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往往用极凝练的文字传达出极丰富的文化内涵,融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人性美于一体。教学古诗,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诗的节奏、韵律、画面、内涵,不仅能感悟到古诗优美的语言与意境,还能触摸到诗人真实的情感与灵魂,不断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关键词]古诗;文化品位;品味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1-0061-03
[作者简介]李红松(1969—),男,江苏扬州人,本科,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城中小学校长、扬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古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往往用极凝练的文字传达出极丰富的文化内涵,融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人性美于一体。教学古诗,引导学生反复品味,不仅能感悟到古诗优美的语言与意境,还能触摸到诗人真实的情感与灵魂,不仅能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也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所谓品味,指仔细体会、鉴赏、玩味、体味、回味。所谓品位,指档次、层次、格调。在古诗教学中,我们究竟要品味什么,怎样品味,怎样才能让古诗教学更有文化品位呢?
[HTH]一、读出诗的节奏、韵律,品味音韵美[HT]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它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凡是诗,诵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声,即便不唱,也能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和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因此,教学古诗,要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韵律,让学生品味它的音韵美,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笔者先让学生自由读,画出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再让学生找出押韵的字,让学生知道: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的尾字“中、同、红”,音节中都有韵母“onɡ”,这叫押韵。朗读时,把这些韵脚读长些、饱满些,诗的韵味就出来了。在此基础上,笔者又适时渗透古诗中的平仄音韵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古人写诗特别讲究音的变化。普通话中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在古诗中,平仄常常交替变化,读平声要延长,读仄声要轻短。学生用一横标注平声,用一竖标注仄声,具体标注如下: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学生按以上标注自由诵读,或师范读,或师生共同诵读(生读每句前四字,师读后三字,再交换读)。经过反复诵读、品味,不仅能让学生体会押韵以及平仄变化的妙处,品味出古诗的朗朗上口、音调起伏变化、音韵的和谐优美,而且能让学生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初步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接受了古典文化的濡染,课堂上流淌着浓浓的诗意文化。
[HTH]二、说出诗的大意、画面,品味意境美[HT]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里的精品,它语言优美,而且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往往要借助于丰富的意象来表达。苏轼曾盛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古人很推崇“诗中有画”的境界。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弄懂字句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欣赏古诗的表现手法,更应该注重品味古诗的意境。
例如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抓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引导学生想象六月西湖别样的风光、“接天莲叶”“映日荷花”让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把你看到的画面用几句话描述一下吗?(出示练笔:六月的一天早晨,我来到西湖,只见……这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学生在描述画面时,反复品味“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所展示的广阔意境。教学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笔者先让学生给每句诗所展示的画面命名,再选择其中一幅进行具体描述。“黑云翻墨未遮山”——《黑云翻墨图》,“白雨跳珠乱入船”——《白雨跳珠图》,“卷地风来忽吹散”——《风卷云散图》,“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天一色图》。学生可通过抓主要景物命名画面、想象画面、叙述画面,体味这场西湖疾雨急来急去的豁达意境。
有人说:“诗歌的意境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但教师在古诗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多种途径,让学生品味诗的意境。教师可为古诗配上切合诗意的图画,让学生欣赏意境之美;可为古诗配上切合诗境的音乐,让学生诵读意境之美;可引导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的画面,表达意境之美;可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对诗中景物进行更生动、更细致的描写或扩写,想象意境之美。总之,古诗教学如果离开了意境的赏析,就会失去古诗的原汁原味,就会缺失古诗教学应有的文化品位。
[HTH]三、悟出诗的内涵、情感,品味人性美[HT]
诗“缘于情”和“诗言志”都是说诗歌创作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再现艺术不同,它重视内在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努力揭示人的精神的境界和意义,强调言近意远,意在言外,特别富于潜在的情感内涵。一般来说,我们所学的大量古诗都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发出的一种心声以及作者人生际遇的一种感慨。例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似写西湖雨景,实质是苏轼对正经历的人生的暴风雨的感慨,表达了一种豁达开朗的心境。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诗人所营造的独特的情境氛围,抓住景与情的互相映照,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进行还原,还原诗人写作的场景。只有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的内涵、情感有全面、正确的领悟。例如,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笔者在最后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1.同学们,诗题中一个“送”字,让你想到了哪些送别诗?(生背诵送别诗句)
2.(出示一组送别诗句,生读)李白与汪伦的离别之情存于节奏强烈的踏歌声中,王维与元二的离别之情存于纯绵的美酒中,高适与董大的离别之情存于无尽的话语中。杨万里与林子方的离别之情存于哪里?(接天莲叶中、映日荷花中)
3.讨论:这是一首送别诗,联系“送”字,想一想,诗人赞颂莲叶、荷花,还有别的用意吗?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4.出示背景资料:林子方为官清廉,深受当地老百姓赞赏。淳熙十四年间,林子方担任直阁秘书。当时任秘书少监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一起谈论国家大事,一同切磋诗词歌赋。他们志同道合,互为知己。之后,林子方升官要去福州上任,好友杨万里当即作了五首诗文相送,以示祝贺。
5.读了这段资料,你再读杨万里的这首诗,还能读出什么?(开阔的胸襟、纯洁的友情,祝贺林子方前程似锦,希望他洁身自好……)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的一字一句都含情脉脉,但它是潜在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品味文字塑造的情感意象,更要从文本拓展开去,引入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背景知识、诗人生平事迹、诗人思想境界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古诗内涵与诗人表达的真实情感,才能真正品味诗人在诗歌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提升古诗教学的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牛红梅.新课标下古诗教学漫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6).
