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创造个性的人才,每个人的兴趣、思维、个性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现代社会尤其提倡个性的张扬,美术教育也越来越讲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应当得到尊重、信任和关怀。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注重小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就是说,不但要注重对小学生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其创造才能的培养。美术教育过程的实施,是培养具有创造个性的人才,应引导学生让学生用心灵去绘画。
关键词:小学绘画;教学方法;心灵去绘画
一、引导小学生用心灵去感受
小学生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这种活动从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开始用自己的心灵去涂鸦了。当我们用成人的思想开始试着去开采和挖掘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对这个世界粗浅的认识了。在小学生们的眼里,这个世界是单纯的、自然的、美好的。那么,他们的画也应该单纯、自然为美。例如:我让小学生画《自由画》时,在内容上来看这节课属于意愿画,是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随心所欲地、尽情地去表达自己的欲望,抒发他们的感情。课上有的小学生照着实物或书本认真地画着,画得很像,很漂亮,而有个叫丽丽的学生在纸上乱画着线,我问她画的是什么?她说是风。刚好那天外面风很大。很显然,丽丽是在用自己所理解的方式来表现生活,在小学生的眼中风虽然是看不到的,但他们却能感觉的到。这乱乱的线正是风在丽丽心中的模样。对于小学生来讲,我想重要的不是画得像不像,而在于“画”的过程。固然,有的小学生画得很像,可是他们只是机械地重复了老师的动作,并没有运用自己的刨造思维,这样,无形中就抑制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丽丽画得轻松自由并没全照实物、书本或者老师的规定去画,虽然画得不像,可这是她用自己心灵的感受去画的,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二、鼓励小学生自由发挥
在过去长期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比较重视小学生模仿的训练,这种训练是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模仿得“惟妙惟肖”通常会得到鼓励,而对于小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却重视不够。当然,模仿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模仿却不应成为教学的终结,永远的模仿就意味着停步不前。真正的儿童绘画是可以让小学生发泄感情、缓解紧张、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就像上面所举的例子一样,如果换为成人,或许会用袅袅的炊烟、翩翩起舞的柳枝、波光粼粼的湖面来含蓄地表现风的存在。可是,小学生还没有这么繁琐的思维能力,如果把这些强加给小学生,只能让他们更加机械地去认识这个世界,锁住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让他们对美术活动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再例如:在我教“校级社团”的美术组里,有个叫小东的小学生,刚开始学画时,他班的老师就告诉我,小东画画很差劲。可是在我的观察下发现,小东画画时很认真,而且他还告诉我他很喜欢画画。他总是能说出那一幅幅“不成样”的作品里的内容,而且说得头头是道。于是,我就沒有再过多地要求他。一个学期后,小东的绘画水平明显提高了。其实,小学生随着生活的实践和经验的累积,他们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也都是在不断提高的。我们老师作为一位引导者,大可不必急于让他们有所成就。让他们顺其自然地发展更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更能体现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
三、理解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当然除了老师,还有许多家长要求学校的艺术教育能够立竿见影。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学几次绘画后拿不出令他们满意的画,就觉得老师教得不行,学校不负责任。其实正是家长这种不理解、不容忍的态度,让小学生左右为难,更多的学校还会为了迎合揣摩家长的心理和喜好,把成人的意识强加给小学生,让他们按照老师的意图不费力地把画画出来,让家长满意高兴。殊不知,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和做法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啊!就像我所说的第一个例子,如果在一个外行人的眼里,也可以说是家长的眼里,丽丽的画也许只会被当作小孩子的随笔涂鸦,而不是一幅美术作品。但是在一个懂得孩子心理的小学美术教师的眼里,这是一幅成功的作品,一幅突出小学生心理个性的作品。我认为,儿童绘画作品色彩鲜艳未必就好,而色彩简单朴素未必就不好。法国女画家依沙贝尔说:“绘画本来是充实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受,应该是轻松地享受,不要因绘画主题和绘画形式、方法、材料去伤脑筋,那样就失去了绘画的本质意义。”
一个称职的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懂得小学生的心理,喜欢孩子,热爱小学美术教育事业。这样,教师宁可让家长误以为老师没有教画的本事,也不能够让自己的学生在错误的艺术环境中成长。这样的教师才会引导小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绘画,让他们发泄出自己的欲望,画出自己的个性。去发展和完善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对艺术的向往,去丰富他们的生活,去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现在,许多小学都开设了“第二课堂”、“社团文化”、“兴趣小组”等活动,有的学校甚至把小学生的艺术教育搬进了课堂,形成了一种常规教育。这些现象固然是令人兴奋的,但是与此同时,学校里往往忽视了儿童艺术教育的本质目的。我认为,小学生绘画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而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的教育。
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艺术创造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答案。我们的美术教育不应成为束缚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才能的紧箍咒,而是要为他们创造最适宜的表现空间和条件。所以我要说:“给他们一片天空,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通过心灵的写真将其表现出来的,这样的画,才是真正属于小学生自己的画。
参考文献:
[1]路灵霄.浅析小学生绘画创作教学的指导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22(03):206.
