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9月11日晚,由北京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北京曲艺家协会协办的《薪火相传单弦岔曲艺术展演》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隆重推出,受到各界人士广泛关注,全场座无虚席,盛况空前。何以形成如此壮观景象?正如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李金斗在致开幕词时所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曲艺晚会,而是反映党对鼓曲事业的高度关怀,尤其感谢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给予具体的指导与支持。薪火相传,是老艺术家们一代代付出的艰辛劳动与教育,使青年演员茁壮成长起来。我相信,今天广大观众看到青年人的演出也会由衷地喜悦,希望老艺术家们再接再厉,做好我们的传承与发展……”。是的,这次展演突出的特点是参演者都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年轻演员,再具体点说是单弦表演艺术家、国家和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单弦牌子曲的代表性传承人张蕴华的徒弟与学生。全场展演了七个节目,不仅内容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佳作也有反映现代生活的故事。形式上也多姿多彩,有单弦联唱、单弦大岔曲、单弦牌子曲,还有拆唱和对唱,体现出多样性,舞台灯光背景和片花也都富于时尚感,别致新颖。这些年轻的后生在这次演出中都达到了最佳的表演状态。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话一点不假,张蕴华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单弦岔曲表演艺术家,有着六十年丰富的舞台经验。与同时代艺术流派相比,张蕴华以自身馥郁的香气吸引着广大观众,并赢得了曲艺界同仁的高度评价。她虽然是国家一级演员,首届中国曲艺最高奖项“牡丹奖”的获得者和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获得者等等,但她都没有把这些看得很重而沾沾自喜。她更看中的是未来,如何把挚爱的单弦岔曲传承下去。她已年近古稀,如今仍在曲坛上驰骋奋斗,跃马扬鞭。她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她愿把全身心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下一代。她语重心长地说:“我毕竟老了,舞台生活时间不长了,名利对我来说淡如白水,更重要的让我时时刻刻挂在心上的是能培养出一批晚辈来把单弦岔曲艺术传承下去!”就目前来说她真的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上。据我所知,2013年金秋时节在北京和平门烤鸭店她举行了一次收徒仪式,共收了八个徒弟,这个仪式她没让徒弟花一分钱,而是自己掏钱“摆支”并送了徒弟一些礼物。她说:“这些徒弟经过我亲手培育能够成材,我就知足了”。培育成材,谈何容易?这八位徒弟来自天南海北,最初甭说唱单弦就连普通话都说不利落。众所周知,单弦岔曲是北京的“特产”,只有纯正的北京语音才能唱好它。这给张蕴华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比如教唱《风雨归舟》(言前辙)开头几句:“卸职入深山,隐云峰,受享清闲”,八个徒弟都带有方言土语音,咬字发声不准,“卸、山、闲”不分,急得张蕴华心里直冒火,怎么办呢?经过反复思考,先教她们学说普通话,听广播,念诗文,归纳出读音要分清四声,吐字要抑扬顿挫,丹田用气,催动声带,舌尖打齿,找准声调,最后总结出五个字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崩、打、粘、寸、断”。“崩”是“喷口”,用唇来突出字音;“打”是用舌尖把字打响;“粘”是有的字音很窄,须慢慢扩大字音,这样既能打得远,又不倒字音。“寸”是在唱叠字垜句时,字字相连,做到音断意不断,“寸”着唱,就能既能打得远,又不倒字音;“断”法就是把像“银安殿”这样的字音断开,免得听众把“银安”两个字误听成“烟店”或“烟”一个字了。徒弟们豁然开朗,经过反复练习,终于唱得基本合乎要求了。张蕴华说:“要想学好单弦、岔曲必须要求做到字准、音准、音量共鸣、力度、节奏、速度、用气,每一唱段都要用这些基本功去完成。最终达到“清晰的口齿沉重的字;动人的音韵醉人的音”的理想境界。
