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日本企业集体衰落,除了国际金融危机、日元的持续升值等外界因素之外,还有更根本的原因。本文将从创新模式和经营模式两个方面探讨分析其 衰落的根本原因,日本企业曾经引以为傲的持续创新模式和日本式经营不再符合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最终集体陷入困境。
【关键词】
日本企业衰落;创新;日本式经营
日本企业的传统优势领域是汽车和电子电器领域。如今,这些优势领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汽车领域,以品质著称的丰田汽车公司频发召回事件,甚至陷入“刹车门”。电子电器领域,索尼公司2013财年净亏损12.5亿美元;夏普和松下在2013年全年的净利润仅为1.14亿美元和12亿美元,与其竞争对手三星和苹果相差甚远。
日本企业衰落表现为竞争力不足的同时,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缺乏新兴企业。20年前,是丰田汽车公司、索尼公司等这些大企业为日本打天下,如今仍然是这些企业。反观美国,新兴企业不断涌现,引领着经济的发展,以前的通用公司、IBM等的地位早已被苹果、Google、因特尔、Facebook等新兴企业取代。
日本企业为什么会集体陷入衰落,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创新理念跟不上潮流
日本“持续改善之父”今井正明在《改善——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一书中提出Kaizen方法(持续性创新方法)。Kaizen方法涉及参与其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和每一个工作流程的持续不断的改进。“持续改善”战略是日本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日本企业竞争成功的关键。
日本的这种持续性创新能力与“第2.5次产业”(知识集约型的制造业)的需求非常匹配,所以将这种能力发挥到极致的丰田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能成为品质的代名词,从而成为汽车领域的翘楚,索尼公司生产的随身听walkman能卖出2亿5000万台。
这种持续性创新方法对于超长生命周期的产品如汽车、家电等具有很大的作用,但对于生命周期较短的产品却收效甚微。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长生命周期的产品将不再是市场的主流。因为长生命周期的产业已经高度成熟,竞争格局也相对稳定,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利润上都很难有高速的增长。对于生命周期较短的产品来说,需要的创新方法是与持续性创新相对应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提出的破坏性创新。在当今知识经济下,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需要的是上述的破坏性创新能力,而日本持续性创新能力的强大是以牺牲破坏性创新能力为代价的。
20世纪80年代,凭借持续性创新,日本企业如索尼公司能够获得足够多的市场、利润,尽管预见到了未来的数字化趋势,但以索尼为代表的公司受现有市场的拖累,没有及时进行破坏性创新,从而错过了信息产业革命,导致目前的“一步错、步步错”,所以日本企业会面临着目前的境况。
有人提议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技术。但从技术专利的数量来看,日本的技术仍处于世界前列。从更深层次分析,日本欠缺的是将技术和生产力结合起来的经营战略。
2 日本式经营的拖累
日本式经营的三大核心是终身雇佣制、工资与晋升的年功序列制和各企业组织的劳动工会。在这三大核心中,终身雇佣制是重中之重。
首先,我们来分析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制下的员工几乎不会被解雇,为了应对新的局面,减少新员工的雇佣成为必然选择,企业转而雇佣“非正式员工”。非正式员工与正式员工不仅薪水差距巨大,而且身份不平等,他们被排除在公司的制度之外,这使得非正式员工的积极性难以发挥。更糟糕的是,绝大多数的非正式员工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也没有机会加入到正式员工的行列,因为他们失去了正式员工那样积累技能的机会。对于在终身雇佣制下生活的他们来说,前途显得一片黯淡。
接下来分析年功序列制。过去,在年功序列制下,人们热衷于奉献是因为他们坚信企业在三四十年之后还存在,以前的“储蓄”等自己退休后能够被“提取”。这其实是企业同年轻劳动者之间达成的默认契约,即向他们保证,年老之后他们可以得到优厚的保障。如今,企业能否活过今年都成为了疑问。与此同时,年功序列制下的工薪阶层真的热爱公司吗?第一,他们过得并不开心,因为辞去现有的不喜欢的工作的成本过高,在经济停滞的情况下,不但可能找不到新的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不会有太多的保障。第二,在公司,他们要对领导唯命是从,很少据理力争,所以在开会时,随大流采取逃避策略是工薪阶层的生存之道。在他们的工作生涯中,不会在工作中偷懒或背叛公司,但要他们站出来批评上司或反对公司的某项决策也是难上加难。敢于质疑在如今的时代又显得极其重要。第三,工薪阶层的竞争不是围绕工资展开,而是围绕主流职位。这种竞争不能为企业提高生产力,对生产毫无贡献。
