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值决定价格一课虽然课本内容不多,但隐含的知识内容多,又涉及到相关价值量的计算,加上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很多学生很难把握,倍感头痛,未来让学生把这一知识点彻底弄懂,在高三复习时,我采用三层次教学尝试,效果不错。
第一层次就是引导学生彻底理解相关概念。这一知识点的概念较多,有价格与价值,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等,要把这些知识点将透彻首先就的把这些概念区别开来。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越大则价格就越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这里,现有的社会生产条件既不是指过去的生产条件,也不是指未来的社会生产条件二是指现在的生产条件;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生产部门内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条件;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某一生产部门里,绝大多数同类产品的生产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紧张程度,在数量上我们可以理解为社会生产某一产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譬如,甲生产某产品200件,每件耗时3小时;乙生产同样产品100件,每件耗时6小时,则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3×200+6×100)÷(200+100)=4小时,而不是(3+6)÷2=4.5小时;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个别生产者生产某件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前面的3小时为甲的个别劳动时间,6小时为乙的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在现有条件下整个社会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效率,在量上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平均劳动效率;通常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单位产品岁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譬如,我们可以说生产某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为每小时生产3件或者说每件耗时3小时;个别劳动生产率则是之个别劳动生产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所以,劳动效率越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就越多,或者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反之依然。
第二层次就是辨证概念件的关系。即引导学生把这些概念之间的比例关系归纳出来整理清除。
一是价格与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两者成正比,即商品的价值越大,其价格必定越高,反之,商品的价格高,其价值量必然大,所以当某种商品的生产成本增加时该商品的价格必定上涨,成本下降时,价格必然下跌,这就是为什么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农产品的价格上涨的,因为这时候生产同样多的产品,所消耗的劳动和物资要比平时多,即成本增加了,价格当然上涨。
二是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商品的价值量就小,两者成正比,譬如,去年生产某件商品要耗费4小时,价值20元,今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同一件商品只需要2小时,则该商品的价值为10元。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越高,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譬如,去年生产某件商品要耗费4小时,价值20元,今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则该商品的价值量为去年的一半10元;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现在,电子产品之所以越来越便宜就是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
三是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个别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总量成反比,由于商品的价值总量等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乘以商品的数量,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劳动时间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影响商品的数量,所以个别劳动时间越少,单位时间内生产该商品的数量就越多,价值总量就越大,个别劳动时间越多,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越少,价值总量也就越少;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成正比,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价值总量就越大,由此可以推导出,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可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增加商品价值总量。
在这里,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和价值总量与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价值总量,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关系如下图:
第三层次就是根据比例关系,把握相关计算。主要是关于价值量的相关计算。从上图可以看出,价值量与社会比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则有: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到原来的一半→商品的价值量下降到原来的一半;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则有: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个别劳动时间下降到原来的一半→价值总量是原来的一倍。
例一:去年甲生产某商品每件售价12元,今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则今年每件商品的售价是多少?
分析:我们可以不去年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看作是1,则今年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为(1+20%),如果设进年的售价为X,则有;(1+20%)x=12×1,所以X=10
例二:8.(2011年·湖南文综·12题)某企业2010年生产水平处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其单位产品价值量为132元,产量10万件,如果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全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2011年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为
A.1452万元;B.1320万元;C.1210万元;D.1100万元
答案:C
解析: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则其产量相应增加10%,为11万件,全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则该商品的单位价值量下降,为(132×1)÷(1+20%)=110元,所以,价值总量为:11万×110元=1210元
例三(2008年·全国文综·25)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B.12.5元;C.18元;D.18.75元
答案:B
解析:2007年:1单位商品 单价15元 总量15元
2008年:1.5单位商品 单价10元 总量15元(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
2007年:10元货币──10元价值的商品
2008年:10元货币──10×(1-20%)=8元价值的商品(货币贬值20%)
12.5元货币──10元价值的商品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有关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就是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已知量分开计算,在例二中,首先根据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计算企业产量,其次根据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计算单位商品价值量,最后计算价值总量;在例三中,先计算出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后的单位商品价值量,再计算出贬值后的价值量,也就是说,每个数值变化一次就要计算一步,不要想一步到位。