不但在唱法上,在表演上张蕴华也绞尽脑汁言传身教。刚开始徒弟们学唱单弦、岔曲时只会干巴巴地唱却缺少表情,也不会使眼睛,什么脉脉含情、秋波流慧、回眸凝睇、眉开眼笑等等全然不知。张蕴华苦心琢磨,除了自己示范表演眼神外,还播放艺术家们演出的录像给她们看,让她们注意艺术家们眼睛的运用。真切地告诉她们,人物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以演员的眼睛表现出来,只有把眼神传达给观众,才会有深刻的感染力,观众也正是全神贯注地要从演员的眼睛中寻找动人的感情的。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三年过去了,老师要检验徒弟们的学习成果。为了搞好这场“薪火相传”单弦、岔曲展演,张蕴华从今年5月份就已弓上弦、刀出鞘,忙得不可开交。不仅手把手跟她们掰扯这几个节目,有的段子还亲自作曲。功夫不负有心人,今日终结硕果。第一个节目单弦大联唱《意暖情深唱单弦》就是在张蕴华的导演下,由曲艺作家崔琦创作的,其内容以“薪火相传”为主题,讴歌了从单弦鼻祖司瑞轩(随缘乐)开始到后来德寿山、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谭凤元、曹宝禄、石慧儒、赵玉明、马增蕙等等为单弦岔曲传承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事例典型,唱腔优美,博得观众的喝彩。
徒弟李恕一演唱的《潇湘寻梦》经张蕴华的教化,唱得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整段以夜半秋声为背景,抒写了林黛玉为自己婚事而愁思忧虑之情。[曲头]部分,以秋夜的景象、声音烘托林黛玉的不眠和愁思,曲调柔和,夺人心魄,最后两句:“自从我身入荣府,直到而今受尽凄凉多少病,也不知宝玉他无情是有情。”李恕一在这里唱得低沉委婉,声腔细腻,把那“愁思”渲染得有声有色,凄楚动人。[曲尾]部分便进入对往事的追忆,进一步抒发林黛玉愁思之情,直到万般无奈,只好去“闭目凝神寻幽梦”而又是“喘咳成团睡怎能”。在“卧牛儿”前用的“最堪怜”、“似奴这”唱得有高有低,错落有致,衔接和转换较为自然、妥帖,能够给观众提供些更广阔的想象天地。严格说来唱得还有些瑕疵,未能达到理想的要求,但已透露出演员的用功和师父所付出的努力。
另外,路晨所演唱的《黛玉焚稿》与《潇湘寻梦》如出一辙,全段表现出林黛玉对未来产生了绝望,最后毅然“焚稿”时,路晨用的是舒缓的[四板腔],并以“一行行墨雨乌云更断魂,一字字咽柳愁花成血泪,一篇篇锦心绣口如情印……”等等排比句唱出林黛玉对旧事的追思,从而加深了听众的印象,演唱的节奏也逐渐由慢转快,尤其结尾的处理一反常规,废除[云苏调],按照张蕴华的建议改用昂扬激越的[流水板],给人以明快、清新的感觉。为了烘托整个故事情节的气氛,张蕴华点石成金,恰到好处地采用了[散板]、[闪板]及[盖弦],既展示了谭派的艺术技巧又表现出张蕴华唱腔创新的特点,路晨把张蕴华老师的艺术风格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张蕴华对路晨有恰当的评价,她说:“这个孩子接受能力强,她有一个优点,就是认真,气息运用得好,有一点儿小的音不准她都较劲儿,赶紧得练去。”路晨也深有体会地说:“跟师父学唱压力大,怹要求太严,一点毛病都不放过,可是都能唱下来也就提高了。”
此外,为了这场汇报演出,张蕴华谱曲的《潘金莲巧遇西门庆》亲自为马静指导了多次。马静家住在山东,二人不能天天见面,怎么办呢?张蕴华便运用电话、微信、视频进行辅导,马静也赴京三次登门求教,其执着精神令人可畏。在这次演出中除了唱腔优美外,唱词也幽默风趣,加进很多当代流行名词,“包袱”迭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折唱单弦《梁祝化蝶》是人们熟悉的传统故事,是原创的曲调,四个徒弟杨蔓、杨婷、杨苗、杨倩窈窕淑女、南国风情,演唱兼伴奏,不仅唱得雅韵心声,而表演时也都婀娜多姿、脉脉含情,同时还揉进不少戏曲动作的精华,令人耳目一新。这几位徒弟都是广东人,能把北京的单弦唱好其功力可想而知。为了使这个曲目出彩、唱出成绩来,张蕴华自己买机票亲赴广州三天给她们具体进行指导,才有今天的佳音。
压轴的节目是张蕴华与学生王晶对唱《母女深情》内容新颖、富有时代气息,是正能量的表现,给人以启示。演唱中既看到王晶的表演功力,更看到张蕴华老练深沉的唱功与表情,正如人们常说:“姜还是老的辣”,让观众又一次得到美的享受,使演出达到了高潮。谢幕后单弦老艺术家赵玉明走到台上向张蕴华说了一声:“你可受累了”,张蕴华听到这句话后立刻眼泪掉了下来。感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白付出,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再累也值得。
