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铅山县汪二镇汪二中学 (334500)
【摘要】针对当前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论述初中物理教学要如何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第二部分是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提高分析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第三部分是积极创设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四部分是充分利用良性竞争,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关键词】培养;激发;创设;良性竞争
长期以来,部分地区初中学校在学科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课堂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造成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不快。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该如何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呢?现就本人连续十年来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体会,对此问题作出一些初步探讨。
1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好奇是初中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初中学生,对物理现象具有直觉的兴趣,他们喜欢观察鲜明、生动、不寻常的物理现象,但他们只满足于感知客观事物,而好奇心和兴趣还极不稳定。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对好奇心和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予以充分肯定。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自幼好奇心强,兴趣广泛,经过不懈努力,他一生在力学、光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有许多贡献,他发现了光的色散、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概括了著名的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在牛顿的一生中,兴趣是他最好的老师,而好奇则是他成功的起点,可见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对于学习知识和探究问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善于结合社会生活中与物理相关的有趣事例进行讲解,以适应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积极健康的特长和爱好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与鼓励,使好奇和兴趣成为中学生思维的先导,从而令其潜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例如:刚升上初二时,学生对于物理是什么、研究什么、有趣吗、有用吗都一无所知,如果教师能针对这一点,及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会给以后的物理教学减少困难。对此,教师在上《引言》时必须多花心思设计、多演示较有趣味性的实验、多举日常生活中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的有趣事例来吸引学生,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对于他们以后学习、掌握物理知识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2 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提高分析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好问是初中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他们的认识也随之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
在物理学中,几乎每一个重大发现都表明发明活动起始于对问题的提出。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起来的,只有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提问既是最佳思维状态的能动反映,又是最佳思维成果的外在体现。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而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他对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根据观察、感受、体验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应多样化地引导学生提问,且不能急于求成,要认真听取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对于那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漫不相干、毫无价值的问题,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对学生“泼冷水”,而应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多给予鼓励、表扬。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才有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分析和回答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角色。
2.1 例如:在讲授《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时,提示学生:“若将研究电磁感应的装置改变一下,给电路接上电源,你们猜想会怎样?”学生们根据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导体又放在磁场中,磁场与磁场发生相互作用,提出有关问题:
①导体会不会在磁场中运动起来?
②怎样才会运动呢,方向如何?
2.2 在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中硬币跳高实验时,我提出有关问题:
①怎样吹硬币才会跳起来?
②硬币为什么会跳起来?
③怎样才能使硬币跳得更高?
2.3 在上《浮力》时,我问学生:“你们见过轮船吗?就轮船你们有什么疑问或建议?”学生们展开联想后涌跃提出如下问题:
①铁块在水中下沉,为什么钢铁制成的轮船却浮在水面上?
②轮船是空心还是实心的?
③为什么装的货物越多,船下沉越多?
④轮船能不能完全浮在水面上,像汽车一样行驶?
⑤能不能制成水陆两用船?
对于同学们自己所提的各种问题,本人在讲课时有针对性地作出详细的分析,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讲,并且在听讲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对相关知识掌握得很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积极创设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中生的又一心理特点是好动,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好动使中学生对物理活动具有操作的兴趣,但他们不只满足于观察自然现象,而是喜欢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并开始注意现象与条件的变化,但兴趣仍未完全稳定。开设物理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物理活动课能充分体现物理知识的趣味性、知识性、应用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爱迪生由于善于动手设计探索实验,发明了电灯,给世界带来了光明;富兰克林乐于动手实验,发明了避雷针;法拉第经过大量实验发明了发电机……无数伟人因乐于动手实验、尝试,终为人类科学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只顾一味做好演示实验,那顶多只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效仿能力,却未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其结果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而未能为社会输送理论与实践兼优的现代化人才。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开出学生实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独立动手机会以提高动手能力。教师还可积极开展多种活动形式:
3.1 结合物理教学进度进行随堂小实验,或设计一些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与创新精神;
3.2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实验小组、小制作小组、小发明小创造小组、电工小组,做到人人参与;
3.3 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等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充分利用良性竞争,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好胜是初中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好胜有利于他们形成平等竞争的品格。前苏联教育学家斯拉斯捷宁曾说:“祈盼参与健康的竞争,取得优胜地位和领先地位,渴求自我肯定,是儿童、少年和青年所固有的最大特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特点、教学内容和本班实际,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竞赛活动,如: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实验操作能力比赛、物理知识抢答比赛、小发明小创造比赛等等。这些竞赛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锻炼他们的能力,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把教学中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难题、不易做好的实验等有意识地让学生争论,以求在争论中明理求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介绍一些关于物理规律发现过程的材料,让学生了解绝大多数物理规律未归纳总结出来以前,许多科学家共同交流、探讨,最终发现一个个物理规律。教师应适时多鼓励学生开展平等竞争、互相交流学习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达到共同进步。
总之,在基础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将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外因,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维翰:《怎样学好初中物理》(科学出版社1996.10)
[2] 王极盛:《青年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8.11)
