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教学是摆在师生面前一道难题。如何带领我的学生投入到灿烂的语言文学中去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如何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即能通过习作锻炼学生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如何做到让学生能做到想写,会写,会改?我进行了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希望能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想象力 观察能力 体验能力 多积累 多动笔 多修改
作文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教学是摆在师生面前一道难点。如何带领我的学生投入到灿烂的语言文学中去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以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既能通过习作锻炼学生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人文和写作的素养?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做到让学生能做到想写,会写? 我进行了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希望能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主要得到了以下的思考:
一、激发能力,提高习作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知识的源泉。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孩子习作兴趣是习作教学的一个切入点。要提高学生习作兴趣,需要激发学生的三方面重要能力。
(一)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因此要根据学生各学龄段思维发展的特征选择习作练习的主要方式,促进他们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的迅速提高。比如,低段学生的形象思维水平较高,富于奇思妙想,就要引导他们多写童话小故事;中段学生形象思维的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较强,故要多安排他们对自然景物、小动物、静物及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观察描写;高段学生抽象思维发展较快,认识水平较高,习作训练的重点要由观察作文转向具有明确生活需要的实用作文。在低中高年段其实都应该注重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的培养那就是想象力。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如教续写想象时,许多课文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想续写下去,例如:对《去年的树》的故事的续写这类续写中,既巩固了课文秘示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二)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缺点。其实,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娱、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外出旅游等各种形式活动。然而学生面对这么多的材料仍无从下笔,那是因为他们不留意身边的事情,缺乏体验。所以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他们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这样学生才能捕捉素材,开发写作的源泉。例如,在教学《美丽的校园》时,我组织学生参观了学校,引导他们去发现、捕捉平时忽略的美丽。观察时,我给予学生明确的目标,仔细观察成为他们自身的需要。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动机和写作的欲望,所以他们能写出了一篇篇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作文。
(三)到生活中去,增强体验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缺少的不是具体的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自我体验。新颁布的“课标” “总目标”提出“表述自己的意思”;“阶段目标”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首先要让作文融入学生的生活。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要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教师应鼓励学生经常参观游览,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用小学生的眼光和语气把这些事情写下来,就会是一篇感情真挚的作文。学生的视野别有一片天地,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录下来,在写作时就会有述有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了。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以乡村为主题的习作中,孩子们通过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回忆自己在乡下的体验以及在搜索资料和展示的过程中有了充分的体会后,才思如泉涌,写出来的习作都有非常鲜活的生活气息!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就可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二、多积累、多动笔,多修改
鲁迅先生说得好:“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或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由此可见学生要想作文写得好的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多积累、多动笔,多修改。
(一)多积累
要引导学生读写结合,丰富积累,务实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为此,除引导学生多写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如低年级摘抄词句、中年级写作感想、高年级编拟提纲等之外,还必须在自由表达的前提下确立各学龄段习作指导与评讲的重点,并结合阅读教学把这些重点落实下去。
首先是从课文阅读中积累 “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在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这样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并从摘抄中积累材料。学生通过平时的积累为写作打下铺垫,在写作时就不至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比如:在教完《桂林山水》这节课后,我就让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并用其来写写熟悉的景物(如家乡)。 其次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是写作的基石。多读课外书或报刊、杂志,摘抄好词、佳句。单从课本里学到知识、积累素材还是不够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鲁迅先生讲过,要把作文写好,最可靠的是看课外书。但读课外书只求数量,不求质量,阅读的作用就会大大减弱。因此,阅读要注意精读,积累词汇,把文章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如能把平常的积累运用到写作当中,作文一定增添光彩。根据平时的教学我总结出以下课外阅读积累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另外利用每周的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全班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文章自然不会空洞,生涩。教师还要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这样,学生的的知识丰富起来了,那写起文章就会得心应手。
(二)多动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课内仿写
模仿写作就好比孩童学步时期的“学步车”,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我们小学语文书中有很多课文可以作为事例来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学会模仿文章的语言、结构、表达方法、写作顺序、修辞手法,还可以模仿范文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也可引导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最好是模仿语文课本中范文的结构。因为范文的结构既全面、千姿百态,又科学、规范。模仿结构,可以学习全篇结构安排的特点,可以模仿局部的层次安排。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用总分总的结构,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写一处风景。教学《颐和园》时,就学习作者的游览顺序: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让学生模仿游览顺序写游记。按这样的顺序来描写。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2、通过写日记动笔
学生作文的源泉是生活,要在生活中体验、观察、感受。学生有了习作素材,写作文才会有话说,才会有内容。写日记既是一个积累素材的好做法又是练笔的好方式。每日一记至关重要,把平时的点点滴滴记入日记。需要用时,就不愁没有素材了。日记内容不一定非要写自己想到、听到、看到、做过的事,只要孩子愿意去记,写作文时就会有很多可写的。在我的教学尝试中,“接力日记”的教学模式就显得比较理想。它的核心内容是:班上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日记本,用来写班级或小组的日记。还可以构建合作分享习作的模式。组内成员一人写一天,一个接一个地往下传,就像接力赛跑一样。其间,要求每个组员对自己前一个同学所写的日记进行书面评价,主动邀请老师和家长给自己写作的日记写评语,提建议。每周结束前,各组日记在组内展读,选出的优秀日记,经组员共同讨论、修改后推荐到班内展读,并寄送给校刊或者其他报刊,争取发表。突破了传统习作教学师生间的单向交往,使师生、生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得以实现,充分体现了合作分享习作的优势,这样动笔是全方位的,让师生家长都有了互动。
(三)多修改。
“课标”里的 “阶段目标”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教学建议”提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评价建议”提出“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合作分享的确是“课标”习作教学的又一鲜明新理念。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不厌改”之说。那么,如何进行作文修改呢?