本来像张蕴华这把年纪的艺术家可以颐养天年、坐享其成。然而,她却反其道而行之,每日争分夺秒备课讲学,让单弦岔曲薪火相传,积极培养下一代。当然,不仅仅是这八位学子,她还到北京城市学院曲艺班给学生讲课,也曾给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上过单弦课,要知道,在鼓曲处于低谷的当前她却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这是什么精神?这不就是甘做人梯,忘我精神的体现吗?本身是个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可是张蕴华却愿意做。写到这里使我想到诗人赵朴初在《金缕曲》词中所说:“幼苗苗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倅,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其实这也算是张蕴华的真实写照。
我衷心希望在曲艺界出现更多的像张蕴华这样的传承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最后祝好人张蕴华一生平安,艺术常青,桃李峥嵘!誉满京华!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话一点不假,张蕴华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单弦岔曲表演艺术家,有着六十年丰富的舞台经验。与同时代艺术流派相比,张蕴华以自身馥郁的香气吸引着广大观众,并赢得了曲艺界同仁的高度评价。她虽然是国家一级演员,首届中国曲艺最高奖项“牡丹奖”的获得者和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获得者等等,但她都没有把这些看得很重而沾沾自喜。她更看中的是未来,如何把挚爱的单弦岔曲传承下去。她已年近古稀,如今仍在曲坛上驰骋奋斗,跃马扬鞭。她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她愿把全身心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下一代。她语重心长地说:“我毕竟老了,舞台生活时间不长了,名利对我来说淡如白水,更重要的让我时时刻刻挂在心上的是能培养出一批晚辈来把单弦岔曲艺术传承下去!”就目前来说她真的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上。据我所知,2013年金秋时节在北京和平门烤鸭店她举行了一次收徒仪式,共收了八个徒弟,这个仪式她没让徒弟花一分钱,而是自己掏钱“摆支”并送了徒弟一些礼物。她说:“这些徒弟经过我亲手培育能够成材,我就知足了”。培育成材,谈何容易?这八位徒弟来自天南海北,最初甭说唱单弦就连普通话都说不利落。众所周知,单弦岔曲是北京的“特产”,只有纯正的北京语音才能唱好它。这给张蕴华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比如教唱《风雨归舟》(言前辙)开头几句:“卸职入深山,隐云峰,受享清闲”,八个徒弟都带有方言土语音,咬字发声不准,“卸、山、闲”不分,急得张蕴华心里直冒火,怎么办呢?经过反复思考,先教她们学说普通话,听广播,念诗文,归纳出读音要分清四声,吐字要抑扬顿挫,丹田用气,催动声带,舌尖打齿,找准声调,最后总结出五个字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崩、打、粘、寸、断”。“崩”是“喷口”,用唇来突出字音;“打”是用舌尖把字打响;“粘”是有的字音很窄,须慢慢扩大字音,这样既能打得远,又不倒字音。“寸”是在唱叠字垜句时,字字相连,做到音断意不断,“寸”着唱,就能既能打得远,又不倒字音;“断”法就是把像“银安殿”这样的字音断开,免得听众把“银安”两个字误听成“烟店”或“烟”一个字了。徒弟们豁然开朗,经过反复练习,终于唱得基本合乎要求了。张蕴华说:“要想学好单弦、岔曲必须要求做到字准、音准、音量共鸣、力度、节奏、速度、用气,每一唱段都要用这些基本功去完成。最终达到“清晰的口齿沉重的字;动人的音韵醉人的音”的理想境界。
不但在唱法上,在表演上张蕴华也绞尽脑汁言传身教。刚开始徒弟们学唱单弦、岔曲时只会干巴巴地唱却缺少表情,也不会使眼睛,什么脉脉含情、秋波流慧、回眸凝睇、眉开眼笑等等全然不知。张蕴华苦心琢磨,除了自己示范表演眼神外,还播放艺术家们演出的录像给她们看,让她们注意艺术家们眼睛的运用。真切地告诉她们,人物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以演员的眼睛表现出来,只有把眼神传达给观众,才会有深刻的感染力,观众也正是全神贯注地要从演员的眼睛中寻找动人的感情的。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三年过去了,老师要检验徒弟们的学习成果。为了搞好这场“薪火相传”单弦、岔曲展演,张蕴华从今年5月份就已弓上弦、刀出鞘,忙得不可开交。不仅手把手跟她们掰扯这几个节目,有的段子还亲自作曲。功夫不负有心人,今日终结硕果。第一个节目单弦大联唱《意暖情深唱单弦》就是在张蕴华的导演下,由曲艺作家崔琦创作的,其内容以“薪火相传”为主题,讴歌了从单弦鼻祖司瑞轩(随缘乐)开始到后来德寿山、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谭凤元、曹宝禄、石慧儒、赵玉明、马增蕙等等为单弦岔曲传承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事例典型,唱腔优美,博得观众的喝彩。
