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9年7月,已退休十几年的妥木斯先生受内蒙古艺术学院之邀再次执起教鞭,亲自指导为期一年的油画创作研修班。班里汇集了内蒙各地的中青年油画家和油画爱好者,妥先生希望在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有更多的年轻人与自己同行。先生本是一个民族文化集大成者,谨听先生的谆谆教诲使得我们这些后生晚辈对油画创作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高度和起点,从而感受颇深。
【关键词】油画创作绘画语言民族精神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的感人之处正是来自心灵的触动。艺术家心灵深处自由开放的花朵就是艺术精神,它体现人类的精神生活、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引导人性升华、为人性构建高尚而辽阔的苍穹,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为万物之灵,“人的心灵为自然立法”。艺术家只有深入生活,扎根土壤,用心灵去感受生存状态,用眼睛去关注现实生活,才能真诚地热爱大自然,并从中获取精神体验和创造感悟;也只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语言,才能把自己的灵魂注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真正的艺术品背后一定或明或暗地隐喻着画家的灵魂魅力。这是我在妥木斯油画创作研修班学习即将结束时的深刻体悟。
2009年7月,已退休十多年的妥先生受邀再次执起教鞭,在内大艺术学院亲自指导油画研修班,班里汇集了内蒙各地的中青年油画爱好者,妥先生希望在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有更多的年轻人与自己同行。在这里大伙得了一种对艺术真执追求的精神和力量,整体、连贯性地重新认识了油画的创作过程,从而更加深刻地明确了艺术的宗旨,坚定了对艺术道路探索的信心。同时,还了解到许多前辈画家的前所未闻的信息,比如吴作人、罗工柳、王式廓等老先生的艺术理念,这就如同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顿时使思维和眼界开阔了许多。先生的谆谆教诲使我更深地体会到艺术的难能可贵:我们年轻一代还需要到大自然中去更充分地感受生命的壮美,到现实中更深刻地体验生活,把这种真情与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化作一种艺术责任感来告白;把真切的视觉感受和心灵悸动,物化为艺术意象,让真诚的艺术美来激发精神升华、增强艺术感染力。所以说,艺术应该是画家的人生经历、知识涵养、艺术修养、人格精神以及这个时代的全部。
妥先生对中国的整体文化是有一个深度思考的。包括像中医、易经、京剧,武术——这也是他的长项,以及整个中国文化特征,他是深有体会的,所以他把这种综合性因素,即属于中国特点的东西(包括他在武术当中体会到的东西)应用到绘画里边来,研究到一定程度都融汇贯通了。比如说我们中国大写意,那种神韵他们没有,他这个讲的,就让你思考别的问题,不是光看这一套了。是的,要想创造有民族特色、民族气派的中国油画,就必须使油画艺术具有时代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使它具有独具特色的创造感悟。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多样性才能使绘画风格出现新变,才可能有一批新作不断问世。