1、教师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教会学生修改一篇文章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如:首先看文章内容是否切题,中心是否明确。把不切题的,与中心无关的内容、语句删去,与中心有关的材料不清楚的、不具体的要改写清楚、具体,遗漏的地方要补上。其次看文章结构是否清楚。就是要看段落层次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做到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过渡是否自然,前后是否照应等。如有不当、不足的地方应加以调整或改动,如有重复的段落应删去。最后看文章的语句是否流畅、生动,用词是否确切。文章语言要得体、简洁、生动,不通的,不足的要加以修正。
2、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1)自悟自查,学生自改。即学生作文稿拟好以后,安排专门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感受,边查边改。一是感受情感强弱、停顿长短,查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二是感受语句是否含混别扭,查语句是否明白通顺;三是感受语言的表达是否与内容贴切,查用词是否恰当;四是感受内容是否杂乱,前后意思是否重复,查段落层次是否清楚。(2)相互换读,商议修改。教师一要根据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明确修改要点;二要明确修改程序,可以自己选择伙伴,你读我听,对照作文要求相互讨论,交流协商,然后动笔修改。如果二人意见一时不能统一,可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别人等途径解决。(3)选准范例,集体修改。教师可选出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作品作具体分析,引导学生集体修改,旨在教给学生修改方法,进一步提高其修改能力。在范例修改中,学生往往众说纷法,要引导其各抒己见,要在意见基本统一时决定怎么改,不要走过场,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引导探究精神,提高修改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想写,会写后,就不需要硬着头皮啃笔头了。他们会在习作过程中逐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观察力和体验这个美好的创作过程。并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和体会更多语言文字的精华和魅力。而老师也能在教学过程中与孩子们一起探索习作的方法和分享创作的乐趣。习作将不是让师生头疼的难题,而是共享的乐趣。这也是我们所追求和探索的道路。希望能在这条路上探索出更多能实现这个理想的方法。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温儒敏,巢宗祺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想象力 观察能力 体验能力 多积累 多动笔 多修改
作文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教学是摆在师生面前一道难点。如何带领我的学生投入到灿烂的语言文学中去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以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既能通过习作锻炼学生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人文和写作的素养?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做到让学生能做到想写,会写? 我进行了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希望能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主要得到了以下的思考:
一、激发能力,提高习作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知识的源泉。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孩子习作兴趣是习作教学的一个切入点。要提高学生习作兴趣,需要激发学生的三方面重要能力。
(一)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因此要根据学生各学龄段思维发展的特征选择习作练习的主要方式,促进他们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的迅速提高。比如,低段学生的形象思维水平较高,富于奇思妙想,就要引导他们多写童话小故事;中段学生形象思维的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较强,故要多安排他们对自然景物、小动物、静物及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观察描写;高段学生抽象思维发展较快,认识水平较高,习作训练的重点要由观察作文转向具有明确生活需要的实用作文。在低中高年段其实都应该注重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的培养那就是想象力。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如教续写想象时,许多课文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想续写下去,例如:对《去年的树》的故事的续写这类续写中,既巩固了课文秘示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二)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缺点。其实,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娱、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外出旅游等各种形式活动。然而学生面对这么多的材料仍无从下笔,那是因为他们不留意身边的事情,缺乏体验。所以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他们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这样学生才能捕捉素材,开发写作的源泉。例如,在教学《美丽的校园》时,我组织学生参观了学校,引导他们去发现、捕捉平时忽略的美丽。观察时,我给予学生明确的目标,仔细观察成为他们自身的需要。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动机和写作的欲望,所以他们能写出了一篇篇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作文。
(三)到生活中去,增强体验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缺少的不是具体的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自我体验。新颁布的“课标” “总目标”提出“表述自己的意思”;“阶段目标”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首先要让作文融入学生的生活。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要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教师应鼓励学生经常参观游览,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用小学生的眼光和语气把这些事情写下来,就会是一篇感情真挚的作文。学生的视野别有一片天地,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录下来,在写作时就会有述有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了。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以乡村为主题的习作中,孩子们通过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回忆自己在乡下的体验以及在搜索资料和展示的过程中有了充分的体会后,才思如泉涌,写出来的习作都有非常鲜活的生活气息!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就可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二、多积累、多动笔,多修改
