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门弟子李霁野

来源 :民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cheng5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人向往做“米寿”(88岁生日),更向往做“茶寿”(108岁生日)。李霁野先生生于1904年4月6日,今年是他诞生110周年。年轻时医生预言他难以活到40岁,年老时又有医生预言他定能活到100岁,但这些预言都不灵验。他虽未能庆祝“茶寿”,但超过了“米寿”,仍属于“喜丧”。
  但单凭活得长还不足为“喜”。每个人要给人间留“喜”,除了年龄,更重要的还要有业绩。
  李霁野先生是诗人,写过语体诗,也写过格律诗——仅旧体诗就多达600多首。李霁野先生并不认为他的诗都好,但他要求自己确有真情实感时才动笔,决不为写诗而写诗。他尤喜好散文随笔,认为这种 文体取材广泛,凡风俗人情、奇闻趣事、人物书籍均可以作为素材,在抒情中兼发议论,行文如跟友人炉边漫谈,倍感亲切。
  鲁迅说李霁野先生的小说感觉敏锐,“有时深而细,真如数着每一片叶的叶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其实这也道出了李霁野先生散文创作的特色。我认为李霁野先生的《给少男少女》、《意大利访问记》都是散文随笔中的上乘之作,但目前文学评论界对这些作品研究还不充分。不过,李霁野先生事业的中心还是翻译,他“在国内外的译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中国翻译家辞典》,第343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7月出版)。他翻译的《简·爱》、《难忘的一九一九》、《四季随笔》都拥有广泛的读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李霁野文集》九卷中,译著多达五卷,其它各卷中也都有涉及翻译的文字。
  爱心博大可敬可亲
  李霁野先生有多方面的贡献,这无疑是令人敬重的。但可敬的人不一定可亲。如果学者、教授身上染上了“学者气”或“教授气”,成为了一种端“架子”的怪物,那反倒可能拒人于千里之外。李霁野先生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有人情味的人。他对花鸟昆虫都喜爱,都欣赏,能从中发现奇妙的美的境界。他喜欢旅游,写下了《江河抒情》、《罗马漫步》等散文佳作。
  年近八旬,他还揣着一颗童心翻译出囊括了不少爱情诗的抒情诗集《妙意曲》,真是“青春虽逝余情在,花谢花开仍动怀”(《题〈妙意曲〉》)。为了辅导孙子孙女阅读唐诗宋词,他专门编写了《唐人绝句启蒙》和《唐五代词》这两本启蒙读物。小孙子喜欢玩具冲锋枪,他利用1978年参加“外国文学研究规划会议”之机先到上海买,未买到又到广州去找。他在给妻子信中表示,如广州没有再到北京买!这就是可敬而又可亲的李霁野先生!爱心博大的李霁野先生!
  “爱心博大”当然不是仅表现在关爱家人上。李霁野先生是全国政协第二届至第六届的委员,从1954年起即开始参政议政。他最关心的是民主和法制问题。1979年,他参加五届政协第三次会议,发现主席台上悬挂了国徽,而没有主席像。他从这一细节中看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巨大变化。他在《民主—法制—科学》一文中指出:“创造历史的是人民群众,他们是历史的主人;领袖当然有历史的作用与功绩,但他只是人民的公仆。”“只有摆正了领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才是民主的基础,民主的起点。”“民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有法制做保障。”“没有民主,就谈不上法制,没有法制,也谈不上民主。”李霁野先生不仅写文章宣传民主和法制;而且以政协委员的身份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李霁野先生是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从不攀附权贵,但为了解决民众关心的迫切问题,他仍及时向上级反映社情民意。他有一位同乡晚辈,是一位小学教师,叫李方炯。1958年的一天早上,他负责升旗,因为天色微明,视力又不好,无意中将国旗升倒了,他当时发现,立即改正,但仍被人视为反革命行为,开除了公职,以致无法生活。
  1979年5月9日,李霁野先生给时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写了一封短信,并转呈了李方炯的申诉书,3个月后,李方炯21年的冤案得到了平反,很快恢复了工作。
