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的“破”与“立”?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lu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 键词 】《认 识三 角形 》;先破 后立 ;理性 认识 ;深度 学习
  学习 苏教 版四 下《认 识三 角形 》之前 ,学生 在生活中都接触过一些表面呈三角形的物体,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知道三角形有高矮,能画出三角形。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把学生对三角形外形的感性认识抽象成理性概念;引导学生理性认识三角形的高,并将三角形的高从生活中高矮的概念里剥离出来,感受生活物体的高矮与三角形的高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学会画高。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具体的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和探索多边形的相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上述认识,笔者以移动的磁点为载体,以磁点的位置变化为主线,以“先破后立”为立足点,引出数学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促进他们开展深度学习。
  一、认识三角形
  1.基于经验,画三角形。
  师( 用三 个磁 点在 黑板 上摆 出三 角形 ):看着这三个点,你能想象出什么平面图形?(三角形)试着在空中比划一下你看到的三角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
  师:给你这样三个点,你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在学习单上尝试画三角形)
  引导学生从抽象的三个点想象三角形入手,再现已经形成的三角形表象,然后让他们动手画出具象的三角形,将头脑中三角形的表象外显出来,为下面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做铺垫。
  2.基于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师(展示学生画的两幅三角形作品):观察这两幅作品,结合刚才画三角形的经验,想一想,画三角形时要注意什么?
  生1:要画直的。(板书:直的)
  生2:要把这三个点连起来。(板书:连起来)
  生3:画的时候不能超过那个点。
  师:你的意思是不能“过了”(用手比划),对吗?(板书:不能过了)如果请你介绍这个三角形,你准备怎么介绍?
  生3: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角、三条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为接下来抽象三角形的概念做准备。
  3.基于积累,建构三角形的概念。
  师:说到三角形的三条边,老师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动画演示将三角形三条边分开)你们看,三角形的每条边各有两个端点,三条边就有六个端点,为什么三角形只有三个顶点呢?请把你的想法记在学习单上,记好后再跟同桌交流。
  教师巡视,收集作品,然后多媒体展示学生作品。有的写道:有顶点重合了,所以只能看到三个;有的写道:因为有一些顶点重复了;有的写道:有三个端点重叠了。
  师:几位同学表述不同,有相通的地方吗?
  生:“重合”“重复”“重叠”意思差不多。
  师:“重合”是什么意思?谁跟谁重合了?
  生:重合就是两个点合在一起了,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和另一条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了。
  师:如果咱们把端点排排序,(做手势)从这开始到这结束,另一条又从这开始往这结束,开始的这个点叫“首”的话,那结束的这个点就叫?(尾)这样的情况就叫?(首尾相接)(板书: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回顾刚才大家画三角形时提出的注意点,概念中有没有指出三角形的边是“直的”?
  生:有“,线段”就是直的。
  师:有没有强调“连起来”呢?(首尾相接)哪个词说的是不能“过了”?(围成)
  通过将三角形拆解成三条线段,由线段端点数量与三角形顶点数量不一致引发学生的认知 冲突 ,从而 激发 他们 自主 建构“首 尾相 接”的概念。同时,通过与之前画三角形时总结的注意点相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达到“破”感性、“立”理性的教学目标。
  4.基于练习,强化概念。让学生在正例与反例辨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三角形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5.基于操作,理解顶点间的位置关系。
  师:继续观察这三个磁点,如果把这个点摆在这儿(向上或向下移动最上面的顶点,保证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现在还能看出这是三角形吗?(能)现在呢?(可以)摆在这儿呢?(可以)
  师:看来这个点很自由。像这样移动下去,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呢?
  生(思考后):无数个。
  师:那摆在这儿行吗?(移动磁点,让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不行)摆在这儿呢?(也不行)
  师:这个点好像也没那么自由,它到底放哪儿行,放哪儿不行呢?
  生:三个点不能摆在一条直线上。
  师:为什么三个点不能摆在一条直线上呢?
  生1:三角形得有三个角,这样摆就没有三个角了。
  生2:如果三个顶点摆在一条直线上,连接三个点就没有高度了,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教师继续运用可移动的磁点来代替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并引导学生在移动磁点的过程中感 受三 角形 三个 顶点 的“自 由”和“约 束”,体会“无限”和“受限”,从而“破”表象、“立”本质。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
  1.感知三角形的高矮。
  师(指着三个磁点):回到刚才这个三角形,记住它的样子。(不断向上移动上面的磁点)这个三角形跟刚才比,有什么变化?(变高了)现在呢?(又变高了,继而向下移动这个磁点)现在呢?(变矮了)看来三角形也是有高矮的。
  2.研究三角形的高。(1)比高矮。课件出示下页图1。
  师:你觉得这两个三角形,哪个高?
  生:第二个三角形高。
  师:怎么证明?两个三角形究竟有多高?
  学生自主画高,教师巡视,然后展示如图2 所示的作品1~3。
  师:你们觉得哪个作品表达得更准确?