总之,这部分内容,我们先理解概念,再把握彼此间的比例关系,最后掌握相关计算,就可以慢慢由浅入深三层次进行,学生人员弄懂,彻底把握。
第一层次就是引导学生彻底理解相关概念。这一知识点的概念较多,有价格与价值,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等,要把这些知识点将透彻首先就的把这些概念区别开来。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越大则价格就越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这里,现有的社会生产条件既不是指过去的生产条件,也不是指未来的社会生产条件二是指现在的生产条件;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生产部门内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条件;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某一生产部门里,绝大多数同类产品的生产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紧张程度,在数量上我们可以理解为社会生产某一产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譬如,甲生产某产品200件,每件耗时3小时;乙生产同样产品100件,每件耗时6小时,则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3×200+6×100)÷(200+100)=4小时,而不是(3+6)÷2=4.5小时;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个别生产者生产某件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前面的3小时为甲的个别劳动时间,6小时为乙的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在现有条件下整个社会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效率,在量上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平均劳动效率;通常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单位产品岁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譬如,我们可以说生产某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为每小时生产3件或者说每件耗时3小时;个别劳动生产率则是之个别劳动生产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所以,劳动效率越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就越多,或者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反之依然。
第二层次就是辨证概念件的关系。即引导学生把这些概念之间的比例关系归纳出来整理清除。
一是价格与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两者成正比,即商品的价值越大,其价格必定越高,反之,商品的价格高,其价值量必然大,所以当某种商品的生产成本增加时该商品的价格必定上涨,成本下降时,价格必然下跌,这就是为什么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农产品的价格上涨的,因为这时候生产同样多的产品,所消耗的劳动和物资要比平时多,即成本增加了,价格当然上涨。
二是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商品的价值量就小,两者成正比,譬如,去年生产某件商品要耗费4小时,价值20元,今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同一件商品只需要2小时,则该商品的价值为10元。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越高,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譬如,去年生产某件商品要耗费4小时,价值20元,今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则该商品的价值量为去年的一半10元;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现在,电子产品之所以越来越便宜就是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
三是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个别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总量成反比,由于商品的价值总量等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乘以商品的数量,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劳动时间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影响商品的数量,所以个别劳动时间越少,单位时间内生产该商品的数量就越多,价值总量就越大,个别劳动时间越多,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越少,价值总量也就越少;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成正比,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价值总量就越大,由此可以推导出,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可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增加商品价值总量。
在这里,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和价值总量与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价值总量,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关系如下图:
第三层次就是根据比例关系,把握相关计算。主要是关于价值量的相关计算。从上图可以看出,价值量与社会比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则有: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到原来的一半→商品的价值量下降到原来的一半;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则有: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个别劳动时间下降到原来的一半→价值总量是原来的一倍。
例一:去年甲生产某商品每件售价12元,今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则今年每件商品的售价是多少?
分析:我们可以不去年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看作是1,则今年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为(1+20%),如果设进年的售价为X,则有;(1+20%)x=12×1,所以X=10
例二:8.(2011年·湖南文综·12题)某企业2010年生产水平处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其单位产品价值量为132元,产量10万件,如果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全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2011年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为
A.1452万元;B.1320万元;C.1210万元;D.1100万元
答案:C
解析: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则其产量相应增加10%,为11万件,全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则该商品的单位价值量下降,为(132×1)÷(1+20%)=110元,所以,价值总量为:11万×110元=1210元
例三(2008年·全国文综·25)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B.12.5元;C.18元;D.18.75元
答案:B
解析:2007年:1单位商品 单价15元 总量15元
2008年:1.5单位商品 单价10元 总量15元(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
2007年:10元货币──10元价值的商品
2008年:10元货币──10×(1-20%)=8元价值的商品(货币贬值20%)
12.5元货币──10元价值的商品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有关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就是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已知量分开计算,在例二中,首先根据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计算企业产量,其次根据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计算单位商品价值量,最后计算价值总量;在例三中,先计算出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后的单位商品价值量,再计算出贬值后的价值量,也就是说,每个数值变化一次就要计算一步,不要想一步到位。
总之,这部分内容,我们先理解概念,再把握彼此间的比例关系,最后掌握相关计算,就可以慢慢由浅入深三层次进行,学生人员弄懂,彻底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