  1984年元旦,他又为《天津日报》写了一篇《元旦试笔》,建议在天津建成一个确有民族特色的独特文化新区,加上了园林化的建筑群及我国特有的藏品,使天津能进入世界文化名城之列,而不要一窝蜂修建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当年2月12日,他将这篇文章的剪报寄给了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同年6月22日,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到天津视察,亲切会见了李霁野先生。当年10月9日,李霁野先生将天津女师早期毕业生刘淑萱的一封信转呈邓大姐。刘是一位中学教师,她丈夫朱以书在“文革”中被迫害致疯,卧病13年后逝世,希望政协帮助她解决善后问题。同时李霁野先生又写信给刘淑萱,鼓励她整理出版丈夫的遗作,作为宽慰和忆念。
  为了协助故乡的亲友落实政策,他多次向安徽省政协和霍丘县政协反映情况。他还跟叶圣陶、冰心、徐伯昕等民进中央的领导人一起,联名提案制定教师法,确定教师节,如今这一提案早已得到了落实。作为政协委员,李霁野先生始终充满着一种正义感和使命感,虽然无职无权,仍愿竭尽绵薄之力为民“鼓与呼”。
  鲁迅精心浇灌的文艺新苗
  李霁野先生一生中的最大幸事,就是作为文学团体未名社的成员得到鲁迅的关怀和培养。鲁迅培养文学青年,首先着眼的是那些“不阔气的作者”,即处于生存困境、具有底层意识的作者。他们当时虽然还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但希望却正在这一面。在1925年9月至1930年9月《鲁迅日记》中,关于未名社的记载多达340多条。在现存鲁迅书信中,致未名社成员的信函多达212封,其中致李霁野信有53封。仅从上述统计数字可反映出鲁迅精心浇灌文艺新苗的一个侧面。
  李霁野先生有一篇回忆录,题为《鲁迅先生对文艺嫩苗的爱护与培育》。文中说:“鲁迅先生对未名社成员的翻译和创作,在看稿改稿,印刷出版,书面装帧,甚至代销委售方面,费去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先生在看了译稿之后,在要斟酌修改的地方,总用小纸条夹记,当面和我们商量改定。”现在未名社的译稿《往星中》、《黑假面人》和《外套》都保存完好。
  为了印证李霁野先生的回忆,笔者特意调阅了《黑假面人》的译校原稿,的确页页都有鲁迅改动的笔迹,特别是人物译名,几乎都被改正了。比如,将“罗软饶” 改为“罗连卓”,“玛锐俄”改为“玛里阿”,“沈卓”改为“山特罗”,“柯锐斯陶法路”改为“克里斯多发路”。有些不甚准确或不甚畅达之处鲁迅也逐一加以改正,如将“板油”改为“树脂”,“助手”改为“仆人”,“嘴”改为“腮帮”,“斑点”改为“斑痕”,“弃毁了”改为“弄颠倒错乱了”,“现在我的妻子失去了”改为“现在我失去了妻子”,等等。漏译之外鲁迅也作了补译,如增加了“以我们爱情的名,我恳求你,帮助我吧。”李霁野先生说,“他(鲁迅)看改我的译稿那种诚恳认真的态度,使我很受感动。”(《鲁迅先生和青年》)   十分有趣的是,鲁迅不仅在写作上给予李霁野以切实帮助,还曾帮助李霁野当时的学生、后来成为李霁野夫人的刘文贞发表译作。1934年年底,刘文贞翻译了英国约翰·布朗的一篇随笔《莱比和他的朋友》,李霁野先生托鲁迅推荐给《译文》发表。鲁迅1935年6月16日、7月22日、8月3日致李霁野信中,都谈到了此文刊出和付酬的情况。
  对鲁迅感念至深
  前文提到,李霁野先生是鲁迅扶持、奖掖的文学青年,李霁野先生对鲁迅的感念之情更是至深!未名社出版的第一本书就是鲁迅翻译的《出了象牙塔》。接着出版的还有鲁迅的译著《小约翰》、杂文集《坟》、回忆散文《朝花夕拾》。
  李霁野先生对鲁迅的敬爱,还表现在珍爱鲁迅手稿这种细小的事情上。鲁迅对自己的手稿并不在意,一般的报刊和出版社发表鲁迅文章之后也将原稿毁弃,以致流失到小贩手中用来包油条,但未名社却将鲁迅的文稿另抄副本付印,使《朝花夕拾》的手稿完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李霁野先生1936年4月从英国归来,第一件事就是到上海拜访鲁迅,留下了愉快难忘的印象;万没想到半年后鲁迅遽然去世,这次竟日长谈之后,师生从此天人永隔。
  鲁迅去世之后,李霁野先生含着感激的热泪写了不少回忆、悼念的文章,散见于《李霁野文集》二卷所收的《纪念鲁迅先生》、《华诞集》、《旧怀集》。但最为集中、最具史料价值的无疑是《鲁迅先生与未名社》一书。这本书全是李霁野先生的亲见、亲闻、亲历,为研究中国现代社团史和文学史者所必读。在李霁野先生回忆鲁迅的文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而又引起争议的有以下两段话。
  1956年8月25日,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李霁野先生写了《鲁迅先生两次回北京》一文,回忆1929年5月鲁迅回北京探亲时,李霁野先生问鲁迅是否入了党。鲁迅说“并没有,不过他觉得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许多以前认为很纠缠不清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看,就明白了。”“不过鲁迅先生最讨厌空嚷嚷的,他多次说到,要建设真正的革命文学,必须先有实践的生活,必须脚踏实地地介绍些可供参考的文艺理论和作品。”