  生1:首先可以排除作品1,因为实线就表示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两部分了,这里用虚线更合适,虚线表示这条线是后画的。
  生2:作品3 更准确,他画的是虚线,而且標了直角标记,说明画的是垂线。
  师:都是虚线,为什么画垂线更准确呢?
  ............
  师:是的,三角形的高就是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2)教学画高。教师演示画高,强调注意点。
  (3)练习画高。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找生成并有序展示如图3 所示的作品1~3。
  师:观察这三个作品,大家有什么想说的?
  生1:作品1 第三个三角形的高画错了,应该从顶点向对边画垂直线段。
  生2:作品2 第二个高的垂直标记标错了,应该标在底上,因为这是表示与底垂直的线段。
  生3 :作品 2第 三个 三角 形的 高画 错了 。他画的是斜边上的高。
  师:看来三角形的高和底是有讲究的,它们是“对应”的。作品3 第三个图形中画的是高吗?
  生:不是,这条线段不是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师:这条线段与高有什么关系呢?生:因为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的长度都相等,所以这条线段的长度和三角形的高相等。
  师:三角形的高与生活中的高矮一样吗?
  生:不一样,高矮只是指长度,三角形的高是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师:听明白了吗?看来,三角形的高不只包含长度。大家对三角形高的感觉越来越好了!
  借助学生“比高矮”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初步建立三角形高的概念;接着,让学生在对比中感知生活中的高矮与三角形的高的差异;进而将三角形的高从生活中高矮的概念中剥离出来,达到“破”经验认知、“立”概念实质的目的。
  很多时候,学习就是学生不断打破原有认知,逐步重建新的认知的过程。
  (作者单位: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小学部)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实践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在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语文课程时,教师应关注学生、情境和语用。在苏教版四上《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着力让学生“苦”中悟“情”,“景”中品“人”,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情境;语用;课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9-0056-03  
学校是一个有灵魂的地方  蒋保华  学校是一个有灵魂的地方,而文化就是这灵魂的香水。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品,每一个事件,每一次活动,每一种声音,都是这香水的分子。它们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动态地改变着学校文化的味道。而当我们浸润其中时,又是以文化人的过程,影响着我们价值的建构与气质的养成。这种相互推动、彼此成全的过程,也是形成学校特色的基点所在。  站立在文化中央的,是人。既有作为个体存在的,有着自
【关键词】计算课;比较;笔算;算法;算理  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确定事物与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过程,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在数学学习中,比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是对知识进行分类、抽象、概括的基础。在笔算乘法的教学中,类比法、比较差异法、转化思想是三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的,
坐落彭城“五省通衢”处,风光旖旎古黄河畔的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创建于1955年,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在民主路小學的历史上有着许多第一:徐州市第一所实验小学,徐州市第一所江苏省重点小学,徐州市第一个江苏省学制改革试点校,徐州市第一位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的孙秀英老师,徐州市教育系统的第一位江苏省劳动模范王树堂老师……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提出了“民主教育”的办学理念,在办学
最美江蘇教育蓝图的实现,必须依靠全省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每个家庭的支持,聚焦重点、难点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开创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打造最美教师队伍。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这一光荣而又重要的职责。广大教师一定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摘 要】母语教育要“为儿童全生活着想”,要让学生在真实的境遇中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意义。统编版教材单元组织形式的最大特点是“双线组元”,教师要树立单元整体意识,通过研读教材,规划设计宽泛的人文主题和明确的语文要素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怀着真切的期待经历真实的学习体验,习得方法,形成能力,提升素养。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学习境遇;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
【摘 要】国际理解教育包含理解异域文化和传播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双重使命。各个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及其内在的统一性,决定了有必要在平等和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国际理解,超越彼此的差异去关注人类共同的利益。普通高中教育需要具有世界观念和未来视野,建构指向培育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学习生活,打造“体系化”校本课程,探索“融合性”学科渗透,创新“品牌式”主题活动,开展“项目式”国际交流。  【关键词】国
·策划人语·  2018年12月28日,由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号称史上最严“减负令”的《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重磅出台,剑指中小学课业负担重这一痼疾,对政府、校内、校外、家庭四方面的减负工作全面明确责任并提出要求。其中,中小学生减负措施12条,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5条,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责任4条,强化政府管理监督9条,覆盖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减负三十条”明文规定,各地要“坚持政
【关键词】伊索寓言;言语;言语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9-0066-05  近日,笔者细读特级教师薛法根的《文本分类教学·文学作品》一书,发现当前的寓言教学多通过角色对话的朗读、故事内容的讲述来品析寓言,理解寓意。总体来说,这样的教学符合寓言的文体特点,但是不是每个年段的寓言教学都要指向这几个目标呢?是不是每种寓言都要这样教
【关键词】语文教材;《小岛》;写作特色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1-0050-02  【作者简介】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南京,210013)名誉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在常州三井实验小学参加活动时,听作者陆颖墨大校说,《小岛》入选小学语文教科书,曾在文题上反复斟酌。有人希望更能凸显文章的主题,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