用艺术的语言来表现生活——是妥先生的一贯态度。妥先生的血管里流淌着蒙古人的血液,但是作为油画家,他一生追求的却是更大的目标,即用西方传入的油彩画出具有中国人精神内核的作品。正如先生所说“他们喝咖啡,我们喝奶茶,一样啊,没有什么不好”,具有中国精神的艺术语言表现在他的油画上,呈现出的是从容、淡定,诗一样的意境,还有像奶茶一样的浓浓的味道。他笔下的草原、牧民和蒙古马在被称为“妥木斯灰”的基调中,越发含蓄、沉稳和浑厚。不管他个人曾遭遇多少苦难,但是他从来不画苦,他从来画的是美好的东西,把草原画得那么美,让人感觉到心旷神怡,他笔下抒情的草原气息扑面而来。提到画人,他说一定要刻画人,要画活的人。不能把一个大活人画成一个标本,不管你怎么理解他,他是个活的,你把他画成反面人物也行,但你要刻画他的内心。这个人过去怎么回事儿,可能整个性格怎么样,甚至于心态都应该有所反映。不是光细和不细的问题,要从整体上要站得住,要有分量、要有空间,注意人的精神状态。是的,苏格拉底也曾说过:“艺术的任务,恐怕还是在表现心灵的内容吧?”苏格拉底是个人生哲学家,在他看来,人生伦理问题(即人生意义),比宇宙本体问题还重要。他认为“艺术应该表现人、表现人的心灵,即艺术直指人的精神活动”。只有把艺术品当作生命,才能保持人的本真。妥先生给我们看小稿时常说,“这幅(画稿)成活率高,那幅成活率不是很高”,他无疑是把画稿当做一个生命体来看待。同样,一个民族、一个画家、一幅作品也要有精神,才有希望、才是有生命的客体。反之,如果只有干巴巴的技术,学成之后又把这种技术当成功利的谋生手段,去谋取文化权力和金钱,那么艺术也就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和存在的价值。真正具有创造性和民族气质的代表作,都是在钻研传统的基础上集大成并重新构建的独特绘画语言。因为任何别人的、过去的、现成的语言模式,不可能真正适合艺术家的独特生活感受。真情实感的艺术语言需要要通过技巧来表达。技巧好比一个“容器”,是盛装情感的载体,但是随着艺术家经验的不断积累,原有的“容器”装载不下或不能很好放置它的情感因素时,艺术家们就会本能地尝试着改变“容器”。这样,新的绘画语言就诞生了。所以说,“情感统帅技巧,技巧服从于情感表现的需要”。 这是一个漫长地转换过程,需要探索与发现,欲速则不达。
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应博采众长,潜心锻炼自己的艺术语言。梵高说, “这永远灿烂的阳光也是诗,这是一个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太阳,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阳光,我只能称之为黄色、硫磺色的浅淡,淡金黄色。这是一种多么美丽的黄色啊!我的画跟别人的画挂在一起时很显眼,这是因为我的画充满了灼人的阳光,在皮肤娇嫩的人旁边,久经风吹日晒的人更引人注目。”是啊,好一个“久经风吹日晒”的“引人注目”,这是饱经风霜的画家发自内心的感慨。画家们都在不停地尝试着各种绘画语言使得自己画风日臻成熟。这种大胆尝试,即使是失败的,也会教给人某种东西——首先是原来作品里所缺少的。所以,只有不停地选择、定位,才会有所创新。在梵高的探索过程中就曾向往着一种东方的表达方式,几乎做到了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他说:“对他们(东方人)来说,一切事物都极清晰,他们的作品像呼吸一样单纯,他们寥寥几笔就勾出一个人物,好像扣上背心一样简单。”东方的艺术语言,是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转化,即“心灵的描绘”。由此看来,19世纪西方艺术家就非常关注我们东方艺术了,身为一个东方人,我们应该探索和关注的正是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我们将要做的是“用油画这种西方材质来表现我们本民族的东西”。
艺术“不仅需要眼睛,而且还要用心去感受自然,听自然的乐曲,体验自然”——俄罗斯画家列维坦如是说。艺术形像是画家思想情感的载体,也是艺术表现追求的目的。之所以有那么感人的杰作问世,正源于他们那鲜明、深刻而真挚的绘画语言。需要一颗单纯、敏感、颤动着的心,一种真正的艺术家的气质和感动,才能画出具有生命感召力的画来。相反,没有诚意,缺乏主观感受和激情的虚假的画不是好画。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应,是画家直觉的来源。凭直觉去选择,经验就会告诉你怎样去画。当所有这些都融为一体时,你就会发现自己是在无章法地运用技巧,绘画作品就深入人心了。就象用真诚锻造了一把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我们会看到其碰撞出的火花。那是心灵之光,这样的作品能产生共鸣,能得到永生,是真正具有民族精神和气魄的杰作。所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许只有像梵高那样,用心点亮艺术之火,才能用熊熊烈焰般的语言谱写一曲生命的诗歌。