中的认同感。
  学校文化底蕴挖掘与大岗区域先民们刚毅不屈的人格精神相融合。
  古时候大岗盛产红石,人们因采石而聚集于此。虽是穷山恶水,但先民们走的是人间正道,凭借刚劲的体格、刚强的性格、刚毅的品格,自强不息,开山劈石,终于开拓出一片生长和生活的空间。大岗先民们的行为和精神一代代传承下来,采石先民们坚毅不屈的性格,对大岗民风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积淀。
  山岗地带和刚毅民风孕育了浓郁的“刚正文化”,也正是这文化底蕴激励着大岗中学人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筚路蓝缕,艰苦耕耘,成就未来。
  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互相渗透和浸染,学校文化既根植于区域文化,融汇民风民俗,融通了理论与实践的隔阂,又提升和凝缘了区域文化,引导当地区域文化的先进潮流,使学校成为本区域文化荟萃之所,学校文化成为本区域的代言人。
  现如今每一个学校的建设都越来越重视文化立校、文化育人,学校文化底蕴的深浅,直接决定着学校办学理念与办学方针。建设学校文化,从传统文化思想源头挖掘文化底蕴,并与当地区域文化相融合,这样学校文化内涵才越发丰富,学校才越有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张东娇.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4]朱安群.周易解释[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1.
  [5]徐书业.学校文化建设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教师不能一味强调写作技法,而应该引导快乐写作,说真话,诉真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思维,投入感情,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关键词】作前指导;作后评讲;快乐写作  一、作前指导:寻章觅法——等闲识得东风面  长期以来,为了迅速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水平
【摘 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英语的能力是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我院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基本能力,互动式英语教学可以达到这个要求。本文在剖析互动式英语教学的理论和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英语课堂教学现状,提出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互动教学模式 创新 大学英语课堂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践教学。教师
“不会作文,讨厌作文,害怕作文”几乎成了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久治不愈的顽疾,“作文难”更是家长和我们教师心头共同的“痛”。如何才能缩小农村小学和城镇学校习作教学的差距,有效提高习作教学质量?我们尝试着走上了农村小学生写生活随记的探索之路。  一、引导观察,发现素材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看似很不起眼的小事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但是,小学
【摘要】针对部分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夹壮、唱读和烦琐分析讲解问题,文章认为小学语文课堂可以分为初读、品读和迁移练笔三个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落实好范读、领读、齐读、个读、角色读、分合读、引读等七种朗读形式,实施“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读促写”的手段,全面实现“书声琅琅、读读写写”语文教学回归。  【关键词】阅读教学;方法 ;朗读  我们工作坊常常到乡村完小或教学点听课,语文阅读课上很难
【摘要】通过研读《教师教学用书》,能更全面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每学年教学内容的分布做到全面把握;能准确把握大纲对具体知识、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从而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有效突破重难点;受到专家们教学理念的引领熏陶,教学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专业水平因此得到长足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教师教学用书》;课堂教学;专业提升  下面是我在《教师教学用书》的引领下,在“长方体和正方体
【摘要】数学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等能力。文章以“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寻找直线的倾斜角、运用直线斜率公式的过程中,说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中直观观察、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直線;倾斜角;斜率  高中数学难度较高,不仅有对学生的要求,而且有对数学老师的要求。高中数学老师要传授给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数
【摘要】近年来,教育领域逐渐应用“互联网 ”模式。互联网可以给教育提供有利的创新发展平台,大数据为教育事业提供技术支持,所以互联网教学模式兴起。文章通过对互联网教学模式的介绍,分析了其中的优势,同时也不得不面临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促进互联网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 ”模式;教学;优势;问题  “互联网 教育”这个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个新兴
【摘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成为课堂主人,凸显出学生的主体位置;运用科学化与合理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养成正确的自主学习习惯,自主探究与分析英语知识。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形成自主学习的思维,遵循科学化的学习原则,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与观念。  【关键词】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生自主、努力探究并获取知识的能力,强调学生为课堂主
【摘要】在数学解题方式中,不同的如果假设有千万种不同的解题方式,最终却只有唯一的一个结果,这就是数学的精妙所在。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了古代《孙子算经》中的一道趣题——鸡兔同笼,也就开始了“如果”解题法的假设求证的数学教学应用。  【关键词】如果;假设;数学应用  一、反复认真读题,弄清解题的如果假设对象  有人说:“数学就是一门奇特而复杂的学科,像一座迷宫般的有趣,只要找到其中的规律,就会很容易找到
【摘要】马山县周鹿镇周鹿初中是一所地处广西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学。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原因,学校“学优生”的比例呈现逐年下滑的态势。为了转变这一现状,从2018年5月开始,学校教师自筹经费成立了“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学优生’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课题研究小组,专门对“学优生”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培养“学优生”的策略。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村初中;数学学科“学优生”;现状调查;培养策略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