[2]蔡先地.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古诗教学中[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版,2008(1).
[关键词]古诗;文化品位;品味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1-0061-03
[作者简介]李红松(1969—),男,江苏扬州人,本科,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城中小学校长、扬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古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往往用极凝练的文字传达出极丰富的文化内涵,融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人性美于一体。教学古诗,引导学生反复品味,不仅能感悟到古诗优美的语言与意境,还能触摸到诗人真实的情感与灵魂,不仅能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也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所谓品味,指仔细体会、鉴赏、玩味、体味、回味。所谓品位,指档次、层次、格调。在古诗教学中,我们究竟要品味什么,怎样品味,怎样才能让古诗教学更有文化品位呢?
[HTH]一、读出诗的节奏、韵律,品味音韵美[HT]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它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凡是诗,诵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声,即便不唱,也能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和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因此,教学古诗,要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韵律,让学生品味它的音韵美,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笔者先让学生自由读,画出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再让学生找出押韵的字,让学生知道: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的尾字“中、同、红”,音节中都有韵母“onɡ”,这叫押韵。朗读时,把这些韵脚读长些、饱满些,诗的韵味就出来了。在此基础上,笔者又适时渗透古诗中的平仄音韵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古人写诗特别讲究音的变化。普通话中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在古诗中,平仄常常交替变化,读平声要延长,读仄声要轻短。学生用一横标注平声,用一竖标注仄声,具体标注如下: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学生按以上标注自由诵读,或师范读,或师生共同诵读(生读每句前四字,师读后三字,再交换读)。经过反复诵读、品味,不仅能让学生体会押韵以及平仄变化的妙处,品味出古诗的朗朗上口、音调起伏变化、音韵的和谐优美,而且能让学生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初步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接受了古典文化的濡染,课堂上流淌着浓浓的诗意文化。
[HTH]二、说出诗的大意、画面,品味意境美[HT]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里的精品,它语言优美,而且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往往要借助于丰富的意象来表达。苏轼曾盛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古人很推崇“诗中有画”的境界。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弄懂字句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欣赏古诗的表现手法,更应该注重品味古诗的意境。
例如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抓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引导学生想象六月西湖别样的风光、“接天莲叶”“映日荷花”让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把你看到的画面用几句话描述一下吗?(出示练笔:六月的一天早晨,我来到西湖,只见……这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学生在描述画面时,反复品味“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所展示的广阔意境。教学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笔者先让学生给每句诗所展示的画面命名,再选择其中一幅进行具体描述。“黑云翻墨未遮山”——《黑云翻墨图》,“白雨跳珠乱入船”——《白雨跳珠图》,“卷地风来忽吹散”——《风卷云散图》,“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天一色图》。学生可通过抓主要景物命名画面、想象画面、叙述画面,体味这场西湖疾雨急来急去的豁达意境。
有人说:“诗歌的意境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但教师在古诗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多种途径,让学生品味诗的意境。教师可为古诗配上切合诗意的图画,让学生欣赏意境之美;可为古诗配上切合诗境的音乐,让学生诵读意境之美;可引导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的画面,表达意境之美;可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对诗中景物进行更生动、更细致的描写或扩写,想象意境之美。总之,古诗教学如果离开了意境的赏析,就会失去古诗的原汁原味,就会缺失古诗教学应有的文化品位。
[HTH]三、悟出诗的内涵、情感,品味人性美[HT]
诗“缘于情”和“诗言志”都是说诗歌创作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再现艺术不同,它重视内在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努力揭示人的精神的境界和意义,强调言近意远,意在言外,特别富于潜在的情感内涵。一般来说,我们所学的大量古诗都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发出的一种心声以及作者人生际遇的一种感慨。例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似写西湖雨景,实质是苏轼对正经历的人生的暴风雨的感慨,表达了一种豁达开朗的心境。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诗人所营造的独特的情境氛围,抓住景与情的互相映照,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进行还原,还原诗人写作的场景。只有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的内涵、情感有全面、正确的领悟。例如,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笔者在最后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1.同学们,诗题中一个“送”字,让你想到了哪些送别诗?(生背诵送别诗句)
2.(出示一组送别诗句,生读)李白与汪伦的离别之情存于节奏强烈的踏歌声中,王维与元二的离别之情存于纯绵的美酒中,高适与董大的离别之情存于无尽的话语中。杨万里与林子方的离别之情存于哪里?(接天莲叶中、映日荷花中)
3.讨论:这是一首送别诗,联系“送”字,想一想,诗人赞颂莲叶、荷花,还有别的用意吗?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4.出示背景资料:林子方为官清廉,深受当地老百姓赞赏。淳熙十四年间,林子方担任直阁秘书。当时任秘书少监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一起谈论国家大事,一同切磋诗词歌赋。他们志同道合,互为知己。之后,林子方升官要去福州上任,好友杨万里当即作了五首诗文相送,以示祝贺。
5.读了这段资料,你再读杨万里的这首诗,还能读出什么?(开阔的胸襟、纯洁的友情,祝贺林子方前程似锦,希望他洁身自好……)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的一字一句都含情脉脉,但它是潜在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品味文字塑造的情感意象,更要从文本拓展开去,引入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背景知识、诗人生平事迹、诗人思想境界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古诗内涵与诗人表达的真实情感,才能真正品味诗人在诗歌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提升古诗教学的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牛红梅.新课标下古诗教学漫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6).
[2]蔡先地.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古诗教学中[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版,2008(1).