  我认为李霁野先生的上述回忆是可靠的,并没有拔高或神化鲁迅。这可以用鲁迅1928年7月22日致韦素园信来印证。鲁迅在这封信中写道:“以史底惟物论批评文艺的书,我也曾看了一点,以为那是极直捷爽快的,有许多暧昧难解的问题,都可以说明。但近来创造者一派,却主张一切都非依这史观来著作不可,自己又不懂,弄得一塌糊涂,但他们近来忽然都不响了,胆小而又要革命。”“史底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提法。可见鲁迅1928年使用的书面语言跟1929年使用的口语,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
  近些年来,被一些论者频频引用的还有李霁野先生回忆录中的另一段记载:“最后相见时,我们谈起深为我们怀念的F君,先生自己并不提这件事,却只说到他的诚实。讽刺着当时的‘革命文学家’对于自己的攻击,先生故作庄重的向F君说,你们来到时,我要逃亡,因为首先要杀的恐怕是我。F君连忙摇头摆手的说:‘那弗会,那弗会!’笑声在耳,先生却已长逝。”(《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纪念集》,第68页,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1937年版)鲁迅提到的“F君”,就是中共党员作家冯雪峰。霁野先生的此文写于1936年11月11日,鲁迅刚刚去世时,完全真实可靠。
  不过有些论者之所以对这段回忆有浓厚的兴趣,是想以此证明鲁迅晚年已对共产党产生了幻灭,对共产主义文化产生了幻灭。我以为这种理解是以偏概全。其实李霁野先生的回忆录写得很清楚,鲁迅所说的那些恨不得要杀他的人,指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的‘革命文学家’。他们把鲁迅视为“封建余孽”、“法西斯蒂”、“二重反革命”。但这种极左的倾向已经受到了中共中央的批评,并在筹组左联的过程中进行了纠正。
  1976年6月15日,李霁野先生又写了一篇《我和鲁迅先生最后一次会晤》,回忆1936年初夏他拜访鲁迅的详细情况。这篇文章介绍了鲁迅当时对十月革命道路的向往,以及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乐观信念。这些内容在上世纪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是不能公开发表的,可以作为《忆鲁迅先生》一文的必要补充。
  李霁野先生走完了他94年的生命历程,于1997年5月4日撒手人寰。正如他所崇敬的英国随笔作家乔治·吉辛一样,他真诚地工作了一生,做了时间、环境和他的天性所容许做的事情。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虽然不免留有遗憾,但却有资格坦诚地说,他竭尽了他的力量。
其他文献
2010年以来,民进厦门市委积极响应民进中央的号召,把参与贵州毕节试验区建设作为社会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民进各市级组织中较早参与毕节金沙县“同心·彩虹行动”的地方组织之一,也是福建省和厦门市各民主党派中最深入、全面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党派地方组织,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春寒料峭金沙行  2010年年初,在民进福建省委的一次主委会议上,民进中央副主席、民进福建省委主委张帆传达了民进中央关于举全会之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9月16日,民进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严隽琪主席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提出民进的宣传思想工作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过程中,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开局之年,都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这充分体现了民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对于凝聚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苏北农村的人应该对当时流行的村会、庙会等群众性表演形式并不陌生,而如果你恰好是徐州市睢宁县人氏,你是否还记得在这些群众集会中,总有一个摆弄车子灯的挑大梁的男孩出现在村会中。这个酷爱表演的男孩,在儿时就表现出了不凡的表演天赋,似乎冥冥之中注定了将来的人生道路。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个男孩后来还真的走上了艺术之路,他就是江苏省政协委员、民进会员、江苏省梆子剧团副团长,国
