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的地位举足轻重。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一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解读文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多读,读出感悟,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以读为本;语言积累;阅读感悟;语言训练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有效途径。要帮助学生完成语文学习“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和带有综合性的迁移练习。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读书作为主线,融字、词、句的训练于其中。在教学中,要恰当处理好“读、讲、练”的关系,要读得充分一些,讲得精当一些,练得实在一些,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逐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总之,“以读为本,内化语言”,让学生“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
一、注重阅读感悟,形成鲜明语感
课文要让学生自己去读懂,不能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熟读精思”。因此,我们强调阅读感悟,必须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说促读。要以课文作为例子,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和领悟课文的语言材料,形成鲜明的语感。这主要体现于朗读过程中的“初读感受”和“精读领悟”这两个阶段。
1.初读感受。在进行初读训练时必须充分提供并保证学生“个体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初读中读准字音,疏通词句段中感知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首先要正确地朗读课文,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等,在正确认读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全面感受课文的语言;其次要求对课文的基本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2.精读感悟。学生将课文读流畅之后,这时就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指导朗读是主要任务,学生很难理解的句子、段落,教师可以先范读,再让学生仿读;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指导时,可以采取个别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进行分角色读等等。通过精读,引导学生情绪的共鸣,使学生能从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角度领悟课文中语言运用之精妙。
二、加强语言积累,積淀语感经验
语文教学的实质也正是要多读多背,全方位、多角度地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感经验。语言积累靠背诵和复述来完成。
1.复述。复述方式有看插图复述、根据提示复述、按课文记叙顺序复述等。运用形象的图画、直观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和情节,从而降低复述的难度,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2.背诵。有些课文的精妙之处只可以意会而不能言传,而通过读就可以感悟出来,背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倡活记乐背,增加积累,丰富学生的语感经验,就必须适当加大背诵量。儿童只有熟记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把语言材料积淀在自己的语言仓库里,随时可以提取它,才算真正学到了语言。
三、加强实践运用,促进迁移内化
语言能力的形成,始终离不开凭借课文进行训练。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教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读、写、说的实践,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感知,反复练习,才能逐步实现迁移内化。
1.“读通”与“读好”的迁移。首先是从自然停顿入手,解决读通的迁移。这可以采用划横线按词读、划斜线按停顿读、自划自练等方法。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过程,也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它必须通过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来实现,这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所决定的。同时,还要以理解课文内容为基础,进行训练。
四、读占领主阵地,必须分层次推进
即使是精读课文也要通过反复读,使学生理解字、词、句,归纳段意,提炼出主题。教师精讲重点、难点之处就行。独立阅读课,更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读。教师做些指导,起到点拨的作用就行。对这类课文,可用整一节课让学生来读。前提是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不管是哪个年级,都应该规范读书的具体要求。低年级要求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并开始独立阅读的训练。中年级培养学生半阅读能力为主,掌握读书的方法。高年级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为主,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读课文的方法步骤,应该是:初读——细读——深读——熟读。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都要求学生必须要达到“熟背如流”的程度。有的学生学有余力,还要他们把一些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也背下来。使每个年级学生都明晰阅读的要求,达到阅读的目标。
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读:个别读,集体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等。让读名副其实地占领课堂的主阵地。
五、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巧读
一篇课文不能任由学生平平淡淡、读一两遍就了事。教师应该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草原》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草原优美的景物,抒发作者第一次到草原的感受。教学时,如果我们按照参考教案按部就班以讲代读,效果不佳。我们要采用以读代讲,带着问题读,读中理解,如①请同学们读时找出描写草原景象的词语、句子。②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从课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学生能正确理解草原风光,仿佛被带到了一望无边的草地,为草原旖旎的风光所陶醉。