[3] 孙威立、杨祖念:《物理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摘要】针对当前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论述初中物理教学要如何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第二部分是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提高分析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第三部分是积极创设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四部分是充分利用良性竞争,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关键词】培养;激发;创设;良性竞争
长期以来,部分地区初中学校在学科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课堂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造成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不快。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该如何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呢?现就本人连续十年来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体会,对此问题作出一些初步探讨。
1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好奇是初中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初中学生,对物理现象具有直觉的兴趣,他们喜欢观察鲜明、生动、不寻常的物理现象,但他们只满足于感知客观事物,而好奇心和兴趣还极不稳定。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对好奇心和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予以充分肯定。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自幼好奇心强,兴趣广泛,经过不懈努力,他一生在力学、光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有许多贡献,他发现了光的色散、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概括了著名的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在牛顿的一生中,兴趣是他最好的老师,而好奇则是他成功的起点,可见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对于学习知识和探究问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善于结合社会生活中与物理相关的有趣事例进行讲解,以适应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积极健康的特长和爱好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与鼓励,使好奇和兴趣成为中学生思维的先导,从而令其潜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例如:刚升上初二时,学生对于物理是什么、研究什么、有趣吗、有用吗都一无所知,如果教师能针对这一点,及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会给以后的物理教学减少困难。对此,教师在上《引言》时必须多花心思设计、多演示较有趣味性的实验、多举日常生活中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的有趣事例来吸引学生,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对于他们以后学习、掌握物理知识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2 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提高分析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好问是初中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他们的认识也随之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
在物理学中,几乎每一个重大发现都表明发明活动起始于对问题的提出。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起来的,只有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提问既是最佳思维状态的能动反映,又是最佳思维成果的外在体现。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而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他对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根据观察、感受、体验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应多样化地引导学生提问,且不能急于求成,要认真听取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对于那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漫不相干、毫无价值的问题,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对学生“泼冷水”,而应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多给予鼓励、表扬。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才有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分析和回答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角色。
2.1 例如:在讲授《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时,提示学生:“若将研究电磁感应的装置改变一下,给电路接上电源,你们猜想会怎样?”学生们根据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导体又放在磁场中,磁场与磁场发生相互作用,提出有关问题:
①导体会不会在磁场中运动起来?
②怎样才会运动呢,方向如何?
2.2 在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中硬币跳高实验时,我提出有关问题:
①怎样吹硬币才会跳起来?
②硬币为什么会跳起来?
③怎样才能使硬币跳得更高?
2.3 在上《浮力》时,我问学生:“你们见过轮船吗?就轮船你们有什么疑问或建议?”学生们展开联想后涌跃提出如下问题:
①铁块在水中下沉,为什么钢铁制成的轮船却浮在水面上?
②轮船是空心还是实心的?
③为什么装的货物越多,船下沉越多?
④轮船能不能完全浮在水面上,像汽车一样行驶?
⑤能不能制成水陆两用船?
对于同学们自己所提的各种问题,本人在讲课时有针对性地作出详细的分析,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讲,并且在听讲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对相关知识掌握得很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积极创设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中生的又一心理特点是好动,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好动使中学生对物理活动具有操作的兴趣,但他们不只满足于观察自然现象,而是喜欢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并开始注意现象与条件的变化,但兴趣仍未完全稳定。开设物理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物理活动课能充分体现物理知识的趣味性、知识性、应用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爱迪生由于善于动手设计探索实验,发明了电灯,给世界带来了光明;富兰克林乐于动手实验,发明了避雷针;法拉第经过大量实验发明了发电机……无数伟人因乐于动手实验、尝试,终为人类科学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只顾一味做好演示实验,那顶多只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效仿能力,却未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其结果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而未能为社会输送理论与实践兼优的现代化人才。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开出学生实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独立动手机会以提高动手能力。教师还可积极开展多种活动形式:
3.1 结合物理教学进度进行随堂小实验,或设计一些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与创新精神;
3.2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实验小组、小制作小组、小发明小创造小组、电工小组,做到人人参与;
3.3 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等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充分利用良性竞争,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好胜是初中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好胜有利于他们形成平等竞争的品格。前苏联教育学家斯拉斯捷宁曾说:“祈盼参与健康的竞争,取得优胜地位和领先地位,渴求自我肯定,是儿童、少年和青年所固有的最大特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特点、教学内容和本班实际,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竞赛活动,如: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实验操作能力比赛、物理知识抢答比赛、小发明小创造比赛等等。这些竞赛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锻炼他们的能力,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把教学中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难题、不易做好的实验等有意识地让学生争论,以求在争论中明理求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介绍一些关于物理规律发现过程的材料,让学生了解绝大多数物理规律未归纳总结出来以前,许多科学家共同交流、探讨,最终发现一个个物理规律。教师应适时多鼓励学生开展平等竞争、互相交流学习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达到共同进步。
总之,在基础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将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外因,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维翰:《怎样学好初中物理》(科学出版社1996.10)
[2] 王极盛:《青年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8.11)
[3] 孙威立、杨祖念:《物理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