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民进共有4名会员获奖,分别是民进中央委员、浙江大学信息学部副主任鲍虎军,民进上海市委会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民进上海市委会常委、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和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曾志刚。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刊登其中两位优秀会员科学家的故事,敬请关注。  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3年国家科
苏州,曾拥有如丝绸般华丽柔软的绮梦,是文人笔下的“温柔富贵乡”,是丝绸悠久历史的见证之地。有史料记载,大约在5000年前,先民已开始植桑养蚕。明清时期,苏州丝绸生产领衔全国。到民国时期,苏州丝绸产业链完整,制作精良,是享誉世界的中国代表性工业产品。1949年后,经过公私合营,苏州百余家厂整合为振亚、东吴、光明、新苏等四家丝织厂和新光漳绒厂及两个漳绒合作社。苏州丝绸跃上一个新台阶,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
中国文论身份问题的提出与当代语境  时胜勋  身份是确定某物某人归属与价值的一个术语,身份问题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时代情境。随着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身份问题日益突出地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热点。身份触及人本身,在生理、心理、精神维度均有展开,今天的性别、身体、欲望、青年等问题就是证明。身份也触及社会本身,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族群歧视、城乡矛盾、家庭伦理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身份更触及文化问题,在
【摘要】《鬼谷子》作为纵横家现存的唯一子书,中国逻辑史界对它的研究可谓少之又少,其根本原因在于逻辑观问题。鞠实儿提出的广义论证为《鬼谷子》在中国逻辑史界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本文从广义论证的观点出发,对《鬼谷子·捭阖》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苏秦的说理实例,展现纵横家“捭阖”的说理方式。  【关键词】纵横家 鬼谷子 广义论证 捭阖  【中图分类号】 B8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619
编者按:在谈性色变的传统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的中国,青爱工程探索了一条与现有体制相契合的艾滋病防治、性健康、心理健康、公益慈善与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从2006年启动到现在,青爱小屋(含心联小屋)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影响的人群,逾600万人次,小屋对接了教育、计生、疾控等政府资源,也给家长、媒体提供了接驳口,校友、企业、志愿者的爱心也可以在小屋里得到实现。本刊记者于近日采访了青爱工程创始人之一、民进中央联络
支部简介  民进厦门思明总支成立于2004年,现有会员372人,占厦门民进会员总数的38.8%,下设12个支部。总支自成立以来,由于组织有力、机制完备、活动丰富,支部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2014年,总支获得“民进全国组织建设先进基层组织”称号。  2014年8月,云南鲁甸地震灾情牵动了民进厦门思明总支每一位会员的心,作为首届海峡“凤凰花”书法名家精品展承办单位的思明总支,当即
上过我的课的学生常常问我,为什么您在大学语文课程中选择那么多古文,而且,每次讲课的时候都充满了激情?我回答他们:“文化自信。”这是长期以来中文专业的素养,也是长期以来中文给我的最大馈赠。  许多人认为,中国人学了那么多年中文,而且天天说中文、写中文,中文能力没有问题。有了一定阅历的人才知道,其实中华文化的精华在现代,更在古代。因为中华文化积累了五千年,流传下来的必是最精粹的部分。虽然从小学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