六、琢磨对话语气,体会思想感情
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以及人物对话的语气,琢磨可以用怎样的感情色彩读,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品质。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穷人)这篇课文时,采用了分角色诵读,学生对桑娜抱西蒙两个孩子回家后的矛盾心理以及桑娜遮遮掩掩多方试探渔夫的复杂心情,渔夫同情西蒙一家不幸遭遇的美好情操等都有具体、真切的体会。 七、解决重点问题,关键在于多读
只有多读,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只有多读才能不断积累词汇,只有多读,才能读出问题,最终在读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比如课文《丰碑》,里面有几处描写将室神态的语句,其中“将军嘴里的肌肉抽动着”。“将军的腿的肌肉抖动着”。从“嘴角”到”两腮”,从“抽动”到“抖动”,体现了将军感情的升华。这细节的描写,如果没有通过让学生多读是很难发现的。发现了这一点,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体会到用词的准确。
现在不少小学生不注重读,一篇文章读过三两遍就算了,这是远远不够的。有句格言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说明了读的重要性。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把文章读得丢三落四的学生也能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即使老师讲得再好,那也无济于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多读就显得尤為重要。读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如果学生在经过熟读之后,自己对文章先有了初步的感知,再加上老师的指导,那么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了。
八、注重以读为本,提高学习效果
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本。语文课的本义为“读书”。而非“讲书”或“听书”。前人提倡“读书”二字,着眼于“读”,是让学生在“读”中去积累语言。感悟文思,接受熏陶。几千年来学堂中,都运用诵读教学法教学,培养了无数的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学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谆谆教诲,正是千百年来无数前人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强调“读”,提倡熟读多背对学习语文有以下几方面作用:能训练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现在一些学生朗读能力差,口头表达能力差,这与忽视朗读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通过读,才能正音,做到读准;只有多读,才能读顺,做到口齿清楚、表达流畅;只有朗读、背诵,学生才能在朗读、背诵过程中揣摩到朗读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音低、感情的变化,从而达到熟练、流利的程度,这对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已经成为当今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指导思想。多年的教学生涯,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多读书、多背诵、多写作,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只有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回归小学语文教学的本位;只有持之有效地进行这样的语言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以读为本;语言积累;阅读感悟;语言训练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有效途径。要帮助学生完成语文学习“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和带有综合性的迁移练习。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读书作为主线,融字、词、句的训练于其中。在教学中,要恰当处理好“读、讲、练”的关系,要读得充分一些,讲得精当一些,练得实在一些,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逐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总之,“以读为本,内化语言”,让学生“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
一、注重阅读感悟,形成鲜明语感
课文要让学生自己去读懂,不能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熟读精思”。因此,我们强调阅读感悟,必须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说促读。要以课文作为例子,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和领悟课文的语言材料,形成鲜明的语感。这主要体现于朗读过程中的“初读感受”和“精读领悟”这两个阶段。
1.初读感受。在进行初读训练时必须充分提供并保证学生“个体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初读中读准字音,疏通词句段中感知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首先要正确地朗读课文,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等,在正确认读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全面感受课文的语言;其次要求对课文的基本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2.精读感悟。学生将课文读流畅之后,这时就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指导朗读是主要任务,学生很难理解的句子、段落,教师可以先范读,再让学生仿读;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指导时,可以采取个别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进行分角色读等等。通过精读,引导学生情绪的共鸣,使学生能从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角度领悟课文中语言运用之精妙。
二、加强语言积累,積淀语感经验
语文教学的实质也正是要多读多背,全方位、多角度地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感经验。语言积累靠背诵和复述来完成。
1.复述。复述方式有看插图复述、根据提示复述、按课文记叙顺序复述等。运用形象的图画、直观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和情节,从而降低复述的难度,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2.背诵。有些课文的精妙之处只可以意会而不能言传,而通过读就可以感悟出来,背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倡活记乐背,增加积累,丰富学生的语感经验,就必须适当加大背诵量。儿童只有熟记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把语言材料积淀在自己的语言仓库里,随时可以提取它,才算真正学到了语言。