鲁迅先生说得好:“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或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由此可见学生要想作文写得好的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多积累、多动笔,多修改。
(一)多积累
要引导学生读写结合,丰富积累,务实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为此,除引导学生多写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如低年级摘抄词句、中年级写作感想、高年级编拟提纲等之外,还必须在自由表达的前提下确立各学龄段习作指导与评讲的重点,并结合阅读教学把这些重点落实下去。
首先是从课文阅读中积累 “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在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这样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并从摘抄中积累材料。学生通过平时的积累为写作打下铺垫,在写作时就不至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比如:在教完《桂林山水》这节课后,我就让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并用其来写写熟悉的景物(如家乡)。 其次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是写作的基石。多读课外书或报刊、杂志,摘抄好词、佳句。单从课本里学到知识、积累素材还是不够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鲁迅先生讲过,要把作文写好,最可靠的是看课外书。但读课外书只求数量,不求质量,阅读的作用就会大大减弱。因此,阅读要注意精读,积累词汇,把文章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如能把平常的积累运用到写作当中,作文一定增添光彩。根据平时的教学我总结出以下课外阅读积累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另外利用每周的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全班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文章自然不会空洞,生涩。教师还要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这样,学生的的知识丰富起来了,那写起文章就会得心应手。
(二)多动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课内仿写
模仿写作就好比孩童学步时期的“学步车”,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我们小学语文书中有很多课文可以作为事例来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学会模仿文章的语言、结构、表达方法、写作顺序、修辞手法,还可以模仿范文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也可引导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最好是模仿语文课本中范文的结构。因为范文的结构既全面、千姿百态,又科学、规范。模仿结构,可以学习全篇结构安排的特点,可以模仿局部的层次安排。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用总分总的结构,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写一处风景。教学《颐和园》时,就学习作者的游览顺序: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让学生模仿游览顺序写游记。按这样的顺序来描写。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2、通过写日记动笔
学生作文的源泉是生活,要在生活中体验、观察、感受。学生有了习作素材,写作文才会有话说,才会有内容。写日记既是一个积累素材的好做法又是练笔的好方式。每日一记至关重要,把平时的点点滴滴记入日记。需要用时,就不愁没有素材了。日记内容不一定非要写自己想到、听到、看到、做过的事,只要孩子愿意去记,写作文时就会有很多可写的。在我的教学尝试中,“接力日记”的教学模式就显得比较理想。它的核心内容是:班上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日记本,用来写班级或小组的日记。还可以构建合作分享习作的模式。组内成员一人写一天,一个接一个地往下传,就像接力赛跑一样。其间,要求每个组员对自己前一个同学所写的日记进行书面评价,主动邀请老师和家长给自己写作的日记写评语,提建议。每周结束前,各组日记在组内展读,选出的优秀日记,经组员共同讨论、修改后推荐到班内展读,并寄送给校刊或者其他报刊,争取发表。突破了传统习作教学师生间的单向交往,使师生、生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得以实现,充分体现了合作分享习作的优势,这样动笔是全方位的,让师生家长都有了互动。
(三)多修改。
“课标”里的 “阶段目标”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教学建议”提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评价建议”提出“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合作分享的确是“课标”习作教学的又一鲜明新理念。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不厌改”之说。那么,如何进行作文修改呢?
1、教师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教会学生修改一篇文章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如:首先看文章内容是否切题,中心是否明确。把不切题的,与中心无关的内容、语句删去,与中心有关的材料不清楚的、不具体的要改写清楚、具体,遗漏的地方要补上。其次看文章结构是否清楚。就是要看段落层次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做到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过渡是否自然,前后是否照应等。如有不当、不足的地方应加以调整或改动,如有重复的段落应删去。最后看文章的语句是否流畅、生动,用词是否确切。文章语言要得体、简洁、生动,不通的,不足的要加以修正。
2、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1)自悟自查,学生自改。即学生作文稿拟好以后,安排专门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感受,边查边改。一是感受情感强弱、停顿长短,查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二是感受语句是否含混别扭,查语句是否明白通顺;三是感受语言的表达是否与内容贴切,查用词是否恰当;四是感受内容是否杂乱,前后意思是否重复,查段落层次是否清楚。(2)相互换读,商议修改。教师一要根据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明确修改要点;二要明确修改程序,可以自己选择伙伴,你读我听,对照作文要求相互讨论,交流协商,然后动笔修改。如果二人意见一时不能统一,可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别人等途径解决。(3)选准范例,集体修改。教师可选出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作品作具体分析,引导学生集体修改,旨在教给学生修改方法,进一步提高其修改能力。在范例修改中,学生往往众说纷法,要引导其各抒己见,要在意见基本统一时决定怎么改,不要走过场,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引导探究精神,提高修改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想写,会写后,就不需要硬着头皮啃笔头了。他们会在习作过程中逐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观察力和体验这个美好的创作过程。并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和体会更多语言文字的精华和魅力。而老师也能在教学过程中与孩子们一起探索习作的方法和分享创作的乐趣。习作将不是让师生头疼的难题,而是共享的乐趣。这也是我们所追求和探索的道路。希望能在这条路上探索出更多能实现这个理想的方法。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温儒敏,巢宗祺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