最后,我们来分析工会制度。日本对解雇正式员工设定的规制非常严格,2003年修改的“劳动基准法”规定:“如果没有客观合理或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理由,不得解雇员工,否则将视为滥用权力,解雇无效。”这里的员工特指加入了公会的正式员工,面对严格的规定,工会为了维护正式员工的既得利益,就不断的增加招聘非正式员工的比例,这就降低了正式员工被裁的机率,为正式员工建立了一道坚固的“防护墙”。这导致社会上出现大批的非正式员工,他们的权益无法得到保护。
日本式经营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它曾经有利于日本企业的发展,如今,曾孕育和促进了日本式经营的环境条件已经不复存在。如果还原封不动的坚持日本式经营,只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反作用。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日本企业集体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其一直遵循的发展路径和创新路径以及日本式经营跟不上信息社会的要求所致。
【参考文献】
[1] [日]池田信夫.《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胡文静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5月。
[2][日]富永健一.《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李国庆,刘畅 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
[3][日]今井正明.《改善——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周亮,战凤梅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4月。
[4][美]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胡建桥 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6月。
[5][美]克里斯坦森.[加]雷纳.《创新者的解答》.李瑜偲,林伟,郑欢 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6月。
[6][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 熊达云 王智新 译.商务印书館.1990年6月。
【作者简介】
边慧颖(1990-),汉族,江西吉安人,哲学学士,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2012级硕士研究生,方向是科学技术哲学。
王文明(1989-),汉族,江西余干人,哲学学士,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2011级硕士研究生,方向是科学技术哲学。
日本企业集体衰落,除了国际金融危机、日元的持续升值等外界因素之外,还有更根本的原因。本文将从创新模式和经营模式两个方面探讨分析其 衰落的根本原因,日本企业曾经引以为傲的持续创新模式和日本式经营不再符合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最终集体陷入困境。
【关键词】
日本企业衰落;创新;日本式经营
日本企业的传统优势领域是汽车和电子电器领域。如今,这些优势领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汽车领域,以品质著称的丰田汽车公司频发召回事件,甚至陷入“刹车门”。电子电器领域,索尼公司2013财年净亏损12.5亿美元;夏普和松下在2013年全年的净利润仅为1.14亿美元和12亿美元,与其竞争对手三星和苹果相差甚远。
日本企业衰落表现为竞争力不足的同时,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缺乏新兴企业。20年前,是丰田汽车公司、索尼公司等这些大企业为日本打天下,如今仍然是这些企业。反观美国,新兴企业不断涌现,引领着经济的发展,以前的通用公司、IBM等的地位早已被苹果、Google、因特尔、Facebook等新兴企业取代。
日本企业为什么会集体陷入衰落,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创新理念跟不上潮流
日本“持续改善之父”今井正明在《改善——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一书中提出Kaizen方法(持续性创新方法)。Kaizen方法涉及参与其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和每一个工作流程的持续不断的改进。“持续改善”战略是日本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日本企业竞争成功的关键。
日本的这种持续性创新能力与“第2.5次产业”(知识集约型的制造业)的需求非常匹配,所以将这种能力发挥到极致的丰田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能成为品质的代名词,从而成为汽车领域的翘楚,索尼公司生产的随身听walkman能卖出2亿5000万台。
这种持续性创新方法对于超长生命周期的产品如汽车、家电等具有很大的作用,但对于生命周期较短的产品却收效甚微。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长生命周期的产品将不再是市场的主流。因为长生命周期的产业已经高度成熟,竞争格局也相对稳定,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利润上都很难有高速的增长。对于生命周期较短的产品来说,需要的创新方法是与持续性创新相对应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提出的破坏性创新。在当今知识经济下,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需要的是上述的破坏性创新能力,而日本持续性创新能力的强大是以牺牲破坏性创新能力为代价的。
