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语文科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素质教育的地位非常重要。针对初中生语文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初讨。
【关键词】语文 素质 初讨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语文科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无需依赖老师而能独立阅读、写作。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就告诉我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并明确地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善于学语文、用语文乃至于善于用语文为人处世。因此,语文素质教育的地位何等的重要。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
一、要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而不是其他课。语文教学要以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为宗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核心,提高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坚持“因文明道,因道悟文”的整体性教学原则。并结合语文因素的分析进行与具体语文内容相关的政治思想教育,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进行审美陶冶。变语文形式教学的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一的多功能。提高语文教学综合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向社会,贴近生活,扩展语文教育空间。通过语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行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在实践过程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搞清楚“教学”这个命题。
二、把基本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的能力。知识不等于能力,但没有一定的知识,就无法形成一定的能力,我们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速读与记忆的能力、分析与概括的能力、鉴赏与批评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发展的能力放在语文教学的突出位置上。主动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思维能力。即训练学生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与高昂的进取
精神,使学生对外界事物有高度的敏感性,善于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创造。要经常教育学生养成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克服思想懒散,安于现状或一爆十寒的现象。
(2)“信息反馈”能力。即指在学习过程中尽快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与短处,并不断扬长避短,纠正缺点的能力。要培养学生有自我分析的能力,要能经常分析自己的学习方法与习惯,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更合理的求知途径和方法,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要善于观察和分析他人的长处,以贤为师,择善而从,见不善则弃,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3)不断更新完善自我的能力。即要能在不断学习摸索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并制订不断更新完善自我的计划,选择主攻方向,确定主攻目标,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能适应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时代。
四、要认识到教学是双向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双向交流,互为主客体的。毛泽东说过:“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可见,在教学中见物不见人,备书不备人,教书育人,都是违反教学规律的。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无效劳动。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落实。这个问题不解决,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和完善。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需要传授最基本的具有发展前途的知识和技能,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要在语文教学中注入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使之成为整体性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催化剂,进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强化学生的主体能力,致力于促进、改善学生的学。把教师的外驱力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以期实现叶圣陶先生的“凡为教,目的在于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这是取得教学最佳效果的根本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五、在实践中,要注重语文内容的人文属性。不能把对语文知识的肢解作为对课文的分析,诸如这是单句,那是复句;这是比喻,那是拟人等等,加以认识,如此而已,这是蹩脚的语言课,而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应当根据语文形式和语文内容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原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领会语文形式表达了怎样的内容,鉴赏这种表现形式的优劣所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能只靠听和看得来,而要身经百炼,在自身反复的语言实践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课,特别是初中语文课,是一种技能课、能力训练课。因此,应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从课内向课外扩展,培养把知识迁移为能力,使学生从我学会变为我会学。
六、语文教学又是一项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搞一视同仁,不能只是先生引进门、修行在各人;而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才施教,分类推进。在实践中应结合素质教育的社会性来进行。要顺应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科教兴国这一战略目标服务。人的素质是个有系统的整体,主要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在语文教育中这些素质都要体现出自觉和不自觉的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教师应注意整体把握,互相协调,促进其和谐发展。例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材的智育过程中要注意到学生的体育,不能只强调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以损害学生身体素质为代价来换取语文科成绩的片面提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渗透德育、美育,来激发学生的原动力,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毅力,进而提高语文科的学习效率,促进智育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充分认识成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进行心理承受力的教育。
综上所述,语文素质教育中,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素养,使自己既是个专才,又是个通才。不满足于自己是“一桶水”,而要使自己成为“一条流动的河”。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科学的素质教育理论、方法与手段。要具备为人师表的风范,言传身教,真正做到在学生面前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关键词】语文 素质 初讨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语文科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无需依赖老师而能独立阅读、写作。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就告诉我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并明确地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善于学语文、用语文乃至于善于用语文为人处世。因此,语文素质教育的地位何等的重要。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
一、要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而不是其他课。语文教学要以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为宗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核心,提高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坚持“因文明道,因道悟文”的整体性教学原则。并结合语文因素的分析进行与具体语文内容相关的政治思想教育,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进行审美陶冶。变语文形式教学的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一的多功能。提高语文教学综合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向社会,贴近生活,扩展语文教育空间。通过语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行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在实践过程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搞清楚“教学”这个命题。
二、把基本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的能力。知识不等于能力,但没有一定的知识,就无法形成一定的能力,我们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速读与记忆的能力、分析与概括的能力、鉴赏与批评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发展的能力放在语文教学的突出位置上。主动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思维能力。即训练学生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与高昂的进取
精神,使学生对外界事物有高度的敏感性,善于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创造。要经常教育学生养成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克服思想懒散,安于现状或一爆十寒的现象。
(2)“信息反馈”能力。即指在学习过程中尽快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与短处,并不断扬长避短,纠正缺点的能力。要培养学生有自我分析的能力,要能经常分析自己的学习方法与习惯,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更合理的求知途径和方法,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要善于观察和分析他人的长处,以贤为师,择善而从,见不善则弃,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3)不断更新完善自我的能力。即要能在不断学习摸索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并制订不断更新完善自我的计划,选择主攻方向,确定主攻目标,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能适应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时代。
四、要认识到教学是双向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双向交流,互为主客体的。毛泽东说过:“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可见,在教学中见物不见人,备书不备人,教书育人,都是违反教学规律的。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无效劳动。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落实。这个问题不解决,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和完善。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需要传授最基本的具有发展前途的知识和技能,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要在语文教学中注入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使之成为整体性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催化剂,进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强化学生的主体能力,致力于促进、改善学生的学。把教师的外驱力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以期实现叶圣陶先生的“凡为教,目的在于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这是取得教学最佳效果的根本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五、在实践中,要注重语文内容的人文属性。不能把对语文知识的肢解作为对课文的分析,诸如这是单句,那是复句;这是比喻,那是拟人等等,加以认识,如此而已,这是蹩脚的语言课,而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应当根据语文形式和语文内容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原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领会语文形式表达了怎样的内容,鉴赏这种表现形式的优劣所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能只靠听和看得来,而要身经百炼,在自身反复的语言实践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课,特别是初中语文课,是一种技能课、能力训练课。因此,应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从课内向课外扩展,培养把知识迁移为能力,使学生从我学会变为我会学。
六、语文教学又是一项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搞一视同仁,不能只是先生引进门、修行在各人;而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才施教,分类推进。在实践中应结合素质教育的社会性来进行。要顺应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科教兴国这一战略目标服务。人的素质是个有系统的整体,主要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在语文教育中这些素质都要体现出自觉和不自觉的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教师应注意整体把握,互相协调,促进其和谐发展。例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材的智育过程中要注意到学生的体育,不能只强调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以损害学生身体素质为代价来换取语文科成绩的片面提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渗透德育、美育,来激发学生的原动力,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毅力,进而提高语文科的学习效率,促进智育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充分认识成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进行心理承受力的教育。
综上所述,语文素质教育中,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素养,使自己既是个专才,又是个通才。不满足于自己是“一桶水”,而要使自己成为“一条流动的河”。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科学的素质教育理论、方法与手段。要具备为人师表的风范,言传身教,真正做到在学生面前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持之以恒,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