因此,至诚谆恪,灵馨荟萃——集大成者成大器,要想感动中国,感动世界,首先得感动我们自已;谨听先生一番谆谆教诲,他希望我们这些后生晚辈能把自己的路走好。我在心底也默默地祝愿在艺术道路上勇敢前进的同行者们找一条适合于自己的路,这也正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关键词】油画创作绘画语言民族精神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的感人之处正是来自心灵的触动。艺术家心灵深处自由开放的花朵就是艺术精神,它体现人类的精神生活、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引导人性升华、为人性构建高尚而辽阔的苍穹,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为万物之灵,“人的心灵为自然立法”。艺术家只有深入生活,扎根土壤,用心灵去感受生存状态,用眼睛去关注现实生活,才能真诚地热爱大自然,并从中获取精神体验和创造感悟;也只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语言,才能把自己的灵魂注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真正的艺术品背后一定或明或暗地隐喻着画家的灵魂魅力。这是我在妥木斯油画创作研修班学习即将结束时的深刻体悟。
2009年7月,已退休十多年的妥先生受邀再次执起教鞭,在内大艺术学院亲自指导油画研修班,班里汇集了内蒙各地的中青年油画爱好者,妥先生希望在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有更多的年轻人与自己同行。在这里大伙得了一种对艺术真执追求的精神和力量,整体、连贯性地重新认识了油画的创作过程,从而更加深刻地明确了艺术的宗旨,坚定了对艺术道路探索的信心。同时,还了解到许多前辈画家的前所未闻的信息,比如吴作人、罗工柳、王式廓等老先生的艺术理念,这就如同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顿时使思维和眼界开阔了许多。先生的谆谆教诲使我更深地体会到艺术的难能可贵:我们年轻一代还需要到大自然中去更充分地感受生命的壮美,到现实中更深刻地体验生活,把这种真情与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化作一种艺术责任感来告白;把真切的视觉感受和心灵悸动,物化为艺术意象,让真诚的艺术美来激发精神升华、增强艺术感染力。所以说,艺术应该是画家的人生经历、知识涵养、艺术修养、人格精神以及这个时代的全部。
妥先生对中国的整体文化是有一个深度思考的。包括像中医、易经、京剧,武术——这也是他的长项,以及整个中国文化特征,他是深有体会的,所以他把这种综合性因素,即属于中国特点的东西(包括他在武术当中体会到的东西)应用到绘画里边来,研究到一定程度都融汇贯通了。比如说我们中国大写意,那种神韵他们没有,他这个讲的,就让你思考别的问题,不是光看这一套了。是的,要想创造有民族特色、民族气派的中国油画,就必须使油画艺术具有时代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使它具有独具特色的创造感悟。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多样性才能使绘画风格出现新变,才可能有一批新作不断问世。
用艺术的语言来表现生活——是妥先生的一贯态度。妥先生的血管里流淌着蒙古人的血液,但是作为油画家,他一生追求的却是更大的目标,即用西方传入的油彩画出具有中国人精神内核的作品。正如先生所说“他们喝咖啡,我们喝奶茶,一样啊,没有什么不好”,具有中国精神的艺术语言表现在他的油画上,呈现出的是从容、淡定,诗一样的意境,还有像奶茶一样的浓浓的味道。他笔下的草原、牧民和蒙古马在被称为“妥木斯灰”的基调中,越发含蓄、沉稳和浑厚。不管他个人曾遭遇多少苦难,但是他从来不画苦,他从来画的是美好的东西,把草原画得那么美,让人感觉到心旷神怡,他笔下抒情的草原气息扑面而来。提到画人,他说一定要刻画人,要画活的人。不能把一个大活人画成一个标本,不管你怎么理解他,他是个活的,你把他画成反面人物也行,但你要刻画他的内心。这个人过去怎么回事儿,可能整个性格怎么样,甚至于心态都应该有所反映。不是光细和不细的问题,要从整体上要站得住,要有分量、要有空间,注意人的精神状态。是的,苏格拉底也曾说过:“艺术的任务,恐怕还是在表现心灵的内容吧?”