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三性”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往往能产生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发挥数学“思维体操”的作用,坚持教学灵活性原则,采取开放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思维方法等一系列措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对问题作全面而灵活的分析,提高思维品质。
  1.培养发散思维的“精细性”
  发散思维的“精细性”是指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不仅考虑问题的全体,而且考虑问题的具体细节;不仅考虑问题的本身,而且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其他条件。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把某一类联系紧密的知识汇总,通过改变其中的某一部分引起学生对知识与知识衔接处加以比较推敲,在不断的融会贯通之中提高认识,从新的层次审视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明显清晰的大局观,以达到全面而细致地思考问题的有机统一,提高思维的“精细性”。如教学“稍复杂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比较”时,有一教师设计了如下习题: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条件,使该应用题变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并列出算式:
  校园里有柳树60课,___________,杨树有多少课?
  学生的解答中有一步计算的:①柳树棵树是杨树的____?②杨树棵树是柳树的____?也有两步计算的:①杨树比柳树多_____?②柳树比杨树少_____?
  通过改变题中的一个关键句,由一步计算演变到两步计算,由此数量关系演变到彼数量关系,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内在关系结构特点就逐渐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使学生注意到解题的细节,而且促使学生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构特征纳入新的认知结构之中,帮助他们从整个知识结构的高度重新认识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每一次的“变式”都是一次高质量的发散思维“精细性”的训练。
  2.培养发散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考一个问题,不固执已有的结论,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改原有的方案。小数教材尤其是高年级教材,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迁移类推,根据知识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加强对学生灵活思路的训练培养,形成新的结合,从而把他们所熟悉的概念、形象、规律纳入新的关系之中,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在学习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比的应用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道应用题:六年级一班有学生70人,男生是女生的2/3,这个班男、女学生各有多少人?
  从分数应用题角度思考,有两种解法:
  ①算术方法解:女生:70÷(1+2/3)=42(人),男生:42×=28(人)
  ②列方程解:解设女生有x人。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根据男生是女生的2/3,可知男生和女生的比是几比几?
  这道题就可以从“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角度去思考,有下面两种解法:
  ①70÷(2+3)=14(人),②男生:70×=28(人),
  男生:14×2=28(人),
  女生:70×=42(人)。
  女生:14×3=42(人);
  教师巧妙的一次点拨,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去迁移类推,学生能根据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地调整解题思路,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融会贯通的过程中,培养了发散思维的“灵活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发散思维评价的“科学性”
  在解题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合理的氛围,建立起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思维异常活跃,创新能力很容易被挖掘出来,而教师及时地表扬、评价,更能促使学生进行创新的进一步探索。智力的高低不等同于创新能力的大小。教师在表扬高分的学生的同时,也不应忘了给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一些鼓励。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创新思维能力也会逐步加强。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独创精神,对学生的新发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只有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中,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据报道,中国学生代表队去参加数学等奥林匹克竞赛均能荣获金奖,体现了中国学生的知识掌握是世界一流的,但是在与世界著名科学家进行思想交流时,中国学生却显得非常的沉寂,而外国学生思想活跃,提出了很多创造性的问题,所以中国在创新能力这一块有待进一步完善。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打破一成不变的模式,采用“变一变”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切入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展开联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合理途径和方法,获得各种合理的结论。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识字教学是汉字教育的开端,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识写分开,多识少写”的策略,人教版课标本实验版教材(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识字量明显增加。怎样才能很好地完
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组建合作小组,培养合作习惯,打好合作基础    组建学习小组,是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继续。它能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才能,是整个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然而做作业应该是一个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使学生愉快地完成作业。因此,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布置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开放性、活动性、发展性的作业,使学生动起来,使作业活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一)“有效作业”的设计  1.体现小学
欲望是人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向往,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思维的指南针。要使教学达到“启其蒙而引其趣”的目的,就要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问题情境。    一、创设问题要有针对性    这里的针对性是说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创设问题。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课后练习让学生比较a2与2a的大小,大部分学生脱口而出,认为a2大。在学生的思维范围内,浅
抓住“闪光点”,是班主任对后进生转化教育的法宝。但面对后进生的现实问题,最令班主任头疼的是,在后进生身上难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班主任的心理定势问题,因为后进生的“行为后进”总让班主任产生习惯性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要改变对后进生的认识,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的确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调整班主任的心理,是做好后进生教育的前提。运用“三镜”策略可以让班主任调整心理,为成功转化后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思想品德课担负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小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向他们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教会他们一些行为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现在,我将多年来对小学思品课教学中的体会小结如下。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教师普遍接纳,并逐步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呢?下面谈个人的一些肤浅的认识,以供商榷。    一、合理分组,明确组员职责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小组的划分,应由性别、学习成绩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以小学三年级为起点,在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开设小学英语课程,让孩子更早地接受英语教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相信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就打下坚实的基础。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很多家长都相信教师的权威,前去咨询教师,现有几点建议供您参考,希望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培养兴趣    三年级是学习英语的起始年级,这一
案例1:  在一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上,教师问:“下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谁读得好!”学生纷纷举手。一学生读完后,教师说:“很好,大家鼓励他一下!”小朋友训练有素地机械地拍拍手,齐声喊道:“棒!棒!你真棒!”一  节课下来,这样的“掌声”、“喊声”不绝于耳。  新课程要求教师评价要以学生为本,即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用赏识的方法激励学生,用期待的方式鼓励学生,不应只是简单的肯定,一味的赞扬,而应从文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往往只注重介绍讲解,逐句解释。学生领会不到美的意境,得不到语文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古诗教学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发展思维,锻炼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一、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把诗读到心里去    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讲究平仄押韵。反复朗读是学习古诗的最好方法,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抓住朗读环节,传授朗读技巧,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