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尚未掌握必要的有效提问策略,在选择与使用时常常会出现偏差,并因而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本文拟在分析有效提问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提出有效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7-0054-02
1 有效提问的基本特征
有效的提问是指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提问。有效提问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1 有效提问主要来源于教师,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表述,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
1.2 有效提问外显形式表現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两种,在实践中常用于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
1.3 有效提问的内容具有随机性,实践中,教师可以预设许多有效提问,但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里动态生成的,无法完全在备课中预知。有效提问还具有思考的价值性,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
2 有效提问的策略
面对教学内容,教师该如何将其转化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问题呢?笔者以为,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探索;其次教师提问时还要兼顾问题的宽泛性和指向性,提问既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又要紧紧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教师还应适时、适度地使用探询性问题,用于澄清学生的回答,激发新信息,或重新调整回答,使之朝更有成效的方向扩展;最后,提问还要注意避免一些问题,确保提问的有效性。
2.1 在无疑处追问。日常教学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顺利地进行一些数学活动,教师很满足这种“无疑”的状态,便很快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绝大部分教师在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就立即引导学生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进而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乎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①为什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呢?②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吗?问题-提出,学生有的在比划、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课后评议中,许多老师认为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无疑”,但操作后的追问,很有意义。传统的教法,目标直指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学生看起来在操作,但大多是在执行指令,极少有人去想为什么这样做?对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公式理解得必然肤浅。而后者,更为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这两问,促使学生将外在操作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使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还渗透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归纳法。
2.2 在梗阻处引问。当学生的思维发生梗阻或进入狭长地段时,教师的一句引问,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笔者曾听过一节“送教下乡”的课,课题是《按比例分配》(复习),课始,教师出示了这样两个数据:180本书,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数比是3:2,要求学生自由编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学生很快编出了几道题,在反馈时,教师发现学生都是把180本书当作总数来编的,便幽默地问道:“我们可不可以把180本书换换角色呢?”这一巧妙的提问,立即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起来,有的把180当成部分数,有的把180当成了相差数。
2.3 在尝试后导问。在平时的课堂调研中,常见到不少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前,怕学生出错或思维不严密,总喜欢暗示几句,并美其名曰“防患于未然”。其实,这样做,恰恰降低了思维难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受挫愈深,得益愈丰。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完成,发现问题后再引导。如二年级《认识直角》一课,老师组织学生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当老师行间巡视捕捉到学生画的直角都是一条边水平而另一条边竖直时,教师风趣地问道:“直角都一定是这个姿势吗?”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又画出了一些不同姿势的直角,从而对直角这一概念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2.4 在起步时探问。学生初次接触某一知识或方法时,适宜放慢速度,在难点处不妨以探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四年级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用画图的策略帮助解题,初次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虽然只要画出草图,但应该让他们意识到所作的草图要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对解题才有帮助。所以,画图时应依据题目中的数据确定所作线段的大致长度,这是学生画图的难点,也是纠正学生平时随意作图的良机。怎样让学生注意到这一问题呢?教师在指导作图时,应小步前行,可以试探地问学生:“长增加了3米,画多长呢?”,“画这么长合适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比8的一半短一点。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先想后画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2.5 在关键处点问。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或记忆不够持久。教学时,教师可在关键处进行提问,以突出重点。如“数对”的概念,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后,结合方格图,教师可提问:“数对(2,3)和(3,2),表示的是同一点吗?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表示同一列或同一行的几个点的位置的数对,提问他们从中发现了什么?以加深对数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只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认真研读教材,敏锐捕捉学情,才能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恰当的问题,正所谓鼓敲在了点子上。
3 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
3.1 使用的问题太复杂,语意模棱两可。
3.2 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
3.3 提问时心中无教学目标,不能肯定自已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
3.4 把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7-0054-02
1 有效提问的基本特征
有效的提问是指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提问。有效提问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1 有效提问主要来源于教师,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表述,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
1.2 有效提问外显形式表現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两种,在实践中常用于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
1.3 有效提问的内容具有随机性,实践中,教师可以预设许多有效提问,但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里动态生成的,无法完全在备课中预知。有效提问还具有思考的价值性,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
2 有效提问的策略
面对教学内容,教师该如何将其转化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问题呢?笔者以为,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探索;其次教师提问时还要兼顾问题的宽泛性和指向性,提问既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又要紧紧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教师还应适时、适度地使用探询性问题,用于澄清学生的回答,激发新信息,或重新调整回答,使之朝更有成效的方向扩展;最后,提问还要注意避免一些问题,确保提问的有效性。
2.1 在无疑处追问。日常教学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顺利地进行一些数学活动,教师很满足这种“无疑”的状态,便很快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绝大部分教师在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就立即引导学生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进而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乎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①为什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呢?②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吗?问题-提出,学生有的在比划、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课后评议中,许多老师认为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无疑”,但操作后的追问,很有意义。传统的教法,目标直指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学生看起来在操作,但大多是在执行指令,极少有人去想为什么这样做?对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公式理解得必然肤浅。而后者,更为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这两问,促使学生将外在操作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使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还渗透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归纳法。
2.2 在梗阻处引问。当学生的思维发生梗阻或进入狭长地段时,教师的一句引问,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笔者曾听过一节“送教下乡”的课,课题是《按比例分配》(复习),课始,教师出示了这样两个数据:180本书,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数比是3:2,要求学生自由编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学生很快编出了几道题,在反馈时,教师发现学生都是把180本书当作总数来编的,便幽默地问道:“我们可不可以把180本书换换角色呢?”这一巧妙的提问,立即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起来,有的把180当成部分数,有的把180当成了相差数。
2.3 在尝试后导问。在平时的课堂调研中,常见到不少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前,怕学生出错或思维不严密,总喜欢暗示几句,并美其名曰“防患于未然”。其实,这样做,恰恰降低了思维难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受挫愈深,得益愈丰。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完成,发现问题后再引导。如二年级《认识直角》一课,老师组织学生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当老师行间巡视捕捉到学生画的直角都是一条边水平而另一条边竖直时,教师风趣地问道:“直角都一定是这个姿势吗?”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又画出了一些不同姿势的直角,从而对直角这一概念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2.4 在起步时探问。学生初次接触某一知识或方法时,适宜放慢速度,在难点处不妨以探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四年级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用画图的策略帮助解题,初次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虽然只要画出草图,但应该让他们意识到所作的草图要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对解题才有帮助。所以,画图时应依据题目中的数据确定所作线段的大致长度,这是学生画图的难点,也是纠正学生平时随意作图的良机。怎样让学生注意到这一问题呢?教师在指导作图时,应小步前行,可以试探地问学生:“长增加了3米,画多长呢?”,“画这么长合适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比8的一半短一点。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先想后画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2.5 在关键处点问。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或记忆不够持久。教学时,教师可在关键处进行提问,以突出重点。如“数对”的概念,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后,结合方格图,教师可提问:“数对(2,3)和(3,2),表示的是同一点吗?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表示同一列或同一行的几个点的位置的数对,提问他们从中发现了什么?以加深对数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只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认真研读教材,敏锐捕捉学情,才能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恰当的问题,正所谓鼓敲在了点子上。
3 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
3.1 使用的问题太复杂,语意模棱两可。
3.2 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
3.3 提问时心中无教学目标,不能肯定自已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
3.4 把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