[2]钟希.基于绘本的小学生绘画兴趣的激发[J].美术教育研究,2019(12):106-107.
关键词:小学绘画;教学方法;心灵去绘画
一、引导小学生用心灵去感受
小学生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这种活动从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开始用自己的心灵去涂鸦了。当我们用成人的思想开始试着去开采和挖掘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对这个世界粗浅的认识了。在小学生们的眼里,这个世界是单纯的、自然的、美好的。那么,他们的画也应该单纯、自然为美。例如:我让小学生画《自由画》时,在内容上来看这节课属于意愿画,是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随心所欲地、尽情地去表达自己的欲望,抒发他们的感情。课上有的小学生照着实物或书本认真地画着,画得很像,很漂亮,而有个叫丽丽的学生在纸上乱画着线,我问她画的是什么?她说是风。刚好那天外面风很大。很显然,丽丽是在用自己所理解的方式来表现生活,在小学生的眼中风虽然是看不到的,但他们却能感觉的到。这乱乱的线正是风在丽丽心中的模样。对于小学生来讲,我想重要的不是画得像不像,而在于“画”的过程。固然,有的小学生画得很像,可是他们只是机械地重复了老师的动作,并没有运用自己的刨造思维,这样,无形中就抑制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丽丽画得轻松自由并没全照实物、书本或者老师的规定去画,虽然画得不像,可这是她用自己心灵的感受去画的,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二、鼓励小学生自由发挥
在过去长期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比较重视小学生模仿的训练,这种训练是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模仿得“惟妙惟肖”通常会得到鼓励,而对于小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却重视不够。当然,模仿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模仿却不应成为教学的终结,永远的模仿就意味着停步不前。真正的儿童绘画是可以让小学生发泄感情、缓解紧张、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就像上面所举的例子一样,如果换为成人,或许会用袅袅的炊烟、翩翩起舞的柳枝、波光粼粼的湖面来含蓄地表现风的存在。可是,小学生还没有这么繁琐的思维能力,如果把这些强加给小学生,只能让他们更加机械地去认识这个世界,锁住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让他们对美术活动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再例如:在我教“校级社团”的美术组里,有个叫小东的小学生,刚开始学画时,他班的老师就告诉我,小东画画很差劲。可是在我的观察下发现,小东画画时很认真,而且他还告诉我他很喜欢画画。他总是能说出那一幅幅“不成样”的作品里的内容,而且说得头头是道。于是,我就沒有再过多地要求他。一个学期后,小东的绘画水平明显提高了。其实,小学生随着生活的实践和经验的累积,他们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也都是在不断提高的。我们老师作为一位引导者,大可不必急于让他们有所成就。让他们顺其自然地发展更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更能体现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
三、理解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当然除了老师,还有许多家长要求学校的艺术教育能够立竿见影。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学几次绘画后拿不出令他们满意的画,就觉得老师教得不行,学校不负责任。其实正是家长这种不理解、不容忍的态度,让小学生左右为难,更多的学校还会为了迎合揣摩家长的心理和喜好,把成人的意识强加给小学生,让他们按照老师的意图不费力地把画画出来,让家长满意高兴。殊不知,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和做法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啊!就像我所说的第一个例子,如果在一个外行人的眼里,也可以说是家长的眼里,丽丽的画也许只会被当作小孩子的随笔涂鸦,而不是一幅美术作品。但是在一个懂得孩子心理的小学美术教师的眼里,这是一幅成功的作品,一幅突出小学生心理个性的作品。我认为,儿童绘画作品色彩鲜艳未必就好,而色彩简单朴素未必就不好。法国女画家依沙贝尔说:“绘画本来是充实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受,应该是轻松地享受,不要因绘画主题和绘画形式、方法、材料去伤脑筋,那样就失去了绘画的本质意义。”
一个称职的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懂得小学生的心理,喜欢孩子,热爱小学美术教育事业。这样,教师宁可让家长误以为老师没有教画的本事,也不能够让自己的学生在错误的艺术环境中成长。这样的教师才会引导小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绘画,让他们发泄出自己的欲望,画出自己的个性。去发展和完善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对艺术的向往,去丰富他们的生活,去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现在,许多小学都开设了“第二课堂”、“社团文化”、“兴趣小组”等活动,有的学校甚至把小学生的艺术教育搬进了课堂,形成了一种常规教育。这些现象固然是令人兴奋的,但是与此同时,学校里往往忽视了儿童艺术教育的本质目的。我认为,小学生绘画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而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的教育。
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艺术创造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答案。我们的美术教育不应成为束缚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才能的紧箍咒,而是要为他们创造最适宜的表现空间和条件。所以我要说:“给他们一片天空,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通过心灵的写真将其表现出来的,这样的画,才是真正属于小学生自己的画。
参考文献:
[1]路灵霄.浅析小学生绘画创作教学的指导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22(03):206.
[2]钟希.基于绘本的小学生绘画兴趣的激发[J].美术教育研究,2019(12):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