20世纪80年代,凭借持续性创新,日本企业如索尼公司能够获得足够多的市场、利润,尽管预见到了未来的数字化趋势,但以索尼为代表的公司受现有市场的拖累,没有及时进行破坏性创新,从而错过了信息产业革命,导致目前的“一步错、步步错”,所以日本企业会面临着目前的境况。
有人提议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技术。但从技术专利的数量来看,日本的技术仍处于世界前列。从更深层次分析,日本欠缺的是将技术和生产力结合起来的经营战略。
2 日本式经营的拖累
日本式经营的三大核心是终身雇佣制、工资与晋升的年功序列制和各企业组织的劳动工会。在这三大核心中,终身雇佣制是重中之重。
首先,我们来分析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制下的员工几乎不会被解雇,为了应对新的局面,减少新员工的雇佣成为必然选择,企业转而雇佣“非正式员工”。非正式员工与正式员工不仅薪水差距巨大,而且身份不平等,他们被排除在公司的制度之外,这使得非正式员工的积极性难以发挥。更糟糕的是,绝大多数的非正式员工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也没有机会加入到正式员工的行列,因为他们失去了正式员工那样积累技能的机会。对于在终身雇佣制下生活的他们来说,前途显得一片黯淡。
接下来分析年功序列制。过去,在年功序列制下,人们热衷于奉献是因为他们坚信企业在三四十年之后还存在,以前的“储蓄”等自己退休后能够被“提取”。这其实是企业同年轻劳动者之间达成的默认契约,即向他们保证,年老之后他们可以得到优厚的保障。如今,企业能否活过今年都成为了疑问。与此同时,年功序列制下的工薪阶层真的热爱公司吗?第一,他们过得并不开心,因为辞去现有的不喜欢的工作的成本过高,在经济停滞的情况下,不但可能找不到新的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不会有太多的保障。第二,在公司,他们要对领导唯命是从,很少据理力争,所以在开会时,随大流采取逃避策略是工薪阶层的生存之道。在他们的工作生涯中,不会在工作中偷懒或背叛公司,但要他们站出来批评上司或反对公司的某项决策也是难上加难。敢于质疑在如今的时代又显得极其重要。第三,工薪阶层的竞争不是围绕工资展开,而是围绕主流职位。这种竞争不能为企业提高生产力,对生产毫无贡献。
最后,我们来分析工会制度。日本对解雇正式员工设定的规制非常严格,2003年修改的“劳动基准法”规定:“如果没有客观合理或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理由,不得解雇员工,否则将视为滥用权力,解雇无效。”这里的员工特指加入了公会的正式员工,面对严格的规定,工会为了维护正式员工的既得利益,就不断的增加招聘非正式员工的比例,这就降低了正式员工被裁的机率,为正式员工建立了一道坚固的“防护墙”。这导致社会上出现大批的非正式员工,他们的权益无法得到保护。
日本式经营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它曾经有利于日本企业的发展,如今,曾孕育和促进了日本式经营的环境条件已经不复存在。如果还原封不动的坚持日本式经营,只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反作用。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日本企业集体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其一直遵循的发展路径和创新路径以及日本式经营跟不上信息社会的要求所致。
【参考文献】
[1] [日]池田信夫.《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胡文静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5月。
[2][日]富永健一.《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李国庆,刘畅 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
[3][日]今井正明.《改善——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周亮,战凤梅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4月。
[4][美]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胡建桥 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6月。
[5][美]克里斯坦森.[加]雷纳.《创新者的解答》.李瑜偲,林伟,郑欢 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6月。
[6][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 熊达云 王智新 译.商务印书館.1990年6月。
【作者简介】
边慧颖(1990-),汉族,江西吉安人,哲学学士,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2012级硕士研究生,方向是科学技术哲学。
王文明(1989-),汉族,江西余干人,哲学学士,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2011级硕士研究生,方向是科学技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