苏格拉底是个人生哲学家,在他看来,人生伦理问题(即人生意义),比宇宙本体问题还重要。他认为“艺术应该表现人、表现人的心灵,即艺术直指人的精神活动”。只有把艺术品当作生命,才能保持人的本真。妥先生给我们看小稿时常说,“这幅(画稿)成活率高,那幅成活率不是很高”,他无疑是把画稿当做一个生命体来看待。同样,一个民族、一个画家、一幅作品也要有精神,才有希望、才是有生命的客体。反之,如果只有干巴巴的技术,学成之后又把这种技术当成功利的谋生手段,去谋取文化权力和金钱,那么艺术也就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和存在的价值。真正具有创造性和民族气质的代表作,都是在钻研传统的基础上集大成并重新构建的独特绘画语言。因为任何别人的、过去的、现成的语言模式,不可能真正适合艺术家的独特生活感受。真情实感的艺术语言需要要通过技巧来表达。技巧好比一个“容器”,是盛装情感的载体,但是随着艺术家经验的不断积累,原有的“容器”装载不下或不能很好放置它的情感因素时,艺术家们就会本能地尝试着改变“容器”。这样,新的绘画语言就诞生了。所以说,“情感统帅技巧,技巧服从于情感表现的需要”。 这是一个漫长地转换过程,需要探索与发现,欲速则不达。
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应博采众长,潜心锻炼自己的艺术语言。梵高说, “这永远灿烂的阳光也是诗,这是一个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太阳,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阳光,我只能称之为黄色、硫磺色的浅淡,淡金黄色。这是一种多么美丽的黄色啊!我的画跟别人的画挂在一起时很显眼,这是因为我的画充满了灼人的阳光,在皮肤娇嫩的人旁边,久经风吹日晒的人更引人注目。”是啊,好一个“久经风吹日晒”的“引人注目”,这是饱经风霜的画家发自内心的感慨。画家们都在不停地尝试着各种绘画语言使得自己画风日臻成熟。这种大胆尝试,即使是失败的,也会教给人某种东西——首先是原来作品里所缺少的。所以,只有不停地选择、定位,才会有所创新。在梵高的探索过程中就曾向往着一种东方的表达方式,几乎做到了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他说:“对他们(东方人)来说,一切事物都极清晰,他们的作品像呼吸一样单纯,他们寥寥几笔就勾出一个人物,好像扣上背心一样简单。”东方的艺术语言,是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转化,即“心灵的描绘”。由此看来,19世纪西方艺术家就非常关注我们东方艺术了,身为一个东方人,我们应该探索和关注的正是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我们将要做的是“用油画这种西方材质来表现我们本民族的东西”。
艺术“不仅需要眼睛,而且还要用心去感受自然,听自然的乐曲,体验自然”——俄罗斯画家列维坦如是说。艺术形像是画家思想情感的载体,也是艺术表现追求的目的。之所以有那么感人的杰作问世,正源于他们那鲜明、深刻而真挚的绘画语言。需要一颗单纯、敏感、颤动着的心,一种真正的艺术家的气质和感动,才能画出具有生命感召力的画来。相反,没有诚意,缺乏主观感受和激情的虚假的画不是好画。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应,是画家直觉的来源。凭直觉去选择,经验就会告诉你怎样去画。当所有这些都融为一体时,你就会发现自己是在无章法地运用技巧,绘画作品就深入人心了。就象用真诚锻造了一把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我们会看到其碰撞出的火花。那是心灵之光,这样的作品能产生共鸣,能得到永生,是真正具有民族精神和气魄的杰作。所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许只有像梵高那样,用心点亮艺术之火,才能用熊熊烈焰般的语言谱写一曲生命的诗歌。因此,至诚谆恪,灵馨荟萃——集大成者成大器,要想感动中国,感动世界,首先得感动我们自已;谨听先生一番谆谆教诲,他希望我们这些后生晚辈能把自己的路走好。我在心底也默默地祝愿在艺术道路上勇敢前进的同行者们找一条适合于自己的路,这也正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