徒弟李恕一演唱的《潇湘寻梦》经张蕴华的教化,唱得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整段以夜半秋声为背景,抒写了林黛玉为自己婚事而愁思忧虑之情。[曲头]部分,以秋夜的景象、声音烘托林黛玉的不眠和愁思,曲调柔和,夺人心魄,最后两句:“自从我身入荣府,直到而今受尽凄凉多少病,也不知宝玉他无情是有情。”李恕一在这里唱得低沉委婉,声腔细腻,把那“愁思”渲染得有声有色,凄楚动人。[曲尾]部分便进入对往事的追忆,进一步抒发林黛玉愁思之情,直到万般无奈,只好去“闭目凝神寻幽梦”而又是“喘咳成团睡怎能”。在“卧牛儿”前用的“最堪怜”、“似奴这”唱得有高有低,错落有致,衔接和转换较为自然、妥帖,能够给观众提供些更广阔的想象天地。严格说来唱得还有些瑕疵,未能达到理想的要求,但已透露出演员的用功和师父所付出的努力。
另外,路晨所演唱的《黛玉焚稿》与《潇湘寻梦》如出一辙,全段表现出林黛玉对未来产生了绝望,最后毅然“焚稿”时,路晨用的是舒缓的[四板腔],并以“一行行墨雨乌云更断魂,一字字咽柳愁花成血泪,一篇篇锦心绣口如情印……”等等排比句唱出林黛玉对旧事的追思,从而加深了听众的印象,演唱的节奏也逐渐由慢转快,尤其结尾的处理一反常规,废除[云苏调],按照张蕴华的建议改用昂扬激越的[流水板],给人以明快、清新的感觉。为了烘托整个故事情节的气氛,张蕴华点石成金,恰到好处地采用了[散板]、[闪板]及[盖弦],既展示了谭派的艺术技巧又表现出张蕴华唱腔创新的特点,路晨把张蕴华老师的艺术风格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张蕴华对路晨有恰当的评价,她说:“这个孩子接受能力强,她有一个优点,就是认真,气息运用得好,有一点儿小的音不准她都较劲儿,赶紧得练去。”路晨也深有体会地说:“跟师父学唱压力大,怹要求太严,一点毛病都不放过,可是都能唱下来也就提高了。”
此外,为了这场汇报演出,张蕴华谱曲的《潘金莲巧遇西门庆》亲自为马静指导了多次。马静家住在山东,二人不能天天见面,怎么办呢?张蕴华便运用电话、微信、视频进行辅导,马静也赴京三次登门求教,其执着精神令人可畏。在这次演出中除了唱腔优美外,唱词也幽默风趣,加进很多当代流行名词,“包袱”迭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折唱单弦《梁祝化蝶》是人们熟悉的传统故事,是原创的曲调,四个徒弟杨蔓、杨婷、杨苗、杨倩窈窕淑女、南国风情,演唱兼伴奏,不仅唱得雅韵心声,而表演时也都婀娜多姿、脉脉含情,同时还揉进不少戏曲动作的精华,令人耳目一新。这几位徒弟都是广东人,能把北京的单弦唱好其功力可想而知。为了使这个曲目出彩、唱出成绩来,张蕴华自己买机票亲赴广州三天给她们具体进行指导,才有今天的佳音。
压轴的节目是张蕴华与学生王晶对唱《母女深情》内容新颖、富有时代气息,是正能量的表现,给人以启示。演唱中既看到王晶的表演功力,更看到张蕴华老练深沉的唱功与表情,正如人们常说:“姜还是老的辣”,让观众又一次得到美的享受,使演出达到了高潮。谢幕后单弦老艺术家赵玉明走到台上向张蕴华说了一声:“你可受累了”,张蕴华听到这句话后立刻眼泪掉了下来。感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白付出,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再累也值得。
本来像张蕴华这把年纪的艺术家可以颐养天年、坐享其成。然而,她却反其道而行之,每日争分夺秒备课讲学,让单弦岔曲薪火相传,积极培养下一代。当然,不仅仅是这八位学子,她还到北京城市学院曲艺班给学生讲课,也曾给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上过单弦课,要知道,在鼓曲处于低谷的当前她却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这是什么精神?这不就是甘做人梯,忘我精神的体现吗?本身是个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可是张蕴华却愿意做。写到这里使我想到诗人赵朴初在《金缕曲》词中所说:“幼苗苗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倅,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其实这也算是张蕴华的真实写照。
我衷心希望在曲艺界出现更多的像张蕴华这样的传承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最后祝好人张蕴华一生平安,艺术常青,桃李峥嵘!誉满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