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往往能产生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发挥数学“思维体操”的作用,坚持教学灵活性原则,采取开放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思维方法等一系列措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对问题作全面而灵活的分析,提高思维品质。
1.培养发散思维的“精细性”
发散思维的“精细性”是指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不仅考虑问题的全体,而且考虑问题的具体细节;不仅考虑问题的本身,而且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其他条件。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把某一类联系紧密的知识汇总,通过改变其中的某一部分引起学生对知识与知识衔接处加以比较推敲,在不断的融会贯通之中提高认识,从新的层次审视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明显清晰的大局观,以达到全面而细致地思考问题的有机统一,提高思维的“精细性”。如教学“稍复杂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比较”时,有一教师设计了如下习题: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条件,使该应用题变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并列出算式:
校园里有柳树60课,___________,杨树有多少课?
学生的解答中有一步计算的:①柳树棵树是杨树的____?②杨树棵树是柳树的____?也有两步计算的:①杨树比柳树多_____?②柳树比杨树少_____?
通过改变题中的一个关键句,由一步计算演变到两步计算,由此数量关系演变到彼数量关系,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内在关系结构特点就逐渐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使学生注意到解题的细节,而且促使学生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构特征纳入新的认知结构之中,帮助他们从整个知识结构的高度重新认识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每一次的“变式”都是一次高质量的发散思维“精细性”的训练。
2.培养发散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考一个问题,不固执已有的结论,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改原有的方案。小数教材尤其是高年级教材,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迁移类推,根据知识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加强对学生灵活思路的训练培养,形成新的结合,从而把他们所熟悉的概念、形象、规律纳入新的关系之中,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在学习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比的应用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道应用题:六年级一班有学生70人,男生是女生的2/3,这个班男、女学生各有多少人?
从分数应用题角度思考,有两种解法:
①算术方法解:女生:70÷(1+2/3)=42(人),男生:42×=28(人)
②列方程解:解设女生有x人。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根据男生是女生的2/3,可知男生和女生的比是几比几?
这道题就可以从“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角度去思考,有下面两种解法:
①70÷(2+3)=14(人),②男生:70×=28(人),
男生:14×2=28(人),
女生:70×=42(人)。
女生:14×3=42(人);
教师巧妙的一次点拨,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去迁移类推,学生能根据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地调整解题思路,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融会贯通的过程中,培养了发散思维的“灵活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发散思维评价的“科学性”
在解题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合理的氛围,建立起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思维异常活跃,创新能力很容易被挖掘出来,而教师及时地表扬、评价,更能促使学生进行创新的进一步探索。智力的高低不等同于创新能力的大小。教师在表扬高分的学生的同时,也不应忘了给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一些鼓励。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创新思维能力也会逐步加强。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独创精神,对学生的新发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只有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中,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据报道,中国学生代表队去参加数学等奥林匹克竞赛均能荣获金奖,体现了中国学生的知识掌握是世界一流的,但是在与世界著名科学家进行思想交流时,中国学生却显得非常的沉寂,而外国学生思想活跃,提出了很多创造性的问题,所以中国在创新能力这一块有待进一步完善。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打破一成不变的模式,采用“变一变”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切入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展开联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合理途径和方法,获得各种合理的结论。
(责编杜华)
1.培养发散思维的“精细性”
发散思维的“精细性”是指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不仅考虑问题的全体,而且考虑问题的具体细节;不仅考虑问题的本身,而且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其他条件。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把某一类联系紧密的知识汇总,通过改变其中的某一部分引起学生对知识与知识衔接处加以比较推敲,在不断的融会贯通之中提高认识,从新的层次审视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明显清晰的大局观,以达到全面而细致地思考问题的有机统一,提高思维的“精细性”。如教学“稍复杂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比较”时,有一教师设计了如下习题: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条件,使该应用题变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并列出算式:
校园里有柳树60课,___________,杨树有多少课?
学生的解答中有一步计算的:①柳树棵树是杨树的____?②杨树棵树是柳树的____?也有两步计算的:①杨树比柳树多_____?②柳树比杨树少_____?
通过改变题中的一个关键句,由一步计算演变到两步计算,由此数量关系演变到彼数量关系,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内在关系结构特点就逐渐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使学生注意到解题的细节,而且促使学生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构特征纳入新的认知结构之中,帮助他们从整个知识结构的高度重新认识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每一次的“变式”都是一次高质量的发散思维“精细性”的训练。
2.培养发散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考一个问题,不固执已有的结论,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改原有的方案。小数教材尤其是高年级教材,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迁移类推,根据知识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加强对学生灵活思路的训练培养,形成新的结合,从而把他们所熟悉的概念、形象、规律纳入新的关系之中,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在学习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比的应用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道应用题:六年级一班有学生70人,男生是女生的2/3,这个班男、女学生各有多少人?
从分数应用题角度思考,有两种解法:
①算术方法解:女生:70÷(1+2/3)=42(人),男生:42×=28(人)
②列方程解:解设女生有x人。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根据男生是女生的2/3,可知男生和女生的比是几比几?
这道题就可以从“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角度去思考,有下面两种解法:
①70÷(2+3)=14(人),②男生:70×=28(人),
男生:14×2=28(人),
女生:70×=42(人)。
女生:14×3=42(人);
教师巧妙的一次点拨,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去迁移类推,学生能根据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地调整解题思路,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融会贯通的过程中,培养了发散思维的“灵活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发散思维评价的“科学性”
在解题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合理的氛围,建立起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思维异常活跃,创新能力很容易被挖掘出来,而教师及时地表扬、评价,更能促使学生进行创新的进一步探索。智力的高低不等同于创新能力的大小。教师在表扬高分的学生的同时,也不应忘了给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一些鼓励。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创新思维能力也会逐步加强。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独创精神,对学生的新发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只有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中,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据报道,中国学生代表队去参加数学等奥林匹克竞赛均能荣获金奖,体现了中国学生的知识掌握是世界一流的,但是在与世界著名科学家进行思想交流时,中国学生却显得非常的沉寂,而外国学生思想活跃,提出了很多创造性的问题,所以中国在创新能力这一块有待进一步完善。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打破一成不变的模式,采用“变一变”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切入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展开联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合理途径和方法,获得各种合理的结论。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