三、加强实践运用,促进迁移内化
语言能力的形成,始终离不开凭借课文进行训练。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教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读、写、说的实践,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感知,反复练习,才能逐步实现迁移内化。
1.“读通”与“读好”的迁移。首先是从自然停顿入手,解决读通的迁移。这可以采用划横线按词读、划斜线按停顿读、自划自练等方法。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过程,也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它必须通过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来实现,这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所决定的。同时,还要以理解课文内容为基础,进行训练。
四、读占领主阵地,必须分层次推进
即使是精读课文也要通过反复读,使学生理解字、词、句,归纳段意,提炼出主题。教师精讲重点、难点之处就行。独立阅读课,更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读。教师做些指导,起到点拨的作用就行。对这类课文,可用整一节课让学生来读。前提是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不管是哪个年级,都应该规范读书的具体要求。低年级要求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并开始独立阅读的训练。中年级培养学生半阅读能力为主,掌握读书的方法。高年级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为主,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读课文的方法步骤,应该是:初读——细读——深读——熟读。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都要求学生必须要达到“熟背如流”的程度。有的学生学有余力,还要他们把一些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也背下来。使每个年级学生都明晰阅读的要求,达到阅读的目标。
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读:个别读,集体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等。让读名副其实地占领课堂的主阵地。
五、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巧读
一篇课文不能任由学生平平淡淡、读一两遍就了事。教师应该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草原》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草原优美的景物,抒发作者第一次到草原的感受。教学时,如果我们按照参考教案按部就班以讲代读,效果不佳。我们要采用以读代讲,带着问题读,读中理解,如①请同学们读时找出描写草原景象的词语、句子。②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从课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学生能正确理解草原风光,仿佛被带到了一望无边的草地,为草原旖旎的风光所陶醉。
六、琢磨对话语气,体会思想感情
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以及人物对话的语气,琢磨可以用怎样的感情色彩读,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品质。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穷人)这篇课文时,采用了分角色诵读,学生对桑娜抱西蒙两个孩子回家后的矛盾心理以及桑娜遮遮掩掩多方试探渔夫的复杂心情,渔夫同情西蒙一家不幸遭遇的美好情操等都有具体、真切的体会。 七、解决重点问题,关键在于多读
只有多读,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只有多读才能不断积累词汇,只有多读,才能读出问题,最终在读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比如课文《丰碑》,里面有几处描写将室神态的语句,其中“将军嘴里的肌肉抽动着”。“将军的腿的肌肉抖动着”。从“嘴角”到”两腮”,从“抽动”到“抖动”,体现了将军感情的升华。这细节的描写,如果没有通过让学生多读是很难发现的。发现了这一点,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体会到用词的准确。
现在不少小学生不注重读,一篇文章读过三两遍就算了,这是远远不够的。有句格言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说明了读的重要性。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把文章读得丢三落四的学生也能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即使老师讲得再好,那也无济于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多读就显得尤為重要。读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如果学生在经过熟读之后,自己对文章先有了初步的感知,再加上老师的指导,那么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了。
八、注重以读为本,提高学习效果
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本。语文课的本义为“读书”。而非“讲书”或“听书”。前人提倡“读书”二字,着眼于“读”,是让学生在“读”中去积累语言。感悟文思,接受熏陶。几千年来学堂中,都运用诵读教学法教学,培养了无数的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学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谆谆教诲,正是千百年来无数前人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强调“读”,提倡熟读多背对学习语文有以下几方面作用:能训练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现在一些学生朗读能力差,口头表达能力差,这与忽视朗读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通过读,才能正音,做到读准;只有多读,才能读顺,做到口齿清楚、表达流畅;只有朗读、背诵,学生才能在朗读、背诵过程中揣摩到朗读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音低、感情的变化,从而达到熟练、流利的程度,这对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已经成为当今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指导思想。多年的教学生涯,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多读书、多背诵、多写作,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只有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回归小学语文教学的本位;只有持之有效地进行这样的语言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